生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587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docx

《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docx

生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鱼类的经济意义和我国主要的鱼类。

2鱼的结构及适应水中生活

    重点、难点分析

   。

2鱼的结构及适应水中生活

   教学过程的设计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首先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录像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淡水鱼和海水鱼。

下面先了解淡水鱼类,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

   

(二)新课:

   1.关于鱼类的经济意义及我国淡水养鱼的悠久历史,可以放一些录像片或投影片,并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来学习。

   2.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1)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然后告诉学生我国的淡水鱼约有800余种,是世界上淡水鱼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使学生能产生一种自豪感,最好能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淡水鱼类。

若找不到录像片。

可用幻灯片或挂图或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淡水鱼的图片,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在给学生展示各种淡水鱼时,可以突出让他们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

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叫什么?

他们可能会把鳙鱼叫“胖头鱼”,鲢鱼叫白鲢等,这时老师要做些补充,指出它们的学名。

   

(2)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这六种淡水鱼后,给学生展示这六种淡水鱼生活在池塘中的生境图,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供讨论:

①对照图指出这六种淡水鱼的名称是什么?

(此题是对前边了解的知识的巩固)②这些淡水鱼的体形体色如何?

③他们栖息的水层及食性如何?

第一、第二题学生对照图,能比较容易答出来,在第三题学生回答后,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指出六种淡水鱼区别的主要形态特点,强调六种淡水鱼的栖息水层及食性不同,并指出青鱼、草鱼也有像鲫鱼那样的咽喉齿,以适于切碎或磨碎食物,这样的结构是与它们的食性有关。

这几种淡水鱼由于生活水层及食性不同,所以可以放养在同一池塘内,由此引入下面的学习内容。

   3.混合放养

   关于这部分教学,可让学生在以上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再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混合放养的原理是什么?

②进行混合放养有什么好处?

③混合放养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经思考后能答出:

其原理是根据六种鱼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将它们混合放养在一个水域里,其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里的各种食物,促进食物的良性循环,如生活在水体中层的草鱼,吃水草后,排出的植物性纤维的粪便是水中的肥料,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从而为鲢鱼和鳙鱼提供饵料。

草鱼吃剩的水草、青鱼吃剩的饵料,都可作为鲫鱼和鲤鱼的食物,并且能充分利用水体不同空间的氧气。

其意义是混合放养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及各种天然饵料,从而增加鱼的产量,达到高产目的。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进行小结,注意强调混合放养的原理及意义。

指出虽然我国在唐代时就已开始混养“四大家鱼”,但鱼苗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大困难,直到1958年,才解决了鱼苗的人工繁殖。

   4.鱼苗的人工繁殖

   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何要进行鱼苗的人工繁殖,因为在天然水域中的四大家鱼,平时栖息在江河的下游或湖泊中,到每年繁殖季节就溯游到江河中、上游产卵,或从湖泊进入江河产卵。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一般不能自然繁殖,就要从江河的产卵场所捕捞天然鱼苗,这样必然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会造成一些鱼苗的损失,所以要进行鱼苗的人工繁殖。

   然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鱼苗的人工繁殖,它指的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鱼类的生殖和孵化,从而获得比自然繁殖数量更多的鱼苗。

   最后,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在1958年研究成功了鱼苗人工繁殖技术,这项研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这部分内容最好能结合让学生看录像或电影,也可以带学生到养鱼塘去参观。

   (三)复习巩固:

   1.我国的混合养鱼,为什么被世界上公认为是生态养鱼的杰作?

   2.我国人工繁殖鱼苗成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3.到附近的自由市场了解常见的淡水鱼的种类。

   【板书设计】

   

两栖类

   1.理解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变温动物的概念;了解其它的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起源,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

在了解其它两栖动物的基础上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学会解剖青蛙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本章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纲的主要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学生掌握两栖纲主要特征的基础,这两部分知识都有助于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两个适应性的观点。

所以,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及纲的主要特征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2.青蛙的循环系统,无论从心脏的结构还是循环的途径都比鱼类复杂,特别是它的两条循环途径:

肺循环和体循环比鱼的一条循环途径要复杂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有较大难度,对心室内动脉血、静脉血的部分混合,导致这部分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学生会感到不好理解,所以青蛙的循环系统应作为本章的难点。

   3.正确解剖观察青蛙,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纲的主要特征,并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解剖青蛙、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而且青蛙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解剖青蛙及观察的方法也应确定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引言:

   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当学生答出鱼纲的主要特征后,出示青蛙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该动物的名称,并说出它属于哪一类动物。

学生答出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后,(若不知属于哪一类,教师告诉学生。

)告诉学生我们将以青蛙为例了解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由此引出本章的课题。

   

(二)新课:

   1.青蛙

   

(1)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食性

   关于这部分教学可以先给学生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②青蛙以什么为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出这样两个问题。

当学生答出后,给学生展示青蛙的生境图(条件好的学校可给学生放青蛙生活环境及捕食的录像),最后教师小结学生讨论的情况,概括出青蛙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里。

它主要以一些农业害虫为食,每只青蛙每天要吃掉60多只害虫。

青蛙为何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捕食那么多的害虫呢?

这是与它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分不开。

   

(2)外部形态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组,观察活的青蛙的外部形态,注意与鱼比较,提出思考题。

分组观察讨论后,填写观察记录,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

   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

a.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

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

(此道思考题要回答好,就要结合青蛙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境图,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让学生观察。

之后,再观察活青蛙的体色,想想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b.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

为什么?

c.青蛙的皮肤有何作用?

若将青蛙放在干燥处或把皮肤涂上油脂,有何现象?

为什么?

d.青蛙有哪些形态特点比鲫鱼复杂高等?

   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

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

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

关于第二道思考题,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并完成以下观察实验记录表:

   通过观察分析可知:

皮肤具有呼吸的作用,若皮肤干燥或涂上油脂,皮肤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了,这样青蛙就会死亡。

青蛙的感觉器官比鱼发达,眼和耳感觉敏锐,又有鼻孔,这样使青蛙能适应在陆地生活,另外青蛙有比鱼的偶鳍更进化的运动器官——四肢。

它的四肢分节,这样不仅可较好地支持身体,而且在陆地上运动能比较灵活,显然它的四肢比鱼的偶鳍要复杂高等。

   关于蛙眼对活动的目标有反应,对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

在盖有细铁纱的玻璃缸内放进饥饿的青蛙,再放进几只活苍蝇或飞虫,观察它跃起捕食的情况,(也可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或小昆虫在青蛙眼前晃动,青蛙也会跃起捕食,若在细线上拴上死苍蝇,细线上苍蝇不晃动,它就不会捕食。

)当然这方面知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或者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实验来证实。

借助蛙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点“电子蛙眼”这样的仿生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

   ③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进行小结,从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四肢等方面归纳出与青蛙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3)结构和生理

   这部分知识可利用青蛙分层剪贴图,组织学生分组用边解剖、边观察、边讨论的方法来学习。

   带领学生解剖时,充分利用好剪贴图及教材P65的图,要求学生正确地使用解剖用具,做好示范,方法步骤演示正确、清楚。

   ①呼吸系统

   对照青蛙的剪贴图,找到心脏两旁的2个囊状的肺,用细玻璃管插入青蛙的喉部,向管里吹气,使肺膨胀起来,仔细观察肺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

a.肺是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下的结构。

b.蛙的肺能完全满足陆地上生活吗?

为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能答出:

蛙具有了肺,显然能用肺呼吸了,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呼吸系统具有肺是对陆生生活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蛙的肺结构简单、原始,仅靠肺呼吸还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

因此还必需皮肤辅助呼吸。

   ②循环系统

   观察蛙的心脏跳动,注意心房和心室的交替收缩,对照P61图Ⅲ-52青蛙循环系统示意图,辨认心房、心室及与心脏相连的肺动脉、肺静脉、体动脉、体静脉。

提出以下思考题:

a.蛙的心脏与鱼的心脏相比有何不同?

b.与蛙心脏的几个腔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

c.蛙与鱼的循环途径相比有何不同?

d.说出蛙循环途径并用简图表示其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

鱼的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而蛙的心脏则是由左右两个心房及一心室构成的。

与左心房相连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是体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肺动脉和体动脉。

(第二道思考题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动脉和静脉的概念。

)这样他们就很容易地想到肺动脉和体动脉都是与心室相连的,当心室收缩时,其内的血液就会流到这两条血管里,肺静脉和体静脉都是与心房相连的,并通过这两条血管把血液运回到心房,把血液由肺运回左心房的是肺静脉,把血液由身体其它部位运回右心房的显然是体静脉。

鱼的循环途径是一条,而蛙则是两条。

体循环途径是:

心室收缩,含氧较多的动脉血流入体动脉,经过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之后,变成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再经体静脉回到右心房,右心房收缩,这部分静脉血进入心室。

接下去进入肺循环:

心室收缩,含氧少的静脉血流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之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进入右心房,右心房收缩,这部分动脉血进入心室。

由于只有一个心室,因此,心室中同时有动脉血和静脉血,故有一部分混合起来。

(血液循环途径学生说出来有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一步步回答,并给予提示。

)学生讨论了以上问题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或在纸上画出蛙血循环途径的简单示意图。

   教师对蛙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循环途径小结,强调蛙比鱼循环系统的高等之处,并补充或纠正学生所画的血循环途径的示意图。

可表示如下:

   蛙由于出现了肺,使它具有了肺循环的循环途径,这样使它能适应陆地生活,但它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陆地生活。

在冬季比较冷的时候,要进行冬眠,以度过寒冷的季节。

它显然是变温动物,可以让学生从循环系统的特点来分析它为什么是变温动物。

引导学生答出:

蛙的循环系统虽然比鱼复杂、高等,但它只有一个心室,有一部分混合血,这种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这样就导致蛙的循环系统的机能还很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复杂的陆地生活,属于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不仅与循环系统的结构有关,还与它的呼吸系统(主要是肺)的结构有关,此外还与它身体表面没有羽毛和皮毛等专门的保温结构有关。

   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代谢废物。

   三、第二课时

   ③消化系统

   让学生开青蛙的上下颌,注意看口腔及舌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对照剪贴图或解剖图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次观察咽、食管、胃、肠、泄殖腔孔,找到肝脏、胰腺和胆囊。

思考:

青蛙在消化系统的结构上有哪些特点是与它捕食昆虫的惊人能力相适应的。

学生思考后能答出:

蛙的口腔宽大、上颌和口腔上方有细齿,舌倒生较长,表面有粘液,能从口腔翻出,能快速准确捕捉到昆虫;胃呈袋状,能容纳较多食物,所以,青蛙有惊人的捕食能力,每天能捕捉大量的害虫,成为农田的卫士。

(可以把蛙的胃解剖开,进一步了解它的食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青蛙捕虫的录像。

   教师对青蛙适于捕食活昆虫的消化系统特点进行小结,重点突出口腔、舌及胃的特点。

青蛙能在复杂的陆地上生活,还与它的神经系统有关。

   ①神经系统

   展示蛙和鱼的神经系统的挂图,使学生了解蛙和鱼的神经系统都是由脑、脊髓和神经构成的,对照挂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蛙和鱼神经系统的浸制标本),重点观察蛙和鱼的大脑,让学生思考哪种动物大脑发达,为什么?

蛙的大脑发达,这是与它能生活在复杂的陆生环境完成捕食等生命活动有关。

蛙的大脑比鱼要高等、复杂,这样才能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蛙的运动方式比较简单,所以它的小脑不发达。

   蛙不仅在外部形态、结构、生理与两栖生活相适应,而且在生殖和发育方面也与两栖生活相适应。

   (4)生殖和发育

   ①可以让学生观察蛙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或挂图,提出以下思考题:

a.青蛙在生殖时,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b.青蛙在进行发育时,幼体和成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c.从生殖和发育特点看,为什么说蛙还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可能都看到过水中的蛙卵,对青蛙的幼体蝌蚪也比较熟悉,所以能比较容易回答问题。

蛙是体外受精,在水中完成受精。

蝌蚪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这些都是它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摆脱水,只能是水陆两栖的动物。

   ②变态发育

   可组织学生观察蛙变态发育的标本或挂图,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或由学生讲述他曾观察过蝌蚪与蛙的不同特点来讨论学习蛙的变态发育。

   青蛙在春季生殖时,常出现雌雄蛙抱对的现象,这时雄蛙排出的精子与雌蛙排到水中的卵细胞受精,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分裂分化就发育成了蝌蚪,刚孵化出的蝌蚪用外鳃呼吸,进一步发育,外鳃被内鳃取代,它的心脏分为一心房一心室,只有一条循环途径,所以蝌蚪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很像鱼,到发育成蛙后,尾和内鳃消失,形成肺,长出四肢,心脏分为二心房一心室,有两条循环路线。

所以,青蛙的发育也是变态发育。

从这里可以看出,青蛙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动物。

最后,教师对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简要小结。

   2.其他两栖动物

   关于这部分教学可利用录像、标本或挂图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重点介绍蟾蜍和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主要的形态特点。

   

(1)蟾蜍

   学生对蟾蜍比较熟悉,但可能会有些同学觉得它身上长了许多疙瘩,就认为它是有害的。

其实,它是有益动物,它眼睛后的大毒腺,能产生毒液,这毒液是制中药蟾酥的原料,此外它能捕食害虫,对人类有益。

它的生活环境怎样,可由学生讨论后得出。

   

(2)大鲵(又称娃娃鱼)

   让学生观察大鲵的录像或挂图,使学生了解它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体型较大,是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它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学生了解了以上的两栖动物后,可以让学生归纳出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陆生,少数成体水生,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可辅助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4.两栖动物的起源

   关于两栖动物的起源,可让学生结合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思考:

两栖动物与哪类动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由此说明了什么?

(与鱼类有亲缘关系。

)然后展示古代总鳍鱼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它与两栖动物的相似之处,学生可能能观察到总鳍鱼的偶鳍有些像两栖动物的四肢,这时可以告诉学生,古代总鳍鱼偶鳍的骨骼跟古代两栖动物四肢骨骼很相似,适于水底爬行,它的鳔状的肺适于在陆地上呼吸。

当地球上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后,由于总鳍鱼的偶鳍具爬行能力,鳔又适于陆地生活,因此能从缺氧或干涸的水池爬到其他有水的地方生活,这样古代的总鳍鱼,偶鳍变成四肢,鳔变成了肺,最终逐渐进化成了两栖动物。

   (三)复习巩固:

   1.有人说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因此称它为两栖动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2.从青蛙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分析青蛙为何是变温动物?

   【板书设计】

   两栖类

   一、青蛙:

   1.生活习性:

水陆两栖,捕食害虫。

   2.外部形态:

保护色,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有感觉器官,后肢发达,趾间有蹼。

   3.结构和生理:

   

(1)消化系统:

口腔(舌倒生、较长、有粘液)、食道、胃、肠、泄殖腔孔。

   

(2)呼吸系统:

肺(皮肤辅助呼吸)。

   (3)循环系统:

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两条循环途径。

   (4)神经系统:

大脑发达、小脑不发达。

   4.生殖和发育:

体外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二、其他两栖动物:

蟾蜍、大鲵。

   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幼体水生、鳃呼吸;成体多数陆生、少数水生,一般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辅助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四、两栖动物的起源:

   小资料

   1.青蛙和蟾蜍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怎样鉴别它们的卵和蝌蚪?

   青蛙和蟾蜍属于无尾目不同科的动物。

青蛙,一般是指黑斑蛙,属于蛙科,蟾蜍是属于蟾蜍科。

青蛙与蟾蜍不仅外形不同,内部结构、胚胎和生态方面都有许多重要区别。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蟾蜍的肩带为弧胸型(左右上鸟喙骨相互重叠成弧型弯曲),上下颌及犁骨上均无齿,舌端不分叉。

青蛙的肩带为固胸型(左右上鸟喙骨合并而不重叠),上颌有齿,犁骨上有犁齿,舌端分叉。

   青蛙的卵和蟾蜍的卵,外面都包有厚的胶膜,单个时不易区分。

但蟾蜍的卵产出后,常由胶膜连成带状,带上的卵排成两行或三行。

青蛙的卵产出后连成片状或块状。

这种卵的不同连接方式,是由它们的不同产卵习性造成的。

   青蛙和蟾蜍的蝌蚪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

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唇上方有三排角质齿,下排的中断不连续,下唇下方三排角质齿均连续,乳状突仅生在口外侧,喷水孔在腹面中央处。

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下唇角质齿中第一排不连续,乳状突从口侧一直延续到下唇角质齿外围,喷水孔在头后左侧。

  达标测试

A类

助学1-4

B类助学5-6

C类助学7-10

鱼身体生活在水中,仪表覆盖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成体既可生活在陆地,也可生活在水中用费呼吸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过程的设计上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线。

重点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1.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达到了教学所要求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

在观看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到: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

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总之,本节课我准备充分,学生兴趣极高,活动积极,教学效果较好,完成了教学设计所达到的目标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