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740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docx

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

1.下列各句中,活用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

42022170】

①士贰其行 ②名余曰正则兮 ③字余曰灵均 ④足以荣汝身 ⑤时人伤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B [①“贰”,数词用作动词;②③“名”、“字”,名词用作动词;④“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伤”,动词的为动用法。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

42022171】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

不吉利

B.夫唯捷径以窘步 窘:

贫困

C.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

招致

D.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尔:

这样

B [B项,窘:

困迫。

]

3.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C [A项,用飞鸟徘徊起兴,来写夫妻离别;B项,是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比喻;只有C项的“子衿”和例句中的“杜康”都是借代的手法。

]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导学号:

42022172】

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出来)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通“悦”,喜爱)

B.否泰如天地(坏运气)

榆柳荫后檐(遮盖)

C.羁鸟恋旧林(束缚)

脉脉不得语(含情相视的样子)

D.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赠送)

夫唯捷径以窘步(困迫)

A [A项,“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说”通“脱”,是“解脱”的意思。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3分)

(1)《归园田居》中以池鱼作比喻,表达出诗人思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虚怀若谷,招揽天下贤才的情怀。

【答案】 

(1)池鱼思故渊 

(2)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6分)

【导学号:

42022173】

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作者以“旅次”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

B.首联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

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C.颔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

D.颈联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

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E.尾联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作者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

句中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AE [A项,“作者以‘旅次’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不正确,应为“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

E项,“句中以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正确,应为“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

]

7.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

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

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至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归之情由上文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6分)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

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

即襟,衣领。

②嗣(yí)音:

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③佩:

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

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

城门两边的观楼。

8.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修辞技巧,其含意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E.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E [B项,“运用比喻修辞技巧”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E项,没有采用“比兴”手法,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手法。

]

9.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作用:

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无音讯,又不见踪影。

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

(6分)

【导学号:

42022174】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 压金线:

用金线刺绣。

压,刺绣的一种手法。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

A.首联中,贫女道出了自己于待嫁之年打算托付良媒,考虑到情感不合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颔联用反问的语气表明贫女认为世上已没有人能够欣赏她高雅的格调,能够和她一样乐于过简朴的生活。

C.颈联写贫女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不会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迎合流俗。

D.诗人塑造贫女的形象,没有借助景物描写,而是直接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

E.这是一首贫女诉说自己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的诗,作者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

CE [A项,应为“考虑到家境贫寒却更加伤感的境况”。

B项,“用反问的语气表明贫女认为世上已没有人”错,应为“用设问的形式表明贫女期待有人”。

D项,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借助景物描写,也没有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

11.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

“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

”(《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

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

【导学号:

42022175】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A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C、D两项。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故选A。

]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D项,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

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C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

以偏概全。

]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

(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

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孙傅)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上书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

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

“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

”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

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

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

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

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

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

“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

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

“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

孙傅说:

“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守门的金兵说:

“金人想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

”孙傅说:

“我是宋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

”这天晚上,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带他们离开。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

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9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作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A [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因此选项中说“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C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B [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

三、语言运用(13分)

19.“兴”这一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

在后来的民歌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兴”这一手法写两句话,内容不限。

(2分)

【导学号:

42022176】

示例: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②羊啦肚子哎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哟拉话话的难。

(陕北民歌《泪蛋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