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141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四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测试.docx

《第四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测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测试.docx

第四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

据此回答1-3题

1.我们的最高理想是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C.实现共产主义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现代化国家

2.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为

A.创新精神B.创业精神C.民族精神D.传统美德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密切联系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发展方向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

C.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目的

D.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据此回答4-6题

4.右侧这幅图告诉我们

①我国尚未进入小康社会

②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③我国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各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④我国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A.②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关于“小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已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B.小康社会的建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C.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6.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应该做到

①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②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③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④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据此回答7-10题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

A.工作上的吃苦耐劳B.社会发展中的创业精神

C.生活上的艰苦朴素D.学习科研中的钻研精神

8.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

今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渐积淀为一种崇高的美德,成为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A.物质基础B.智力支持

C.精神动力D.政治保障

9.艰苦奋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是

A.井冈山精神B.延安精神

C.长征精神D.航天精神

10.“我们要搞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还很穷,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创业,就是要吃点苦,否则不可能有今后的甜。

”邓小平讲的这段话说明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B.艰苦创业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

C.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D.艰苦奋斗精神在各行各业发扬光大

10.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说: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由。

”90年代科技战线上的“铁人”王启民说:

“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保持油田稳产高产。

”两代“铁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告诉我们

①时代不同,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②两代“铁人”都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③时代不同,艰苦创业的内容不同④60年代的“铁人”精神过时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理想,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据此回答11-13题

11.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理想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

这段话说明

A.理想必须立足我们的生活追求

B.理想总是指向我们人生的发展方向

C.理想表现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D.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

1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的这一劝导告诉我们,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

A.脚踏实地、全力以赴B.锻炼身体、修炼精神

C.立足自身、不断变化D.寻找机遇、不断追求

13.如果刘翔的腿再长5厘米,也许顾宝刚就舍不得让爱徒去练跨栏了。

退休前,顾宝刚是上海市普陀区少体校的跳高高级教练。

当年,刘翔一直在他的手下练跳高。

因为不够高,顾宝刚看出刘翔在“一根杆”上没多大发展前景,所以,后来把他推荐给了“十根杆”教练。

于是,往上的刘翔,开始往前,并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表明

A.只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具体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B.只有制定较低的目标,才能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C.我们的具体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D.我们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理想比较容易实现

进入九年级以来,李辉同学学习刻苦,第一学期的各科成绩都不错,期中、期末考试都在班上前几名。

可是,进入第二学期,尤其是各科进入总复习后,她发现平时不如她的几个同学的英语成绩越来越突出,而自己却越来越差,她很担心英语不好会影响中考。

此后,她一上英语课就紧张,不能集中精力,见到英语老师就心情烦躁,一说考英语就害怕。

据此回答14-16题。

14.导致李辉同学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A.脑子越来越笨B.过于嫉妒他人

C.产生了紧张、焦虑的情绪D.学习没有压力

15.李辉同学考试焦虑的原因可能来自于

①考不好没脸见父母、老师、同学②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③缺乏自信心④父母给她压力太大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中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各种压力是

A.正常的,需要我们理智地从容应对

B.正常的,需要我们去想方设法地消除

C.不正常的,说明我们不够成熟

D.不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应该有压力

17.生活充满选择。

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将面临升学与就业的抉择。

对此,我们正确的思考应该是

A.考高中、上大学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B.随遇而安,能考上高一级学校就上学,考不上就去找工作

C.树立正确思想,做好继续升学或毕业后就业的两手准备

D.只要生活安逸、经济富裕,其他问题都可以不管

18.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步入了“光与电”的时代,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

他的事迹充分表明

A.创新是事业成功的源泉

B.个人奋斗是事业成功的唯一保证

C.只要艰苦奋斗就会有所发明

D.创新成就只属于有天赋的人

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最终成为“桥吊专家”,带领他的团队两次创造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作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扬。

据此回答19-20题

19.许振超的成才之路表明

①一个人成才关键靠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无关

②一个人成才必须得到社会的高度称赞

③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④立志成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0.许振超说: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这说明终身学习

A.只是个人发展的要求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B.对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C.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D.已成为当今社会唯一的一种生活方式

 

卷二非选择题部分

二、简答题

1.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年周年。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在对长征精神的历史定位时说: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的界限,它不仅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

”请问:

(1)“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

”你是如何理解的?

(2)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2.有这样一篇“关于微软公司用人理念”的报道:

有关记者就微软公司的用人理念专访了微软负责人。

当时他就这个问题回答说:

“就招聘员工而言,微软有一套很严格的择人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团队精神。

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你不能跟别人合作,就不适合微软。

请问:

微软公司为什么如此看重团队精神?

3.人生面临着很多选择。

如:

小王同学说:

“我想报考重点高中,可我家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父母要我上技校。

小张同学说:

“我成绩不太理想,想报考职业学校,可父母说读这种学校没出息。

生活中像这类两难选择你一定经历过,请你谈谈当我们面临两难选择时,怎样才能作出最佳选择?

 

三、分析说明题

1.材料一: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会上,江泽民同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至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材料二: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材料三:

考上好大学、实现自我价值、找满意工作,属于个人理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为社会理想。

大部分中学生总是把个人理想放在首位。

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有理想抱负,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来设计与思考人生价值,为了考上好大学的占49.52%,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占40.69%,为将来找个满意工作的占28.98%,只有18.23%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实现社会理想。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许多中学生认为个人理想非常重要,社会理想并不重要。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新世纪头20年,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吗?

它和最高理想之间有何关系?

(3)针对材料三的问题,谈谈我们中学生应如何树立自己的个人理想?

2.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

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习劳动的新形式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它已成为生产性活动的中心,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昨天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今天的文盲”是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即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使用现代信息符号与别人交流的人),那么,“明天的文盲”是怎样的人呢?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为“明天的文盲”下一个定义。

(2)有人认为,在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比艰苦奋斗精神更为重要。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3)在当今社会,为什么终身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作为在校中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人才,而不是“明天的文盲”?

四、实践探究

星期五下午,九年级(6)班教室,班主任正在主持班会,就“学习压力到底是动力还是阻力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同学们纷纷发言:

张敏:

学习总会有压力,由于学习压力而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是正常现象。

学习压力是动力。

王胜:

过重的学业负担压得我们没有喘气的机会,严重地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

学习压力是阻力。

李华:

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学习压力是阻力。

周生:

铁不炼难成钢,石墨不压难成金刚石,人无压力难成才。

学习压力是动力。

……

请你按辩论的程序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此次活动应有哪些主要步骤?

(2)请你明确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正方的观点:

反方的观点:

(3)如果你是方的辩手,请你就你方的观点作最后陈述。

(4)辩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DBADDCBCDA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ACCDACADC

二、简答题

1.

(1)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我们持家立国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小到大、从革命到建设的全过程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

只有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树立“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生活俭朴,不和别人比吃比穿,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乱花钱,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等。

2.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3.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

因此,面对生活的岔路口,我们要认真对待、慎重选择。

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策略,如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多方面地收集信息,学会辨别、筛选信息;考虑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等。

三、分析说明题

1.

(1)党的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完全契合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同时,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是一致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目前,我们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党的宗旨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是为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而奋斗的具体步骤。

(3)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实现社会理想,是实现个人理想的基础;那种认为“个人理想非常重要,社会理想并不重要”的观点是错误的。

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理想应当服从社会理想,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2.

(1)此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设统一答案。

例如“明天的文盲”是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人等。

(2)不同意这种观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推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无论任何时代都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任何一个创新成果的取得和应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艰苦奋斗是创新的精神支柱。

实现国家发展,既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大力培养和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两者都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缺一不可。

(3)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因此,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提示:

可以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等方面作答。

四、实践探究

(1)①明确辩论目的,②做好辩论的准备,③开展辩论,④作好辩论的总结。

(2)正方观点:

学习压力是好事。

反方观点:

学习压力是坏事。

(3)正方,可以着重从适度的学习压力能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

或者从没有学习压力,可能会使我们觉得学习非常轻松,也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动力、止步不前等方面来谈。

反方,可以从过度的学习压力会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等方面来谈。

(4)辩论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应该注意:

发言时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要依照辩论次序进行发言;要尊重对方辩手,不使用攻击性语言和侮辱性语言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