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724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docx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校本培训材料

第三讲扬长避短从“小”写起

主讲:

张志达

一、指导思想:

扬长避短

这是由三个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其一、我是一个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教学理论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研究,这是我之所短;而我的所长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比较了解,我的文言文功底还可以。

所以,我的文章绝大多数是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如《文言文教学三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文言文教学三忌》(《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即使是纯粹的学术论文,所谈的学术问题也是涉及中学语文教学的,如《“并皆”辨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翼蔽”辨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向使”浅释》(《山东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分别探讨了三个词语的正确解释,而这三个词语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

只有1992年和1993年在《古汉语研究》上发的两篇文章基本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无关。

有的文章写的还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讲的内容。

如《评改一则新闻》(刊《现代语文》2002年第5期),是在2076班上《应用文写作》课时讲新闻稿写作一课发的讲义;《言简意明不亢不卑——评点一则应聘信例文》(刊《应用写作》2003年第4期),是在2076班上课期间分析《应用文写作》课本上一篇例文的讲义。

《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所发的《谈谈文学作品赏析课教学》则是我在上海市中专语文教学年会上所作的发言。

这是内因,最主要的。

其二、外因之一,即使我们有很深的理论修养,提出的见解十分正确、新鲜,但也论不上我们,很难得到发表的机会。

这是由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因为我们都是既无权,又无大的知名度,起不了一言九鼎的作用。

所以,我是不想在这上面做无用功的。

这一点不多展开。

其三、外因之二,也是比较重要的。

搞纯理论研究,写纯理论文章,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即使发表了文章,也不一定能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所帮助,而撰写结合教学的文稿,只要做个有心人,随时作好材料的积累而已,即不必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促进日常的教学,教学与写作相辅相成。

如1993年我辅导本校学生参加上海市中专生普通话比赛,在决赛的辩论中我校学生获得了冠军。

就根据那次竞赛的全过程,我写了《辩论的赛前准备》和《请君侧耳细细听》两篇文章,一篇专谈如何组队、如何指导立论等赛前准备问题,一篇谈比赛中如何听的问题,发表在上海《交际与口才》杂志上。

再举一个别人的例子:

1996年我曾被聘上海市职教系统第二届教育法评比语文学科组的评委,有一位获奖老师的说课稿后来也发表了。

那么,这种类型的文章是否有用呢?

根据我有一次参加中专系统高级讲师申报论文鉴定的体会,多数老师交的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是会通过的。

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后,下面分论文的写作和投稿问题两个方面,谈十二个具体的“一点”。

二、关于写稿

理论有一点。

什么是理论?

经验是否是理论?

我也关注理论研究,抽空看一些关于探讨语文教学的文章,对现在语文教学界有些什么争论、有哪些学派等也略有了解。

但是,自己从不写纯理论研究的文章。

因为我对语文教学,哪怕是100多年的现当代语文教学都没有系统的研究,作为一个中等学校的教师,既没有条件和时间,也没有水平去研究。

所以只能是在自己心得体会中引用一些别人现成的理论观点,就是用自己的一些做法来阐述现存的理论观点。

而重点,是谈自己是怎样认识、怎么做的。

如谈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文章,我经常引用王力《谈谈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的观点,还有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一书中的一些观点。

选题新一点。

如陆秋芳老师曾经发表过一篇谈教师心理健康的文章,我以为可以作为这一点的例子。

因为讲起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在一般教育杂志上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比较新鲜。

从2000年1月18日国家招收公务员实行“申论”考试以来,开始产生了对于“申论”考试的研究。

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而我于2001年起正巧参加了“申论”的阅卷工作,在阅卷中看了那么多答卷,难免有些思考,而且又看见有人在写这方面的文章,于是我也就以此作为自己的选题。

写了《也谈申论的写作》等5篇指导申论写作的系列论文,分别发表于《应用写作》2002年第4、6期,2003年第6、7期,2004年第1期,还将构思一篇专谈第二题应试技巧的文章。

角度小一点。

这方面,不少老师都已经意识到。

如阮雅君老师的一篇文章。

我的《把复语知识引进文言文教学——兼谈<陈涉世家>的几则复语》(《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相机启发引导激发钻研兴趣——<屈原列传>词语教学札记》(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等,都把角度定在教学的某一个具体的方法上。

又如《“比笼”何所用》(刊《中学语文教学》)一文,讲的是中学课文《促织》一文中“比笼”是注释。

这种笼子,课文的注释完全是错误的。

但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笼子,为什么叫“比笼”,现在都没有人能讲得清。

我翻检了大量的资料,甚至专门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买了一本《禽虫典》,也一直没有找到肯定的答案。

从“比”字的词义出发,我对这种笼子的命名和样子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河南洛阳白马寺地区有一位老师还为我画来了这种笼的样子,可以初步证明我的分析,但由于还没有找到这种笼子的实物,所以写成了文章也发表不了。

后来只能就已经搞清楚的这种笼子的用处成文发表,而其他两点暂时都放弃了。

角度巧一点。

关于“巧”,我以《语文学习》的《后生可畏》为例来谈。

可以参见拙稿《也谈“申论”的写作》(刊《应用写作》2002年第4期)的第二部分(附一)。

当然,这小而巧的角度,不仅要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中,还应该表现在文章的标题中,要使读者一看你的标题就能体会到。

开掘深一点。

以《牢牢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刊《河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为例。

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

一是为什么。

因为读懂是基础。

二是什么是重点。

是词语。

再深入下去,第三点谈具体地谈我个人认为并主张以哪些词语为重点。

再以《求实求深求精——三谈申论写作》(刊《应用写作》2003年第6期)为例。

这篇文章只谈如何运用和分析给定材料,从“要紧密联系”“要深入分析”“要精辟分析”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讲清楚“为什么要……”和“如何才能……”的问题。

内容实一点。

以《警惕这样九类词语——中学文言文词语教学札记》(刊《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为例。

每一个方面都是结合几个具体的词语来谈谈为什么要警惕这样的词语,如何讲清这些词语。

标题巧一点。

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尤其是笼统的语言,如“浅谈×××”“×××之我见”之类。

可用比喻之类,如《架设由此及彼的桥梁——文言词语教学点滴》(刊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5年第6期),这比写作“彼此联系融会贯通”也许更形象一些。

详细请见拙稿《给你的文章安上明亮的眼睛——再谈申论的写作》(刊《应用写作》2002年第6期)。

三、关于投稿

信心足一点。

主要谈两层意思。

一、写论文并不神秘,只要下些工夫,我们都有水平写。

二、不要迷信“关系”。

其实,现在刊物的竞争也很激烈,谁都不会刊发低质量的稿件;对于高水平的文章,谁都不会轻易放弃的。

只有在同等水平下,才可能用关系稿,而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

因为现在评职称、研究生要拿学位论文,所以写文章的人很多,一般的刊物都有大量的积稿,不愁没有高质量的稿件。

所以,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起步早一点。

为什么?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打开局面不容易。

刊物的版面是有限的,发了你的,就挤掉了别人。

不能设想,我今年想评职称了,就今年开始写吧。

不会那么顺利,那么轻而易举,要作好一篇不成,一年不成的准备。

与其急来抱佛脚,不如现在就动起来,给自己留些余地。

二是因为有些刊物周期很长,即使已经打开了一定的局面。

也还有一个刊物版面的问题。

排队的稿件实在太多了。

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为例。

起点低一点。

为什么?

怎样做?

也谈两个方面:

刊物级别低一点,文章篇幅短小些。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

也可以我的经历为例。

我从1981年起在发表文稿,1986年起开始发到大学学报上。

现在回顾一下在我所发表过的70多家刊物中,早期较多的是《中学语文报》和《课内外辅导》等学生读物,而大学学报只有6家,中间的还有《上海教育》《天津教育》等各省市的教育杂志和各种语文教学杂志。

就文字而言,最短的不过数百字,最长的也仅5个版面,大约一万二、三千字。

目标准一点。

为什么?

给某家刊物第一次投稿,很重要。

第一次成功了,往后就容易了;相反,第一次不成,第二次又不成,成功的机会就不多了。

怎样做?

怎么准?

靠讯息。

要弄清楚该刊物发些什么样的稿件,水平怎样,自己稿件的质量能否符合要求,等等,要有的放矢,自信有着比较大的把握,在给它投稿。

我从《光明日报》上看见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目录,知道该杂志设有“中学文科教学”这个栏目,就开始向它投稿,一枪即中,后来第二、第三篇就跟着发了。

再以《教材编写应细细琢磨》为例。

讯息从何而来?

可去区进修学院资料室。

谈到讯息问题,这里不妨顺便谈谈从刊物所发的文章中去捕捉写作的题材的问题。

可以从刊物所发文章成文,或作补充,或联想,或提商榷意见。

这类稿件,编辑部是感兴趣的。

原因有三:

一是话题本来就是该刊正在谈的,说明这是他们近期正在关注此类题材,当然比较关注;二是争鸣文稿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提高刊物的人气指数,增加刊物发行量;三是编辑对此类稿件比较放心,敢于编发陌生作者的来稿。

这里随便谈谈长篇处女作为什么难以发表的问题。

所以,我以为这也许是我们这样的人发表文章的捷径,不妨一试。

以我在《自学报》的经历为例。

还有一条,我所不取。

功夫道地一点。

为什么?

以前,手工排字,工人文化水平较低,你的字写得稍微草一点就会被认错。

所以,字迹一定不能潦草。

这是我从两篇退稿中感受到的。

现在电脑排版,情况怎样,我不知道。

自从有了网络,我懒得打印、寄发,基本只用伊妹儿投稿。

用伊妹儿投稿,我宁愿自己麻烦些,一般都用两种格式。

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顺便说说电脑软件的不规范问题——如数字的自动套用格式、“好像”错作“好象”等。

管窥蠡测,偏颇难免,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附1:

作文角度要小而巧

(《也谈“申论”的写作》节选)

“申论”考试的作文,占分比例较大,写得好坏至关紧要。

其写作要求,一般都是就上面的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这样的作文,写作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

怎样选择才算是好的呢?

我以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角度要尽量取得小。

只有角度选得小些,才有利于在所选的这一“点”上作比较深入的开掘,把意思表达透彻。

这正如摄影一样,假如角度选得大,摄取的面就大,照片的清晰度就必然相对比较差;而角度选得小,摄取的面就窄,就可以用近景甚至特写的手法,把有关景物的细微之处乃至精神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里举个例子来谈。

譬如说,上面的阅读材料是有关我国近几年来沙尘暴的危害、成因和治理的。

这个问题的涉及面极广。

诸如对危害的清醒认识,成因的科学探讨,对防治的建议,等等;单就防治而言,又有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经济投入问题,地方职能部门的管理到位和措施落实问题,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和从我做起问题,这些方面又往往既有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又有人类自身的问题,等等。

在一篇1000左右的文章中,显然不能谈那么多。

所以,只能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来写。

如就材料中过度放牧这一点出发,有的可从“治沙与治穷”的角度写,有的可从“治沙与治愚”角度写,也有的可从“防沙与防腐”的角度写。

这样小的角度就比较容易写好。

上海《文汇报》上曾经发表过杨艺敬先生的一篇题为《沙尘暴给现代文明的警示》的文章,我以为就可以作为角度选得比较小的例证。

其全文如下:

3月份以来,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了沙尘暴的警报,我国北方地区屡屡遭受沙尘暴或扬沙天气……读了这些简短的报道,笔者不禁感慨万千。

尽管沙尘暴天气发生在北方,但这确确实实与我们生活在南方城市或每一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息息相关。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在地球上,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的,可是用来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或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

为此,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与人类需要相比,土地是有限的,空气是有限的,水也是有限的,一切自然资源的供给量总是有限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也日益被我们所接受。

但是,当我们在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当我们中的一些人在盲目追逐着西方奢侈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是否知道已不知不觉成了破坏地球资源的“刽子手”。

有这样一条触目惊心消息:

“美国每年要砍伐大面积南美热带雨林改作牧场以保障麦当劳的牛肉供应,每做一只汉堡包就需要毁掉相当一间厨房面积的森林。

”于是,当我们看到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或世界上红红火火卖得发疯的时候,我们是否看到地球上大块大块的森林面积正在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的嘴里消失?

原来,所谓高水平的生活方式,不过是以过度消耗甚至浪费资源和土地为代价的。

森林的乱砍,臭氧层的破坏,河水的污染乃至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肆虐,再一次给现代文明敲响了警钟。

最近发布的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把的增长控制在7%左右,这其中除了中央对经济增长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外,从环保意义上讲,这个增长比率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也在反思的计算口径问题,认为将好的、坏的产出都计算在中,会造成指标的严重失真,尽管指标增长了,可是它并不足以成为代表国家进步的最重要指标。

这显然也给我们以良多启示。

(2001年5月21日第10版)

也许有人会想,角度小会不会影响充分展示自己渊博的知识呢?

这是无须顾虑的。

写进文章的材料,以有用为原则,而不在多。

而且,假如多而杂,只能适得其反。

上面这篇文章,只就沙尘暴给现代文明的警示这一点落笔,角度不大,不也从中反映出了作者在时事方面的厚实的储备了吗?

厚积而薄发,更易见功底。

所以,决不会因角度小而无法反映出实际的水平来。

二是角度要选得巧。

一个题材,可供立意成文的角度有许多,但并不是个个角度都能打动读者的心的。

只有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才能使读者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被你的文章牢牢地吸引住,非一口气看完不可。

这也可用摄影来打比方:

一个景物有各个不同的侧面,但不一定各个侧面都会楚楚动人,只有选取其最可人的角度,才能把景物最吸引人的亮点展示在读者面前。

那么,怎么样的角度才算是“巧”的呢?

所谓“巧”,其表现当然是多方面的,又是各不相同、异彩纷呈的。

在共性上,我以为,这种“巧”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新颖,不落俗套,有创新;二是贴近现实生活,能为社会所关注,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篇例文,然后结合具体的例文来谈。

枯叶蝴蝶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

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

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

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

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

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灭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

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

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原载《百花洲》1982年第2期)

试想,对于美丽的枯叶蝶由于善于伪装而更易被人捕捉导致绝灭的可悲命运,人们可以从多少角度来撰写文章:

或抨击那些高价兜售标本的见利忘义者,或指出滥捕、灭绝物种的危害,或叹息国家禁令的相对滞后,或谴责地方有关部门的执法不严,或进而提出种种保护的办法,引出种种仿生联想,等等,等等。

但作家徐迟却独辟蹊径,从枯叶蝴蝶为了生存而伪装,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更不利于生存的可悲下场这一角度,论述了要保持美丽和真诚的问题,抒发了对虚伪作假的强烈憎恨和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这个角度的选择,托物明理,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可谓令人耳目一新,不能不叹其巧。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刚刚建立,有关法制法规还不健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相对滞后,一些人惟利是图,社会上弄虚作假之风屡禁不止,善良的人们对此无不深恶痛绝,所以鞭挞装假作伪、呼唤真情良知自然就是众望所归,深得人心。

从这个角度的选择,我们也可窥见一个作家的崇高的社会责任心。

徐迟先生的这篇短文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让人爱不释手,其角度选择之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然,有了“巧”的角度,写出了好的文章,还要尽可能通过恰当的文章标题表现出来。

只有在标题中鲜明地表明你所选的角度,才能使读者一看你的标题就认识你所写的角度是巧的,从而产生要迫不及待地看个究竟的强烈愿望。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角度选择能使读者眼跳的预期效果,首先是通过醒目的标题取得的。

如《治沙与治腐》这样的标题,就比《防治沙尘暴之我见》要鲜明得多。

这就涉及标题拟写的艺术,有待另文阐述了。

(刊《应用写作》2002年第4期;署名:

海达)

附2:

给你的文章安上明亮的眼睛

——再谈《申论》的写作

有道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传达感情的重要人体器官,眼光中含有丰富的感情,表现着内心的秘密。

用来描写眼睛传情的词语也真不少:

眉目传情,含情脉脉,暗送秋波,眉来眼去,等等。

可见眼睛对于人的重要性。

文章的标题往往反映了文章的构思和主旨,所以,它正如人的眼睛一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最初的印象:

或楚楚动人,引人非要看个究竟不可;或平庸一般,使人觉得可看可不看;或粗俗不堪,让人不忍卒读。

所以,一篇好文章应该有一个好标题。

有人说,“题好文一半。

”意思是说拟制一个好标题,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此话虽然带有夸张,也显得过于绝对,但应该为文章拟制一个好标题却是不争的事实。

每一个作者都必须予以十分的重视。

《申论》的写作,一般都是由给定材料为应试者规定了话题,要求根据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这就为作者在拟制标题上提供了大显身手、展露才华的广阔空间。

所以,应试时应该尽量为自己的文章拟制一个能够打动读者的好标题,让读者一看标题就被牢牢吸引住,非一口气看完不可。

好标题当然应该是异采纷呈的。

由于《申论》要求写的是议论文,所以标题拟制首先要力求观点鲜明,但表现形式也可有种种不同。

综合笔者所见中、高考话题作文和2001年以来参加《申论》阅卷的所思所见,我觉得好标题可以有如下多种虽然各有特色,但同样可以显得十分亮丽的类型:

一、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型。

议论文的标题,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观点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所以最常见的标题是画龙点眼式地把自己所持的中心论点鲜明地揭示出来。

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卷给定材料的内容是含PPA成分的药品问题,有考生拟题为《预防在先以“撤”为上》,表明文章论述的中心是:

尽管在我国还没有发现吃了包括康泰克在内的含PPA的药物而引起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炎、失眠等不良反应的报告,更没有造成脑中风等严重后果的个案,但还是要预防为先,坚决把含PPA的药物从货架上撤下来,暂停销售。

还有《PPA药物必须撤下来》,也鲜明地表明了文章主张必须停止销售含PPA的药品的观点。

2002年的给定材料是网络方面的,有考生就拟题为《论加强营业性网吧的管理》,表明文章主旨是谈如何加强营业性网吧的管理问题;还有的拟题为《“网”法不可少》,表明文章主要谈的是网络立法的必要性问题。

2002年上海市卷的给定材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有考生拟题为《趋利避害话“入世”》,表明文章谈的是如何应对我国“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问题。

因为虽然从长远来看“入世”对我国是利大于弊,但在短期内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若不善于趋利避害,对我们将是极不利的,所以必须善于趋利避害。

这些标题,虽然并不十分花俏,但都达到了鲜明揭示中心论点的目的,因而是符合要求的。

二、形象地表现中心论点型。

这种类型的标题,往往通过恰当的比喻,把自己的中心论点形象地表现出来。

如2001年上海市卷是沙尘暴问题,有一个考生拟的标题是《首先要治理头脑中的沙尘暴》,形象地表示文章论述的是防治沙尘暴不能仅仅局限于治理自然界的沙尘暴,而是首先要治理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种种错误思想,诸如有些人认识不到过度放牧、滥垦乱采、滥用水资源等的危害性,有的人虽然有所认识,但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有的干部明知土地在逐步沙化,为了一时的政绩,也听之任之,等等,只有这样,沙尘暴才能得以得到有效的防治。

关于网络问题,有考生拟题为《不让“花儿”在网上凋谢》,形象地表现出文章中心谈的是如何防止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有考生拟题为《脑袋要与两脚一起“入世”》,形象地表明该文的中心是论述人们的思想要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同步,决不能再用老一套思维方式来对待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物。

又如一篇高考作文的题目拟作《诚信——人生的航标》,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该文是要阐述应该以“诚信”二字来指引人生的观点。

凡此种种,都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类标题,不仅观点鲜明,而且表述得十分生动形象,所以也是比较成功的。

三、巧用词义型。

利用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拟制出许多别致的标题。

如《虚拟的网络需要实在的安全》,揭示出文章论述的是要切实加强网络管理的问题,观点鲜明。

“虚拟”对“实在”,一虚一实,颇见功夫。

在上海《解放日报》关于讨论因为“减负”而教师向学生家长道歉说明了什么的问题时,有篇文章标题为《学生要“减负”教师要“增负”》,论述要让学生“减负”,教师必须化更大的功夫,更加深入细致地备好课,更认真地讲好课。

还有一篇题为《“减负”要“增效”》,论述“减负”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减”一要“增”,观点鲜明。

这些都是巧用反义词的对举。

也可利用同(近)音词,如《舞蹈》杂志2001年第3期上有一篇郝明松的文艺短论,标题为《舞蹈?

悟道!

》“舞蹈”与“悟道”虽然只是声调不同,但意义却大不一样。

前者是名词,是一种表演艺术的名称,而后者是动宾短语,意为领悟道理。

一问一答之间,表明作者认为舞蹈表现的决不是几个动作,而是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所以舞蹈欣赏的最高境界是“悟道”,而且所“悟”之“道”可以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甚至也允许与表演者的原意相左。

这类标题,往往因为能够反映出作者的语言技巧和机敏,所以也颇能受到阅卷者的青睐,获得好评。

四、套用、点化成语、熟语、名言警句型。

这类标题,可以展示作者的语言积累,有时还能表现出作者的幽默。

如《“入世”诚不易,应对价更高——论各行各业都必须认真应对“入世”的挑战》,正标题套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自由和爱情》诗的前两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许作者怕题意未必能让读者一读即能完全理解,所以又用副标题作了挑明。

众所周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十分艰难,马拉松式地谈了长达15年,不可不谓不容易,但加入了以后,虽然长远来看机遇肯定大于挑战,但在短期内面对的也许主要是经受挑战的问题。

如果说,“入世”谈判主要是政府在进行,那么,“入世”以后如何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无疑也落到了各行各业,各行各业都必须参与其中,认真应对。

所以,上面这个标题拟制得是很成功的。

这在高考和日常论文写作中也都不乏其例。

诸如:

《若为诚信故,一切皆可抛》,套用了该诗的后两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认为诚信比一切都重要的观点;《诚信所至,金石为开》,套用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