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虚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454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常见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常见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常见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常见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常见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常见虚词.docx

《初中常见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常见虚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常见虚词.docx

初中常见虚词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何陋之有?

菊(莲、牡丹)之爱《陋室铭》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

辍耕之垄上之次所旁(《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选择题口诀:

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醉能同其乐:

代众人,他们《醉翁亭记》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

其真无马邪?

(《马说》)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其喜洋洋者矣:

那《岳阳楼记》

其必曰:

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

那种

其间千二百里:

这《三峡》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核舟记》)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曹刿论战》)

可以为师矣:

凭借《论语》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

以光先帝遗德:

来以咨诹善道:

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来以彰其咎: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以衾拥覆:

醒能述以文者: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根据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

计日以还:

相当于“而”,不译

俯身倾耳以请:

相当于“而”,可译作“地”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用来《活字印刷》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不以臣卑鄙:

因为

以其境过清:

因为

以中又足乐者:

因为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

例:

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

例: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对《鱼我所欲也》

有求于我也:

对《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从

例: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临于泉上者:

在《醉翁亭记》

生于忧患:

奉命于危难之间: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在《曹刿论战》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醉翁亭记》

3、与,跟,同。

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还于旧都:

皆朝于齐: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鱼我所欲也》

皆以美于徐公:

比《邹忌讽齐王纳谏》

6、被

例:

受制于人

7、给

例:

降大任于是人也: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

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注意:

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例: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④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于是,就”。

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如: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因为

例: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作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

①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④始悟为山市(《山市》)

⑤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⑥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⑧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例: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例: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例: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例: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本义阐析:

“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

而且、又。

例:

妇拍而呜之(《口技》)

中峨冠而多髯者

任重而道远

佳木秀而繁阴

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

就、才、接着。

例:

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学而时习之(《学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野芳发而幽香:

表承接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

而乐亦无穷也:

表承接

水落而石出者:

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学而不厌:

表承接

再而衰:

表承接,就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3)表转折,今译为:

却、但。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

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论语》

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而(但是)日中时远《两小儿辩日》

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爱莲说》

而(但是)乐亦无穷《醉翁亭记》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4)表修饰,今译为:

着、地。

例:

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醉翁亭记》

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满井游记》

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陈涉世家》

(2)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既而】不久,一会儿。

1而儿醒(《口技》)

【俄而】不久,一会儿。

1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咏雪》)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代词,相当于“之“

例:

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必有我师焉:

于之,在里面

惧有伏焉:

于之,在那里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