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172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 地理教案.docx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精选范文)

第一章地球教学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

六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图一、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二、讲授新课:

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

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极半径5、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

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三、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第二节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学生思考、回答二、引入新课:

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三、新课教学1、了解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2、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四、内容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二、新课教学师生互动1: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用经纬网定位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完成21页活动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地球的自转。

难点:

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

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教后感: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

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

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

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1)教师提问:

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

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2)组织学生讨论。

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

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

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

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

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

(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边提问:

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

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地球仪上,提问:

地球上哪边是白天?

哪边是晚上?

(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暗半球的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程。

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

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

五、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地球的自转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轴而旋转。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章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践练习教学媒体:

地理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二、讲授新课:

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

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

(教师可补充说明)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设疑:

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

(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过渡:

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

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

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三、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

(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4、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5、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6、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2、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教学媒体:

地图、指南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1、回顾检查、总结作业情况;设疑2、创设情景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

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

3、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学生根据提问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学生虽然会画学校平面略图,但是画的还不准确,这样提问,引出地图的要素:

方向二、新课教学1、讲授新课:

逐步理解:

八个基本方向的知识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北西东西南东南先了解八个基本方向,为方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认真学习,巩固记忆

(2)、有指向标的方向的表示方法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3)经纬网定向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系统学习方向并落实到图上、认真学习、巩固记忆充分练习2、过渡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

那么我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

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中标注方向。

学生思考,讨论。

争取在课堂上把知识掌握牢固,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3、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利用课本、阅读课本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学生当堂练习、当堂巩固,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实践应用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小组合作修改,用学的方向修改平面图,使平面图有准确的方向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判断家、公园、商场等场所的方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板书设计: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4、用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确定方向※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2、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

3、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4、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5、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6、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7、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8、树立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

2.熟悉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践练习法教学准备:

地图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地图上的方向复习,回答问题,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二、引入新课:

提出疑问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

学生思考,引起探索的欲望三、讲授新课:

1、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

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

(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回忆,讨论,练习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2、比例尺的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举例练习:

利用不同的地图观察总结地图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

当图幅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如何测量距离计算比例尺,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也需要反复练习理解,熟练计算,换算,反复练习,让学生加深印象,熟练掌握知识的应用4、总结归纳: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分组讨论总结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多读图多熟悉,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对比例尺有个整体、系统认识。

5、利用地图,熟悉识记主要常见的图例,以及应用方法.阅读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当堂检测:

利用书、填充图册检测,结合地图,落实在图上,加深形象直观印象5、修改平面图用这节课学的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修改平面图学生上节课已修改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平面图。

合作完成三、布置课后作业任选一张旅游地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沿路线读出方向、图例、比例尺等各要素课下合作完成(利用旅游地图,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参与性比较强。

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加深认识。

)板书设计比例尺

(1)表示方法: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2、常见的图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4、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学看地形图1.看图名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2.看方向复习前面所学知识3.看比例尺进行实际量算4.看图例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

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2)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3)等高线的走向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山脉的走向等等高线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必须加强学生对图的理解和掌握。

(二)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1)山峰:

(山顶)山的最高处

(2)山坡:

陡坡——等高线密集处缓坡——等高线稀疏处(3)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4)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5)鞍部:

两山峰之间的地方(6)陡崖:

(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四、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充分理解、握,并运用到实际当中五、布置作业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5、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

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6、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7、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8、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9、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情况,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识记和相对位置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

学生空间感的建立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册、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6、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

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

为什么叫地球呢?

二、新课教学1、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

为什么呢?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2、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做游戏、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统计,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得出结论: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

3。

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3、设疑提出疑问,观察、讨论、总结,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

引导学生总结:

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4、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介绍: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