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129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二(下)期末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75.0分)

1.《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到官修撰史书的真实性。

B.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看不出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也就是说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

D.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够准确把握和保障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研究发展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修史特征。

历史的修撰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朝代功绩的肯定和否定,在不同的时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关系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统治的稳定,所以中国随着封建社会制度不断的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对修撰史书非常重视,并且政府开始将修史的主导权,由私人收归政府,这体现了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特点。

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有明初和中后期两个明显的对比,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B.限制宦官读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明朝皇权一直是在强化,没有削弱和衰落。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的职能变化,而且据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祖朱元璋时期没有内阁。

D.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识字制度的出现,这有可能会让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不能肯定宦官一定掌握决策权力。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初期强化皇权的措施来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本题时,首先要知道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废除宰相,并且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

但随着明朝政治不断的发展,皇帝为了制约朝臣官员,起用身边的太监参与政治,为皇上决策国家事务服务,故而开始形成了宦官读书识字的制度,当然,这一制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但也造成了明朝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3.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知,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故选:

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需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状况。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对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考查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4.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促进了雅典社会生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创立了适合民主制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5.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美国宪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这三权之间分立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互相牵制互相平衡的关系。

1787年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利,又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其内容是:

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

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

其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行动、实践。

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

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6.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D

【解析】“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对历史著作的内容进行取舍,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依靠一些有形的东西去感知、体验、揣摩和理解历史。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素材和资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

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

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7.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列强在中国的领海、领土等特权的否定,故B项正确。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中国还没有建立新中国,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涉及国民党,故C项错误。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

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反帝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C.培育权利观念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9.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答案】C

【解析】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初期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1792年8月10日,巴黎起义军占领杜伊勒里宫,立法议会宣布废黜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普选基础上成立国民公会。

这与材料“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吻合,体现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故C正确。

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故排除A。

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已经废除,故排除B。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本题考查法国国民公民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A.材料中看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

B.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书、门下省,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情况,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设置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

隋朝时期中央三省之间职责不明确,唐朝时期明确规定了三省之间的职权和地位,三省的政治地位一样,都是中央宰相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管六部负责行政。

11.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看出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吏治败坏,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BC两项不是题干主旨,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需要掌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对“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考查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2.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共机关刊物”、“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可知,“打倒军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故A项正确。

B项国民政府成立于1925年,时间与题干不符,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应排除。

材料中“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目标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CD两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北伐战争。

需要掌握北伐战争的背景。

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共机关刊物”、“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打倒军阀”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北伐战争。

考查对北伐战争的背景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3.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故B项正确。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是在193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在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需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解题的突破口是题干时间“1937年8月”和关键信息“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

“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A项错误。

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需要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对“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5.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

3.这一选举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D

【解析】A.材料涉及到的是民主抽签选举的方式,对贵族统治权利构成一定的威胁。

B.梭伦改革,没有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只是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财产资格的限制。

D.梭伦改革措施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要求学生联系梭伦改革的基础知识来回答问题。

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通过表决过程,在表决中起决定意义的是强大的民意压力,国王只是顺势而为,并不能体现出国王有重要的政治,这也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事实。

B.上议院在议会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要得到上议院通过。

C.材料中可以看出保守势力最后做出了让步,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

D.英国17世纪就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选项与材料时代不符。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和理解材料。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迫使商业资产阶级让出更多的议席,最后通过了改革方案,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促进了英国殖民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完善。

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

C.《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察各国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十月革命的基本知识来分析材料。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十月革命具备的两个特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继进行,采取了和平夺权和暴力革命的两种方式。

18.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

这说明了(  )

A.奴隶社会已经瓦解B.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C.宗法秩序受到冲击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答案】C

【解析】奴隶社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

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后代世袭王位,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内部贵族的权力争夺,故D项错误。

西周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唯一性,但仍然出现诸侯国王位争夺,这说明宗法秩序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演变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结合选项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总体难度适中。

19.“它引发了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金融家与产业家开始进入贵族行列。

”英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也变成“符合国家而不是国王个人的利益”。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斯图亚特王朝建立B.1832年议会改革

C.内阁制的建立D.光荣革命

【答案】D

【解析】A.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

B.1832年议会改革,只是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不符合材料的内容。

C.内阁的建立没有引发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D.光荣革命是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制约,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符合材料的特点。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光荣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光荣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光荣革命的过程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

20.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内阁首相没有实权D.君主立宪有待完善

【答案】D

【解析】A.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故A项错误;

B.材料反映的是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

C.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有实权,故C项错误;

D.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有权力,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以及英国国王和首相的权利特点来分析材料。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征: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②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④整个制度是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的。

议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21.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

“……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

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赢得了最高地位。

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B.走了条疾风暴雨的变革之路

C.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答案】C

【解析】A.近代德国政治体制中国王具有最高权力,排除。

B.根据材料中“首先”“然后”“最后”可知是渐进的过程,排除。

C.根据材料“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开始”“然后”“最后”可知传统与变革结合,正确。

D.材料中“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可知不是国王专权,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

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表现;③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④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启示:

(1)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