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马五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110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郯马五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郯马五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郯马五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郯马五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郯马五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郯马五调.docx

《郯马五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郯马五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郯马五调.docx

郯马五调

古老的民间歌曲:

郯马五大调

  郯马五大调,因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一带而得名,又称“郯马调”“淮调”“五大调”。

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曲演唱形式,其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发表感慨或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间真情,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被当地人誉为“老百姓的雅歌细曲”。

  历经时代的变迁,郯马五大调濒临失传的边缘。

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的满江红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笔者拜访了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杨新儒。

  提茶倒水为学艺

  今年69岁的杨新儒家住郯城县马头镇建设街,是如今为数不多的掌握郯马五大调唱法和伴奏技艺的老艺人。

谈起早年学习郯马五大调的经历,他印象深刻。

  上世纪50年代,山东临沂当地的人们特别喜欢听郯马五大调。

那时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不刮风下雨,人们吃完晚饭就会跑去听五大调。

演唱五大调的艺人们一般会在大树下或草棚里摆上一个大方桌,放上小水壶和几个古色古香的紫砂杯,泡上酽酽的马头“大叶子茶”,便开始吹拉弹唱。

自幼酷爱音乐的杨新儒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对郯马五大调产生了兴趣。

他说,小时候总去离家不远的胜利街李长义家门口听五大调“演唱会”,那里常常聚集着许多五大调的爱好者,他们敲碟、碗,拉二胡、月琴等乐器,伴着优美的唱腔,吸引着附近的乡邻。

  有时候,杨新儒也学着艺人们的样子哼哼几句,还有板有眼的,艺人们都说他是个好苗子,如果好好学一定能有所成。

可是说归说,刚开始却没有人教他。

他只好想着法子讨他们的欢喜,看谁的茶喝得差不多了,就赶紧再给倒上,毕恭毕敬地端到面前;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偷偷地拿来给艺人们。

时间一长,一些艺人就开始教杨新儒演唱五大调,等他上初中时,已经学会了五大调的所有曲牌。

  道具击打并不易

  据杨新儒讲,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共5个曲牌,其中又包括了“五景”“五盼”“七多”“七赞”“八恨”等曲目。

他先学的是《淮调》这个曲牌,其中《耕读渔樵》是他最先接触到的也是他最喜欢的曲目。

说着他便哼唱起这支曲子,很快陶醉其中:

“春光好,春光明媚艳阳天,游春人携琴带酒过前川,但只见桃红梨白开色艳,满荒郊百草排芽色色鲜,一行行绿柳垂金线,野鸟叫破杏花天……”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仿佛就展现在眼前。

他说,目前大部分曲目已经失传。

  杨新儒介绍说,郯马五大调的演唱形式主要分为坐唱和群唱两种。

坐唱有演唱者一人或二人,与伴奏者围桌而坐,伴奏以三弦为主,其他乐器如二胡、柳琴、月琴等,可增可减。

群唱有数人至十数人不等,部分演唱者手持乐器,边演唱边伴奏。

郯马五大调的伴奏乐器有吹管乐器类如笛子、箫、笙等,也有弦索乐器类如二胡、四胡等,还有敲击器具类如酒盅、碟子、碗、筷子等。

“道具击打的是节奏,不是曲调旋律。

碟、碗、筷、盅,任选其中两样都能击打伴奏。

”杨新儒说,“别看道具很简单,可要真正学会伴奏却很难。

  他还说,如果按一天练习两小时计算,目前传唱的16首曲目的击打伴奏法也得两三年才能学会,要达到熟练程度则需要下更深的功夫。

“这些曲子的伴奏一路顺下来,两只手到底需要多少动作我也没算过,反正特别多。

练到一定程度,击打与曲调浑然一体,到哪个曲调,手指自然顺势击出,这就是要想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啊!

  杨新儒说,道具击打时肢体的舞动要具备美感,要达到这一境界,就算有悟性的人没有两三年功夫也不可能做到。

“我年轻那会儿刚开始学习道具击打,经常手指练得抽筋,碗筷掉到地上,脑袋懵懵的,歌词全忘了!

为了学几个手指的配合,我要练到深更半夜。

为了练好每种击打技巧,经常废寝忘食。

一片痴心在传承

  马头镇坐落在沂河岸边,明清时代是著名的商业重镇,商贾众多,店铺林立。

据杨新儒说,郯马五大调的形成有可能是南方的客商把江浙一代的民歌带到了马头,并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相结合才形成的。

当时,郯马五大调受到广泛欢迎,许多人自发成立了玩友社、乐合班、同乐会等班社,商家和士绅也经常举办堂会,各种庆典时也请艺人们前去助兴。

尤其是一些文人也很关注郯马五大调,喜好自创新词和艺人们一起演唱,从而推动了五大调的创新和发展。

在鼎盛时期,传唱的人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传播到鲁北广饶、日照、连云港和济宁等地。

“文革”期间,郯马五大调的传承受到严重影响,辉煌不再,保存下来的曲目只有180首,但据杨新儒说现在传唱的只有16首。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郯马五大调的传承也受到了重视。

2009年,杨新儒召集一些五大调的爱好者在马头镇文化中心成立了郯马五大调传承班,成员最大的68岁,最小的46岁。

传承班每5天举行一次演唱活动,由杨新儒亲自教授。

刚开始资金缺乏,他便自己掏腰包购买伴奏乐器。

现在,杨新儒经常带领传承班的学员们深入中小学和厂矿企业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2011年,杨新儒受郯城三中邀请,担任该校音乐班学生的郯马五大调指导老师。

他高兴地说:

“能够为五大调培养新的传承人,我真是太高兴了!

谈到传承的困难时,杨新儒说,郯马五大调的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传承都需要资金支持,希望政府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和资金落实力度,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杨新儒在教授学员伴奏技巧

▲“鲁南五大调”的民间艺人▲“鲁南五大调”之一《满江红》

  ◆“鲁南五大调”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因集中流行于郯城、马头一带,故又称“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本报通讯员高元

  “郯马调”与日照市的“满江红”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其曲调细腻抒情,旋律娓婉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被誉为“细曲”、“雅歌”。

自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年多来,“鲁南五大调”这朵“非遗奇葩”得到了怎样的传承与保护?

  民间艺人:

  为学艺毕恭毕敬

  6月13日,在马头传承所,杨新儒、徐万芳等老艺人正在排练《满江红・反腐倡廉助清风》,准备参加演出。

这是同为传承人的柏文泰老师专门为纪念中共郯城县委成立80周年新填的词。

  70岁的杨新儒是马头镇建设街人,说起自己的学艺经历,他滔滔不绝。

  “五大调”在马头镇最兴盛时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有东头、西头两个自发的演唱团体,演唱和伴奏骨干达200多人。

当时,整个马头街上至80岁老汉下至3岁幼儿,都能随口唱上几句,茶余饭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可听。

  小时候,杨新儒最喜欢去离家不远的李长义家门口听人演唱“五大调”。

大人们在树下摆上一个大方桌,放上一把水壶和几个紫砂杯,再泡上当地特有的“大叶子茶”,然后敲的敲,拉的拉,唱的唱。

听得久了,小新儒也能有板有眼地跟着学唱几句。

老人们都说他是个好苗子,如果好好学将来一定能有所成。

可是说归说,却没有人教他。

他只好想着法儿讨他们的欢心,看谁的茶喝得差不多了,就赶紧给续上,然后毕恭毕敬地端到老艺人的面前;家里有好吃的,也偷偷地拿来“孝敬”他们。

“李长义说我‘这个小孩不孬!

’”,杨新儒回忆道。

时间一长,李长义等老艺人就开始教杨新儒演唱“五大调”,到他上初中时,已经学会了“五大调”的所有曲目。

  “五大调”价值:

  央视专门录制典藏

  “鲁南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五个曲牌。

这五个曲牌中又包括了“五景”、“五盼”、“七多”、“七赞”、“八恨”等曲目。

在演唱形式上,多由一个人演出,配以民间管弦乐器和瓷碟、瓷碗、瓷酒盅、竹筷等物品,打击出节拍伴奏。

  据杨新儒介绍,早期的“五大调”采用的是工尺谱记谱法,爷爷那辈还能根据工尺谱创作新曲子,到了父辈基本上就不懂了,致使很多工尺谱唱本被当做废纸扔了,侥幸保存下来的唱本也鲜有人识别,真正流传下来的词曲只能靠口口相传。

为留住五大调各曲牌中的曲谱,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的王川昆先生于1959年专程赶到马头镇,根据当地民间艺人传唱的“五大调”,用“简谱”形式加以记录整理,使“五大调”曲谱得以比较齐全的保存至今,目前,仅存130首。

其中,《满江红・四盼》于1957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会演,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人民播放,还选入了当年出版的《优秀歌曲选集》,在全国发行。

  2003年,由国家一级编剧、“临沂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铁民先生填词的《鹿乳奉亲》,参加了临沂市第三届广场艺术节演出。

这是将郯子入深山取鹿乳为盲母治眼的“二十四孝”经典故事与“鲁南五大调”结合起来的一个新代表作品。

2009年7月31日,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专门录制了一期关于“郯马五大调”的节目,详细介绍了这一曲种,杨新儒、徐万芳等人共同演唱了《鹿乳奉亲》这一曲目。

提起这档事,杨新儒仍然激动不已。

  “7月29日那天我们接到的通知,第二天就要动身去北京,第三天演出。

可是当时演员们还不大会唱,怎么办?

”当天晚上8:

30,杨新儒和他的伙伴们在队员徐万芳家中紧急集合,现教现练至晚11:

30。

“正是这次去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录制,使我真正认识到五大调的巨大价值,更加坚定了我传承的决心和信心。

”杨新儒说。

  为了弄清楚五大调的来龙去脉、有多少曲目、多少种伴奏方法、这些伴奏方法又分别有哪些叫法,杨新儒没事时总是骑着车子满大街地转,遇到年龄大的,就上前问“你唱过淮调吗”,“还记得哪些曲目”,“哪些打法”。

功夫不费有心人,几年来,老杨的手稿记了一大摞上百条,终于搜集到了“海底捞月”、“单枪匹马”、“撒豆子”等打法。

“我搬了三次家,每一次都舍弃了一些东西,惟独那些手稿是一页也没舍得扔。

”他说,“这些东西再不收集、整理的话,等我们这些人不在了,就更不会有人能记住了。

  薪火相传:

  民歌应走近影视作品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世慧教授从事声乐教育20多年,依旧对山东民歌情有独钟。

“现在,除了教学和参加演出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山东民歌。

  王世慧表示,除了《沂蒙山小调》、《包愣调》等代表作外,电影《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苦菜花》的主题歌《苦菜花》、《咱们的牛百岁》的主题歌《双脚踏上幸福路》等,这些山东民歌都是随着影视作品传唱出去的。

另外,《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是由山东小调《锯大缸》创作而来的;1986版《聊斋》的背景音乐,用的就是“鲁南五大调”里的《满江红・四盼》。

“遗憾地是,很少有人能从中听出‘山东成分’。

”王世慧表示,“要让民歌与影视作品走得更近些,这是民歌发展的潮流。

我们要在国内唱响山东民歌,更要让山东民歌走上世界舞台。

  近年来,王世慧教授多次带领学生,就“鲁南五大调”项目到郯城县调研采风、编辑整理,并以专场音乐会的形式将“鲁南五大调”搬上舞台。

2011年12月17日晚,“我学我唱――齐鲁风韵音乐会”在山东艺术学院成功举办,“鲁南五大调”得以在山东省最高艺术殿堂奏响,并得到了省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张桂林的高度评价。

  今年4月22日,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文文在其个人独唱音乐会上,演唱了“鲁南五大调”中的《满江红・四盼》,让人们领略到这种艺术的独特魅力。

《满江红・四盼》是张文文和她的导师王世慧教授共同研究的课题,在传统演唱和伴奏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形式,演唱中注重队形的变化并且加入了动作,伴奏中加入了西洋乐器钢琴。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创新的形式搬上舞台,这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属于首例。

  王世慧表示,“用交响乐、合唱、独奏的形式来表现山东民歌,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因为传统民歌要往前走,尤其是要让年轻人接受这些东西,用时尚的形式表现出来效果会更好。

鲁南五大调:

扎根乡土的民间曲艺奇葩

时间:

2013年03月18日浏览量:

109次

“鲁南五大调”是以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为中心遍及整个鲁东南,甚至传到鲁北广饶等地的一种大型民间套曲。

因为集中流行于郯城、马头一带,所以又叫“郯马调”,也称“淮调”、“五大调”。

它的旋律委婉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2008年,临沂市的“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五大调的起源,众说纷纭。

据郯城县马头镇的李长艺、刘朝坤等老艺人回忆,老辈人有说五大调是在明末清初时从云南、贵州传来的,还有的说是在明末清初时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

  郯城县高峰头镇清末逸士王宗贤生前曾撰文云:

“大凡腔调,昆、乱、皮、簧、梆、柳、小曲,皆有发源之地。

淮调之歌,源出于淮安府,移植北方。

据我所知,已二百余载。

”郯城县马头镇胜利街民间歌手李长艺介绍,郯马五大调是从济宁等地传入,由郯城、马头一带民间艺人进行综合加工而成。

  郯马五大调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等五个曲牌。

马头镇民主街老艺人刘朝坤说:

“五个曲牌,细细道来,记忆中韵味十足,因为它记录的就是大伙儿身边的人、事、情,加以提炼后乡土曲艺味儿十足。

  五大调在演唱形式上,大都由一个人演唱,配以民间管弦乐器和瓷碟、瓷碗、瓷酒盅、竹筷子等物件,击打出节拍伴奏,很受人们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艺术馆曾多次派专家来马头镇搜集整理五大调。

现在保存下来的共有130首,其中有《满江红》22首,《淮调》72首,《玲玲调》11首,《大寄生草》21首,《大调》4首。

  马头镇胜利街老艺人高金宝自豪地说:

“1957年,《满江红·四盼》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会演,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向全国播放。

非但如此,还选入当年出版的《优秀歌曲选集》,在全国发行呢!

彩绘的文化传播路径

  地处鲁南苏北交界地带的郯城县马头镇,东依马陵山,西临沂河、沭河,是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民间艺术,郯马五大调就是这众多的民间艺术之一。

郯马五大调集中传唱地马头镇紧靠沂河,可通运河,曾凭舟楫之利通商南北,名噪苏杭,是极为有名的商贸古镇,这给郯马五大调扎根马头一带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除了碟碗筷盅外,可以配以三弦、二胡、竹笛,优质瓷盘、碟、酒盅及竹筷各两只。

”71岁的马头镇东胜街石玉如说:

“根据参与演唱人员的多少,伴奏乐器可增可减,可一人独唱,也可多人齐唱。

郯马五大调是典型的社会传承,集体创作,自娱自乐,没有师承关系。

  郯马五大调从产生到现在已经300多年了,这期间五大调由一种为少数人专享的“贵族艺术”变为一种商贸古镇的大众艺术,为广大居民所喜闻乐见,几乎成了马头镇的“镇歌”,给后人的启示很多,文艺价值很大。

“郯马五大调很明显有宫廷曲调成分,有南方水乡的清丽委婉,又糅合了古郯大地的民风民情、方言的特点,是民众化了的宫廷歌曲。

”郯城县文化馆刘林不由地赞许道: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度闻。

“研究郯马五大调的形成过程,完全可以考察民间文化的传播融和规律。

”刘林介绍。

  马头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表示,郯马五大调中的130首,其表现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歌曲虽然在民间,但总体上看都积极向上。

委婉的曲调给后人以美的陶冶,向上的主题有很好的劝世教化价值。

小院里驿动的清歌碎曲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作为水陆码头的马头镇商贸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生活好了,就想找点乐子,演唱五大调便成了大伙闲时哼唱娱乐的首选。

”鲁南五大调传承人之一杨新儒说。

“春光好,春光明媚艳阳天,游春人携琴带酒过前川……”这一时期的马头镇一带,演唱五大调达到鼎盛,人人会唱,户户烙音。

兴致至极,大伙儿演唱到鸡鸣才兴尽而归。

镇上谁家婚丧嫁娶、开堂会,都要请人来演唱五大调,以示对新人的祝福或是对逝者的哀思。

  “风萧萧,云轻云淡,芳草茵茵。

马陵山上景呀色秀,呐哎,呐哟,哎哎哟,水蓝蓝呀……”73岁的杨新儒演唱着曲调,手里舞动着击打的碟筷,哼调伴着碟筷击打的清音,余音袅袅。

杨新儒传唱五大调足有60余年,这期间,五大调几经兴衰。

为了让这门民间曲艺得以传承,杨新儒创立了马头镇第一个五大调戏曲班——郯马五大调传承班,延续着五大调在马头镇历史的记忆。

  “碟、碗、筷、盅,只需任选2样都能击打伴奏。

”说话间,只见杨新儒顺手拿起碟筷,一曲《鹿乳奉亲传千秋》伴着清脆的击打声,别具风味在心头。

老杨说,别看就这几个简单道具,很难学。

右手拇指和食指掐着碟子中心,把筷子放在食指和中指中间,用无名指翘起筷子的另一端,左手拇指和中指捏着另一支筷子呈竖直状,顺势朝下按节奏击打碟子边缘。

5个曲牌各有几首曲谱,每首曲谱各曲音使用碟碗筷盅的打法各不相同。

学唱五大调容易,难就难在马头人自创的碟碗筷盅这些个道具击打伴奏的方法。

护好鲁南五大调传承的种子

  “目前,郯马五大调中五个曲牌曲谱已失传很多。

”据鲁南五大调传承人之一杨新儒介绍,“郯马五大调最多的时候有19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每一首都不相同,实际上是大曲牌下的二级曲牌,现在,连这130首也找不全了。

马头人哼唱的五大调目前真正意义上只有16首!

  马头镇原有东头、西头两个自发的演唱团体,演唱和伴奏骨干达200多人,能哼几句的爱好者比比皆是。

“现在,还健在的那波老艺人不足10位,年龄最大的已达80多岁了。

这些人中只有两三个人还能唱唱,其他几个人只能哼几句了。

”郯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感叹道,那波老艺人几乎凋谢殆尽。

  为此,郯城县为了保护这一国家级民间曲艺,成立了郯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并深入开展调查。

2007年郯城县摸清了郯马五大调的家底,将有关资料归类整理建档,让中老年合唱团和中老年艺术团的人们学唱郯马五大调。

2008年,出版了郯马五大调精选本,成立郯马五大调研究中心。

2009年,重点培训一批会唱郯马五大调的骨干,组织郯马五大调专题晚会,出版郯马五大调演唱光盘。

“演唱骨干达到50多人,在全县乡村、校园、社区、企业巡回演出,重现五大调历史曲音风韵。

”2011年,郯城县组建了业余郯马五大调剧团,配备了8万多元的伴奏器材和设备,并将郯马五大调列入全县中小学课程,并将五大调代表作搬上银幕,推向省市和国家舞台。

  2009年4月,鲁南五大调传承人之一杨新儒创立了五大调戏曲班——郯马五大调传承班。

自传承班成立至今,杨新儒和徒弟们定期在马头镇文化中心集合,教唱五大调。

每次,传承班在文化中心集合演唱时,镇上不少看热闹学唱的人也跟着围聚过来。

唱的人全神贯注,听的人津津有味,当年户户哼曲的热闹如今得以重现,带着一段经历去唱,文艺断层的忧郁面孔再次露出了绚烂的微笑。

目前,传承班成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老有所乐,乐的时候把文化传递下去,岂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杨新儒说。

  “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花开花谢是自然法则。

在五大调传唱的300多年历史里,兴衰无常,没有什么值得感叹的,重要的是得护住种子。

植根的乡土里有足够肥沃的养分,鲁南五大调不愁没有绽放的娇艳和迷人的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