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101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docx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

猪价创历史新高引发的深层次思考

这一轮猪价上涨始于2018年中,历时1年3个月,大涨141%,远超前三次猪周期的最高涨幅:

132.6%、98%、76.6%。

更为严峻的是,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生猪存栏仅1.98亿头,同比-38.7%;能繁母猪1968万头,同比-37.4%。

预计到2020年下半年才有望迎来猪价向下拐点,这也就意味着普通民众还要继续承受长达至少一年的高猪价。

而猪肉仍然是普通老百姓补充蛋白质的最主要来源,没有之一,我国猪肉消费占全球49.3%,远高于欧盟的19%和美国的8.7%,国内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占比高达73%,这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为什么这一轮猪价创历史新高?

为什么高猪价持续这么久?

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因为非洲猪瘟?

实际上,历次猪周期都有瘟疫疾病因素,这一次有什么不同吗?

本着客观专业的精神,我们发现近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的影响极大。

各地纷纷制定了划定禁养区和区内污染养殖户搬迁计划,层层加码扩大化,一刀切。

大量中小养殖户因为不符合“环保标准”被迫大量退出,猪肉供给大幅下降,而我国散户养殖占比很高、规模化养殖率很低,养殖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高达99.4%。

大量中小养殖户退出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复养更慢。

所以,这一轮猪价创造历史的大涨主要原因不是猪瘟、猪周期这么简单。

怎么故事听起来好像是同样的情节?

2015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大方向是对的,成绩是主要的,“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

但是,部分政策执行的“度”上出了问题,“用力过猛”,运动式,一刀切,层层加码,在去产能、去杠杆、环保督查等方面误伤民营和中小企业:

去产能与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关停并转、利润下滑,环保限产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金融去杠杆与民营企业融资难贵、环境变差、流动性分层、身份歧视,税收社保加强征缴与民营企业实际税负加重。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民营中小企业?

(参考《落花有意——当前民企生存环境及建议》)

后果已经显现:

1、因为贡献了我国经济“56789”的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步入“5”时代,底在哪里?

2、猪价带领牛羊鸡价格大涨,CPI逼近3%的警戒线,在经济持续下行、PPI连续负增长、企业盈利下滑、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的宏观大背景下,一头猪把货币政策困住了。

(参考《充分估计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该降息了!

》《降息大讨论》《迈向“5”时代》)

中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新问题,当前需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新问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为新问题否定改革成绩,但也不能因为成绩忽视新出现的问题。

“度”是一种大智慧,过犹不及,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又红又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执行中央政策。

“治大国如烹小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当前亟需推动民营经济重大理论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公平环境、减税降费、调动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积极性、放开汽车金融互联网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猪周期带动CPI指数上行,但PPI持续为负,当前物价形势的主要矛盾是通缩而非通胀,不会掣肘货币政策。

未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经济下行加大、PPI通缩企业实际利率上升,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控制好节奏和力度,配合好财政金融等宽信用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不要把正常降息降准的宏观逆周期调节简单等同于大水漫灌,这太业余了。

我们都深爱这片土地,深爱这个国家。

值此时艰,尤其需要理性专业建设性。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经过改革转型洗礼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

摘要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

在猪肉价格景气时,养殖户为了追逐利润,增加能繁母猪和生猪供给,造成猪价下跌,养殖户减少供给,猪价重新上涨。

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同时在一年之内受节假日和气候影响呈现出小周期波动。

能繁母猪代表产能,扩大生猪供应先要扩大产能。

从猪仔成为后备母猪需7个月达到可繁殖状态,能繁母猪生产1胎需要5个月左右,2年可产仔5次(2.4-2.5胎/年)。

母猪产仔再经过1-2个月的保育期和5-6个月的育肥期,生猪可出栏。

因此,直接补栏仔猪仅需6个月左右即可,当月生猪存栏量预示着未来半年的生猪供给;但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18个月左右,即一轮猪周期约3年左右。

我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因此月末生猪存栏量应至少有3.5亿头,但截至8月底我国生猪存栏仅1.98亿头,同比-38.7%;能繁母猪1968万头,同比-37.4%。

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关系,需求端总体稳定,关键在供给端。

我国以散户养殖为主体的环境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

第一,猪肉消费需求从长期看由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决定,短期受季节性饮食习惯、流行疫病、食品安全和消费替代效应等影响。

第二,猪肉供给端主要受养殖利润、政策干预、天灾疫病等因素影响。

当前生猪养殖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自繁自养”,典型如牧原股份;另一种是“公司+农户”,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兽药及技术人员支持,待生猪长到出栏体重后由公司负责回收销售并给农户支付代养费,如温氏股份、新希望等。

前者占用资金相对较大,折旧多、兽药和疫苗费更高,但过程可控;后者占用资金少,折旧少,有利于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公司弯道超车,但需要支付大额委托养殖费。

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每轮猪周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主要是因为在下行阶段,利润下行但只要未亏损,养殖户退出的意愿不强;二是每轮猪周期均伴随疫病助推,但最近的猪周期相较过去明显存在非市场化的政策因素如环保干预;三是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导致需要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下降,因此新一轮猪周期产能恢复后对应的存栏量将低于前期;四是不同于历次猪周期,本轮猪周期仅影响CPI,并未传导至PPI,核心CPI和非食品CPI下行、PPI连续为负,宏观环境是总需求不足。

前三轮猪周期分别均历时4年左右,上行周期分别为2年、15个月和2年,最高涨幅分别为132.6%、98%和76.6%。

本轮超级猪周期,涨幅大、速度快,四大原因:

环保禁养扩大化、规模化养殖策略、非洲猪瘟、内生猪周期。

第一,近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的影响凸显。

各地纷纷制定了划定禁养区和区内污染养殖户搬迁计划,层层加码扩大化,一刀切。

第二,规模化养殖升级导致散户大量退出,猪肉供给下降,但仍未改变我国散户养殖占比很高、规模化养殖率很低的格局。

年出栏量小于100头的散养农户数从2007年的8100万户,下降至2017年的3700万户,降幅54%,而同期年出栏头数超过1000头的规模养殖场数量从4万增至8.2万,增幅达150%。

但是,养殖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仍高达99.4%,500头以上的养殖户数量占比0.6%,500头以上的出栏数量占全部出栏数不到50%(约49.1%)。

第三,非洲猪瘟导致大批生猪受到感染,截至2019年7月,全国共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3起,扑杀生猪116万余头。

第四,非洲猪瘟前,上一轮猪周期中积累的过剩产能逐渐出清完毕,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启动,猪肉价格存在内生上涨动力。

本轮猪周期始于2018年中,已历时1年3个月,已上涨141%,根据2年左右的上升周期及本轮周期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过快下滑,可能要到2020年下半年迎来价格向下拐点。

一是居民猪肉消费需求较大,但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为十年低点,当前供给缺口高达1000万吨。

我国猪肉消费占全球49.3%,远高于欧盟的19%和美国的8.7%,国内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占比高达73%,短期内牛羊禽肉难以替代。

二是我国进口猪肉量长期仅占国内猪肉消费的3%左右,占全球猪肉出口的18%。

今年以来虽加大进口力度,但仍无法弥补供给缺口。

1-8月累计进口猪肉116.4万吨,逼近去年全年119.3万吨的总额,累计同比40.4%;5-8月猪肉进口当月增速分别为62.6%、62.8%、106.7%和76%。

随着猪肉进口大幅增加,进口单价也大幅提高,8月达到2.27美元/千克,较年初上涨31.6%,同比为36.6%。

三是环保政策纠偏和非洲猪瘟疫苗研制需要时间。

超级猪周期将在宏观、中观、微观上产生较大影响。

1)宏观上,2008年至今,猪肉价格和CPI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2,远高于CPI篮子中的其他商品。

猪价上涨将推升食品CPI,同时带动替代品牛羊肉、鸡蛋、鸡肉等的价格上涨,拉动CPI,下半年CPI将继续在3%附近波动,个别月份可能超过3%。

但本轮CPI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核心CPI下行,PPI连续为负,全面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宏观经济形势主要面临通缩而非通胀压力,“拿掉猪以后都是通缩”。

货币政策更多作用需求端而非供给端,因此货币政策放松不会加剧通胀。

2)中观上,加速生猪规模化养殖,提高行业集中度;影响肉禽运输业格局,从活体运输到冷鲜猪肉运输,从“调猪”到“调肉”,冷链猪肉运输迎来机遇;对上游饲料产业产生影响,短期降低对玉米、大豆等饲料的需求,价格下降,随着存栏量上升将带动上游饲料价格上涨。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前10大进军养猪行业的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共4731.67万头,市场份额占比仅6.82%,龙头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生猪出栏量分别为2230、1100、554和225万头,与接近7亿头出栏量比仍极小。

3)微观上,低收入群体居民受到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更大,因此要注意通过补贴的形式降低低收入群体的支出压力。

政策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增加供给,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密切跟踪替代品牛羊肉价格并加大投放。

建议短期内适当放松对生猪养殖业的环保约束,减少不合理的禁养区划定。

加快投放储备的冻猪肉。

扶持前期退出市场的养殖大户,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

此外,应尽快寻找新的猪肉进口市场如巴西、澳大利亚等,在确保检验检疫安全的前提下,大幅增加进口猪肉数量。

二是降低猪肉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和交易运输等的成本,增加对养殖户尤其是大规模养殖户的融资支持。

三是从需求端重点补贴对猪肉价格上涨较为敏感的低收入群体,建立与猪肉价格涨幅挂钩的动态补贴机制,补贴人群与低保、贫困户等名单挂钩。

四是从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在种群选育、养殖技术、检验检疫等领域的水平,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推进生猪“就近屠宰、冷链配送”经营方式。

1什么是“猪周期”

1.1“猪周期”的产生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现象。

具体而言,猪肉价格上涨时,养殖户会扩大产能,增加能繁母猪,推动生猪存栏量上升,育肥成熟后生猪出栏量增加,猪肉供给增加,价格下降。

养殖户观察到猪肉价格下降,减少产能,淘汰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同时在一年之内受节假日和气候影响呈现出小周期波动。

能繁母猪代表产能,扩大生猪供应先要扩大产能。

从猪仔成为后备母猪需7个月达到可繁殖状态,能繁母猪妊娠期114天左右,哺乳期20天,空怀期14天,所以1头母猪生产一胎需要148天(5个月)左右,2年可产仔5次(2.4-2.5胎/年)。

2018年,国内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商品猪数量(MSY)为19.2头,低于国外先进水平4-6头,随养殖技术进步将提高。

母猪产仔再经过1-2个月的保育期和5-6个月的育肥期,生猪可出栏。

因此,直接补栏仔猪仅需6个月左右即可,意味着可根据当月生猪存栏量推断未来半年的生猪供给;但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18个月左右,因此一轮猪周期约3年左右。

我国每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左右,因此月末生猪存栏量应至少有3.5亿头,但截至8月底我国生猪存栏仅1.98亿头,同比-38.7%;能繁母猪1968万头,同比-37.4%。

猪周期的本质是供需关系,需求端总体稳定,关键在供给端。

我国以散户养殖为主体的环境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

第一,猪肉消费需求从长期看由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决定,短期受季节性饮食习惯、流行疫病、食品安全和消费替代效应等影响。

第二,猪肉供给端主要受养殖利润、政策干预、天灾疫病等因素影响。

政策干预包括环保、财政补贴、收储投放制度等。

由于猪肉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CPI及货币政策等,政策干预相对较多,主要根据猪肉价格、猪粮比、养殖利润等指标观测市场供给和养殖户盈亏情况,进一步调节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出栏量、屠宰量等。

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一般在5.5-6,当前猪粮比价为13.92,养殖盈利较高,自繁自养生猪和外购仔猪养猪利润已达到1683.6和1412.5元/头。

但是如果干预措施力度过大,反而会加大价格波动。

第三,我国的养殖业以农户散养为主,生产者同质程度较高,行业集中度低,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且防疫技术、资金不足,更容易大起大落,猪肉价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蛛网周期的特征。

生猪养殖为处于产业链中游,上游主要有种植业、饲料、兽药疫苗等,下游主要是屠宰场和肉制品加工厂等,产业链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达万亿以上。

当前生猪养殖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自繁自养”,典型如牧原股份;另一种是“公司+农户”,公司提供仔猪、饲料、疫苗兽药及技术人员支持,待生猪长到出栏体重后由公司负责回收销售并给农户支付代养费,如温氏股份、新希望等。

目前两种模式均有成功案例,前者占用资金相对较大,折旧多、兽药和疫苗费更高,但过程可控;后者占用资金少,折旧少,有利于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的公司弯道超车,但需要支付大额委托养殖费。

牧原股份每头猪分摊的折旧费用为温氏股份的2.58倍。

当前养殖方向主要为规模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盈利的关键在资金、技术和成本控制。

1.2猪肉价格波动与CPI高度相关

从历史数据看,我国猪肉价格波动和CPI波动高度相关,2008年至今,猪肉价格和CPI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2,远高于CPI篮子中的其他商品。

猪肉价格走势和CPI高度相关主要源于猪肉在CPI篮子中占比较高。

据测算,目前猪肉在CPI篮子中的比重约为2%-2.5%,考虑到食品类商品在CPI篮子中总比重约为30%,且CPI篮子中商品种类众多,猪肉作为单一商品的比重是很大的。

此外,CPI篮子中的部分商品如服装、家用器具等商品价格一般比较稳定,周期性不如猪肉价格强;另一些商品如房屋租赁费用价格的波动周期长于猪肉价格变动周期,这使得猪肉价格的周期性变动在CPI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成为影响CPI的重要变量。

1.3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

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每轮猪周期基本上在3-4年,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主要是因为在下行阶段,利润下行但只要未亏损,养殖户退出的意愿不强;二是每轮猪周期均伴随疫病助推,但最近的猪周期相较过去明显存在非市场化的政策因素如环保干预;三是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导致需要的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下降,因此新一轮猪周期产能恢复后对应的存栏量将低于前期;四是不同于历次猪周期,本轮猪周期仅影响CPI,并未传导至PPI,核心CPI和非食品CPI下行、PPI连续为负,宏观环境是总需求不足。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6年中-2010年5月,历时4年,其中上行周期2年,涨幅132.6%,下行周期2年。

2006年初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致使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

部分养殖户亏损严重,永久退出,大量母猪被淘汰。

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下降3.6%,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6%。

在大规模的产能出清后,生猪数量下降开始逐渐传导至猪肉供给端。

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延缓了补栏速度。

因此,猪肉价格从2006年中开始企稳回升,2007年全国22个省市的猪肉平均价格为18.8元/千克,较上年上涨41%;加之春节等短期因素作用,2008年3月猪肉价格达到25.9元/千克的高点。

此后,猪肉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爆发,2010年出现瘦肉精和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猪肉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

2010年6月,全国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跌至15.5元/千克的低点。

第二轮“猪周期”是2010年6月-2014年4月,历时约4年,其中2010年6月-2011年9月为上行周期,历时15个月,涨幅98%,2011年9月-2014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32个月。

这个周期是相对经典的猪周期,外部干扰因素较少,价格主要是受到猪周期内生动力推动。

在前一个周期的影响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2009年起开始下跌,进入2010年,对猪肉供给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开始攀升。

2010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580万头,为周期内低点。

13个月后,猪肉价格迎来周期内高点,2011年9月,猪肉价格攀升至30.4元/千克。

随着猪肉价格的高涨,养殖户纷纷增加后备母猪存量,猪肉价格又一次进入下行通道,并一直持续到2013年上半年。

为了稳定猪肉价格,2013年5月,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价格有所恢复。

但随着反腐工作深入和打击“三公消费”,2014年猪肉价格再次下行。

第三轮周期是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历时4年,其中2014年5月-2016年5月为上行周期,历时2年,涨幅76.6%,2016年5月-2018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2年。

2014年底猪肉价格迈过W型底部,开始进入上升区间。

由于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猪丹毒疫情等使得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行至2016年5月。

此轮猪周期的特点是受环保和规模化影响,猪肉价格上行并未带动生猪显著补栏。

因为环保压制补栏,同时规模化养殖提升了产业效率,一方面提升了生猪的单体重量,另一方面使得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上升,因此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2016年生猪存栏下半年略回升3%,生猪屠宰量未受到明显影响。

猪肉价格自2016年中开始下降,并在2018年中完成筑底。

第四轮周期为2018年中至今,已历时1年3个月,根据2年左右的上升周期算,可能持续到2020年中,但考虑到本轮周期生猪和能繁母猪供给过快下滑,预计上升周期可能延长至2020年下半年。

本轮猪肉价格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猪周期内生上涨动能、规模化养殖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涨幅大,速度快等特点,价格上涨幅度为历次猪周期之最,堪称“超级猪周期”。

今年4月以来,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截至9月底,猪肉价格全国22省市猪肉价格均值已达到38.3元/千克,已经明显超出前两轮周期30元/千克的高点,较年初上涨83%。

反映猪肉价格与成本比例的猪粮价比已高达13倍,远远超出6倍左右的盈亏平衡线和11倍左右的前期高点。

当前猪肉价格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都已创下历史新高。

当前猪肉供给缺口仍然较大,短期供应增加困难,预计后期猪肉价格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

2超级猪周期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展望

2.1四大原因导致本轮超强猪周期

2.1.1环保政策导致生猪存栏持续下降

近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环保政策对生猪养殖产业的影响逐渐凸显。

生猪养殖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高、污染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等生态敏感区的环保压力明显加大。

近年与生猪养殖业相关的环保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聚焦传统小规模散养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污染,提出要加快转变行业生产方式,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降低散养的规模。

其中,新《环保法》要求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户加速退出,提高养殖成本;《水污染防治计划》明确提出要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2017年底之前依法搬迁或关闭不符合标准的养殖企业。

在此基础上,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其中,调减南方水网地区养殖总量1600万头,全国水网地区133个主产县禁养区内关闭或搬迁养殖场24659个,减少生猪存栏282万头。

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推动下,各地方纷纷制定了划定禁养区和区内污染养殖户搬迁计划,层层加码扩大化,一刀切。

从环保部公布的进展情况来看,南方水网地区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进展顺利。

山东、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已经完成禁养区的搬迁工作。

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政策执行层层加码,导致禁养区划定范围不断扩大。

例如,广东番禺在今年5月修订了生猪的禁养区规划,禁养区面积由原来的50平方公里大幅扩大至410平方公里,达到原规划面积的8倍。

大量散养农户不得不退出生猪养殖,一些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大型养殖场也被关停,大批生猪被处理,导致近年来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

环保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降低生猪养殖业对南方水网地区的环境压力,但是在南方减少养殖规模的同时,北方地区无法承接或不愿承接生猪养殖产业,加剧了生猪的供给短缺。

一方面,由于北方地区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保考核压力,因此对于承接生猪养殖也存在顾虑。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气候与人文条件的差异,一些北方地区并不具备直接承接南方转移的生猪养殖产能的条件。

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因此保暖成本明显上升。

同时,受到东北人口流出和工人知识结构的影响,东北地区生猪养殖工人的供给明显不足,也限制了生猪养殖的产能转移。

2.1.2规模化养殖升级导致散户大量退出,猪肉供给下降

近年来,我国推行了规模化养殖策略,鼓励养殖厂扩大产能,同时不断缩小普通养殖户的规模,但仍未改变我国散户养殖占比较高、规模化养殖率不高的格局。

规模化养殖相对于散养户存在规模效应,且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更具优势,有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减少散户养殖的盲目性。

散户养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老龄化率提高、资金和技术匮乏等将逐步萎缩,但这是一个过程,短期内以环保等手段推进提高规模化养殖反而不利于猪肉供给稳定。

2016年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2020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9月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2022年和2025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到58%左右和65%以上。

近年来小规模散养的农户数量明显下降,年出栏量小于100头的散养农户数从2007年的8100万户,下降至2017年的3700万户,降幅达54%,而同期年出栏头数超过1000头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则从4万增至8.2万,增幅达150%。

其中,年出栏数超过50000头的大型养殖场的数量则从50家增长至407家,增幅超过700%。

即使如此,养殖1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仍高达97.8%,500头以下的养殖户数占比为99.4%,500头以上的出栏数量占全部出栏数不到50%(约49.1%)。

我国规模化养殖率任重道远,难以一蹴而就。

近年来大规模养殖厂的效率提升正在边际递减。

2018年我国MSY(能繁母猪每年提供的商品猪数量,反映养殖效率)约为19.2头,较2017年的18.5头增长3.7%,增速较2016年的11.6%明显下滑,显示出规模效应正在边际递减。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MSY与国外先进养殖场23-24的MSY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2.1.3非洲猪瘟导致大批生猪受到感染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

由于传染性强,没有有效疫苗,加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违规运输带病猪肉,非洲猪瘟很快传遍全国所有省区市。

同时,由于我国部分地区防疫能力较弱,客观上也未能有效阻止非洲猪瘟的广泛传播。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近年来,一些地方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弱化,突出表现在机构体系不完善、基层工作队伍不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