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054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docx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

1101

姓名:

张馨

学号:

1110010116

指导教师:

郭斌陈秋计吴雅睿王涛

 

二零一四年一月

一、重要概念

缓冲区:

是对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按设定的距离条件,围绕这组要素而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空间叠置分析:

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

通用土壤侵蚀方程:

一种用于计算土壤侵蚀强度的公式,由威斯启梅尔结合美国20世纪30年代起的8000多个土壤侵蚀试验观测点资料统计总结提出,其公式为:

A=R·K·S·L·C·P。

水文分析:

对防止水旱灾害和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运用,提供符合规定设计标准的水文数据的技术。

地图:

地图就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

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方法: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主要包括空间聚类、空间聚合、叠置分析等内容。

TIN:

又称不规则三角网,是根据区域的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等的三角面网络,数字高程由连续的三角面组成,三角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测点的密度和位置。

DEM:

数字高程模型。

它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的一个分支,其它各种地形特征值均可由此派生。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

空间分析能力是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指标。

土地信息系统:

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

二、实验目的

掌握ARCGIS10空间分析方法,熟练掌握ModelBuilder的创建和使用,掌握利用ARCGIS进行水文分析,缓冲分析,空间叠置分析,邻域分析、重分类等方法与技术。

掌握利用ARCGIS进行DEM及TIN的创建,掌握地图的编制、整饰及输出。

三、数据来源

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案。

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

用ModelBuilder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例:

汤国安P130。

白水县行政范围的提取

(1)打开Arcmap,添加原始数据:

dem1、dem2和Vector.shp。

(2)

右键点击新建的工具箱【geosptial】,在右键菜单中,执行命令:

【新建】>>【模型】,将打开【ModelBuilder】应用程序窗口:

(3)打开【ModelBuilder】窗口,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模型属性】,根据需要,设置名称和标签

 

(4)

在【环境变量】选项页中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通过在【环境设置】中,设定【处理范围】的【范围】为:

SameAsLayer“vector”

 

(5)在模型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图解属性】,选【样式2】

 

(6)在ArcToolbox中选择【分析工具】|【提取】|【筛选】,找到【筛选】,添加到模型中。

(7)在【模型】窗口中双击【筛选】,在【输入要素】中选择Vector.shp.

【输出要素类】设置为Vector_Select;

(8)单击【表达式】可选文本框旁边的‘SQL’按钮,打开查询构建器,设置SQL表达式:

“”NAME”=’白水县’”。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9)再在【ModelBuilder】窗口中添加原始数据:

dem1、dem2

 

(10)白水县Dem数据拼接:

在【ArcToolbox】中选择【DataManagementTools】|【Raster】|【镶嵌至新栅格】工具,打开【镶嵌至新栅格】,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1)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镶嵌至新栅格】,在对话框中【输入位置】选择:

dem1、dem2.

【具有扩展名的栅格数据集名称】设置为dem;

【像素类型】选择16_BIT_UNSIGNED,【波段数】设置为1;

【输出位置】设置为白水县行政范围

单击【确定】,完成操作;

(12)白水县DEM的投影变换

选择:

【数据管理工具】|【投影与转换】|【要素】|【投影】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在【模型】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投影】

【输入栅格】文本框中选择Vector_Select.shp;

【输出栅格】文本框中设置为投影

(13)

单击【输出坐标系】旁的图标,打开【空间参考属性】,单击【选择】按钮,打开【浏览坐标系】,添加Xi’an1980GKZone;单击【确定】,完成操作。

 

(14)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

(15)利用白水县范围对dem裁切

选择【SpatialAnalystTools】|【提取分析】|【按掩膜提取】工具,打开【按掩膜提取】对话框,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按掩膜提取】;

在【输入栅格】文本框中选择dem;

【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掩膜数据】进行裁切数据:

投影.shp;

【输出栅格】设置为掩膜;单击【确定】,完成操作。

(16)模型制作完成,点自动排列如下图:

(17)

运行整个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18)右击【掩膜】模块,点击【添加到显示】,将投影结果显示到ArcMap中,

(19)切换为布局视图,然后将页面和打印设置里调为横向的,调整地图大小。

然后插入标题、班级、姓名和学号。

导出地图:

点击文件——导出地图。

导出制作好的jpg格式的地图。

实验二:

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寻找最佳路径)

(1)运行ArcMap,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打开命令,打开加载地图文档对话框,选择H:

\Chp8\Ex2\road.mxd,分别添加数据:

dem,startPot,endPot,river。

(2)打开【ModelBuilder】窗口,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模型属性】(设置名称和标签),

 

 

在【环境变量】选项页中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通过在【环境设置】中,设定【处理范围】的【范围】为[SameAsLayer“dem”]

 

在模型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图解属性】,选择【样式2】

 

(3)在ArcToolbox中选择【3DAnalyst】→【栅格表面】→【坡度】,找到【坡度】,添加到模型中

(4)在【模型】窗口中双击【坡度】,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输入栅格】选择:

dem;【输出栅格】设置为slope;

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参数。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5)

在【ArcToolbox】中选择【3DAnalyst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6)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在【输入栅格】选择:

slope;【值字段】选择“VALUE”

点击【分类】,分类方法选择“手动”,类别分为10级,坡度最小一级赋值为1,最大一级赋值为10,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reclass_slope;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7)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邻域分析】|【焦点统计】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8)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焦点统计】,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在【输入栅格】选择:

dem;

邻域分析设置为矩形;邻域设置为像元11×11;统计类型设置为RANGE。

根据需要,选择在计算中忽略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起伏度;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9)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运行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10)重分类河流,改颜色

在【ArcToolbox】中选择【3DAnalyst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

【输入栅格】选择:

river;【值字段】选择“VALUE”;

点击【分类】,分类方法选择“手动”,类别分为5级;按照河流等级如下进行分类:

4级为10;如此依次为8,5,2,1,;点击【添加条目】和【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reclass_river;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1)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

(12)在【ArcToolbox】中选择【3DAnalyst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3)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输入栅格】选择:

起伏度;【值字段】选择“VALUE”;

点击【分类】,采用相等间距分为10级,地形越起伏,级数赋值越高,最小一级赋值为1,最大一级赋值为10,点击【添加条目】和【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re_qifudu;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4)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5)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栅格计算器】,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计算公式为reclass_river+(reclass_slope*0.6+re_qifudu*0.4)

【输出栅格】设置为cost1;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6)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

(17)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距离分析】|【成本距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8)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成本距离】,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源数据】选择:

startPot;

【输入成本栅格数据】选择:

cost1;

【输出距离栅格数据】设置为cost_star1;

【输出回溯衔接栅格数据】设置为huisu;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9)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距离分析】|【成本路径】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

(20)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成本路径】,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输入栅格数据或要素源数据】选择:

endPot;

【输入成本栅格数据】选择:

cost_star1;目标字段设置为ID;

【输入回溯衔接栅格数据】设置为huisu;

【输出栅格】设置为path1;

路径类型设置为EACH_CELL;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21)模型制作完成,点击自动排列,运行整个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22)右击【投影】模块,点击【添加到显示】。

(23)点击视图区左下角的布局视图按钮,将视图换为布局视图,然后将页面和打印设置里调为横向的,调整地图大小。

选中图层数据框后逐个添加指南针、比例尺、图例、及图名,导出地图:

点击文件——导出地图。

导出制作好的jpg格式的地图(绿色线即为最佳路径)。

实验三:

土壤稳定性评估

(1)运行ArcMap,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打开命令,打开加载地图文档对话框,分别添加数据:

dem,landuse.shp

(2)右键点击新建的工具箱【geosptial】,在右键菜单中,执行命令:

【新建】>>【模型】,将打开【ModelBuilder】应用程序窗口:

(3)打开【ModelBuilder】窗口,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模型属性】(设置名字和标签),在【环境变量】选项页中设置分析范围为研究区范围,通过在【环境设置】中,设定【处理范围】的【范围】为[SameAsLayer“dem”]

(4)在模型窗口中,执行菜单命令:

【模型】>>【图解属性】,选择【样式2】

(5)在ArcToolbox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表面分析】|【坡度】,找到【坡度】,添加到模型中,

在【模型】窗口中双击【坡度】,打开工具对话框:

【输入栅格】选择:

dem;【输出栅格】设置为slope;

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参数。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6)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运行模型,运行成功。

(7)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8)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

在【输入栅格】选择:

slope;【值字段】选择“VALUE”;

点击【分类】,分类方法“手动”,类别为7级,坡度最小一级赋值1,最大一级赋值10,点击【添加条目】【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slope_r;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9)在ArcToolbox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表面分析】|【坡向】,找到【坡向】,添加到模型中

(10)在【模型】窗口中双击【坡向】,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输入栅格】选择:

dem;

【输出栅格】设置为aspect;

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参数。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运行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11)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2)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

在【输入栅格】选择:

aspect;【值字段】选择“VALUE”;

点击【分类】,分类方法选择“手动”,类别分为4级,点击【添加条目】和【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aspect_r;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3)在模型中点击自动布局,

(14)在ArcMap中打开【ArcToolbox】,选择【转换工具】|【转为栅格】|【面转栅格】工具,打开工具对话框如图所示

 

(15)在【输入要素】选择:

landuse;【值字段】选择“LANDUSE”;

【像元大小】必须与dem数据分辨率相同,即“100”.

【输出栅格】设置为landuse_grid;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参数。

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6)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在(17)【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重分类】,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在【输入栅格】选择:

landuse_grid2;【值字段】选择“LANDUSE”;

点击【分类】,分类方法选择“手动”,类别分为5级,点击【添加条目】和【删除条目】进行增减分类条目数量。

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将缺省值改为NoData。

【输出栅格】设置为landuse_r2;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18)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tialAnalyst工具】|【叠加分析】|【加权总和】工具,将其添加到模型中,

(19)在【ModelBuilder】窗口中,双击工具图框【加权总和】,打开工具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在【输入栅格】依次选择:

slope_r、aspect_r、landuse_r2;

【输出栅格】设置为stability;点击【确定】,完成操作。

 

(20)模型制作完成,在模型工具栏中点击自动布局

 

(21)运行整个模型,模型运行正常

 

(22)右击【stability】模块,点击【添加到显示】。

(23)在ArcMap中,打开【stability】属性对话框,选择【符号系统】标签项,【显示】方式选择已分类;点击【分类】设置分类方法为手动,类别为3;在【分类】对话框【中断值】一栏中,按要求设置【中断值】;对每个新的等级区间修改【标注】,分别为“不稳定、较稳定、很稳定”,并选合适的拉伸色带进行显示

(24)点击视图区左下角的布局视图按钮,将视图换为布局视图,然后将页面和打印设置里调为横向的,调整地图大小。

仅显示stability图层,将stability图层的标签名改为土壤稳定性等级,选中图层数据框后逐个添加指南针、比例尺、图例、图名及作者,

导出地图:

点击文件——导出地图。

导出制作好的jpg格式的地图。

五、附图

六、实习心得(另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