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459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docx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护理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

2013至2014学年二学期

 

系部护理系

教研室(实验室)儿传教研室

课程名称儿科护理

授课班级2012级护理5班

授课教师刘莉

职称助教

使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案编写日期2014年2月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教案﹙首页﹚

 

授课

时间

2014年6月日星期节

学时数

4学时

授课

章节

第十二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授课

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习题课□其它□

教学

目的

(目标)

1.能说出小儿造血和血液的特点

2.能说出小儿贫血的定义

3.简述小儿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4.详述对小儿贫血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措施

5.详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6.能应用有关知识对个体、家庭和社区提供保健指导与卫生宣教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难点: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教学

方法

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

采用精讲、启发、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材

参考

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梅国建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黄力毅于海红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5.范玲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丁淑贞全国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分级考点详解与练习(儿科护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板书

第1节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一)造血特点

小儿造血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1.胚胎期造血

(1)中胚叶造血期:

在胚胎第3周开始,在卵黄囊上出现许多血岛,血岛中含原始血细胞,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到第10周时停止,代之以肝脏造血。

(2)肝造血期:

在胚胎2个月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至第5个月时达高峰,并成为胚胎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6个月后肝脏造血逐渐减弱。

肝脏主要造红细胞,在造血达高峰时也可造粒细胞及巨核细胞。

在胚胎第3个月时脾脏开始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至胚胎第5个月时停止造红细胞和粒细胞。

(3)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6周时骨髓腔发育已初具规模,自胚胎第4个月开始骨髓出现造血活动,约在胚胎第6个月之后骨髓造血逐渐稳定,并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

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胸腺与淋巴结于胚胎4个月开始生成淋巴细胞,直至出生以后。

2.生后造血为胚胎造血的继续。

分为骨髓造血和骨髓外造血.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产生各种血细胞,淋巴组织是产生淋巴细胞的主要场所,异常情况下可出现骨髓外造血。

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各种血细胞均在骨髓生成。

3岁以内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造血的潜在代偿能力差。

5~7岁时,长骨中的红骨髓逐渐转变为黄骨髓,随年龄增长,黄骨髓逐渐增多,至18岁时红骨髓仅分布于椎骨、胸骨、肋骨、颅骨、肩胛骨、锁骨和骨盆等扁平骨及肱骨、股骨的近端。

黄骨髓具有潜在造血功能,当生血需要增加时,则转变为红骨髓,重新发挥造血功能。

(二)血象特点

1.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均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为(5~7)×1012/L,血红蛋白量约为150~220g/L。

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在生后几天内有较多的红细胞自行破坏(生理性溶血),至生后10天左右,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比出生时约减少20%,以后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增加较快,而此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下降,至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月以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约于12岁时达成人水平。

2.白细胞和分类初生时血液白细胞计数较多,可达(15~20)×109/L,生后6~12小时为(21~28)×109/L,然后逐渐下降,生后1周时为12×109/L,婴儿期维持在10×109/L左右,以后为(8~10)×109/L,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

3.血小板小儿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约为(150~250)109/L。

4.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成人较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婴儿及儿童约为75~80ml/kg;10岁时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成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6%~8%。

5.血红蛋白(Hb)种类

第2节小儿贫血

一、概述

(一)贫血的定义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RBC)数和(或)血红蛋白(Hb)量低于正常。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

6个月~6岁小儿值的Hb低限为110g/L,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

新生儿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Hb<100g/L者为贫血。

(二)贫血的分度

根据外周Hb含量和(或)RBC数可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见表11-2。

表11-2小儿贫血分度

轻中重极重

Hb(g/L)90~12060~9030~60<30

(新生儿Hbg/L)144~120120~9090~60<60

RBC(1012/L)3~42~31~2<1

(三)贫血的分类

1.形态分类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四类,见表11-3。

表11-3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MCV(fL)MCH(pg)MCHC(g/L)

正常值80~9428~32320~380

大细胞性>94>32320~380

正细胞性80~9428~32320~380

单纯小细胞性<80<28320~380

小细胞低色素性<80<28<320

2.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不足

1)缺乏造血物质:

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3)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如生理性贫血。

(2)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如外伤性失血。

2)慢性失血性贫血:

如钩虫病、溃疡病、肠息肉、膈疝、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3)红细胞破坏过多

1)红细胞外在因素:

如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红细胞内在缺陷:

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G6PD缺乏症等。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小儿,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是常见的威胁小儿健康的营养缺乏症,故又称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病也是我国儿童保健防治的疾病之一。

(一)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生长发育快

4.铁的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发病机制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铁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不足,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的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可使含铁酶和铁依赖酶,如细胞色素C、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活性酶降低,这些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合成与分泌有关。

由于酶活性降低,细胞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非造血系统表现及体力减弱、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和智力减退等。

缺铁还可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致抗感染能力减低。

(三)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

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

2.骨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

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等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不硬。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常有呕吐或腹泻,少数有异食癖,如喜食生米、泥土、墙皮、煤渣等。

可出现口腔黏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

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常表现为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年长儿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3)心血管系统症状:

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前期收缩期杂音,随着贫血的加重,心率增快,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

缺铁时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

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皮肤角化。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者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2.骨髓象骨髓呈增生现象,红细胞增生旺盛,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正常小,胞浆量少,边缘不规则,染色偏蓝,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

血红蛋白含量少,铁幼粒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巨核细胞系和粒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3.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1)血铁清蛋白(SF):

SF降低。

(2)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

IDA时SI降低,TS降低,TIBC增高。

(3)骨髓可染铁:

反映体内储存铁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骨髓涂片用普鲁士染色镜检,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也可减少(<15%)。

(五)治疗原则

解除病因;口服硫酸亚铁、维生素C;严重贫血并发心功能不全或明显感染者,可输注浓缩红细胞,尽快纠正贫血。

1.铁剂治疗:

口服无机铁盐,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口服硫酸亚铁片剂。

 

2.维生素C同时治疗,可增加铁的吸收。

3.疗效观察

  

(1)每隔4周复查血红蛋白1次,至110g/L(11g/dl)以上后再继续治疗8周。

  

(2)治疗后血红蛋白增高10g/L(1g/dk)以上可继续治疗观察,增高20g/L(2g/dl)以上可肯定为缺铁性贫血。

 (3)如治疗4周后血红蛋白不增高,应将患儿转上级医疗保健单位查明病因,明确诊断。

4.同时治疗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肠寄生虫等。

(六)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症状、体征

3.社会、心理因素

4.实验室检查

(七)护理诊断/问题

1.活动无耐力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与缺乏喂养知识、膳食不合理、偏食、先天贮铁不足、生长发育快、铁吸收障碍等有关。

3.潜在并发症感染、心力衰竭。

4.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有关营养和喂养方面的知识有关。

(八)护理目标

1.患儿活动量增加,活动时无明显心悸、气促等不适感。

2.患儿食欲恢复正常,偏食得到纠正,缺铁因素消除。

3.患儿不发生感染、心力衰竭,或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

4.家长及年长儿能叙述缺铁原因,能述说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如何补充富含铁的食物。

(九)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的护理

2.营养失调的护理

(1)正确喂养:

指导患儿家长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耐心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注意饮食色、香、味的调配,增加其食欲。

按医嘱给予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药物。

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长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肾、瘦肉、蛋黄、鱼等。

婴儿如以牛奶喂养,必须加热煮沸处理,以减少因过敏而引起肠出血,使贫血加重。

(2)按医嘱供给铁剂:

多采用口服铁剂,选用二价铁,易吸收。

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富马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服用铁剂注意事项:

1)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所以,铁剂应从小剂量开始,并于两餐之间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利于铁的吸收。

2)铁剂最好与稀盐酸合剂、维生素C或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同服,有利于铁的吸收。

3)铁剂不宜与牛奶、茶水、钙片、咖啡等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4)服铁剂时可出现牙齿黑染,使用吸管服药可预防之。

排出的大便会成黑色,这是因未被吸收的一部分铁随粪便排出之故,应告诉家长及患儿,以减轻疑虑。

5)应注意观察患儿服铁后有无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便秘、腹泻等。

铁剂过量服用或服用时间过长会产生中毒症状,如面色潮红、头痛、发热、关节痛、荨麻疹等。

6)铁剂疗效观察:

治疗后如有效,3~4天网织红细胞升高,7~10天达高峰,2~3周下降至正常,血红蛋白相应增加,临床症状随之好转。

7)铁剂应连续服用至血红蛋白正常水平后2周左右再停药,以补充铁的贮存量。

患儿不能口服时,可选用右旋糖酐铁,深部肌内注射,注射部位应轮换,抽药和给药必须使用不同的针头,以防铁剂渗入皮下组织,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皮肤着色、局部炎症等副作用。

3.预防感染、心力衰竭的护理

(1)做好口腔护理:

贫血患儿口腔黏膜上皮角化,易剥脱、损伤,应做好口腔的护理,一般每日2次。

鼓励患儿多饮水。

(2)注意保护患儿、避免感染:

感染可增加铁的吸收,加重贫血。

注意保护性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3)重度贫血时应卧床休息,以较少耗氧量,取半卧位,使膈肌降低,减少回心血量,必要时吸氧。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心率、呼吸、尿量变化,若出现心悸、气促、发绀、肝脏增大等症状和体征,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按心衰护理。

4.健康教育

(1)饮食护理

1)主动向家长及年长儿说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的道理。

指出铁供给不足,即是缺铁贫血的重要原因,又会造成小儿性情改变、记忆力减退等,极大危害小儿的身心健康。

2)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饮食计划,提供含铁丰富的食品种类,如动物肝、瘦肉、豆类、紫菜、海带、木耳等。

计划每日进食次数,纠正偏食习惯。

3)贫血患儿多表现有食欲不振,婴幼儿尤其明显。

应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经常更换饮食品种、增添新鲜感;根据医嘱给患儿服用帮助消化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进食前不做引起疼痛和不适的检查、治疗和护理。

4)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物,尽量供给富有铁质、维生素C的食品及动物性食物。

(2)做好母亲保健工作:

母亲在孕期、哺乳期要多吃含铁、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孕期内应定期测血红蛋白,如发现贫血应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胎儿体内的贮铁量。

(3)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

母乳至少喂养至4个月,最好延长到6~9个月。

非母乳喂养儿在2个月时可酌情添加菜汁或水果汁。

4个月添加稀食时,应增加含铁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包括蛋黄、菜泥、豆制代乳粉、肝泥、肉泥、鱼肉等。

同时可服用维生素C或添加水果泥,以增加铁的吸收。

(4)对早产儿、双胞胎、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开始给予铁剂预防。

定期到保健医院测量血红蛋白,及早发现贫血,及时矫治。

(十)护理评价

1.患儿活动耐力是否逐渐增加,血红蛋白、红细胞是否逐渐恢复正常。

2.患儿食欲是否恢复正常,偏食是否得到纠正,缺铁因素是否消除。

3.患儿是否发生感染。

4.家长是否已能正确选择含铁丰富的食品,能否说出缺铁的原因。

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多见于婴幼儿,2岁内占96%以上,农村地区多见。

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的减少更为明显,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一)病因

1.摄入量不足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肝肾等内脏及鱼、蛋、奶中。

严格素食的孕母和(或)乳母维生素B12缺乏,使得胎儿经胎盘、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维生素B12减少。

羊奶中叶酸含量极低,牛奶及奶制品在加热处理过程中叶酸遭破坏,也会引起叶酸摄入量不足。

2.吸收、运转或代谢障碍维生素B12进入胃内必须先与胃底部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内因子)结合后才能在回肠末端吸收,并与转钴蛋白结合运送到肝内储存。

回肠末端疾病、转钴蛋白Ⅱ缺乏等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和转运障碍。

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主动吸收,慢性腹泻、脂肪下痢、遗传性小肠吸收叶酸缺陷、长期服用抗生素、长期服用某些抗癫痫药和抗叶酸药物等均可导致叶酸缺乏。

3.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所需造血物质多或严重感染消耗增加时,可导致维生素B12相对缺乏,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等可增加叶酸的需要和排泄。

(二)发病机制

叶酸在维生素B12的催化下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是DNA合成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时可使DNA合成减少。

幼红细胞内的DNA减少使红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时间延长,红细胞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而胞浆的血红蛋白合成不受影响,导致红细胞的胞体变大;形成的巨幼红细胞在骨髓内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后寿命缩短而引起贫血。

粒细胞和血小板因DNA不足而导致成熟障碍,胞体增大,出现巨晚幼粒细胞、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

维生素B12还对保护神经系统的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起作用,缺乏时可出现某些神经精神症状。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儿多虚胖或伴有颜面轻度水肿,毛发稀疏发黄,严重者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

2.贫血表现皮肤蜡黄色,睑结膜、口唇、指甲等处苍白,疲乏无力,常伴有肝、脾肿大。

3.精神神经症状出现烦躁不安、易怒等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者表现为表情呆滞、嗜睡,对周围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可退步。

可出现不规则性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阵挛等。

4.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出现较早,如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舌炎等。

贫血严重者可有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数的减少比血红蛋白量的减少更明显,红细胞中央淡染区不明显,可见到巨幼变的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少。

白细胞计数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粒细胞体积小,核分叶过多,可见到巨大晚幼、巨大带状核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改变早于红细胞,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2.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三系细胞增生并巨有变为特征,红细胞增生为主。

(五)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喂养史、临床表现、神经精神症状,结合血象特点,一般可以诊断。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营养与护理,如系母乳喂养儿,应改善乳母的膳食营养,婴儿还须添加辅食,按时断奶,纠正偏食习惯。

积极给予治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防治感染。

2.特殊治疗

3.对症治疗

(七)护理诊断/问题

1.营养不足(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与膳食不合理、摄入少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烦躁不安、肢体、头部或全身震颤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有关本病病因、护理和预防的知识。

(八)护理措施

1.营养不足的护理

(1)改善饮食:

指导家长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肝、肾、海产品、蛋类、新鲜绿叶蔬菜、谷类,哺乳期间母亲应多吃以上食物。

鼓励患儿进餐,少量多次,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的调配,以引起小儿的食欲。

(2)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肌内注射维生素B12,口服叶酸,二者连用数周至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象恢复正常为止。

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的利用,同时口服可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加用铁剂,防止红细胞增生时缺铁。

单纯维生素B12缺乏时,不宜加用叶酸治疗,以免加剧神经、精神症状。

(3)做好口腔护理:

患儿易患口炎,常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应经常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做好口腔黏膜的护理,一般每日2次,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

(4)加强教育和训练:

部分患儿会出现动作、智能发育落后和倒退现象,对其应耐心教养,做被动体操,逐渐训练坐、立、行等运动功能,促进动作和智能的发育。

2.预防受伤的护理长期严重的维生素B12缺乏,可出现全身震颤、抽搐、感觉异常、共济失调等,应严密观察病情进展,严重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吸氧等;上下牙间垫缠有纱布的压舌板,以防咬伤。

3.健康指导向家长讲解本病的病因,并说明本病的预防要点是及时添加辅食,食物应多样化,要注意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及时矫正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利用的胃肠道疾病等。

向家长进行补充营养、合理喂养技术的宣传和指导,告诉家长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

克服不良饮食习惯,必要时协助家长制定合适的食谱。

 

 

30分钟

 

2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5分钟

 

20分钟

 

5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

 

骨髓外造血

 

贫血

 

分度

 

分类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

 

护理评估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护理评价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治疗原则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课后小结:

贫血分度、缺铁性贫血病因,辅助检查、铁剂用药护理常考

•1.2~3个月3×1012/L110g/L

•(生理性贫血定义)

•2.贫血标准:

新生儿HB<145g/L

•1~4月<90g/L

•4~6月<100g/L

•6月~6年<110g/L

•6~14年<120g/L

•3.贫血的分度:

轻中重极重

•血红蛋白量(g/L)<120906030

•4.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摄入不足:

主要原因。

好发6个月2岁

5.血象:

Hb↓↓较RBC↓明显

•6.服药时间:

在两餐之间服用;小剂量开始服

•可与稀盐酸、VitC同服;不能与牛奶、茶水、咖啡、钙片同服

•血红蛋白正常后再用2个月

7.低体重早产2个月铁剂,足月4个月加维生素C含铁的食物。

预防的关键是添加蛋黄、肉类

8.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特征性表现神经精神症状,应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同服VC促进吸收

9.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护理重点是防止受伤

作业和思考题:

1.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对铁剂治疗的儿童进行健康指导

预习内容: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