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
《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选修3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条件。
★阅读内容:
“两次巴尔干战争”
★基础知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20世纪初的世界,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
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
阶段过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发展的
加剧。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
国,赶上和超过
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
(1)
矛盾:
法国在
战争中失败,失去了欧洲大陆的
地位。
国深怕法国复仇,试图压制
国。
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
(2)
矛盾:
英国一贯奉行维持欧洲大陆
的政策,不愿看到
国过分强大。
加上
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两国矛盾逐步激化。
(3)俄奥矛盾:
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
的争夺上。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集团的形成
①1879年,德
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该条约具有明显的反
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
国的矛盾,把他拉入同盟。
③
年,
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国是核心。
(2)三国协约集团的形成
①1892年,法国和
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
的局面。
②随着
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
年,与
、
签订了协约。
这标志着欧洲
最终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
、复杂的巴尔干
①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
帝国统治之下,民族矛盾复杂。
②20世纪初,
国和
投入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
和
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2、萨拉热窝事件
年6月28日,
民族主义者在萨拉热窝刺杀了
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
二、大战的爆发及成为世界性战争
、爆发:
年7月28日,
向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
、
、
、
相继投入战争。
2、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了“
”的局面。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
和
的斗争空前激烈,它们之间的战争会影响到整个世界。
③20世纪
的迅速发展和
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是什么?
两大军事集团有哪些?
彼此形成有什么关系?
3、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5、你认为该如何评价萨拉热窝事件?
如果没有这一偶然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不会爆发?
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
同盟国由哪几个国家组成?
核心国是哪个?
协约国的核心国是哪个?
7、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
★拓展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原因)。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具体原因)。
(3)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2、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
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
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主要原因:
(1)国家利益:
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2)国家实力:
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3)客观条件:
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主要步骤:
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具体措施有:
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
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
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
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
直到二战后的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3、你从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基础训练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
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2、一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②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3、俾斯麦早就承认:
“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
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
”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
4、20世纪初,英国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A.打击俄国
B.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
c.与德国争夺殖民地
D.与法国结盟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
6.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于
A.德奥同盟条约签订
B.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c.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D.英俄签订军事协约
7、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说明当时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B.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利益不同
c.英、德矛盾激化,各自寻求支持者
D.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8、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④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④→①→②→⑤→③
D.①→③→②→④→⑤
9、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海利哥兰岛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 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
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让出。
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和南非分离开来。
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
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大的变更。
——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完成:
(1)材料一中英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
为什么1866年德国政府会“卑微”?
1911年德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12分)
(3)材料三中英国的政策有什么变化?
其目的是什么?
(6分)
(4)通过以上材料,简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
(6分)
答案:
、A
2、B
3、D
4、B
5、A
6、c
7、A
8、D
9、B
0、
(1)和德国勾结,反对法俄的扩张。
(2)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
1866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政治地位“卑微”。
此时德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所以扩张野心增强。
(3)由反对法国转向支持法国。
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勾结法国反对扩张野心越来越大的德国。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勾结又斗争,错综复杂,其不稳定性是由其力量消长和各自的利益决定的。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考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
★基础知识
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三条战线
西线:
比利时、
国北部和
边境。
军队对德军。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
。
军对德奥军队。
南线:
地区。
军队对奥匈军队。
主要战线是
和
。
2、“施里芬计划”
(1)内容:
德国先在西线集中兵力打败
,同时在东线牵制
。
西线胜利后将主力东调,打垮
。
(2)实施:
①1914年8月,德军攻入
国。
9月,双方在
地区展开大战,结果是德军被迫
撤退。
这次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的
,它宣告了德军“
”战略的破
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
阶段。
②在东线,
军在1914年8月攻入东普鲁士等地,迫使德军在
同时作战。
双方形成
局面。
东线两线转入了
。
二、“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地狱”
、1915年,德、奥把进攻重点放在
线,想一举击溃
。
但是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
2、交战双方都把
年看成是关键性一年。
战争重新回到
线。
①凡尔登战役:
年2月。
德军出动了
和飞艇,使用了
。
法军在总司令
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收复大部分失地。
德国的计划宣告失败。
这是大战中
的一战。
②索姆河战役:
年6月。
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武器——
。
这次战役是一战中
的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
战。
但双方仍未决出胜负。
③日德兰海战:
这是一次大战期间的
的一次海战,
海军虽然损失大于德国舰队,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问题思考: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2、
这次大战欧洲有哪些重要战线?
有哪些重大战役?
3、
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主要制订者是谁?
这一战略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
为什么说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5、
一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主要有哪些?
坦克在哪次战役中第一次使用?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那么残酷?
7、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
为什么?
★拓展延伸:
、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名称
时间
战线及主要参战国
战争结局
特征或意义
马恩河战役
914
西线(英法Pk德)
德国撤退
第一次大规模
“施里芬计划”破产
凡尔登战役
916
西线(法Pk德)
法军站稳脚跟、德国兵力士气衰落
具有决定意义(转折点)
时间最长
索姆河战役
916
西线(英法Pk德)
未分胜负
规模最大
日德兰海战
916
西线(英Pk德)
德国损失小,英掌握制海权
最大的一次海战
2、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
(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使命打击,赢得战争。
(2)从战争形势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基础训练
、促使“施里芬计划”破产的战役是
A.索姆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这主要是因为
①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②法国军队站稳了脚跟
③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④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的目的是
A.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B.支援日德兰海战
c.支援马恩河战役
D.支援俄国
4、首次动用新式武器——坦克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凡尔登战役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6、下列战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凡尔登战役②索姆河战役③日德兰海战④马恩河战役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7、下列属于1916年发生在西线的战役是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俄军攻入东普鲁士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8、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9、19世纪末,科技进步成果运用到军事领域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战争更加残酷B.使人们对战争望而却步,制约了战争的发生
c.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
D.使战争突破地域限制,波及的范围更大
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年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轻炮6000多门,重炮600多门,战况十分激烈,伤亡惨重;法军13.3万人,德军21.6万人。
经过马恩河战役,德军在西线的进攻被遏止,法军保住了巴黎。
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尤其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于是双方展开了“奔向海岸”的战斗,但是德军未达到目的。
到年底,西线转入相持,各自挖壕对阵。
1914年的战争,由于西线德军攻势的受挫,东线的迅速开辟,德国被迫分兵两线作战,因而,以速决战为其战略目标的“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了,总参谋长小毛奇被革职,由法金汉取代。
材料二:
1915年战争重心东移。
德国鉴于在西线的失败,决定改变“施里芬计划”,把主力调往东线,企图击溃俄军,迫使俄军单独媾和,以解除东方的威胁。
……1915年春,在伊普尔战役中,德国首次使用毒气,英法损失惨重。
材料三:
1916年,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关键性的一年。
双方都力图打破僵局,决一胜负。
1915年东线的战事表明,俄军不堪一击,但其幅员广大,德军不敢贸然深入,便决定在西线寻找英、法主力决战。
鉴于凡尔登是法国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公路直通巴黎,是法国全部防线的凸出部分,军事上的支撑点。
因此,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选择了凡尔登为德军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调集27万兵力,1000门大炮,由皇太子亲自率领,并声称德皇将于2月底在凡尔登广场阅兵。
法军在凡尔登只有10万守军,270门各式大炮。
2月21日至25日,德军以大量的炮弹、毒气弹向凡尔登倾泻,法军第一道防线全被硝烟弥漫,战壕彻底被摧毁,附近森林全部烧光,继之两军展开肉搏战,法军殊死抵抗,伤亡惨重,终于第一道防线失守,与后方的交通线也被切断。
……战斗一直持续到12月。
德法两军各伤亡40人万左右,故这场血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法金汉被革去总参谋长职务,由兴登堡取代。
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以上均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一战战局的演变及战场重心的转移过程。
答案:
、D
2、B
3、A
4、B
5、c
6、B
7、D
8、B
9、B
0、
(1)遏制了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的破产,使西线转入相持阶段。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德国进攻凡尔登的失败成为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逐渐转入防御阶段,协约国军队逐步取得了战略优势。
(3)战局的演变:
1914年西线双方转入阵地战,进入相持阶段;1915~1916年战争的主动
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战场重心转移;1914年:
西线;1915年:
东线;1916年重新回到西
线。
专题一第三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纲标研读
、课标内容: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2、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发展要求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说明
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战的爆发:
年7月,
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两大军事同盟
3、三条战线:
、
、
。
4、一战过程
)1914年
2)1915年
3)1916年
4)1917年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①美国参战
原因:
德国“
”导致美国
船重大损失
保证
国获胜以保障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捞取
品和获取战后
影响:
大大增强协约国的
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政策变化:
政策到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
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中国劳工在
洲服役
5)1918年
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俄国退出一战:
十月革命的爆发,
政府被推翻,1918年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标志:
年11月11
国被迫签署停战协定
原因
⑴经济:
协约国集团在
资源和
资源方面都占优势,同盟国集团处于
势。
⑵军事:
同盟国集团
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被拖入
作战和
战)
⑶内部统治:
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
如①奥匈帝国瓦解,
解放运动兴起。
②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了
。
⑷国际力量对比:
倒戈、
和其他国家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三、例题精选
.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③美国爱好和平④谋取战后霸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