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教案学案和同步训练及当堂达标题.docx
《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教案学案和同步训练及当堂达标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教案学案和同步训练及当堂达标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教案学案和同步训练及当堂达标题
2*《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入: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
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二、投放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三、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一)介绍作者
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四川人。
是中共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上海市师长。
(二)朗读诗歌
1.自读一遍,找出不认识的生词。
旌旗(jīnɡ)悬(xuán)当(dànɡ)纸钱
应有涯(yīnɡyá)遍种(zhònɡ)
2.听教师朗读一遍,纠正字音。
3.学生朗读一遍,读准字音。
4.跟教师朗读,读对节奏,初步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四、结合背景,理解小序
1.朗读小序,对照注释进行翻译。
2.翻译小序,注意重点字词。
原文:
1936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重点字词:
(1)余:
我
(2)伏:
隐伏,藏匿(3)虑:
想到。
(4)得:
能够/写成,作成(5)旋:
不久
3.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
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明确:
写作背景:
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
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
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
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
“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
“得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4.由此可知,诗题后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交流: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2)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3)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五、精读细研
分析——在朗读中穿插下列问题:
(1)解读第一章:
①指名朗读全诗。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教师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③提问: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明确:
“旌旗”“招”“斩”。
问:
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成“大军十万打阎罗”,行不行?
或“招”、“斩”可否改为“集”、“杀”?
(指导学生分组读原句和改句。
)
明确:
不行,用“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
改为“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一个“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如改为“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
④提问:
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⑤学生小组讨论:
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
⑥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⑧学生读全诗,背诵。
(2)解读第二章:
①默读。
②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思考: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明确: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
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问:
在“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明确:
不好。
一个“飞”字,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
富有感情色彩。
如改为“飘”,显得大而缓慢。
④思考:
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
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⑤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这首诗,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⑥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3)解读第三章:
①默读朗读。
②学生思考并讨论: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③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明确: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
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
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④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又以“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
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尽情的讴歌,对首句作了圆满的回答。
共产党人的献身为了自由花开。
问: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明确:
借喻意在喻,借代意在代。
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时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
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⑤朗读指导。
第1句要读得热情主动,读第2句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3、4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⑥学生齐读、背诵。
六、总结拓展
1.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三章在思想内容上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就义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3.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我们读《梅岭三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冲天的浩然之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激荡心中的革命豪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是从一位无产阶级英雄的情感的心河中流出来的。
要做革命诗,首先必须做革命人。
请允许我用两句诗表达我的这种认识:
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
七、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小序 创作背景处境险恶
追忆往昔:
创业未成虽死不渝(死而不已)——对敌人除恶务尽
面对当今:
死不瞑目勉励战友(激励战斗)——对同志激励战斗
展望未来:
甘愿献身坚定乐观(坚信必胜)——对信仰坚定乐观
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2*《梅岭三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理解三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诗歌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一、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旌旗()悬()当()纸钱
应有涯()遍种()
2.对于陈毅,我的了解:
二、结合背景,理解小序
3.本文的写作背景:
4.小序写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三、诗歌探究
第一章:
5.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6.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成“大军十万打阎罗”,行不行?
7.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8.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第二章:
9.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10.在“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11.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第三章:
1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1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1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5.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四、拓展延伸
16.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1.jīnɡxuándànɡyīnɡyázhònɡ
2.陈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四川人。
是中共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上海市师长。
3.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
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
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
4.“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
“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
“得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
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5.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6.不行,用“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
改为“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
7.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8.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
9.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10.不好。
一个“飞”字,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
富有感情色彩。
如改为“飘”,显得大而缓慢。
11.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12.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13.“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
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
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14.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又以“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
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尽情的讴歌,对首句作了圆满的回答。
共产党人的献身为了自由花开。
15.借喻意在喻,借代意在代。
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时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
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16.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三章在思想内容上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
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训练(含答案)
一、基础篇
一)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血雨腥( )风应有涯( )
(2)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即( )为家 ②应有涯( ) ③取( )义成( )仁
(3)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__________;从内容来看,是__________。
诗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
(4)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2.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的意境相同?
(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写出与“风吹苦草绿”构成对偶的一句。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注释:
南国:
烽烟:
正:
国门:
诸君:
2.“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
3.“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二、能力提高篇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旌旗( ) 阎罗( ) 血雨腥风( )自由花:
()
(2)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
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4)情绪激昂地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注释:
意如何:
()泉台:
()旧部:
()阎罗:
()
(6).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7)哪是实写,哪是虚写?
(8)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
(9)“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 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
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
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
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
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
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
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
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
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
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
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
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
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
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
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
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
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
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
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
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兀然停下了脚步。
为甚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pēng( )然一动。
他问:
“你叫什么名字”回答:
“报告军长——1班班长侯万山。
”
他问:
“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
“报告军长——是大刀。
”
他问:
“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
“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
“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
“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
我们队长现教的。
”
他问:
“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訇然涌出,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
“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
“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
宋哲元说:
“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
侯万山含泪站起来作答:
“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的大额头和方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
“军务处!
”
军务处高声报告:
“在!
”
宋哲元说:
“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
”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
“你们放心去吧。
”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
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
他对部下郑重交待:
侯万山的孩子就是第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
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
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
18岁后,他们还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
“从哪里得来这么动人的一个故事?
”
他答:
“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jié( )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1、 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pēng( )然一动
(2)兀自jié( )立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
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侯万山回答:
‘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侯万山话的意思是什么?
“宋哲元说:
‘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宋哲元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5、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一、基础篇
1.
(1)xīng yá
(2)就,便 边际、止境 选取、成全、实现
(3)绝句 抒情诗 家、涯、花
(4)D2.A3.雨打芭蕉碧等
二)1.南国:
南方
烽烟:
战争,战火正:
恰好国门:
城门。
诸君:
各位同志。
君,对人的尊称
2.──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3.──1927~1936。
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4.注释:
意如何:
想什么。
泉台:
阴间。
旧部:
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
阎罗:
借指反动势力
5.──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6.──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7.──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8.──不可。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二、能力提高
一)、
(1)略
(2)能够;作成(3)①借代②比喻③比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使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更富表现力。
(4)①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②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二).1、怦 孑
2、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侯万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的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先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
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
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记叙这场战斗,而是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2*《梅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