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974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docx

浙江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十专题十有解析

阶段检测十(专题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

答案 A A项,图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B项,图示标志是易燃固体标志,故B错误;C项,图示标志是放射性物品标志,故C错误;D项,图示标志是氧化剂标志,故D错误。

2.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的是(  )

答案 D 根据仪器的特征,A为量筒,B为容量瓶,C为圆底烧瓶,D为分液漏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托盘天平、玻璃棒是必需仪器

B.实验室中,盛装NaOH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

C.加入稀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未知液中不含N

D.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需预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答案 B A项,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不需要托盘天平,故A错误;B项,二氧化硅与NaOH反应生成具有黏合性的硅酸钠,则盛装NaOH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故B正确;C项,加入稀NaOH溶液,可能生成一水合氨,没有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不能说明不含N

故C错误;D项,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试纸不能润湿,否则测得溶液的pH有误差,故D错误。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基于实验安全考虑的是(  )

①加热盛有液体的烧瓶时,需加碎瓷片或沸石

②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

③实验前,要对气体实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査

④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

⑤实验结束后,清洗后的洁净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③⑤

答案 B ①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为了防止暴沸,要加碎瓷片或沸石,故①正确;②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3,否则容易发生爆炸,故②正确;③实验前,要对气体实验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査,以防止漏气而导致实验失败,故③错误;④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沿器壁注入水中,否则浓硫酸容易溅出,发生危险,故④正确;⑤实验结束后,清洗后的洁净试管,要倒放在试管架上,是为了便于试管中的水流出试管,故⑤错误。

故选B。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

C.蒸馏完毕时,先关闭冷凝水,再停止加热

D.分液时,下层液体先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下口放出

答案 B A项,滴定前,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待测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测定结果偏高,故A错误;B项,容量瓶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要检漏,故B正确;C项,蒸馏时,为防止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C错误;D项,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试剂,下层液体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再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D错误。

6.下列除杂或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镁粉中混有少量铝粉:

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

B.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C.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铁:

加入足量双氧水

D.灼烧某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含有Na+,无K+

答案 A 铝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可用于除杂,A项正确;Fe3+遇KSCN会使溶液呈现红色,Fe2+遇KSCN无现象,加KSCN,溶液呈红色,证明存在Fe3+但并不能证明无Fe2+,B项错误;双氧水将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C项错误;灼烧某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含有Na+,但并不能证明无K+,因为黄光可遮住紫光,观察K+焰色反应需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D项错误。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烧杯可以精确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

B.用淀粉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

C.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

D.用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答案 A 精确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用容量瓶,不能用烧杯,A项错误;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存在碘单质,B项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所以可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C项正确;溴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在苯中溶解度较大,且苯和水互不相溶,所以用苯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D项正确。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滴定管前要检查是否漏液

B.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C.用精密pH试纸测得某浓度氯水的pH为3.5

D.燃料电池实验中,用KNO3溶液或Na2SO4溶液代替蒸馏水,效果要好得多

答案 C 有连接的装置或有活塞的仪器在使用前要检漏,滴定管有活塞或乳胶管的连接装置,所以在使用前要检漏,故A正确;用简易量热计测定反应热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进行搅拌使酸和碱充分反应,以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故B正确;氯水具有漂白性,故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故C错误;燃料电池实验中,用KNO3溶液或Na2SO4溶液代替蒸馏水,使溶液的导电能力更好,故D正确。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道尔顿、卢瑟福、汤姆生、玻尔

B.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因此碘被称为“海洋元素”

C.做焰色反应实验所用的铂丝应先蘸稀硫酸,再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D.用蒸馏的方法可将CCl4和Br2的混合物分开

答案 D 道尔顿1803年最早提出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是在1904年提出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是1911年提出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是1913年提出的,故A错误。

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因此溴被称为“海洋元素”,故B错误。

焰色反应的铂丝应当先在浓盐酸中洗净,故C错误。

Br2与CCl4两种液体互溶,而二者沸点不同,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应当采用蒸馏的方法,D正确。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C.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

D.衣服沾上大量的浓NaOH溶液,需将此衣服浸泡在盛水的盆中

答案 D 蒸发操作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使水分蒸干,故A正确;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B正确;取试样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

故C正确;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能浸泡,应用大量水冲洗,故D错误。

11.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苯和溴水混合后加入Fe粉制溴苯

B.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C.检验淀粉在稀硫酸催化条件下水解产物的方法是取适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D.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取5mL0.1mol/LKI溶液,滴加0.1mol/LFeCl3溶液5~6滴,充分反应,根据溶液中是否含有碘单质和碘离子判断该反应有一定限度

答案 B A项,应该用液溴,错误;B项,油脂不溶于水,油脂皂化后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二者均能溶于水,所以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正确;C项,在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首先要中和过量的酸,错误;FeCl3和K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溶液由黄色变为紫色,碘离子无法检验,D错误。

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B

向FeBr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再加入CCl4混合振荡、静置

有机相呈棕黄色,水相呈无色

Fe2+的还原性大于Br-

C

将稀硫酸滴入碳酸钠溶液中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证明非金属性S>C>Si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D

铝丝用砂纸打磨后,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入CuSO4溶液中

铝丝表面变红色

铝可从铜盐溶液中置换出铜

答案 C A项,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利用的是SO2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错误;B项,向FeBr2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Fe2+先被氧化,水相呈红色,故错误;C项,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产生CO2气体,说明硫酸酸性强于碳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故正确;D项,铝丝用砂纸打磨后,放在冷的浓硝酸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铝表面发生钝化,放入CuSO4溶液中,铝丝表面无变化,故错误。

1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过量

紫色消失

H2O2在该反应中作还原剂

B

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

有白色沉淀生成

X一定是Cl2

C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溶液显血红色

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D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答案 A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双氧水至过量,紫色消失,H2O2在该反应中被高锰酸钾氧化,H2O2作还原剂,故A正确;溶有SO2的BaCl2溶液中通入气体X,有白色沉淀生成,X可以是具有氧化性的Cl2、NO2或碱性气体,如氨气,故B错误;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含Fe3+,不能确定是否含有Fe2+,故C错误;铝在加热时迅速转变成氧化铝,因为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单质,因此不会滴落下来,故D错误。

14.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

B.向某溶液中先加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H+

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Ba2+

答案 B 盐酸能与含C

或HC

的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不一定有C

还可能是HC

故A错误;加盐酸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一定含有S

故B正确;酚酞遇碱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OH-,故C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Ba2+或Ca2+,故D错误。

15.实验室按照如图操作程序提纯某种物质,下列分析一定正确的是(  )

A.操作Ⅰ一定是过滤,其目的是将固液分离

B.可以提纯含少量杂质水的酒精

C.可以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

D.不能提纯含少量碳酸钙杂质的氯化钠

答案 C A项,操作Ⅰ将固体溶于水,故是溶解操作,A错误;B项,提纯含少量杂质水的酒精,应先加生石灰,再蒸馏,故B错误;C项,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操作Ⅰ为溶解,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采取冷却结晶法分离出硝酸钾,则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故C正确;D项,提纯含少量碳酸钙杂质的氯化钠,可以先加水,操作Ⅰ为溶解,操作Ⅱ为过滤,操作Ⅲ是蒸发结晶,故D错误。

16.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盐X(仅含有H、N、O、S、Fe五种元素且含有结晶水)的组成和性质。

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将生成的气体甲与过量灼热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再将产物通入浓硫酸洗气后测得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乙为0.224L。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2的化学式为BaSO4

B.X的化学式为(NH4)2Fe(SO4)2·2H2O

C.固体3的化学式为Fe2O3

D.气体甲在一定条件下与过量氧化铜还能发生另一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气体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仍为0.224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6CuO

Cu2O+N2+3H2O

答案 B 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无机盐X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的气体甲为NH3,氨气与过量灼热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两种单质,则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

N2+3Cu+3H2O,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224L,物质的量为0.01mol,根据氮原子守恒,4.72g无机盐X中含有0.02molN

无机盐X(仅含有H、N、O、S、Fe五种元素且含有结晶水)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再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的沉淀为BaSO4,6.99gBaSO4的物质的量为0.03mol,则4.72g无机盐X中含有S

的物质的量为0.03mol,向溶液2中通入过量氨气,生成的沉淀为Fe(OH)3,洗涤、灼烧后的固体3为氧化铁,1.60g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为0.01mol,4.72g无机盐X中含有0.02molFe,4.72g无机盐X中含有水的质量为[4.72-(18×0.02+96×0.03+56×0.02)]g=0.36g,水的物质的量为0.36g÷18g/mol=0.02mol,所以无机盐X中n(N

)∶n(Fe)∶n(S

)∶n(H2O)=0.02∶0.02∶0.03∶0.02=2∶2∶3∶2。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固体2、固体3的化学式分别为BaSO4、Fe2O3,A、C正确。

无机盐X中n(N

)∶n(Fe)∶n(S

)∶n(H2O)=2∶2∶3∶2,所以无机盐X的化学式为(NH4)2SO4·2FeSO4·2H2O或(NH4)2Fe2(SO4)3·2H2O,B错误;气体甲为氨气,氨气与过量氧化铜还能发生另一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气体乙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仍为0.224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6CuO

Cu2O+N2+3H2O,D正确。

17.在实验室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比较水和乙醇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性

B.石墨作电极,电解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比较金属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C.分别测定CH4和H2S的沸点高低,比较硫和碳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D.用检验Na2CO3和Na2SO4水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比较碳和硫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答案 C 由于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性不同,因此与金属钠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A正确;由于Ag+的氧化性比Cu2+的强,所以在电解时先放电,B正确;CH4和H2S的熔、沸点高低只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关,所以不能用来比较硫和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C错误;由于C

易水解成H2CO3(为弱酸),能够比较碳和硫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D正确。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立即闭上眼睛,用手揉擦

B.在进行焰色反应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证明含有钾元素,不含钠元素

C.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萃取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答案 C 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故A错误;在进行焰色反应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能证明含有钾元素,但是不能证明不含钠元素,B错误;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C正确;选择萃取剂与密度无关,故D错误。

19.以下是测定某补血剂(FeSO4·7H2O)中铁元素含量的流程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Ⅲ配制100mL1mol/L的稀硫酸所用的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及100mL容量瓶等

B.步骤Ⅴ一系列操作中包括洗涤、分液、蒸发和称量等

C.步骤Ⅴ最后一步操作的目的是确保氢氧化铁完全分解成了氧化铁

D.假设实验无损耗,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0.07ag

答案 B 步骤Ⅲ需要100mL1mol/L的稀硫酸,应该用98.3%、ρ=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所用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需要的100mL容量瓶,A正确;步骤Ⅴ一系列操作依次是:

①过滤、②洗涤、③灼烧、④冷却、⑤称量、⑥恒重操作,但不包括分液、蒸发,B不正确;步骤Ⅴ最后一步操作的目的是确保氢氧化铁完全分解成了氧化铁,C正确;假设实验无损耗,ag红棕色固体中m(Fe)=

×ag=0.7ag,则每片补血剂中Fe的质量为0.07ag,D正确。

20.下列说法或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50mL量筒量取5.2mL盐酸

B.用100mL容量瓶配制50mL0.1mol·L-1的H2SO4溶液

C.区别NaCl、Na2SO4时需用到胶头滴管、试管

D.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盛放液体、固体加热

答案 C 用50mL量筒量取5.2mL盐酸时误差较大,应选用10mL量筒进行量取,A错误;1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100mL溶液,无法配制50mL溶液,B错误;由于物质鉴别所用试剂量较少,故应使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通过胶头滴管滴加试剂,C正确;烧杯只能用于盛放液体加热,D错误。

2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滴加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答案 C 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乙酸乙酯应该用分液漏斗,故A错误;滴加试剂时,应防止污染滴管,滴管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故B错误;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用过滤的方法,故C正确;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HCl,但是得到的Cl2未干燥,会含有水蒸气,故D错误。

22.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过滤时,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用浓硫酸干燥MnO2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Cl2

答案 B 过滤时为防止液体飞溅,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使滤液沿烧杯内壁缓缓流下,故A正确;NO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且NO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的盐酸中溶解来抑制其水解,再加水稀释,故C正确;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Cl2,故D正确。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采用加入饱和NaOH溶液后进行分液的方法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答案 B 酸碱中和滴定用到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等玻璃仪器,故A正确;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杂,故B错误;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接触锥形瓶内壁,可使滴定管流出的液体充分反应,故C正确;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流出容量瓶外,引流用的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故D正确。

24.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 A 滴定管可以精确到0.01mL,题给滴定管的活塞是特制的,耐强酸、强碱,所以可以量取10.00mLNaOH溶液,A正确;要获得结晶水合物不能直接加热蒸发,应选择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B错误;制得的氢气立即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C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错误。

25.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含有的较少的H+和OH-):

Na+、N

、S

、C

、N

取200mL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两份分别做下列实验。

实验1:

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

实验2:

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再加足量的BaCl2溶液,得固体2.33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

B.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

、S

、C

、N

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

D.该溶液中一定含Na+,且c(Na+)≥0.1mol·L-1

答案 D 根据实验1:

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会产生气体,证明含有N

且N

物质的量为0.01mol;实验2:

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则一定不含有C

再加足量的BaCl2溶液,得固体2.33g,证明一定含有S

且S

物质的量为

=0.01mol,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知一定含有钠离子,且钠离子的浓度≥

=0.1mol·L-1。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故A错误;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

、S

、Na+,可能含有N

故B、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Na+)≥0.1mol·L-1,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50分)

26.(4分)已知:

草酸(乙二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H2C2O4·2H2O)受热会失水和升华,草酸晶体的熔点为101℃,170℃以上发生分解。

为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进行如图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是                 。

 

(2)对草酸晶体进行图示实验,在装置C中可观察到有气泡逸出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2。

对此结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 

(1)在A处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在C处导管口可看到有气泡产生,移去A处酒精灯,冷却后在C处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

(2)合理;A处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草酸蒸气,经过装置B处冰水的冷却,可将草酸蒸气液化,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与Ca(OH)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对CO2的检验

解析 

(1)实验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是按题图装置,A处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在C处导管口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移去A处酒精灯,冷却后在C处导管中出现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表明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A处产生的气体可能含有草酸蒸气,经过装置B处冰水的冷却,可将草酸蒸气液化,防止草酸进入装置C与Ca(OH)2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对CO2的检验,所以在装置C中可观察到有气泡逸出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CO2。

27.(8分)已知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213℃,水—乙醇—环己烷三元共沸物的共沸点为62.1℃(在此温度下水、乙醇和环己烷以7.0%、17.0%、76.0%的比例成为蒸气逸出)。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备苯甲酸乙酯的问题:

(1)①在三颈烧瓶中加入苯甲酸、浓硫酸、过量的乙醇、沸石;②再向三颈烧瓶中加入足量的环己烷,装上分水器和回流冷凝管。

加入环己烷的目的是                                   。

 

(2)缓慢加热回流,至分水器中的液体不再增多,停止加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