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992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docx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出版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首发作者:

本报记者杜羽《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1日09版)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记者杜羽)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课题《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日前在京首发。

该书共十卷1000余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这是学界首次对民国时期外交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王建朗介绍,《汇编》收录的史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各类已刊专题档案资料集、政府公报、外交公报、报纸杂志报道、当事人日记、回忆录及未刊档案文献;二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各类外交档案,总量在200万字以上,其中有大量档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三是大量翻译各国已刊外交文件集及未刊档案,如《美国外交文件》《英国外交文件》《法国外交文件》《德国外交文件》《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日本外交文书》,以及收藏于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各相关档案馆的档案文献。

  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院校的多位学者表示,《汇编》选录、选译的大批量未刊档案和各国外交文件,将有力推动中华民国史和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为当代中国外交事业进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以下简称《汇编》)全面系统地搜集了涉及民国外交的档案和史料,分期分类编纂,内容涵盖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旨在全面反映民国外交的发展过程。

文献资料集有多种编法,各有其利弊。

《汇编》的编选方法应该是属于吃力而不一定讨好的那种。

编者将从各方面努力搜寻来的史料精心挑选后,按照专题分节编排,并在前面加上简要的导读说明。

这种编法对编者来说颇费些功夫,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方便读者。

读者可以在一个专题下集中阅读相关史料,而不必再去辛苦地爬梳整理。

《汇编》分为十卷,基本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来编排。

各卷之间的时间分段,并不具有严格的历史分期意义,只是为了方便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罢了。

在我看来,如要将《汇编》分为6卷、8卷或12卷,皆未尝不可。

重要的是,任何一种分断必须有它可以言说的逻辑依据。

《汇编》各卷依次展现了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

《汇编》第一卷收录了自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即1911年—1918年间的外交史料。

民国初年,中国外交仍处于困境之中。

民初政府继承了晚清的外交格局,这个外交格局是民国政府不得不面对、不得不继承的。

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北京政府,都宣示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当然,这两种承认在动机和性质上有所不同。

民国初期,中国的边疆危机有所加剧。

在外蒙和西藏都出现了“独立”活动,其背后都有列强的身影。

边疆危机的发展结果是:

外蒙古名义上仍留在中华民国的领土之内,但中央政府不能干预内政,不能驻军;西藏虽未形成独立的局面,但中央在西藏的主权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占领了中国的胶东半岛,其后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在“二十一条”的基础上逼签了“民四条约”。

“民四条约”是民国以后订立的最为耻辱的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中国外交一个缓慢抬头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中国的参战。

“一战”爆发后,中国起初宣布中立。

但事态的发展表明,中国的中立权并未得到尊重。

1917年,中国开始考虑对德宣战。

对于参战与否,中国国内发生了很大的政争,甚至引发了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

最终,中国决定对德宣战。

通过宣战,中国废除了与德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了德国在华治外法权,德国在华军队也被解除武装。

宣战还使中国获得了以战胜国身份参加战后和会的机会。

宣布参战是中国第一次主动地参与世界事务,意义重大。

《汇编》第二卷收录了“一战”后1918年—1925年间北京政府方面的外交史料。

在参加巴黎和会时,中国政府和民众对和会怀有较高期待。

中国不仅向和会提出了和战争有关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和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中国要求收回德国的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享有的特权,要求废除中国与日本签订的“民四条约”,要求废除列强在华享有的若干不平等特权。

但和会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就连收回德国租借地这样的基本要求也未被和会所接受。

巴黎和会的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激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代表团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中国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列强若干特权的要求,可以视为日后开展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的起点。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晤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提出废除不平等特权的要求。

对中国的关税自主、废除在华治外法权的要求,会议表示同情,决定三个月后在中国召开专门的关税会议和特别法权会议进行讨论。

通过会外交涉,中日在1922年2月签署了《关于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其总原则的第一条要求尊重中国的主权、领土和行政完整,具有进步意义。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虽未能如中国所愿,但它促发了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对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产生了巨大影响。

面对这一形势,为了缓和矛盾,列强开始考虑将部分租借地、租界交还中国,放弃庚子赔款余额等。

中国开始收回部分主权。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融入国际社会。

《汇编》第三卷收录了北京政府后期(1924年—1928年)的外交史料。

在中国为恢复国家主权与英、美、法等国进行艰难谈判且进展甚微之时,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俄对中国作出了一个相较于列强而言颇为慷慨的决定。

苏俄主动宣布废除旧的沙俄政府在中国取得的若干特权,甚至表示要无条件放弃中东铁路,等等。

苏俄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的姿态,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的走向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后来,苏俄的外交局面有所好转,其放弃在华特权的立场发生了变化。

中苏之间关于这一问题的谈判仍然比较艰苦,1924年达成《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1925年,北京政府发起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

这一运动大致由两个方面组成:

一方面是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这样的多边会议,另一方面是中国政府与单个国家的双边交涉。

关税会议初步达成协议,列强承诺在1929年同意中国实现关税自主,同意中国现行关税可由5%提高到7.5%,中国政府承诺取消厘金制度。

但关税会议进行之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会议遂不了了之。

法权会议可以说是毫无进展。

会议对中国司法状况进行了调查,其结论是:

中国的司法状况不如人意,须待中国现代司法制度比较完善时再讨论废除治外法权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展开了对单个国家的双边谈判。

中国政府向条约到期国家发出照会,要求订立平等新约。

在修约谈判中,面对相关国家的抵制,北京政府曾单方面宣布废除与比利时、西班牙的条约。

中国敢于单方面废除不平等条约,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

罢免中国海关的英籍总税务司安格联,也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勇气。

《汇编》第四卷收录了南方政府的外交史料,时间跨度从1917年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建立政权,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政权初期,曾努力争取列强承认与获取列强支持,但收效甚微。

南方政府与列强之间发生了种种冲突,并多次发起反帝爱国运动,如围绕收回海关关余而与列强展开的交涉与斗争、反对英国插手商团事件的斗争、省港大罢工等。

在争取获得列强支持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孙中山改行联俄外交,推动实现国共合作,确立了反帝外交政策。

孙中山去世后,国共合作的广州政府于1926年发起了北伐战争。

尽管北京政府此时开始了修订不平等条约的活动,但在南方政府看来这远远不够。

他们认为不平等条约不应该修订而应该废除,应实行“革命外交”。

南方政府提出了两大口号: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采取了比北方政府激进的外交方针。

以群众运动为前导,以北伐军部队为后盾,汉口、九江的英租界通过街头冲突、中国军警开进、谈判解决的三部曲而收回。

在镇江,英国在北伐军到来之时主动提出交还镇江英租界。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日益恶化,日本干扰国民革命军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与阻止“东北易帜”等,使其公开地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

《汇编》第五卷收录了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外交史料。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采取各种措施争取收回因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利权。

国民党人将这一时期的外交称为“革命外交”。

南京政府首先在关税自主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1928年7月,中美关税新约订立,美国率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到1928年底,中国与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分别签约,获得关税自主权。

与日本的谈判比较复杂,涉及中日之间的若干悬案谈判。

1930年5月,中日签订关税条约,中国至此完全实现了关税自主。

撤废治外法权的谈判比较曲折,但南京政府还是于1931年夏先后与英美达成初步协议。

遗憾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断了国民政府废弃领事裁判权的交涉进程。

“革命外交”中,国民政府最终收回了威海卫租借地、镇江英租界、天津比租界及厦门英租界。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南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查抄、关闭苏联领事馆,中苏关系几至决裂。

1929年,东北当局武力接管中东路,引发“中东路事件”。

苏军重创东北军,中东路恢复原状。

在国民政府发起的“革命外交”中,日本在关税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的问题上顽固抵制中国恢复主权的要求。

不仅如此,日本在这一时期还加紧了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扩张,先后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

这是日本阴谋侵占中国东北的两个重要事件,也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奏和预演。

《汇编》第六卷收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即1931年—1937年间的外交史料。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而发动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

此后,日军在上海地区挑起“一二八”事变。

不久,日本在东北地区扶植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

1933年初,日军攻占热河省,进攻长城地区。

1935年,日军又在华北地区制造事端,策划所谓“自治运动”。

最终,1937年发动了一场全面的侵华战争。

从“九一八”到“七七”,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走向全面侵华战争是一个必然的连续的过程。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日本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

国民政府一方面组织了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抵抗作战,一方面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

在作出对日妥协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在加强抗战的准备工作。

塘沽华北停战会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中苏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为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和商约展开谈判。

中苏关系的逐步改善,无疑也为抗战爆发后苏联大力援华奠定了基础。

中德关系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

两国间经贸往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不但通过出口原料换来德国大批工业品和军火,而且在军事和工业发展方面得到了德国的许多帮助。

国民政府尤其注意加强与英美的合作。

1933年时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宋子文对欧美进行了长达四个月之久的访问。

中美签署了5000万元的棉麦借款协议,密切了经济关系。

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英国给予了支持。

中美签订白银协定,以稳定币制改革后的国内金融秩序。

这一时期,中国有效调整了和英美的关系,逐步得到了英美的同情和支持。

《汇编》第七卷收录了抗日战争前期即1937年—1941年间的外交史料。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

中国先后向国际联盟、九国公约会议提出申诉。

这两个会议给中国以道义支持,但未采取援华制日的实质性措施。

中国积极展开双边外交。

中国竭力争取德国保持中立。

抗战初期,德国继续维持对中国的军火供应,德国驻华军事顾问仍继续活动。

陶德曼调停失败后,德国政策开始发生逆转,但对华禁运军事物资的命令并未严格执行。

中苏关系迅速调整,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分三批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先后派遣2000名空军志愿队员来华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