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81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docx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论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摘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关键在于团结和带领最广大

的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就是超越已有事物的发展水平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

动及其文化实践活动。

它具有进步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注意克服两种消极因素的作用:

一是中国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消极影响

甚至破坏作用,二是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破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三个代表”;文化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建理论在新

时期的重要发展,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没

有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就不能为社会进步积累物质基础;文化是社会思想、社会意识的总和,

而先进文化则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没有先进文化,社会发展就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远大

理想和目标;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前进目标。

“三个代表”关于文化问题的论述,

其本质和核心要求是,围绕“十五大”所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搞好文

化创新工作,扎实而富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进程。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

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洪流。

我们从事的现代化建设这一社会历史主题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展开的。

因此,我们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必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联系起来。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当今世界正在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国际格局多极化态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趋势

持续发展,世界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知识创新速度大大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这一

切,为我国跨世纪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要求我们勇敢地迎接严峻的挑战。

”1

进入20世纪后期,周边国家在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时,都加重了文化创新的含

量,将文化问题放置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文化价值重建的问题。

在国际上,俄罗斯大国地位下降;在国内,各种矛盾纷纭复杂,社会信心不足。

人们迫切希

望通过文化价值信念的再造,刷新俄罗斯的尊严并提升其大国地位。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竞选

纲领,三大纲领其中两条与文化有关,——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关于爱国主义,普京说:

“这个词有时具有讽刺意味,有时甚至有抨击的意味。

但是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它依

然具有完全积极的基本含义。

这是一种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历史和成就而自豪的情感,这

是一种努力使自己的国家更美丽、更富足、更强大和更幸福的心愿。

这种情感摆脱了民族傲

慢和帝国野心,就没有什么不道德和守旧的。

这是人民的英勇顽强和力量的源泉。

丧失爱国

1

江泽民: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2主义精神,就丧失了民族自豪感和尊严,我们也就将失去能够创造伟大成就的人民。

”2普京

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认同和尊重,从而赢得了总统大选的

胜利。

近年来,朝鲜制定了“科教强国”的战略,将文化创新列为国家自强与社会进步的头

等大事。

越南在“革新开放”的社会变革中,也打出了“文化牌”,认为要走现代化道路,

必须将越南的文化传统同现代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离开了越南文化,现代化就没有生命力。

即使已经步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日本、韩国,也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程中,注重文化的社

会功能,通过文化创新,加快社会进步。

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现代化道路,学术界称为“东

亚模式”,亦即“儒家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转换。

美国的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指出:

“当代的日本人,显然已不再是

德川时代他们的祖先那种意义上的孔教门徒了,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渗透着孔教的伦理道德

观念。

孔教或许比任何其他传统宗教或哲学对他们的影响都更大。

”“日本人全心全意地接受

了现代科学、有关进步和发展的现代观念、伦理道德的普遍原则、民主思想及其社会准则等

等,但在这个表层之下强烈的孔教特性却似有其潜在的作用,诸如相信政府的道德基础、重

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忠诚、热衷教育和勤奋工作等等。

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认为自

己是孔教徒了,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孔教徒。

”3韩国的现代化,也

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韩国釜山大学金日坤教授在研究韩国人的民族精神时指

出,“当韩国人热衷于某一项工作时,会迸发出惊人的激情”,这种工作激情是与韩国人顽强

的韧性与适应力:

对家族共同体的依靠以及振兴民族的愿望胶合在一起的4。

周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注意文化问题,并试图通过文化创新来推进现代化,这对于

中国现代化建设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在

发展中注重文化创新工作,并将它作为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有益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因此,江

泽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中关于文化问题的论述,是站在国际战略的高度,对中国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的积极应对。

文化创新,就是超越已有事物的发展水平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及其文化实践活动。

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

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5。

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设的意蕴,一是要求超越已有的,创造没有的。

这样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厦。

由此可

见,按照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文化纲领的要求,建设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具有较高发展水平

而面向现代化、面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文化创新功能与能力。

江泽民同志严肃地提醒道:

“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

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

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

”6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述可以验诸世界文明史:

凡是具有文

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

在四大

文明古国中,除中国而外,其他三大文明消失了,其文化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功能和能

力。

而当它们成为世界古文明发展的代表的时候,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能力。

譬如古埃

及文明,当它处于发展阶段时,它是一种既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而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文

明;当它走向没落时,它就丧失了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

“在

2

(俄)普京: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苏群译。

《参考消息》2000年1月7日。

3(美)埃德温·赖肖尔著,孟胜德等译:

《日本人》第233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4(韩)金日坤著,邢东田译:

《儒家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第121-122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江泽民: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共十五大文件汇编》第36页。

人民出版社,1997年。

6江泽民: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党的文献》2000年第1期

3埃及人生活的各方面,在它的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上,仍然能够看到强烈的保守性”7.

中国

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并延续下来,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其间奥秘如同德国哲学

大师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吐故纳新能力。

这种文化创新

能力,来自于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文化精神。

文化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而言,它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化创新,就是要求文化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世界历史表明,先进文化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而社会的持续发展则离不开先进文化

的支持。

在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人类进步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

化。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

主义时代一切进步文化的总结和合乎科学研究逻辑的发展,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文化的

科学继承。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谱写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壮丽篇章。

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之

际,西方媒体调查表明,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学说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说。

由此可

见,马克思主义具有文化的先进性特性,就连无产阶级的政敌资产阶级也不能不承认。

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典型地说明了社会变革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的重要意义。

中国

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指导我

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因此而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战略、方针、政策、

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同

志又及时指出,一定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

经过20年的创业,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现代

化事业胜利前进,形势喜人。

总之,先进文化同社会进步从来都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

先进的文化从来都具有科学的崇高品格,它是迷信、伪科学的天敌。

恩格斯指出,马克

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因为它是科学,它最易于工人阶级所掌握,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

力量。

另方面,先进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夜郎自大的,它总是同时代前进的

步伐休息相关,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它同

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产生了若干形态的合乎时代发展方向与实践特点的马克思主

义形态,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

之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其诞生以后的

长时间内有如此巨大的活力,像魔术师一样能够变幻出许多科学的理论形态,在于马克思主

义具有科学的品格,其理论精神、方法论原则是科学的,合乎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能够被

后人继续推向前进。

因此,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保持文化创新的旺盛活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正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

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出发,邓小平同志指出:

“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

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8

文化创新,就是要求文化的发展具有世界性。

人类文化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起来,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都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发展的世界性,

也就是开放性。

即博采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之长,将本国本民族文化发展之根深深地植扎入

世界文化土壤中,保持文化创新的旺盛活力。

开放性地发展本国本民族之路,是领先于世界

文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在古代世界,东方的中国文化与西方的罗马文化,被誉为人类文明史

上的双璧。

即使在那种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条件下,两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态势

7C.Aldred,EgyptianArt(C

·奥尔德雷德:

《埃及艺术》),ThamesandHudson,1986,P11.转引自刘文

鹏、令狐若明:

《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8《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162页。

人民出版社,1994年。

4也是开放型的,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两种优秀文化都尽可能地吸收了世界文化之长。

文化史

家认为,罗马文化和中国文化虽然打上了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但它们毫无疑义地属于世界

文化了。

这就是说,其文化形态是民族的,但其文化内容却是世界的,因为它来源于世界诸

多民族的文化养料。

关起门来发展文化,没有出路。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闭关锁国政

策,文化创新能力受到极大扼制,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落伍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在近代社

会饱受殖民文化、奴化文化的欺凌。

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总之,

文化创新,离不开面向世界,离不开向人类优秀文化学习,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所反复

证明的客观真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需要面向世界,使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性。

一方面

人类历史进入近代史以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相应地,其文

化发展也具有世界性了。

一切孤立地发展途径和手段,都不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说,近代以

后人类文化的世界性发展方向不可逆转。

马克思主义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

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

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

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

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9根据共产主义原

理,共产主义不能在某个孤立的地区、某个封闭的国家实现。

事实上,从近代社会开始,人

类社会的联系性就得到大大增强,一切闭关锁国都为国际性的联系所取代。

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所讲的“世界性文学”,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开放、互相学习的

产物;他们所说的“世界性文学”,实际上是指人类所共有的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成果。

另一方面,文化发展的世界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文化创新离不开向世界文化学习。

他说:

“我们

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

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0;“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11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是在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离开了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就不能取得文化发展的

先进性。

何况我们所进行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桩“落后赶先进”的事业!

如果不以先

进为参照系,便无法赶超先进。

当然,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并不是要重复先进文化产生、发展的道路,而是要善于继承、

科学扬弃,高起点地推进中国文化发展,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大目标。

小平同

志曾经反复强调:

“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12这就指

出了中国文化赶超先进文化发展水平的正确道路。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去年在

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演讲时,盛赞中国科学事业善于学习先进,高起点地推进文化事业的做法

很有启发性:

“在1900年,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懂微积分,1900年是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

立后两年,那个时候没有微积分的课程。

1905年,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废除了科举。

然后又大举留学,先是到日本,然后到欧美。

这以后,到了1925年,少数的大学才开始筹

办算学系、物理系——那时候不叫数学系,叫做算学系。

我去查了一下,得到一个结论,这

个算学系、物理系的名字,在1925年前还没有。

比如说,我比较熟悉的清华大学,就是在

1926年到1927年之间,才正式成立了算学系。

到了1938年,我进大学的时候,西南联大

的教学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级,这是一个极快的现代化。

到了1964年,中国成功地制造了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5原子弹,而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人数之多、知识的方向之广,是很难想象的。

再到了

1970

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到了今年1999年,前一些时候,大家知道,神舟成功地发

射与回收了,你看,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快速的进步。

”13可见,瞄准人类文化发展的前

沿,高起点地从事文化创新工作,这是文化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历史证明,简单地重复先

进,只能原地踏步,甚至丧失发展机遇,陷入被动和落后的境地。

高起点,就是要抢抓先机,

摆开竞争的态势,勇攀世界高峰。

世界文化事业的高起点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普遍规律。

文化创新,就是要求文化的发展具有民族性。

现代化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水平,但是,在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途径、方

法、形式上,总是各自借助不同的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遗产,从来不是千篇一律或整齐划一

地发展的。

在文化发展的百花园中,各民族文化被推向前进,总是不能突破“越是世界的,

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的定律。

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

将民族文化随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推进

到新水平,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善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而不能将

它视为发展的包袱,弃之如草芥。

历史虚无主义从来都不利于文化创新,只能将文化创新置

于危险的境地。

因此,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

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建立在沙

滩上的,而必须科学地继承人类文化的遗产,将民族文化传统推向时代发展的新高度。

对待

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像泼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扔掉一样,无疑是愚蠢的。

这就是说,继承民

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而继承同创新并不是矛盾的。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

毛泽东明确指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说: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

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

点,有它的许多珍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

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14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通过钻研、吸收、融

化和发展的功夫,将民族风格和形式的中国文化推向时代的高度15。

小平同志所讲的“钻研、

吸收、融化和发展”,是新时期处理文化继承和创新关系的指针。

钻研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

是基础和条件;吸收、融化是钻研与发展的中介,没有批判地继承和积极的转化,就不可能

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发展是目标,是创新的本质要求,离开了发展谈钻研,谈吸收和融化民

族文化遗产,毫无意义。

按照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纲领,培育

“四有”公民,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有正确

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还应当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坚持正确的方法。

这就是:

“继承发扬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具体地说,“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

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16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世代流传。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

时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成为维护祖国团结统一,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廉洁奉

公,先忧后乐,自强不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劳节俭,慎独弘毅,刻苦耐劳,谦虚谨

慎,知耻守节,扶危济困,威武不屈,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惩恶扬善,坚持原则,加强修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1页。

13杨振宁:

《中国文化与科学》,《参考消息》2000年3月8日增刊。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534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2页。

16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

6养,等等思想、情操、品德,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它都成为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之一。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发愤图强”的伟大革命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伟大的

延安精神,是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伟大的“两弹一星”精

神等等,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文化创新离开了民族性,就会失去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不能以饱满的热情,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创未来。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承担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

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文化创新是一种艰难的创造性活动,又是一种必须经常坚持的实践

活动。

只有这样,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站在世界文化

发展的前列,才能有力地抗拒一切腐朽思想,维护主流文化,才能打碎西方敌对势力的“和

平演变”阴谋,维护国家安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进行文化创新,就是要以

先进的理论作指导,铸就先进的文化内容,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柱。

按照文化创新的先进

性、世界性、民族性的要求,通俗地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本地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其落脚点在于形成自于形成自己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长过程,并不可能由一代人甚至

几代人的奋斗终结。

每一代人的奋斗,只可能是一点积累,是前进中的一个步骤。

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强调在这个长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绝不能在某

地代表,而在某一地又不代表;在某方面某领域代表,而在某方面某领域又不代表;在某个

时候代表,而在某个时候又不代表。

而必须是始终如一,贯彻到底。

总之,文化创新“需要

一代人接一代人自强不息地奋斗;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7

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中国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甚至破坏作用。

虽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来自域外的资

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的影响,必须严肃对待,但是,它一般易于识别,可以马上解决。

而对

于中国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问题,则要复杂一些,解决起来要棘手一些。

因此,必须把肃清

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任务带入21世纪。

二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克服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破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件宏伟繁复的社会工程。

在前进的道路上,从来都

有来自“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破坏。

在改革开放伊始,在改革的目的和价值去向上,就有来自右的干扰。

如主张“全盘西化”

的改革目标,试图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到邪路上去,邓小平同志指出:

“所谓右的

干扰,就是要全盘西化,不是坚持社会主义,而是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

”18右的干扰,

有一系列的思想主张,值得警惕,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右的东西,直接和“四项基本

原则”对立,易于识别,必须坚决反对。

难于识别,带有革命色彩的一种干扰,就是“左”的东西。

“拿大帽子吓唬人”,“好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