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总复习解读.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总复习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总复习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总复习解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总复习解读
发表日期:
2010年5月18日本页面已被访问1542次
阅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自身的个性体验,如拓展自己的视野,说出自己的体验,手机自己的信息和资料等,让学生多体悟感受,少作知识性的讲解,多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章
文章是用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三者之间感情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阅读一篇文章,不光要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作者的嬉笑怒骂,同时还要了解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
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阅读一篇文章,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
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文章的概要——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的大体思路和框架;第二步,依据整体的感知高屋建瓴地理解文章的局部——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对各个局部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符合阅读的规律。
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首先要知道文章从父母对“我”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判写起,讲到在“我”成才的道路上,父母亲对“我”所做的两种评判同等重要,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感受到父亲和母亲对孩子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以及“我”对父母的深深的理解。
掩卷深思,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能否从中联想到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的鼓励和鞭策?
能否从中感悟出—个人成长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篇文章。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
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
介绍事物的文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
特点、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写景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方法主要有三种。
(1)自读质疑法。
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
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
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
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9—10自然段讲借箭的结果,周瑜在与诸葛孔明的较量中再次失败。
将各段大意串联起来,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段”、“概括段意”,过去一直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段落”的概念,是因为过去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模式把教学引向了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统一的答案,忽视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
分段、概括段意仅仅是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说、去记,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进行机械训练。
(3)根据文章的详略,抓重点段法。
如《飞夺泸定桥≥,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写了为什么要夺桥——与敌人“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再写怎样夺桥——“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最后写夺桥的结果。
抓住重点部分,再根据开头、结尾的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自然明白了:
北上抗日的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红军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又战胜天险夺取了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独立的,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几种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
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
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
“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如《穷人》一课中桑娜的丈夫听到邻居的死讯后说的话,看似平常,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明白渔夫说的“熬过去”是什么意思。
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打鱼经常一无所获,生活极度困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作者对这对善良穷人的赞美之情蕴涵其中。
(4)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情、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有重要的作用。
如《一夜的工作》中有“总理把转椅的上部扶正”这样一个细节,作者显然很重视这个细节,单独用一个小自然段来描写,这是由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总理细心、严谨、平易近人的思想作风。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小学生要通过朗读和诵读理解作品,同时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
此外,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结尾一段,为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还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过去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规范、统一;“体会”则是感情的把握,注重的是过程,重在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中心思想”仅仅是就文章的主旨而言,而“思想感情”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阐释,后者的外延比前者要大得多。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体会领悟这些词语的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己能够从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果说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是理解作者“写什么?
的问题,那么揣摩表达顺序、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则是学习和借鉴作者“怎么写”的问题。
从阅读的层次上说,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揣摩”和“初步领悟”的要求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仍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有所得,而非教师硬性灌输有关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在阅读的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从第三学段开始,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目标进行了分别表述,即分别就说明文、叙事作品、诗歌提出了阅读目标: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就对阅读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包括各类故事、小说、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应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例如《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阮恒在输血时的动作、神态等,从侧面反应出小男孩胆怯而又勇敢、无助而又坚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小英雄形象。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把握线索即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
阅读记叙文,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游记类文章大都如此,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有的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将相和》;有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丰碑》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常通过描写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
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
如阅读《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4)阅读诗歌,应以朗读、诵读和想像为主。
可分四步进行阅读。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借助字、词典,疏通诗意。
③展开合理想像,领会诗歌意境。
诗歌,尤其是旧体诗,语言不但精练,而且有一定的跳跃性。
阅读中,一定要细读诗句,想像画面去感受、理解诗歌的美好意境。
④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在吟诵中想像,在吟诵中品味和升华。
(5)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四点:
一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要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三是要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四是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和积累
内容:
古诗、词、文言短文
阅读方法:
阅读诗词时要做到:
能运用相关的工具书或资料,从不同角度理解把握古诗内容。
如抓住诗题、当时的朝代背景、作者的境遇、重点的词句等。
更有效的方法是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并通过反复诵读,较好的领会作品的意境。
顾问的阅读首先要通览全文,初步领会文章的大意;其次可以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字逐词的推敲句意;最后结合上下文和贯穿的句意,理出全文的大意。
重点是要掌握个别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方法(略)主要提古诗词的运用:
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口语交际
学会倾听、表达、交流的技巧,培养较强的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
遵循“敢说——能说——会说”的总原则,同时注意训练的的系统性。
1、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抓关键词、重点句、重新组织材料。
2、注重知识的积累储备。
抄写、熟记、背诵课本上的好词、好句、好文章。
多读课外书,收集整理优美词句。
注意收集谚语、歇后语等一些群众语言,以及一些绝妙的广告词,做生活的有心人。
3、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要经常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
只有思维清晰,语言才会清晰而有条理。
4、训练应变能力。
交际中要注意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从而达到交际对象、环境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5、借助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把话说得更好。
习作
一、知识概要
小学生作文的目的是学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性质是练笔。
具体要求有:
(1)“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
这一点明确了内容上的要求。
小学生作文,除了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也要会写想像作文,到了高年级还要会写读书笔记、书信等。
(2)“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一点明确了表达上的要求,也是较为基本的要求,目的是使小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习作。
(3)“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以及“想清楚再写”的习惯。
这是良好写作习惯方面的要求,好的写作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
(4)“40分钟内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
这是在时间和篇幅上的要求。
二、学法指导
(一)拓展空间,丰富材料积累
因为小学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所以,拓展小学生的认知空间和想像空间,丰富写作材料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1.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积极思考
要想写好记实作文,必须对现实生活投入热心、信心和耐心,即关注生活,并进行细心观察,同时要善于思考和感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出来。
生活的丰富多采为小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具体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关注社会生活,如热点、焦点现象,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偶发事件;关注集体生活,如学校、班级的各类实践活动牙口班级、同学、师生之间的大小事情;关注家庭生活,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小事,装饰家居;关注个人生活,如切身感受到的不同经历和体验。
此外,还要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常识。
例如《萤火虫的灯为什么又亮了》一文,提出了问题并在文末表示要寻求答案。
《砍树皮之谜》属于现象释疑类,《养蚕记》则属于观察报告类。
关注生活,要善于观察并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融入其中,用心体验,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如《市场见闻》这篇习作,小作者在市场上看到狩猎者在大张旗鼓地叫卖刚刚捕到的十几只野兔,于是谴责了狩猎者的行为,告诫人们要热爱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这就是小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的内心感受,因为不是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的,这是小作者善于观察并且善于思考的结果。
有一篇习作题目是《游戏厅老板是警察》,很吸引人。
因为小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捕捉到了一种看似正常而实属反常的现象,原以为警察来到游戏厅是来制止中小学生玩电脑游戏的,不料这位警察却是靠挣中小学生的钱来发家的游戏厅老板。
在一般人看来,这也许成不了写作的素材,然而,这位小作者却大胆而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揭露和讽刺的效果极佳。
这也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
关注生活,要学会做生活的细心人,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异常之处和变化之点。
例如一位同学奇怪地发现妈妈洗完澡出来以后屋里有一种吱吱的怪声,经过警惕地侦查,发现声音是从***拖鞋上发出来的,最后弄明白了为什么***拖鞋会发出声音。
小作者抓住这一现象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会叫的拖鞋》。
其实,这种声音可能好多同学都曾听到过,但是都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去特别的关注和研究,于是这个写作素材就从眼皮底下溜过去了。
而小作者就抓住了这些极易消失的事物的异常之处和变化之点,写出了富有新意的文章,可见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极其细致的。
关注生活,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不但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还要尝试着解决问题。
例如《酸菜缸为什么会冻裂》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写的。
他发现奶奶家的酸菜缸冻裂了,于是就去问爸爸原因,在爸爸的指导下,他用做试验的方法研究出酸菜缸冻裂的原因。
于是写出了一篇内容非常充实而又有说服力的文章。
总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细心关注身边的一切,就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洞察力。
实践证明,写周记和日记是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
2.展开想像,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童年时代是最具有幻想力的,种种奇特的幻想,正是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进发,长期训练,会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想像力,增强思维的敏捷性,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想象作文依据是否给材料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给材料想像作文,如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的想像,依据所提供的故事梗概、开头或结尾、关键词语等写想象作文。
一类是无材料想像作文。
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童话故事,设想自己喜欢的主人公,使之具有人的感情,想像出一定的情节,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批判。
第二类是关于对未来生活的假想,这种想像是与自己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对遥远的未来生活进行具体描述,如《十年后的我》。
第三类是科学幻想,根据对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大胆想像超出现在科技水平的故事情节,这种想像有一定难度,如《月球居民》、《未来列车》。
(二)大量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
扩展了写作空间,丰富了写作材料,这仅仅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要想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而且语句通顺的文章,还必须依赖于大量阅读。
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是小学生写作的必经之路。
大量阅读有两个功效一是通过阅读感知语言材料,积累词汇和语句,学习他人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二是通过阅读感知文章整体,借鉴他人谋篇布局的写作技法,积累写作知识。
为此,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积累语言材料
阅读不同类别的文章,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和积累语言。
仅以写景的文章为例,阅读时要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画”景物的。
在阅读其它类型的文章时,应该留心学习作者是怎样来刻画人物、描写场面、描摹事物的等等。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随时随地把好的词语和句子摘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翻阅,是丰富自己语言仓库的好方法。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均在第一题设计了“读读背背”,就是想达到扩大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当然,在生活中注意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也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
2,积累写作知识
写作知识不能靠简单的传授。
在阅读文章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在感悟文章外在的语言美和内在的情感美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主动吸纳。
例如,在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学习如何使文章内容和题目相照应的方法;阅读《桂林山水》时,学习课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引用古诗文的方法;阅读《少年闰土》时,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和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阅读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广开渠道,多方阅读,扩大阅读的范围,增加阅读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丰富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
如开设班级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室,走进社区图书馆,运用各种媒体进行电视阅读和网络阅读等等。
结合课外阅读,可以随时办《手抄报》和《采蜜集》,定期交流,互相促进。
(三)丰富习作实践,分类攻克难点
小学生习作,一定要勤于动笔,这既是良好习惯之一,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新修订的现行教材在一些课文后面增加了小练笔的内容,目的就是在原有八次作文的基础上增加练笔的次数。
1.关于记实文的习作
{1)命题。
命题的方式有很多种。
有全命题,如《我的老师》;有半命题,如《我爱……》;有自由命题,即提出一个比较宽的范围,根据这个范围自己命题还有的是钥时给出的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等等。
对于命题作文,需要对题目进行一番分析,弄清楚写作的范围是什么,题目的重点词是什么,有哪些限制。
审好题目,才能选材切题,避免跑题。
如果是自由命题,一要注意根据要求拟定题目;二要努力使题目新颖独特,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袼;三要学会多种拟题方法,可以用人物、事件、景物、事物、活动、时间、地点等拟题,也可以把中心思想用凝练的词语总结出来做题目。
(2)选材。
写记实作文,选择的材料首先要真实,是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是自己熟悉的、确实曾经触动过心灵的,而不是胡编乱造的。
这样,才有可能把内容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一些同学受个别范文的影响,总想写一些特别闪光的事情,比如给老人让座、捡钱包、捉小偷等所谓的好人好事。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很多,即使有,大家都来写这样的素材也就落入了俗套。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以真取胜,反映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生活,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第二,选择的材料要力求新颖。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见人未见之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人未想之点;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写人未写之材。
例如有位小学生以《空降奇兵》为题,写了一项比赛活动——从二楼往下扔经过包装处理的生鸡蛋,看哪一组的鸡蛋不破,可谓以材取胜。
有一位小学生以《都是勤快惹的祸》为题反映了祖孙两代人审美观念上的差别。
爷爷看到孙女的牛仔裤上有一个洞就拿来补丁补上了,惹得孙女直生气,无奈爷爷又把补丁拆了下来,并且把裤子上别的“补丁”也拆了下来,结果拆下来的是小饰物,惹得孙女哭笑不得,选材角度颇新。
对于常见的题目,如果也能选择一个新的角度,从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并把这特殊性突出出来,表达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3)构思。
在落笔写作之前,要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怎样清楚有序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安排详略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出合适的提纲。
在构思时,不必过分拘泥于他人谋篇布局的方法,要以自己的思路谋篇,自己构思,自己想像,从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规律。
一句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表达。
说话是一种表达,作文也是一种表达,作文就是说话,无非是在纸上说话。
作文的表达也要努力接近口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文章中,歌颂什么,揭露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满意什么,不满意什么,都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表达,只要有真实的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就可以,或者仅仅是童真童趣,也未尝不可。
不要求高超的技巧,而重在求”真”,求独立率真的个性。
例如《我讨厌王一到我家》,表达的就是对邻居家不懂礼貌的小女孩的讨厌之情。
《嗳,停电真好》,写的是小作者居住的生活小区停电了,做铝合金门窗的电锯不再发出噪音,小作者享受到了短暂的安静,反映了小作者对好的生活环境的向往,以及对破坏环境者的不满。
在表达时,要尽量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得清楚、具体。
(5)交流和评改。
每个人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语言积累都不同。
要善于利用这些差别使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交流,一是动笔之前的“说”,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同学们无拘无束地交流自己想写的内容,在听别人说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活封存在记忆中的材料,使思路更宽,素材更丰富;二是在完成初稿之后的相互评价和修改。
评改习作的方式很多。
除了教师评改以外,还可以请家长参与进来。
通过认真研读师长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语,了解值得发扬和需要改进之处,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同学互评的方式更便于取长补短,在协作中长进。
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评改。
自我评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看题目和选材是否一致,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健康;二看文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