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68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docx

泉州新市民学习手册2

 

 

目录

(下册)

第三辑泉州民俗信仰文化..........................1一、元宵花灯..................................1二、端午“嗦啰嗹民俗”........................3三、普渡......................................6四、中秋博饼..................................8五、火鼎公火鼎婆.............................10六、拍胸舞...................................12七、踩街.....................................14八、服饰.....................................16九、妈祖.....................................20十、保生大帝.................................23十一、关帝...................................25十二、清水祖师...............................27十三、土地公.................................29十四、城隍...................................31十五、王爷...................................33十六、天公...................................35十七、床母...................................37十八、灶君...................................38十九、尾牙(俗称“尾个”)....................39二十、佛生日.................................43

编后语.......................................46

第三辑泉州民俗信仰文化

一、元宵花灯

元宵观灯习俗始于汉朝,至今不衰。

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节便演变为民间传统习俗。

泉州的灯节始于唐代。

一到元宵节,男女老少总喜欢观赏元宵花灯。

泉州灯事之盛,闻名海内外。

花灯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的扎制技术和品种,自古以来也是福建最负盛名。

宋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中便说:

“灯品至多江(苏)福(建)为冠。

”流传下来的灯品,就有走马灯、宫灯、莲花灯、八卦灯、绣球灯、麒麟灯、八骏马灯、兔灯、鲤鱼灯、狮子灯、龙灯、凤灯、“皇都市”灯、花篮灯、罄灯、虾灯、青蛙灯、鹤灯、恭喜灯、人物灯等等。

形式多样,结构精巧。

其中有悬挂梁上的,有张挂在壁上的,有放在桌上的,有手提的,有在地上拖行的。

最有趣的是走马灯,制作历史也较早,以纸剪为人马之形,粘于纸轮之下四周,轮下有干,能活动自转,点烛,烛焰驱干转动,人马随之而转,往来不停,故曰“走马灯”,唐人称为影灯。

泉州的料丝绣球花灯驰名中外。

料丝绣球花灯,富丽堂皇,结构精巧,是泉州花灯中的独特品种。

它是由11个

硬面、11个圆图案以及55个长形图案构成的,不用骨架支

撑,全以手工精细绘画、刻制而成。

每幅图画内装着密集料丝,灯的上面有个特制的“古盖”,边角伸出“草头”;“古盖”、“草头”和底部缀上各种颜色稠绥,灯内装上彩色灯泡,点灯一亮,垛垛刻纸图案宛如浮雕一样衬托出来;图案的背面,由于一条条料丝的折光,构成数条形似日光灯一样的彩色光条,微风吹来,灯一晃动,里面的光条也随之一闪一闪,夺目动人。

这种料丝花灯是已故的泉州刻纸工艺大师、著名老艺人李尧宝在灯种失传40年后于1954年重新设计的。

该灯种曾被选送出国展览,并作为赠送外宾的珍贵礼品,受到中外人士的好评与赞赏。

泉州元宵灯活动历史悠久。

新中国建立后,每年元宵花

灯活动更是热闹异常。

到了元宵节,泉州市区成了花灯的世

界,盏盏花灯,五光十色,既有反映科技进步的花灯,也有反映工农业建设成绩的花灯,也有反映文化教育繁荣的花灯……花灯的制作也越来越考究,与时俱进。

繁星似的花灯灯光与霓虹灯交相辉映,使古老的泉州城真正成为一座“光明之城”,流光溢彩!

二、端午“嗦啰嗹民俗”

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是我国城乡人民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普遍性民俗活动。

但在晋江侨乡安海镇,却有着另一种独特的民俗一一“嗦啰嗹”舞蹈游行。

“嗦啰嗹”舞蹈游行,一年之中只在端午节那天的下午举行。

整个游行队伍由14人组成。

开道的是一位“小丑”,身穿清朝官服,鼻梁涂白,八字胡须,肩扛一条竹杠,一头系盛酒的尿壶,一头缚草鞋猪脚,手敲铜锣。

接着是队伍的前导幡旗,由一个头戴齐眉帽子,脸上涂红擦绿,戴墨镜,上身斜披破衣,袒露一臂的妆人擎举。

再后面是四管乐队和鼓手。

最后是四个壮汉抬着一头木雕或泥塑或纸扎的龙头,旁随男扮女装的花婆一人,黑头巾,白粉脸,大红袄,花绸裤,绣花红鞋,手提盛满鲜花的红漆篮子。

游行前,参加的人个个喝得酩酊,尤其是扮开道、前导、花婆角色的,为的

是借酒助兴,好尽情活动。

游行时,乐队反复吹奏、大家随

音和唱的是“嗦啰嗹”俚歌,因此,民间把这游行队伍简称为“嗦啰嗹”。

俚歌的节奏明快,沿路载歌载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愉快之感。

队伍每到一家,手擎前导幡旗的化装人,就乘酒兴颠颠跌跌地冲门入户,随口高喊吉祥语句:

冲到厅堂,用幡旗在屋梁间挥拂一下即退出转入别家。

随后,花婆走着科步给户主送花、户主则以红包答谢。

这种活动,也叫“采梁”或“采尘”。

“嗦啰嗹”舞蹈游行为什么在端午节举行,又为什么抬游的是龙头?

民间的传说纷纭,主要有三种:

其一、唐太宗时,龙王违反天规,滥施雨水,造成长安城内水灾,为魏征梦中斩首,淫雨方止。

端午节是梅雨季节末,抬游龙头,表示龙王已伏法,淫雨即可停止,值得欢庆。

其二、端午节是龙王的诞辰。

龙王是司雨的神,能施水

也能收水。

庆祝龙王寿辰,龙王就可止雨;请龙王到各家,就可将梅雨季节带来的晦气吸尽。

其三、端午节过后往往梅雨停止,天气多晴。

人们把这归功于龙王的恩泽,所以抬游龙头,一者表示庆贺,二者表示连绵雨水已洗荡污秽,从今而后要注意清洁。

这些传说虽是幻想神奇的,但表达了人民群众驱邪去病、祈福消灾的愿望。

解放初期,这种民俗尚有举行,但后来被认为是迷信活动,也就停止了。

不过在1956年,民间艺人尤金满曾把这一民俗改造成为“唆啰嗹舞蹈”,正式搬上舞台,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得好评,轰动全省。

“文化大革命”后,这种民俗活动又得以恢复,但组织形式有了

改变:

游街地域由政府文化部门同一安排,游行队伍的乐队

增加,因此,活动井然有序,更加热闹。

目前,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争取和其他文化遗产捆绑申请世遗。

三、普渡

“普渡”(民间常称“普祀”)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

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

泉州民间流行的“普渡”已超出宗教信仰的范畴。

在泉州沿海地区,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三十要“关门”。

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

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

据说,请的人

越多越好,说明人缘好。

不过,由于普渡带有迷信色彩及造成浪费现象,政府部门通过宣传科学思想,劝导民众不作“普渡”,取得了一定成效,“普渡”活动没有以前热闹了。

泉州的山区县,活动时间一般只在七月十二日(俗称“小月半”)和十五日(俗称“大月半”),祭拜的对象也是一样的“好兄弟”、“门口公”、“老大公”、“头目公”、“人客”、“大众爷”等孤魂野鬼。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普渡”是最有代表性的节日,而且持续时间最久。

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

其实,泉州城内有38个铺境,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日,每天都有铺境在做“普渡”,有的甚至在九月初一“地狱关闭”之后进行普渡。

如:

六月廿九日,定应(今甲第巷到孝感巷口一带),……八月初二,徐公(今开元街道的西门一段)。

如果适逢闰月,须重普。

在晋江,七月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唐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

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场面热闹非凡。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

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隍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

受祭品而不作乱人间,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

这在客观上起到安定社会的一定作用。

在泉州人的观念里,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或者鬼仔月,在这个月中,人们不嫁娶、不祝寿、不乔迁、不开业、不办各种喜庆之事,唯恐把孤魂野鬼引进门。

这种习俗在民间一直延续至今。

四、中秋博饼

中秋月饼除了做供品和食品外,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在泉州地区十分盛行的“卜状元饼”习俗。

“卜饼”成为中秋系列活动中最有代表性、参众最多的活动。

这种习俗的出现,在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泉州人把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与元末人民反抗蒙古贵族专制统治的起义联系在一起,传说当时汉人要三家养一个元兵,稍有伺候不周,即遭毒打辱骂,大家忍无可忍,决定于中秋节这天发动起义,杀死所养元兵。

在元末时的一年中秋,人们在月饼馅里密藏纸条,约定起义时间,借玩饼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为起事信号,同时行动,反抗元朝统治者。

至今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

“三家养一元,一夜全台(音)完(即全杀完)”。

以后这一玩饼形式就在民间逐渐演化为中秋节“卜状元饼”的习俗。

另一说法则与郑成功的抗清斗争有关,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为淡化部下的乡愁,特令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官兵们在中秋节戏玩,后来这种玩饼的游戏逐渐在台湾和闽南地区民间流传开来。

卜状元饼一般在中秋节的夜晚,所卜的饼是63个大小不一的月饼,称“全盒”,内分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式,状元饼只有一个,大如碗面,秀才饼多达

32个,仅铜钱大小,玩时六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卜取各色月饼。

夺得状元饼者,兴高采烈,有的还放鞭炮庆贺,更添节日的热烈气氛。

今天,中秋博饼已经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颇受欢迎,它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在激烈竞争中战胜对手的喜悦。

这种博饼活动也成为单位和一些民间组织在中秋期间开

展的集体活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所博之“饼”

也由其他物品所代替,如液晶电视、手提电脑、甚至汽车代替“状元饼”的已不算新鲜。

五、火鼎公火鼎婆

闽南侨乡泉州一带,多少年来,每当喜庆佳节举行踩街、游乡活动时,人们大多可看到这样的一种场面:

一位老公公身着反穿的羊羔皮裘,下着宽筒裤,裤管下端用绷带紧束着,脚穿圆口软底黑布鞋,腰束长绸巾,手执桔木长烟管,和一位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高底绣花大红布鞋,手执一把大圆蒲扇的老婆子,抬着一口用竹竿架着的、有柴火在其内熊熊燃烧着的大铁锅,随着流传在闽南一带、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在人群如墙的队伍中,时而腾步飞穿急急前行,时而悠闲自得缓缓踯躅,癫而不疯,醉而不痴。

一路上,他们或用幽默的语言,或以滑稽的舞蹈动作,同周围观者嬉戏逗乐。

同时,他们的身后,有一身穿青色镶边大襟衣和青色镶边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竹扁担,扁担两头各用绳子系着一叠木柴的乡村少女,踏着舞步紧紧跟随,亦步亦趋。

围观者时常可能被锅中燃烧着的柴火灼伤,而随表演者的动作频频退避,但出于对这种表演的浓郁兴趣,又总是忘乎一切地紧追不舍,并不断报以快乐的笑声……

这就是男女皆知、老少均喻的民间舞蹈《火鼎公火鼎

婆》。

相传很早以前,闽南侨乡泉州一带,即常有迎神赛会及欢庆佳节的游乡活动。

据说,有一次活动规模颇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妆人(化装的人)参加游行活动。

某乡村有一户农家因家境贫寒,没有能力购制装饰品扮作“妆人”参加活动。

那一天,当“妆人”队伍从他们家门前的大道经过时,他们家人被游行队伍所吸引,便一边煎煮,一边观看。

后来,因只顾一味观看,竟忘了正在煎煮的油锅,一时间,油锅里里一阵瀑燃,油烟袅袅。

于是,老两口灵犀一动,作了商议之后,便用竹竿架起一口大锅,并在锅中垒放点燃了的木柴,

抬着加入了游乡的队伍,老两口又恐途中柴火燃尽,便叫小

女儿挑着柴担跟随在后,以便一路不断添柴,使火焰长燃……

由于这一节目服饰、道具都比较简单,既不要特定的场地,也没有固定的规范套路,又显得风趣幽默,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一直流传了下来。

六、拍胸舞

每逢传统的民间节庆或者宾客迎来送往,泉州人免不了以拍胸舞助兴。

舞蹈以其粗犷、诙谐的艺术形象及浪漫色彩博得观众的青睐。

相传拍胸舞来自梨园戏《郑元和李亚仙》情节之一,是根据郑元和落入烟花院为鸨母所骗,逐出家门,以致沦落在卑田院与叫花子为伍,悲极

生乐,以卖唱为生编演出来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推移,民间艺人在表演实践中既保留里戏舞蹈的特点,又摆脱了舞台

时空限制,表演场合即席及地,灵活方便。

形式有独舞、小

群舞。

表演者为男性,上身赤膊,头戴草圈,四肢随着节拍有节奏的拍击胸膛、腋窝、大腿,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

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音《三千两金》或其他车鼓乐。

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

由于拍胸舞形式别致,形象生动,较能表现劳动人民的赏心悦事,情绪热烈,因此,颇有群众活动基础,其组织遍布城乡,其活动浪迹闽南。

最出名的是泉州鲤城区浮桥镇的拍胸舞,原汁原味。

为了继承发展这一民间艺术遗产,各级歌舞艺术表演团体纷纷组织力量整理加工,在保留其浓郁的乡土色彩的基础

上赋予新的生活气息。

反映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田间乐》

和《鱼塘乐》,描绘侨乡欢度节日的《闹元宵》,都运用了拍胸舞。

目前,地方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正加大力度对拍胸舞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和其他文化遗产一起积极申请世遗。

拍胸舞已经成为泉州一个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符号。

七、踩街

踩街,泉州惯称为“装人”,即阵阵化妆队伍,走上街头巷尾或村道阡陌,边走边演唱。

据明代《闽书》记载:

“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一国若狂。

”明万历《泉州府志》说:

“上元内外,……装饰神像,穷极珍贝,阅游衢路。

”可见数百年前,泉州在元宵前后的“踩街”文娱活动,就已盛行。

清代《温陵岁时记》对踩街活动有更详细的记载:

“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

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

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装人。

为什么一年新春伊始,泉州人要“装人”呢?

这与古代

的“傩”礼演变而来的习俗有关。

傩,是古代人民驱除疾病灾疫的一种礼节。

“装人”本质上是一种敬神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达,踩街活动一方面寄托着百姓祈求一年的幸福安康的愿望,一方面也成为百姓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是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喜庆形式。

现在的“踩街”活动,除了“装人”步行以外,还应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手段,加上大型彩车、各种灯光设备、电子技术的配合,表现手段与时俱进,异彩纷呈,内容更加生动引人。

在“踩街”的民间文艺形式中,除了常见的“莲花阁”、“蜈蚣阁”、“水车阁”外,还有泉州著名的“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踩高跷”、

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等的表演形式也加入其中,真是内容丰富,热闹非凡。

八、服饰

埔阿姨”和惠东女的服饰是泉州最有地方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文化,现在已成为泉州民俗文化的两张名片,她们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

埔阿姨”的服饰特点是“民主头,封建肚”,衣服穿得严实,而在头顶上下大功夫装饰。

而惠东女却是“封建头,民主肚”,惠东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形,而上衣穿得很短,肚脐露出来。

埔阿姨”装束最大的特色在头上。

爱花的天性在她们的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小她们就喜欢把色彩艳丽的玉兰花、茉莉花、含笑话、菊花、素馨华、山茶花等插满双鬓。

长大后,亲人为她们“梳髻”,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佩上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

圆髻四周戴上几串用四时鲜花编缀而成的花环,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或者玉兰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还有含苞待放的含笑花……色彩艳丽,芳香

四溢。

逢年过节,便是妇女们争妍斗艳的时刻。

谁家要是有

喜事,就要准备几百串花环,分赠乡里妇女,把自家的喜气传遍乡里邻里,一派喜气洋洋。

一提起“

埔阿姨”,人们自然会把她们与“

埔蚝好”、“蚝壳厝”联系在一起。

著名的闽南风味小吃蚝仔煎,就是以

埔蚝为最佳原料。

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

埔蚝是“

埔阿姨”亲手种植出来的。

蚝仔收成的时候,当人们走进

埔村里狭窄的小街巷,只见家家户户门口,头戴鲜花的“

埔阿姨”腰系围巾,坐在板凳上,敏捷地用小铁锥,撬开海蛎壳,一条条水灵灵的海蛎就被剥出来了,她们用刚出壳的海蛎,拌上鸡蛋、地瓜粉、蒜叶或者韭菜,用花生油一煎,再撒上一些芫荽,一盘香喷喷、甜丝丝的蚝仔煎就做成啦——那味道真叫人直流口水!

埔阿姨”很有智慧,“废物利用”,把蚝壳用来盖房子。

这种“蚝壳厝”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绿色环保,和谐

古朴,现在已成为泉州“海丝”文化的一张名片,被列为文

物保护对象。

惠东女并非少数民族,然而她们的服饰却像我国少数民

族服饰一样,具有鲜明的特色,已经成为泉州地区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文化名片。

目前,当地政府正加大力度进行抢救性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惠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

头披鲜艳的碎花巾,包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

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特别引人注目。

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

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

费裤。

”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

——“民主”。

大筒裤的裤脚宽达

0.4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

——“节约”。

于是,所谓“封建”与“民主”,“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

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着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几乎都不穿传统服饰。

惠女上身穿的“节约衫”,是根据清末民国时期的

“接袖衫”和清中后期的“缀做衫”改装而成的,更富有装饰性。

即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美。

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

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

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

裤式腰围小、臀围大,

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

惠安女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来呢?

这里有个传说:

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

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而已。

惠东女的服饰,是她们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对传统习俗的保护沿袭,也是惠女自觉的审美选择。

九、妈祖

泉州是妈祖信仰重要发祥地。

妈祖信仰,源于福建,对妈祖的崇拜最先从航海者开始,后逐渐向省外乃至国外传播。

妈祖之成为海神,和泉州有极大的关系,没有泉州的海外交通与泉州人的海外移民,妈祖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神,传向世界。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两宋时期,陆海交通便捷,泉州作为海港城市迅速兴起,经济迅速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扩大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泉州天后宫正是在宋政府的重视下于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兴建的。

天后宫供奉的祀神就是湄洲林默娘,也称为妈祖。

泉州天后宫及周围成了海内外商客的集散处,航海者和客商在此开展各种海事活动,非常活

跃。

妈祖崇拜成为客商和航海者经商和航运的精神支柱。

时神像被带上船舶,过海建宫立庙,供奉天妃,有的连建宫的建筑材料,也从泉州海运而去。

泉州在南宋时期就是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港口,经济繁荣,海上交通发达。

古代航船是靠天吃饭,遇到恶劣天气,翻船坠海,人财两空。

所以人们就得请老天来保佑,由神来主宰,没神就造神。

最早先造出一尊通远王,到明代又造一个三保公,就是明朝的三宝太监郑和。

但是最出名、影响最大的还是妈祖。

她是中国的海上女神,从北边的天津到南边的湛江,中国大陆的沿海线和台湾、港澳、海南岛,都有妈祖庙。

妈祖实有其人,她是莆田湄洲湾人,宋朝时出生在一户

姓林的人家。

据说出生的时候,她母亲腹痛万分,孩子一生出来,却觉得山摇地动,产房异香扑鼻,红光四射。

只是婴儿是个女的,而且不哭不叫,静静的不吭声,为此就给她取名默娘。

林默娘从小聪明伶俐,很招人疼爱。

母亲教她读书识字,诵经念佛,还常常带她带海边观音亭去看海。

后来默娘的家乡流行瘟疫,她在仙人的帮助下,熬汤泡符,果然神效,药到病除,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默娘又组织乡亲挖井,凡是她指定的地方,挖下去都是泉眼,泉水又多又清,而且人喝了健康长寿,牲畜喝了长得快繁殖多,庄稼浇了茁壮生长大丰收。

人们将默娘称作仙姑。

再后来,林默娘经常救灾救难、制服海怪,名声大震,人们尊称她为“通圣灵女”。

宋雍熙四年九月八日,林默娘拜别亲人,驾船到湄洲岛,在仙乐的伴奏下,驾云升天成仙。

老百姓受到林默娘的庇佑,称她为妈祖,就在湄洲岛她升天的地方建庙纪念,到现在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妈祖娘娘的祖庙,妈祖成为海上的保护神,深受万民景仰。

据说她经常显灵,护国佑民,受到历代皇帝的加封,最后封至天后。

泉州的天后宫就是御封天后的庙宇。

沿海居民普信妈祖。

在古代泉州,每个社区都奉祀神明以求平安。

就泉州城区来说,古时分为三十六铺,九十余境,每铺每境都有主祀神明和配祀神明,如泉州天后宫主祀妈

祖,配神就有四十余种。

全城各种神明有上千种,真有十步

一小庙,百步一大庙之盛境。

不论是沿海还是山区,有水的地方都有妈祖奉祀。

仅深沪一湾的妈祖庙就近十所。

妈祖信仰不断传播到海内外,随着华人移居国外的规模逐渐扩大,妈祖信仰也在海外随之影响到民间世俗,凡华人足迹所到之地,便有妈祖信仰的传播。

台湾有百分八十以上的汉族居民信仰妈祖,同时也影响着台湾少数民族崇拜妈祖。

《台湾府志》载,清代有据可查的台湾妈祖庙就有310座,目前已发展到2000余座。

妈祖信仰对当时台湾的开发,在客观上产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