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528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6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docx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思考题参考答案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斜体字为参考内容,表明的页数指沉积学书的相应位置)

一、概念题

15、示顶底构造:

在碳酸盐岩的孔隙中,如在鸟眼孔隙、生物体腔孔隙以及其他孔隙中,常见两种不同特征的充填物。

在孔隙底部或下部主要为泥晶或粉晶方解石,色较暗;在孔隙顶部或上部为亮晶方解石,色浅,且多呈白色。

二者界面平直,且同一岩层中的各个孔隙的类似界面都相互平行。

这两种不同的孔隙充填物代表两个不同时期的充填作用。

底部或下部的泥粉晶充填物常是上覆盖层遭受淋滤作用时由淋滤水沉淀的;上部或顶部的亮晶方解石则是后期充填的。

二者之间的平直界面代表沉淀时的沉积界面,与水平面是平行的。

因此,根据这一充填孔隙构造,可以判断岩层的顶底,故称示顶底构造,亦可简称示底构造。

16、水平层理:

由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的泥质纹层构成,纹层厚1~2mm。

17、平行层理:

由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的沙质纹层构成,纹层厚1~2mm。

18、变形层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滑陷滚动,沉积物原有层理发生挠曲,倒转破碎,变形如包卷层理、枕状构造等。

19、攀升层理:

在砂质沉积物中由于波痕的迁移,而且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痕层理。

其形成条件是:

必须有丰富的沉积物,特别是有呈悬浮状态的沉积物不断供给,以致波痕不仅前移,而且同时向上建造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系列。

该类型层理多分布于河流、三角洲及浊流沉积中。

20、沉积层序:

.沉积盆地中的沉积地层是对盆地沉降、海平面、沉积物补给、气候和构造运动综合相应的记录。

其沉降模式和时空上的侵蚀作用产生了地层单元的结构特征。

这种结构称为沉积层序。

21、生物扰动构造:

广义的生物扰动构造即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是生物破坏原生物理构造,特别是成层构造的过程。

生物扰动构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破坏机制,它不仅使不同的沉积物发生混合,而且也将地球化学和古地磁信息变得模糊。

22、双粘土层:

双粘土层为涨潮流砂层与退潮流砂层分别被平潮粘土和停潮粘土层分隔开。

两个相邻的双粘土层所围限的一组前积纹层称为潮汐束状体。

由于潮汐活动的日、月不等量性,双粘土层呈蔬密波状排列,即横向束状体序列。

23、鲍马层序:

浊积岩的沉积相相模式——鲍玛层序

  自下而上分为5个层段:

  A段—递变层理段或块状层理段:

  主要由砂岩组成,底部含砾,向上粒度变细,反映浊流能量逐渐减弱的过程。

  底面发育冲刷—充填构造。

  A段厚度比其他岩相单元厚度大,为递变悬浮沉积的产物。

  B段—平行层理段(下部平行纹理段):

  由细砂或中砂岩组成。

与下伏A段为渐变关系。

  C段——波状层理段(流水波状纹理段):

  由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

以发育小型波状层理为特征,有时见有包卷层理。

与下伏B段呈突变接触。

  D段——水平层理段(上部平行纹理段):

  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

具有清晰的水平层理。

与下伏C段界线清晰。

  E段——泥岩段:

由块状泥岩组成,与下伏D段呈过渡关系。

有时顶部分布有页岩或泥灰岩。

24、不对称波痕:

不对称指数RST>1的波痕。

不对称波痕与水流方向垂直,其陡坡倾斜方向与水流一致。

25、扇三角洲:

由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26、决口扇:

沿天然堤分布扇形体,由突发洪水造成天然堤决口、沉积形成。

27、边缘海:

又称“陆缘海”。

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称为“边缘海”。

28、陆表海:

分布于大陆边缘,占据陆架位置。

其宽度达160-480km,深度达200-350m,海底平均坡度为0.6-3m/kg。

29、前滨和临滨——前滨:

位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为周期性暴露环境。

受冲流带水流(垂直或近于垂直岸线、极浅的往复面状水流)的作用,发育分选很好、具特有的海滩冲洗交错层理的中-粗粒纯净石英砂岩,矿物成分单一,常见有重矿物富集的条带,生物化石缺乏,但常见破碎贝壳,沉积物表面常见波痕、细流痕、冲流痕、原生水流线理、出气孔等,粒度概率曲线上存在两个跳跃总体(冲流、回流)也是其典型特征。

临滨:

位于平均低潮面与平均浪基面之间全部位于水下环境,是浅水波浪作用带,沉积物始终受波浪冲洗和扰动。

30、碎屑滨岸体系(有障壁岛和无障壁岛体系):

障壁岛-泻湖型海岸:

是受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综合影响的滨岸环境,地形分异明显,为障壁岛(barrierisland,一般为砂坝、沙洲构成)、泻湖、海滩、潮坪、进潮口(tidalinlets),退潮和涨潮三角洲(ebb-andflood-tidaldelta)组成的复合体系。

无障壁滨岸相:

在某些面临开阔大洋、又无障壁岛的沿海地带,如果海底的坡度极为平缓而且水体很浅,大洋的波浪因与海底的强烈摩擦作用,其能量消耗殆尽,因此出现潮控碎屑滨岸。

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类型分为砂质或砾质高能海岸及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

它们的宽度随海岸带地形的陡缓而定。

在陡岸处宽度仅数米,平缓海岸其宽度可达10km以上。

古代海岸因岸线不断迁移,可形成宽而厚的砂质海岸沉积,成为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

31、浪基面:

湖浪所形成的水体波动的振幅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1/2个波长时,水体质点运动几乎等于零,故常把此水深的水平界面称为“浪基面”或“浪底”。

32、边缘海,又称“陆缘海”。

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称为“边缘海”。

33、海底扇:

主要是海底峡谷搬运来的异地碎屑物堆积成的平滑、缓倾的扇状沉积体。

34、内波:

是一种水下波,它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的界面处,或存在于具有密度梯度的水层之内。

在所有的大洋中均有内波存在。

35、内潮汐:

当内波的周期与海面潮汐(半日潮或日潮)的周期相同时,就称这种内波为内潮汐。

36、三角洲类型:

河控三角洲:

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尖头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沼泽较发育。

37、障壁岛:

平行海岸的长形砂体,与陆地之间以泻湖相隔,之上发育沙丘、海滩与临滨。

38、泻湖:

位于陆地与障壁岛之间的半封闭水体,为浅水低能环境,波浪作用微弱,潮汐作用明显,潮坪围绕泻湖周边发育,主要为水平层理泥、粉砂质及泥炭层沉积。

39、冲越扇:

发育在泻湖一侧的扇形沉积体,是在风暴期间,由台风(hurricane)引起的巨浪冲波并越过障壁岛、将从向海侧侵蚀下来的大量沉积物搬运到岛后潮坪或泻湖中沉积形成的扇状砂体。

40、河口湾:

是位于海洋与大陆的过渡带、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外形一般呈漏斗状,其漏斗顶部对着受潮汐影响的蛇曲河道,而向海方向逐渐变宽。

41、潮间带:

位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

潮间坪地势平缓,随潮汐的涨落周期性地暴露,潮流流速缓慢,发育大量的小水流波痕。

此外,潮间带发育许多蛇曲形

42、潮汐水道(潮沟或潮溪):

是潮流进出的主要通道,水道内水深流急,具有非常大的侵蚀力、侧向迁移迅速,为改造潮坪沉积物的重要因素

辫状河道:

出现在河流发育的幼年期,分布于上游河段,河道不稳定,平面形态呈辫状,水流变化大,沉积物呈底负载搬运,所以又称为“底负载型河道(bed-loadchannels)”。

曲流河道:

发育在河流的老年期、分布于中下游河段,河道稳定,较弯曲,水流稳定,沉积物呈底负载和悬浮负载搬运,又呈“混合负载型河道”。

43、河口湾:

是位于海洋与大陆的过渡带、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外形一般呈漏斗状,其漏斗顶部对着受潮汐影响的蛇曲河道,而向海方向逐渐变宽。

44、风暴浪基面:

在风暴浪活动时期,浪基面要比平时低得多,这一浪基面称为“风暴浪基面”。

45、海重力流:

又称密度流,它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的、涌浪式流动的非牛顿流体。

46、等深流:

是由于大洋水团的温盐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环流体系,在两极地带由于冰层和低温的影响,表层海水因密度增大而下降,并沿洋底向低纬度方向流动。

47、牵引流:

是指低粘度、低密度的牛顿流体。

其搬运和沉积作用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

48、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和产生条件

矿物成分:

高镁方解石、方解石、文石、白云石

产生条件:

高镁方解石:

富镁海水,Mg/Ca>2:

1

方解石:

Mg/Ca<2:

1;温度<16oC;PH值:

7~8,盐度<3.5%。

文石:

Mg/Ca>2:

1;温度>15oC;PH值>8,盐度高。

白云石:

古代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

49、结构组成和分类

结构组成:

颗粒、基质、胶结物与孔隙

1)、颗粒:

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团粒和藻粒

(1)生物碎屑:

生物硬体经波浪、潮汐作用破碎、搬运、磨蚀之后再沉积下来的颗粒状物制称生物碎屑。

(2)内碎屑:

是早已沉积于海底的、弱固结的碳酸盐岩沉积物,经岸流、波浪或潮汐等作用剥蚀出来并再沉积的碎屑。

(3)鲕粒:

具有核心和同心圆包壳的球形碳酸盐岩颗粒称鲕粒。

(4)团粒:

或称为球粒,无核心和内部结构的球形颗粒。

由泥晶碳酸盐矿物组成的颗粒,一般呈球形或卵形,内部结构均匀。

(5)藻粒:

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碳酸盐岩颗粒,外形不规则。

(核形石、凝块石)

2)、泥晶基质与亮晶胶结物

泥晶基质:

具有典型的泥状结构

亮晶胶结物:

它是充填于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

由于这种胶结物的晶体清澈明亮,故称“亮晶胶结物”。

3)、孔隙:

原生孔隙:

在颗粒之间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

次生孔隙成岩过程中岩石组分的破裂和收缩、生物化石、碎屑颗粒溶解形成的孔隙。

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

主要以粒屑、胶结物、基质三种组分进行结构分类,按每种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划出岩石类型,再此基础上,再据粒屑类型作进一步细分,并予以综合分类命名。

50、准同生白云岩化:

潮上带蒸发→海水向上运移→温度、盐度升高,文石、石膏沉淀→Ca2+被消耗,Mg2+浓度升高→白云石沉淀。

这些刚沉积不久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是文石。

这些沉积物还是疏松的,其粒间充满着水。

这些粒间水,在开始阶段是正常的海水。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热,蒸发作用强烈,这些粒间水就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

与此同时,海水又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这些疏松沉积物的颗粒之间。

久而久之,这些粒间水的含盐度就变大了,正常的海水就变成了盐水。

从这种盐水中首先沉淀出来的是石膏,也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盐类矿物。

51、内碎屑:

早已沉积于海底的、弱固结的碳酸盐岩沉积物,经岸流、波浪或潮汐等作用剥蚀出来并再沉积的碎屑。

52、台地和生物礁

台地:

指的是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

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

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

生物礁:

一般所指的生物礁是指狭义的生物礁或生物骨架礁,即限于具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建隆

53、滩环境:

主要发育在陆棚边缘,特别是缓坡边缘地带,处于波浪作用的范围内。

在波浪、潮汐流和沿岸流作用下,由各种碳酸盐颗粒形成的大型底形。

一般具有低缓的正地形,但不形成坚固的抗浪构造,主要由松散的碳酸盐砂组成。

54、碳酸盐岩潮坪和泻湖环境

潮坪:

一个间歇性暴露环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气候通过气温、降雨量和气象流的变化控制着海水的盐度、温度,从而决定着沉积物的组成及分布、以及生物的组成和生态特点。

泻湖:

发育在陆棚内部,外侧常有生物礁、砂坝或岩岛构成障壁与外海相隔。

其与潮坪的分界一般采用低潮线,陆棚泻湖均为潮下带。

55、威尔逊和欧文模式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威尔逊

 

欧文模式

欧文依据肖对陆表海水动力能量及沉积物分布特征研究建立的理想模式,以不含陆源碎屑物的浅海碳酸盐沉积物为条件。

在此模式中,他将自滨岸到广海方向划分为三个带,并分别命X、Y、Z带。

 

二、简答题

1、重力流包括那几种类型?

重力流:

通常称为高密度流(denseflow),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

这种流体活动通常具有突发性和间歇性,是一种灾变事件。

(重力流为高密度流,沉积作用进行很快,粗颗粒沉积后随即被埋藏,因而组分中缺乏滚动颗粒。

按沉积物的支撑机理,重力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浊流(Turbiditycurrent):

在深海中最常见、分布面积最广,可以在极缓的斜坡(小于1°)上流动。

流体内的沉积物由湍流的向上分力所支撑,使沉积物持续地悬浮于流体中。

2).液化流(Liquefiedflow):

由颗粒间孔隙流体的向上流动而支撑沉积物。

在富含液体(水)的松散沉积物中,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颗粒保持悬浮状态,就象流沙一样。

液化流可以在2-3°的斜坡上流动。

流动过程中,孔隙流体因不断向上流出而减少,超孔隙流体压力也迅速消耗,液化流便开始沉积,从下而上“冻结”直到完全固化。

液化流因粘度高,不可能产生牵引构造。

深海沉积中,液化流分布不广,一般仅局部发育。

3).颗粒流(Grainflow):

由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而支撑颗粒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流动。

该概念很大程度上源于实验室工作,尚缺乏自然界的实际模式。

该类型的发育需要很大的坡度(18-37°)

4)碎屑流(Debrisflow):

可以在1-2°的斜坡上流动基质支撑沉积物颗粒,使砂、砾级悬浮于其中而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搬运。

2、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结构特点

在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填隙物间的关系称为胶结类型或支撑类型

它首先与碎屑颗粒和填隙物的相对含量有关,其次与颗粒间的接触关系有关。

首先,按碎屑和杂基的相对含量可以分为杂基支撑和颗粒支撑两大类;其次按颗粒和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和相互关系可以分为基底式胶结(或半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和镶嵌胶结等;按颗粒间的接触性质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型。

基底式胶结一般讲属杂基支撑类型,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以及镶嵌胶结属颗粒支撑类型(如图3-17所示)。

.胶结类型:

(l)基底式胶结

碎屑颗粒在杂基中大多彼此不相接触而呈漂浮状孤立地分布。

基底胶结形成于沉积期,一般反映快速堆积的密度流沉积特点。

在个别情况下可见到化学胶结物构成的基底胶结,如我国青海小柴旦盐湖(硼酸盐型)的现代湖濉岩,即为柱硼镁石胶结物构成基底胶结的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2)孔隙式胶结

其大部分颗粒彼此直接接触,填隙物可以是粘土杂基,也可以是化学胶结物。

反映了稳定水流沉积作用和波浪淘洗作用的特征。

(3)接触式胶结

属于颗粒支撑类型,胶结物只在颗粒接触处才出现。

这种胶结方式只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如在于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砂层,由于毛细管作用而使得溶液沿颗粒接触点的细缝流动,并发生矿物的沉淀作用而形成。

也可以是原先具孔隙胶结的岩石在近地表处经大气水的淋滤而形成。

(4)镶嵌式胶结

在成岩期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地接触。

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台状接触。

这种颗粒直接接触构成的镶嵌式胶结,有时不能将碎屑与其硅质胶结物区分开,看起来像是没有胶结物,因此有人称之为无胶结物式胶结。

沉积岩的结构特点

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包括:

碎屑颗粒的大小、岩石的分选性、碎屑的磨圆度。

3、层流、紊流和过渡流的判别标准(P23、P27)

流态有三种,即层流、过渡流态和紊流。

判别准则是颗粒的雷诺数Re。

其临界颗粒雷诺数随碎屑形状而异,碎屑下沉时流态小同;即使碎屑形状相同,其沉速公式也不一样。

4、如何识别三角洲相?

(P329)

三角洲(delta)相位于海(湖)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海陆过渡相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流入海处,特别是在河流含砂量大、海底较浅且比较稳定的地区,常常形成三角洲(在远程河流与盆内水体交汇地带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发育的扇状或朵状碎屑物沉积体。

)。

在此处发生的沉积即称三角洲相沉积。

  三角洲相的特点是具有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层理,以砂质沉积物为主,陆生植物、淡水动物和海洋生物化石混杂在一起。

  三角洲底部,沉积物质变细,以粉砂质及粘土为主,层理水平,富含海生动物化石。

5、曲流河沉积的垂向模式(P259)

曲流河沉积的典型垂向模式由沃克等人提出,这个标准相模式由下至上可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

第一沉积单元为块状含砾砂岩或砾岩,属河床底部滞留沉积,与下伏层呈冲刷侵蚀接触,底部具明显的冲刷面,粗砂岩中含泥砾,可见不清晰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第二沉积单元为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的中、细砂岩,层理规模向上逐渐变小,中夹具水平层理的粉细砂岩,沿层面可发育剥离线理,为边滩沉积。

第三沉积单元为粉细砂岩组成,发育有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和上攀波纹交错层理,为点砂坝或边滩顶部沉积。

第四沉积单元主要由断续波状交错层理的粉砂岩和水平纹理的粉砂质泥岩及块状泥岩组成,块状泥岩中常发育有泥裂、钙质结核或植物的立生根,属天然堤和泛滥盆地沉积。

上述曲流河沉积的理想垂向层序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冲刷面,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辫状河

与曲流河相比,沉积物较粗,分选、磨圆较差,以砾石和粗沙为主。

平面上,直或微弯曲的、连续分布的沙带。

剖面上,发育不明显的正旋回,主要由砾石和粗沙构成,泥和粉沙很少,总体上呈“沙包泥”。

垂向序列:

自下而上为河道底部冲刷面→滞留砾石层→不明显的槽状交错层理砂砾岩、粗砂岩→清晰的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含泥夹层的交错纹层粉砂岩构成的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

6、绘图说明三角洲体系的垂向层序组成特点

三角洲体系的垂向演化序列

在物源供给充足,三角洲朵体节节向湖推进的情况下,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垂向演化总体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序列。

其中,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呈次级反旋回;三角洲平原以正旋回为特征。

河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层序较为典型和完整,明显表现为一个反旋回序列,即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下部(Lowerpart):

即底积层(前三角洲),由深灰色水平纹理、块状层理泥岩与粉砂岩组成,发育丰富的生物潜穴和生物扰动构造。

中部(Middlepart):

即前积层(三角洲前缘),主要由水下分支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沙坝组成。

自下而上由水平纹理、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与泥岩(远沙坝沉积物)、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平行层理砂岩、“S”形纹层砂岩(河口坝沉积物)组成

上部(Upperpart):

即顶积层(三角洲平原),由分支流河道、沼泽、分支流间湾沉积组成。

总体上表现为多个正旋回复合序列。

河控三角洲层序较为典型和完整,明显表现为一个反旋回序列,即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河控三角洲垂向层序

7、绘图说明鲍马层序的基本特征;(概念见前文)

8、(准)同生变形构造类型及特点;

沉积过程中,或在沉积后不久且在沉积物固结前,由沉积物塑性变形而形成的构造,统称为同生变形构造。

负荷构造:

当沙层沉积在塑性泥岩之上时,由于超负荷或差异负荷而发生垂向流动所形成的,保留在砂层底部的痕迹。

火焰状构造是一种典型的负荷构造。

球状与枕状构造:

球-枕构造是地层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形成球-枕构造的软沉积层包括细砂单元与上覆粗砂单元.他的变形机制与砂层的液化作用有关.下伏细粒砂单元具强的液化变形而上覆粗砂单元为弱变形层.球-枕体位于细砂层的不同位置,表明他们是下沉穿越细砂层单元为异地沉积体.

旋转层理:

沉积纹理发生变形和褶皱,但纹理仍是连续的,没有被错断。

碟状构造:

脱水构造。

滑塌构造:

沉积物纹理发生褶皱变形,并伴有滑塌面,小型重力断层和角砾化现象。

同沉积变形构造多产于快速堆积、沉积坡度较大的环境,如三角洲前缘、斜坡带等。

9、单井沉积相解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岩芯照片、深度、岩性柱状、旋回分析、沉积微相、亚相、沉积体系、岩性描述、测井曲线特征、层位

钻井岩芯观察与描述、单井微相分析、井-震结合地震层序解释、含砂率图、地震属性反演、沉积相分布图

10、盆地沉积(砂)体的几何形态

层序的几何形态

盆地内硅质碎屑岩层序在倾向剖面上的几何形态基本上呈楔形。

随着海平面的相对升降变化。

楔形体的形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走向剖面上的不同部位可呈现下凹上凸(平)状、丘状或波状。

层序内部沉积体的几何形态

1.席状:

厚度相对稳定,上下界面近于平行,多出现在均匀沉积,稳定和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口、半远洋和远洋沉积中。

2.席状披盖:

上下界面平行,弯曲地盖在下伏沉积的不整合地形之上,反映均匀,低能量的,与水底地形无关的沉积作用。

往往出现在礁、盐丘、泥岩刺穿或其它古地貌单元上。

3.楔形:

反映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如大陆斜坡侧的三角洲、浊积扇或海底扇、扇三角洲沉积中。

4.滩状:

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和滨岸沉积中。

5.透镜状:

中部厚度度大,向两侧尖灭,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和斜坡沉积中。

6.丘形:

一般出现在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体、碳酸盐岩岩隆(礁和滩)中或沉积背斜发育地带。

11、深海重力流

1、简介:

通常称为高密度流(denseflow),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

这种流体活动通常具有突发性和间歇性,是一种灾变事件。

2、搬运作用类型

根据沉积物块体内部的解体程度,可依次将水下块体至重力流搬运作用区分为:

岩崩-滑动和滑塌-沉积物重力流的一系列过程。

3、重力流的类型及沉积特征

按沉积物的支撑机理,重力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浊流:

是深海中最常见、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种重力流,可以在极缓的斜坡(小于1°)上流动。

流体内的沉积物由湍流的向上分力所支撑,并使沉积物持续地悬浮于流体中。

(2)液化流:

沉积物颗粒间孔隙流体的向上流动而支撑沉积物。

在富含液体(水)的松散沉积物中,当孔隙流体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颗粒保持悬浮状态,就象流沙一样。

液化流可以在2-3°的斜坡上流动。

流动过程中,孔隙流体因不断向上流出而减少,超孔隙流体压力也迅速消耗,液化流便开始沉积,从下而上“冻结”直到完全固化。

液化流因粘度高,不可能产生牵引构造。

深海沉积中,液化流分布不广,一般仅局部发育。

(3)颗粒流:

由于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而支撑颗粒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流动。

该概念很大程度上源于实验室工作,尚缺乏自然界的实际模式。

该类型的发育需要很大的坡度(18-37°)

(4)碎屑流:

可以在1°或2°的斜坡上流动基质支撑沉积物颗粒,使砂、砾级悬浮于其中而在重力作用下进行搬运。

4、浊流层序——鲍马序列

一次浊流事件形成的沉积层在平面上一般为向外呈扇状散开的朵状体。

随着浊流的扩散,距离增大,浊流强度不断减弱,粗粒沉积物不断沉积下来,流体中的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

海水对流体的稀释作用也随时间和流动距离增大而增强,浊流密度也逐渐变稀,流层厚度也逐渐变小。

从而,一次浊流事件形成一个特有的层序——鲍马序列。

5、海底扇

在大多数陆坡下部的海底峡谷外的深海底,都有规模巨大的扇状沉积体——海底扇。

包括上扇(内扇)、中扇和下扇(外扇)三个组成部分。

上扇:

呈上凹的断面形态,发育有一个直或弯曲的主扇谷,谷两侧发育天然堤。

中扇:

呈上凸的断面形态,主扇谷分裂出许多曲流状或网状的分流水道,活动或废弃频繁,水道轴部可深达几十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