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494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等值线图一 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x

高中地理等值线图一课后练习二及详解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等值线图

(一)课后练习二及详解

题一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a、b两条支流水流较急的是,原因是。

题二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拟从甲村向乙村修一条公路,③、④两条线路中,较为合理的是,理由是。

题三

1.读某地区气压分布和气压值变化图,回答问题.

A处的风向应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

2.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分析后,完成下列要求:

 

 

 冷锋过境时,带给我国的天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题四

一.下图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均为5(单位:

米),甲处为一口水井。

读图回答问题。

1.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

A.1.5米B.2.5米

C.7.5米D.8.5米

2.从图中内容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地下水开采过度B.地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倾向D.有荒漠化倾向

二.下图中各点为实测高程点,数值为高程,单位为米,其中点A为该图示区域的最高点。

请依据各点的高程,采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回答问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实线处可能有小溪流过

B.图中实线处和虚线处均不可能有小溪流过

C.图中虚线处可能有小溪流过

D.图中实线处与虚线处均可能有小溪流过

题五

1.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问题。

2008年5月26日14时 2008年5月26日20时

左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 

A.1004或1006B.1006或1008C.1008或1010D.1004或1008

2.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问题。

2008年5月26日14时 2008年5月26日20时

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情况的是(  )

A.台湾岛风速变大B.珠江口风速明显变大

C.长三角风速变小D.环渤海风速明显变小

3.下图是某时刻地面气压(百帕)分布图。

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甲地气流下沉B.乙地是高气压中心

C.丙地气压梯度力最大D.丁地出现暴风雪

题六

1.读华北某地地形图(图1),据图判断问题:

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照较强,辐射收入多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2.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

3.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

“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

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题七

一.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M、NB、M、PC、M、QD、P、Q

二.下图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

B.后工业化时期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应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应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读地形图,回答和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属哪一种地形?

判断的理由是:

海拔高度在米以下;相对高度在米以下。

(2)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3)这条河流水量丰富稳定,计划修建一个小水电站,仅就地形考虑,比较C、D、E三处,在何处建坝工程量较小?

三.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该地进行野外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趣小组沿河谷从M点到N进行考察,这两点之间的高差是_________米。

(2)为解决用水问题,A村计划修建一条自流引水管道。

在L1、L2、L3、L4、四条引水路线方案中,兴趣小组认为最适宜的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

试说明理由。

(3)该地区拟建两个火情瞭望台,通过他们视野能覆盖整个区域,a、b、c、d、e中适合的两地点是__________。

题八

一.图为等值线,已知a>b>0,读图回答问题。

 

若此图为等高线图,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P的海拔小于a

B.Q的海拔大于b

C.P是较开阔的平缓山坡上的洼地

D.Q是较开阔的平缓山坡上的洼地

2.图为等值线,已知a>b>0,读图回答问题。

 

若此图为等温线图,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P的温度低于aB.Q的温度高于b

C.P的地形可能是山丘D.Q的地形可能是山丘

3.图为等值线,已知a>b>0,读图回答问题。

 

若此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虚线处天气可能有雨B.E处可能吹偏东风

C.E处可能吹偏北风D.虚线处天气晴朗

 

二.下图是某地区河流封冻日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处等值线向高纬凸出,B处等值线与纬线平行,有关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A处海拔高,气温高

②A处海拔低,气温高

③B处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④B处受海陆因素影响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题九

一.下图是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对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若要在图上新布置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读某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完成问题。

P地解冻日期比Q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纬度C.热岛效应D.地形

2.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图(单位:

mm),回答问题。

 

图中B处等降水量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A.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B.沿岸海域有暖流经过

 C.沿岸海域有寒流经过        D.受低气压控制

三.日照时数是指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实际日照时数,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都和昆明的日照时数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_。

昆明日照时数比贵阳的日照时数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我国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比东南地区_______,简要分析其发展瓜果等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3.读图7,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

题一

答案:

aa地的等高线较b地密集,证明a地坡度大地势陡,所以,a河流流速大。

详解: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

题二

答案:

详解:

一般选择坡度较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上的线路为好。

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二条等高线;尽量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避免通过沼泽、断崖。

题三

1.A

2.冷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详解:

1.气流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又是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成东北风。

2.当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和雨,当冷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题四

一.答案:

1.C

详解:

图中甲处海拔应为55米,甲处潜水而海拔在52-47米之间,这样,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在3-8米之间。

2.答案:

A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甲处水井潜水面海拔低于周围潜水面,说明是地下水超采所致。

二.答案:

C

详解:

若画出等高线发现,图中实线处为山脊,而虚线为山谷线,只有山谷线处才有可能有小溪流过。

题五

1.答案:

B

详解:

根据等值线共性,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可能相等,也可能大于或小于一个等值距离。

A线与1006和1008两条等值线相邻,取两种情况下A线可能值的交集可得正确答案。

2.答案:

D

详解:

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环渤海的等压线在这段时间内变稀疏,因此风速变小;其他选项可通过对比等压线的疏密变化来判断。

3.答案:

B

详解:

分析等压场图可知,乙为强冷的亚洲高压,甲为低压系统,盛行上升气流;丙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丁地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纬度低,气温相对较高,不会出现暴风雪。

题六

1.答案:

B

详解:

乙坡位于阴坡,接收太阳辐射少,蒸发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2.答案:

风(风力)

详解:

首先运用经纬网定位来判断,从经度的分布,图中的60°和70°是自西向东增大说明它们代表的是东经度,在这个经度范围内只有中亚地区是陆地,其次从轮廓形状及周围地理事物可以推知此图所显示的区域是中亚,图中的湖泊是咸海。

由于地处中亚,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

3.答案:

115°E,41°N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

详解:

图中可以看出此图是我国的北部地区。

图示的六个坐标交点中,南面是太行山,北面是草原的应该是左上角的115°E,41°N处。

从此处向北看到的草原是内蒙古坝上草原。

题七

一.答案:

A

详解:

M地可能为一高地,其周围闭合等高线的海拔高度为500米,没M地的海拔高度在500米~600米之间,很可能与N地相等。

二.答案:

D

详解:

虽然图中可以看出在工业起飞期环境质量达到最低值,但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我们一定要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答案:

(1)丘陵20030060米

(2)由西南流向东北(3)D处

(4)雨水;洪水期和枯水期交替,一般很有规律,洪水期出现在夏秋季节,径流具有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三.答案:

⑴200米

⑵L4因水路线由高到低,水能自流、距离较短,建设成本低。

⑶ad左半部分d为最高、右半部分a为最高,因此两点视野可覆盖整个区域。

详解:

M、N点的等高线数值分别是150m、350m。

所以高度差是200米。

L4水路线由高到低,水能自流、距离较短,建设成本低。

适宜修建自流引水管道。

图中左半部分d为最高、右半部分a为最高,因此两点视野可覆盖整个区域。

题八

一.答案:

D

详解:

因为等高线a.>b,则E为山坡Q处在高度小于b的闭合等高线内,应是一洼地中。

而P的海拔大于a,是谷地内的一个小山坡。

2.答案:

D

详解:

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所以P温度是高于a,可能是山丘上的洼地。

而Q温度低于b,地形可能是山丘。

3.答案:

A

详解:

根据等压面上等高线与等高面上的等压线之间的一致性关系,虚线处为高压脊,是晴朗天气。

因为不能确定此图为高空还是近地面,E处可能吹偏东风或者偏北风。

二.答案:

B

详解:

根据A处封冻线向北(高值)凸出,可知其封冻期比两侧短,说明其温度较高;B处等值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其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故选B。

题九

一.答案:

C

详解:

布置新的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应选择在其他商业中心达成率低的地区,因为其他商业中心达成率越低,可以为新的商业中心提供更广的市场,而且位于城市中央,交通便利,四点中丙达成率最低,且交通最优

1.答案:

CD

详解:

图中地形可能为盆地,则P地解冻日期比Q地早的因素是地形影响。

如果此图表示为平原地形,则P地比Q地解冻日期早的主要因素就是城市热岛效应。

2.答案:

C

详解:

小题中非洲南部西部海岸有寒流经过,使经过地区降水减少。

故答案选C

三.答案:

1.1200小时  2400小时长  昆明与贵阳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阴雨天气,而昆明多晴天,所以昆明的日照时数比贵阳长.

2.长   西北地区日照时间长,植物光合作用强,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

3.特点:

终年温和,年较差很小,昼夜温差大。

详解:

日照时数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

成都、昆明、贵阳的日照时数分别为1200小时、2400小时、1400小时。

昆明与贵阳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但日照时数长的主要原因是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多阴雨天气,而昆明多晴天,所以昆明的日照时数比贵阳长。

2.我国西北地区的日照时数比东南地区长,植物光合作用强,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所以西北地区瓜果长的甜。

形成原因:

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000米)。

详解:

根据图上经纬度可以看出,基多位于赤道附近西经78度附近,西临太平洋。

再根据

等高线数值特点从500米到3000米,海拔高。

可以判断该地气温特点终年温和,年较差很小,昼夜温差大。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综合复习课程标准内容分析中图版必修1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综合复习

必修一地理课程标准内容分析

1.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各种不同的天体;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天体都在高速运动;四个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之间的区别;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成员之一,在质量、体积、运动轨道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没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八大行星、矮行星等绕日运动,互不干扰,使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中的引力和大气层,这些共同构成了地球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太阳以电磁波辐射的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地球上的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太阳能量是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根本动力,决定了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人类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太阳黑子是由于光球层上温度低的区域出现的暗黑色斑点;太阳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上一些区域突然增亮,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现象;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几率增多,地球高层的电离层会受到干扰,影响无线电通讯,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使磁针不能正常指示南北,造成“磁暴”现象;太阳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有重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形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夜半球、以及昼夜两半球的过渡地带,称为晨昏线(圈);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自转形成了地方时,国际社会依据地方时划分了时区,并规定了区时,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称北京时间)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地球自转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地球公转形成了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四季等地理现象;天文含义的四季,中国传统上划分的四季;气候统计工作划分的四季。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分为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把地球内部主要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含义;在地球大气圈中,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气体成分、水汽含量、空气运动状况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物质组成、气体运动状态、天气现象,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平流层的气体运动状态、天气情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的物质存在形式,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内、外力作用条件;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内、外力作用

条件;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及条件;能运用知识结构图示表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地貌及火山喷发现象;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常相伴存在;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裂构造(含断层);褶皱形成高山、谷地,是地貌形成的基础,世界上绝大部分山脉都是褶皱山脉;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由地垒、地堑形成的典型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及其风化壳,对其他外力作用的影响;风力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的热量很少,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地面;大气能量的吸收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反射、吸收、散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影响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主要因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发生过程;大气热力作用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的意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大体纬度范围(相互位置关系);能在图中填写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各气压带、风带的气流运动状态;在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在形成的不同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等)特征;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分布、移动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特征。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在简易天气图中识别冷锋、暖锋、低气压、高气压等天气系统;在冷锋、暖锋、低气压、高气压等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云雨的范围,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主要天气。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发生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地表形态的塑造、人类生存与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的含义;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模式;洋流对航海、海洋污染、海洋渔场分布的影响;寒流、暖流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对沿岸地区气候的不同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种基本自然要素构成的;任何要素在自然环境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于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结果。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任何自然地域,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举例说明地形或气候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自然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反映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标志是植被、土壤或动物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能运用图像材料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基本因素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谷地、盆地等不同类型;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受地表形态影响的交通线路主要有铁路、公路和水运;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地域差异)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五种基本类型;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数量、质量的差异;生产力发展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举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某种(些)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的要求有所不同。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气象灾害,以及其他多种类型;列举主要的地质灾害或气象灾害,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共50分)

1.纬度相同的地方()

A.昼夜长短相同B.太阳高度相同

C.气温相同D.降水量相同

2.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A.昼夜更替B.气候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D.极昼和极夜

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A.摩擦力B.地转偏向力C.水平气压梯度力D.地面受热不均

4.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过量排放()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氧化氮D.碳氢化合物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B.不能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C.暖流能使沿岸地区形成荒漠

D.寒流使沿岸地区的气候降温减湿

6.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沉积D.流水沉积

7.下列按天体系统级别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银河系——总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总星系——银河系——地月系

8.地球上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环境,与其形成无关的是()

A.日地距离适中B.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

C.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D.昼夜交替的时间不长

9.主要由地球公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现象B.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C.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D.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

10.臭氧层受到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

C.氮氧化物D.氟氯烃化合物

11.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生物D.地质作用

12.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B.乙C.丙D.丁

13.结合资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房屋倒塌、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火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水灾;由建筑物或装置遭破坏等引起毒气泄漏;由震后生存环境恶化引起瘟疫。

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中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

A.地震是中国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