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411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docx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

高速发展的陕西应加快高清洁醇醚燃料的推广步伐

 

一.环境污染和石油能源的危机扑面而来

2009年1月18日《西安晚报》的第二版刊登了题目为:

二环内低层空气趋于恶化,西安拟立法治理尾气的报导。

文章称去年机动车为西安市“生产”出了41.98万吨尾气。

近年来西安市机动车以年均12.7%的速度剧增,截止去年底,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84.4万辆(含24.7万辆摩托车),再加上军警等其它外省市车辆,全市机动车总保有量约有90万辆,较上年增长9.9万辆。

据去年10月份监测结果显示,我市二环以内低层面的一氧化碳日均浓度严重超标,超标率100%。

道路中心和人行道一氧化碳分别超过国家二级日均值标准的1.78倍和1.59倍,较前两年同比分别上升了0.18倍和0.3倍。

二氧化氮浓度也从两年前的不超标发展到普遍超标,在西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超过国家二级日均值标准现象。

去年我市二氧化氮浓度上升了4.8%,这主要就是机动车排放污染所致。

监测结果表明,当前汽车尾气污染已呈逐年加重趋势,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导致二环内低层空气趋于恶化。

2008年11月11日,西安市环保局、公交总公司举行了2008冬季蓝天行动“割黑尾”专项整治行动,颁布了《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但由于机动车的增速过快,单车的排放标准降低难以保证区域内排放总量的降低。

金秋十月,应该是秋高气爽,是西安最好的时节,千年古都、旅游的热点和旺季,但低层空气的恶化,严重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西安人的身体健康,也在影响着我们西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西安市环境如此状况应该说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上都差之不多。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中国汽车销售量首超美国成为了世界汽车市场上的第一销售大国。

今年1月份国产汽車销量为73.55万辆,同期下降14.35%。

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场美国1月新車销量约为65.69万辆,下降37.1%;2月份中国汽车销售量继续稳居全球销量的首位,汽车生产80.79万辆,销售82.76万辆,环比增长12.43%,同比增长24.72%。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

当年中国新车销量是722万辆,而美国的新车销量是1600多万辆。

美国媒体报道,按照1月份的销量推算,中国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车市场。

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石油利用效率低,我国单位GDP石油消耗和机动车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

目前我国大城市80%以上的一氧化碳、40%以上的氮氧化物,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

截至2008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988万辆,比2007年增加1011万多辆。

据相关资料显示,伴随着汽车数量的剧增我国石油需求量也将随之大增,汽车行业消耗了将近50%的石油资源,在成品油的销售中2006年汽油消费量为5050万吨、柴油为11364万吨;2008年汽油消费量为6114万吨、柴油为13582万吨。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惠农支农的汽车和摩托车的下乡,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据专家估计,为满足汽车所用汽柴油,全国需用石油量2010年为4.2亿吨。

当今我国面临着两大危机,一是石油能源危机,一是环境污染危机,这种危机正以过去从未有过的速度向我们迎面走来。

我们都清楚世界上的石油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开采量、消耗量都在逐年增加。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7%,石油需求年增长5.77%,而国内石油生产年增长仅为1.67%;2001年我国原油产量1.65亿吨,同年进口石油已达到8170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销售量的30%,接近国际公认的能源供应安全底线。

中国2005年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世界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3%。

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在世界已探明的储量中,全球已知煤炭储量4.3万亿吨,石油储量1850-2880亿吨,天然气储量142万亿立方米。

在世界已探明的储量中,中国石油占2.7%,天然气占0.9%,而煤炭占15%。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但开发利用水平不高。

我国石油勘探储量1040亿吨,探明程度只有38.9%(世界平均为73%),勘探天然气42万亿方,探明率仅为23%(世界平均为60.5%)。

专家预测,我国石油地质储量为1040亿吨,可采储量为114.4亿吨,人均可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

现我国累计已探明的可采储量为63.4亿吨,剩余的探明可开采储量仅有23.8亿吨。

目前我国的开采能力约为1.9亿吨,以现在的开采水平计算,石油剩余的探明可采储量,专家测算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

2004年,我国的原油消耗量达2.9亿多吨;2007年我国的原油消耗已达到3.54亿吨,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增长12.4%,对外依存度达46%。

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已达到1.9985亿吨,对外依存度接近51.3%,依此推算当年我国石油消耗量为3.89亿吨,均创下新高。

据相关部门预测,预计未来国内原油消费增速8%,而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

预计到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以上。

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为8亿辆,专家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2亿辆。

届时交通用油将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62%以上,石油需求与常规石油供给之间将出现缺口,2050年供需缺口几乎相当于2000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两倍。

目前我国的汽车、石油行业的两极分化的矛盾愈演愈烈,石油资源愈加短缺,拉动内需的支柱产业汽车保有量越发快速增长,为满足汽车所用汽柴油,据专家估计,全国需用石油量2010年将为4.2亿吨,而近日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确定的目标产量为1.96亿吨。

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鑫民说:

“根据汽车销量增长趋势,预计我国到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超过一亿辆,需石油6.3亿吨。

而我国自产石油每年在两亿吨左右,缺口是巨大的”。

国际权威预测机构指出,到2010年世界常规石油产量将到顶峰,此后世界石油产量将下降,世界将更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油价将会大幅度上升,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将在2015年前后来临。

届时,作为我国这样石化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家将需付出高昂的代价。

目前在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已经对能源消费及汽车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也已严重危及到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正如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说:

“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面对严峻形势迫使能源界开始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加大对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投入和开发,目前发展大型煤化工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选择。

我国石化资源中的炭资源处于相对丰富的地位,能源资源储量中煤炭占92%、石油占2.9%、天然气占0.2%、水电占4.7%;煤炭的地质储量1.44万亿吨,探明储量7500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

目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中国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69%。

《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20多位院士一致认为,到201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将占60%左右;到2050年,煤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

专家预测,但从资源量分析,煤炭具有中长期保证能力,按年产25亿吨原煤推算至少可供80年以上。

可以预见,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中长期发展中可以依靠的能源资源。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多位专家指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为成本的,在我们关注国际经济危机的同时必须注意环境危机,减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排放,应该是我们工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目前国内,我国汽车数量增速加快,在当前基本以石油成品油作为燃料时,由于汽油、柴油机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有的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气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车用石油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与此同时,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层破坏加剧和地球温室效应增大,已经造成人居生存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使用清洁的车用燃料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必然选择。

因此,积极寻求和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中文的“危机”一词,既有“危”、也有“机”,既表示挑战也表示机遇,其关键取决与我们的明确态度与积极行动,实施替代能源和使用高清洁燃料应该是我们必须抓紧、抓实、尽快抓出成效的重要工作。

二.替代能源已成为国家能源结构多元化战略

面对世界石油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危机,世界各国家都在寻求持续、廉价、安全、洁净的车用替代燃料,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已是发展中国家的共识。

2006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完成的《中国替代能源研究报告(讨论稿)》被视为我国替代能源战略启动的指向标。

报告提出:

“中国应加大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包括煤基醇醚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煤制油、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多元化发展”。

我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

加快发展煤基、生物基质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并指出这是“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石油替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发改环资【2006】1457号文件”已将“高比例甲醇催化技术”列入“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中的推广技术。

2007年5月14日,国家标准委首次把甲醇燃料列入国家标准编制计划。

于同年9月14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工业司下发的《我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发展专题报告(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

“根据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和醇醚替代燃料研究和示范成果,将煤基甲醇和二甲醚作为今后20-30年过渡性车用替代燃料,是基本可行的,对我国实施能源多元化和能源替代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在国家替代能源战略已经启动的情况下,任何选择都面临着技术可行性、经济性、长期可获得性、安全稳定性及综合环境影响度等多方面的检测和评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BP清洁能源研究与教育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倪维斗认为,我国能够代替石油的产品,首先要量大、成规模,其次是原料要充分。

中国科协副主席、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院士明确指出,能源是经济的命脉,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石油,愈来愈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

但由于石油的日益短缺,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通过能源多元化、生产技术合理化和终端利用效率最大化,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因此,只有利用我国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烃类或醇醚类清洁车用燃料,是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车用燃料消费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2006年的北京财富论坛,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

“煤炭是我国最为丰富的初级能源,煤制甲醇技术的推广有望使我国成为真正的能源富有国家!

”。

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发展至高无上,国家领导高度重视。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报告,朱镕基总理于2001年7月12日批示给吴邦国、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和国家计委、科技部、商业银行支持鼓励发展推广使用甲醇燃料,并提出使用银行贷款解决技改和流动资金。

 

2004年曾培炎副总理又几次批示“建议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与发动机的研究和产业化能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经过进一步的调研论证正式将其列入发展规划之中。

2005年,我国政府启动了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大节能工程,推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2日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明确规定,国家开展“醇醚燃料生产”,醇醚燃料生产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6年4月,国务院召开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将制订和完善鼓励节能的财税信贷政策。

与此同时,倪维斗院士2007年初曾在《科技日报》撰文分析,虽然煤炭对我国来说也是稀缺产品,但相对其他能源资源仍可承受,若每年将煤炭产量的1/8用于车用液体燃料(甲醇,二甲醚,或煤制油)的生产,从总的能源供应角度上不会带来大的不平衡。

三.煤基燃料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富煤缺油气国家,化石类煤炭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在常规化石能源消费中,煤炭资源占69%以上,按同等发热量计算,相当于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总和的17倍。

从长期可获得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角度考虑,煤炭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基础能源,开发应用煤基替代燃料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替代燃料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煤基替代能源主要有两类:

煤制醇醚燃料和煤制油。

二者技术开发成熟度、综合环境影响度决定了目前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有比较、有鉴别,才能有发展,现将我国正在实施的几种煤基替代燃料情况介绍如下:

1、煤直接液化(CTL-CDD)

煤直接液化是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化合物,再精制后制取汽油、柴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首先实现煤炭直接液化的工业化生产,油品生产总能力达到423万吨/年。

世界石油危机后,美、德、日、南非等国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新工艺,新工艺的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工艺和技术路线更趋合理,有的已完成商业化工厂的研究和初步设计,技术上具备了建厂条件。

对煤的直接液化工艺,我国已有25年的研究和开发历史,该工艺得到的油品精制后可直接用作汽、柴油燃料,发动机不作任何改动,与现有燃油输配系统相配套,大规模生产效益更好。

“十一五”以来,本着“有序推进”的原则,我国先后批准了7个煤直接、间接液化制油示范项目,由神华、伊泰、兖州矿业、潞安矿业集团等煤炭大型企业实施,其中,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还被定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

但2006年7月至现在,国家发改委已三次发文叫停煤制油项目,更不允许新上此类项目。

国家发改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除神华集团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和宁夏宁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它煤制油项目。

有关专家说,此次叫停5家已批准的煤制油项目,正是国家谨慎推进的表现。

但是有三个在建项目由于被定义为试验装置,而不在国家发改委的政策限制之列。

神华项目由煤科院完成工艺开发装置,工程于2004年8月开工,2008年底神华集团启动煤液化项目的试生产,现年产100万吨的第一条生产线试生产成功,计划于今年5月正式投产,这是我国仅有的已试生产的煤制油项目。

我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煤炭研究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纳米级高效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煤炭直接液化的粗油加氢精制工艺和催化剂技术均取得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液化油加工技术。

然而不足的是,煤液化成油工艺反应压力为15-30兆帕,反应温度为440℃-550℃,装置投资约7000元/吨油品,计划耗煤300万吨,产品则为石脑油32万吨,柴油62万吨,液化气7万吨,目前煤直接液化产生效益的百万吨级的项目均需投资上百亿元,产品成本相对较高。

另外煤直接液化对煤质基本要求较高,需将煤磨成200目左右的细粉,并将水分干燥到低于2%,而且要求是优质煤,煤中氢含量高,氧、硫、氮含量低,每吨汽油需耗煤四吨,消耗煤炭质优量大。

为了更好地推广煤直接液化项目,实现有序发展,国家发改委规定,煤直接液化项目规模应在200万吨以上。

“煤制油是一个高风险项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家咨询中心主任汤家轩说,“一是投资大,一万吨油必须投资一个亿以上。

二是即使到了现在,煤制油技术还处在中试阶段,距离批量生产还有一段距离,直接煤制油并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液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达到2/3。

2、煤间接液化合成油(CTL-FTD)

煤间接液化是将煤先气化生成合成气,再通过合成转化为烃类化合物。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其反应条件比直接液化温度和气压要求低。

其反应条件:

压力为3-5兆帕,温度200℃-350℃,油品质量优于直接液化产品,也可直接与当前石油路线的输配系统配套。

此技术在南非、马来西亚、新西兰已经商业化。

南非萨索尔(SASOL)公司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煤炭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企业,年消耗煤炭约4500万吨,合成产品750万吨,提供国内约30%的油品需求。

自2004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兖州矿业集团分别建成了能力为750吨/年和5000吨/年的中试装置。

利用山西煤化所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和内蒙古伊泰集团分别于2006年2月和2006年4月开工建设年产16万吨油品煤炭间接液化项目。

兖州矿业集团依靠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建成年产5000吨的低温浆态床合成油中试装置,2006年4月开始建设年产4500吨的高温合成中试装置。

2004年9月28日,我国与南非签约,神华集团与宁夏煤业集团引进南非萨索尔公司的技术,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个年产300万吨油品的装置,投资分别为300亿元,计划2012年建成。

兖州矿业集团计划在榆林建设年产100万吨的装置,山西潞安计划分别于2010年和2020年建成两个年产260万吨的装置。

面对一拥而上的煤化工项目,国家发改委已于2006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提高了煤制油项目的准入门槛,对煤制油重大项目开始限制审批,规范发展。

国家发改委曾专门下发通知,除宁夏宁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它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但潞安矿业集团的16万吨/年间接煤液化项目属于被定义为试验装置项目,已于2008年底试生产成功,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已试生产的煤间接液化合成油项目。

虽然油品质量优于直接液化产品,但投资大,吨油达10000元,每吨油耗煤4.5-5.5吨,另外合成转化中放出大量水和热,合成气分子能效偏低。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家咨询中心主任汤家轩指出:

对于间接液化技术,必须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设备。

拥有成熟间接液化技术的南非萨索尔公司在与神华合作投资陕西榆林和宁夏宁东的煤制油项目,要求50%的股份,这对于将煤制油作为替代能源战略的中国来说并不合适。

  

3、甲醇汽油

甲醇的分子式:

CH3OH,其英文名称为Methanol或Methylalcohol,属于甲基氢氧化物,是一种最简单的饱和醇。

甲醇的制备可在隔绝空气加热木材以制取木炭时所得到的蒸馏液里提取,故也叫做木精、木醇、木酒精。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液体,略有酒精气味。

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20℃)0.7913;沸点64.5~64.7℃;熔点-97.8℃;闪点根据纯度不同而各异:

12~16℃;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21.2℃)13.33Kpa;爆炸极限60%~35%(在空气中爆炸范围);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6.7~36.5%;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燃烧反应式为:

CH3OH+O2→CO2+H2O。

甲醇有毒,误饮5~10毫升能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导致死亡。

禁酒的国家,把甲醇掺入酒精中制成变性酒精,使其不能饮用。

甲醇易于吸收水蒸汽、二氧化碳和某些其它物质,因此只有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制得完全无水的甲醇。

甲醇是醇醚化合物中的单碳分子,仅有少量是从木材的蒸馏液中作为副产品回收,甲醇的生产主要采取合成法,是通过煤炭的汽化与氢气生成的化合物。

合成甲醇可以固体(如煤、焦炭)、液体(如原油、重油、轻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焦炉汽、高炉汽及其他可燃性气体)为原料,经造气净化(脱硫)变换,除去二氧化碳,配制成一定的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在不同的催化剂存在下,选用不同的工艺条件;单产甲醇(分高压法、低压和中压法),或与合成氨联产甲醇(联醇法);将合成后的粗甲醇,经预精馏脱除甲醚,再精馏而得成品甲醇。

甲醇之所以能够作为汽车燃料,主要是由甲醇本身的性质特点所决定。

⑴抗爆性好:

甲醇的辛烷值大,马达法辛烷值(MON)为106,研究法辛烷值(RON)为112,远高于普通汽油(93#汽油的辛烷值为93)。

甲醇与汽油混溶后辛烷值比同标号汽油提高3~5个单位,可以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压缩比,起到抗爆剂的作用,防止汽油机出现爆震现象。

⑵理论混合气热效率高:

甲醇的热值为19.9MJ/kg,汽油热值为43.50MJ/kg,甲醇中的含氧量达50%,是一种高含氧燃料,甲醇理论混合气的热效率却与汽油相当,这是甲醇能够成为汽车燃料的主要条件,就因其热效率高,许多赛车使用甲醇燃料。

⑶着火极限宽:

汽油和甲醇的着火极限分别是1.4%~7.6%和6.7%~36.0%,甲醇燃料能够在较宽的混合气浓度范围内工作。

⑷安全性好:

作为燃料,甲醇发生火灾的可能性比汽油小,且火灾后造成的危害也比汽油轻,低浓度时,甲醇的毒性要小于汽油。

甲醇汽油也就是加入一定量的高技术添加剂的甲醇和汽油的混合物,是指把甲醇部分添加在汽油里,用甲醇燃料助溶剂复配M系列混合燃料。

其中:

M15(在汽油里添加15%甲醇)清洁甲醇汽油为车用燃料,分别应用于各种汽油发动机,可以在不改变现行发动机结构的条件下,替代成品汽油使用,并可与成品油混用。

甲醇混合燃料的热效率、动力性、启动性、经济性良好,具有降低排放、节省石油、安全方便等特点。

世界各国根据不同国情,研发了M3、M5、M15、M20、M50、N85、M100等不同掺和比的甲醇汽油。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甲醇被作为车用替代燃料,把甲醇掺在汽油中使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甲醇就成了工业国家首选的替代燃料。

德国、瑞典、意大利销售含甲醇15%的甲醇汽油,目前仍然为人们所认同和应用。

在环保性方面,甲醇生产主要原料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转化过程不产生任何副产品。

甲醇又不含苯、不含烯烃、不含硫。

甲醇燃烧后主要形成水和二氧化碳,排放炭氢化合物低于汽、柴油30%以上,如果在尾气排放上实施催化新技术其排放污染物还要低至70%以上。

国际能源机构IEA组织美国、加拿大、芬兰等8国,对不同燃料的汽车按同样工况法进行污染物排放评估:

石油类燃料排放最高,燃气类燃料次之,醇醚燃料较好,氢气最清洁。

目前甲醇汽油的研制技术已经成熟,已经解决了过去存在毒性、冷启动、腐蚀、分层、非常规排放,尾气加氧催化等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真正的“清洁替代燃料”。

山西省是我国最早进入燃料甲醇和甲醇汽车研究的省份,1996年山西省与中科院热物理所,美国福特公司合作开展了中国第一台灵活燃料汽车,现已运行35万公里。

1997年建立的洁净燃料汽车示范车队,共有55辆85%甲醇中巴车,目前已运营3600万公里;1998年在太原、晋城等四城市进行推广,48万辆车次加注M15甲醇汽油12192吨;2000年10月改装成第一辆100%甲醇汽车,2001年5月通过国家经贸委鉴定,同年改装了970辆中巴车。

目前,山西制定2个甲醇地方推广标准,已在全省封闭推广使用。

2004年7月,陕西省技术质量监督局正式颁布了《车用燃料甲醇》、《车用M15甲醇汽油》和《车用M25甲醇汽油》的地方质量标准。

2005年7月4日,在省长陈德铭主持的第17次省政府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决定陕西甲醇汽油项目正式立项和启动。

陕西省政府先后在延安、榆林、宝鸡和西安市四地市进行了两年的甲醇汽油试点推广,试验和检测结果良好。

2007年8月2日副省长洪峰主持召开推广使用甲醇专题会议,提出将于2010年在陕西省8地市封闭推广使用甲醇汽油。

目前影响甲醇汽油在全国推广的主要问题是:

①低比例甲醇汽油国家标准还未颁布,市场规范、市场监管、企业发展都受到限制和影响;②甲醇的毒性使相当人群望而生畏;③低比例(15%、25%)甲醇汽油无需改动油路和发动机,高比例则需加装燃料控制器;④甲醇汽油的非常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还需检测评估。

要推广使用甲醇汽油就必须使人们科学、正确对待甲醇的毒性,要解决相当人群对甲醇的恐惧心理,社会上提起甲醇人们就会想到假酒,甲醇中毒事件不断见诸报端,4月1日<焦点访谈>报道的湖北五峰自治县甲醇中毒事件,使人们对甲醇的畏惧再次增加。

了解甲醇、规范操作、明白使用、清楚防范是我们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甲醇是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国家标准对工业酒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