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148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docx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

2006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之六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海宁市宏达高级中学郑忠利

【背景材料】

1、政治文明的提出: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使用了“政治文明”的范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2、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005年来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

(1)200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推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它的制定颁布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对于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适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3)2005年5月1日,国务院新修定的《信访条例》正式开始施行。

信访是一种重要的下情上达、群众申述的通道。

它的颁布实施,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信访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4)200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国人大代表活动的若干意见,重点对代表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有关部门应为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5)2005年6月26日-7月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京举行。

委员长会议研究决定,将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6)2005年0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2005年08月23日在京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9月27日,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听证会在北京举行。

(7)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强调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8)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9)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政府首次以白皮书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

(10)2005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

为此,解振华向党中央、国务院申请辞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职务,这一请求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当日,国务院免去了他的局长职务,并任命周生贤为局长。

(引咎辞职或问责制)

(11)2006年元旦,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中国政府网的开通标志着中国电子政务的真正起步。

【内容要点】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

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治文明的含义及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政治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三、为什么要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

要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原因是:

1.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要求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

因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来形成和维持的。

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应以法律的形式来全面规范,而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手段。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来巩固和发展。

这两个方面都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加入WTO,不仅是对我国企业的严峻挑战,更是对我国政府及其立法、行政和司法体制的严峻挑战,我们对于加入WTO的承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承诺。

进一步清理现行与国际贸易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而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思路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人民民主是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根本手段。

这三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道路和质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向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

离开了党的领导,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

建设我国的政治文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治制度。

(4)“一国两制”方针。

它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香港、澳门回归与和平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它是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内的广泛的基层群众性的民主自治制度。

这些民主制度都是我国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它们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在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三)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手段

1.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

[经济学角度]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可见,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实行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哲学角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质上就是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经济秩序契约化、法治化的过程。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熟悉国际法,熟悉并运用WTO规则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同时,建设法治国家是一个世界潮流,搞人治还是搞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潮流的把握与认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可见,实行以法治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政治学角度]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建议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有利于宪法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学角度]

中国古代并非法治社会,但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却是由来已久。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

“郑人铸《刑书》”。

中国历史上作为明定条文而公布的“法”就是由2500多年前的郑国子产制定的。

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指出:

“法者……存亡治乱之所以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

”秦国改革家商鞅认为: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

”韩非说:

“一民之轨莫如法”,“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韩非的同学李斯,则把严刑峻法直接用于实践。

汉代王符说: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就主张“严法”。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说:

“国以法理,军以法胜”。

《元史·李冶列传》也说:

“为政之道,不过立法度,正纪纲而已”。

至于明清两代,也都不乏法治思想与实践。

经验证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只有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保证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真正属于广大人民。

2.怎样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严格依法办事。

首先,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立法听证---附在后面)

其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再次,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同时,要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五)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必须从这个环节人手,否则其他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

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统一起来加以推进。

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人权高于主权”和“国家主权有限”等新干涉主义是错误的。

人权要靠主权来保护,不是人权高于主权,而是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我们反对借口人权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也反对把人权作为实现对别国的某种政治企图的工具。

国际社会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世界人权事业。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

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是我国人民拥有广泛自由、民主和人权的生动写照。

五、《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内容提纲

(一)、符合国情的选择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1、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

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2、为什么说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1、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维护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保证政权稳定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需要。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本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本质要求。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这一根本准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和切实的贯彻和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法律,坚决与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做斗争。

3、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哪些?

(1)是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是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

(3)是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是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与正义。

通过这些制度和法律保障,人民真正作为国家的主人,运用属于自己的公共权力和各项公民权利去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的产生: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年来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占18周岁以上公民人数的99%以上,参选率在90%左右;

县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人民代表的权利:

代表有权依法提出议案、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对各项议案进行表决,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受法律保护。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

监督权:

A、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主要内容。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基本形式是执法检查、法规备案审查。

在执法检查方面,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实施中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督促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改进执法工作,促进了法律实施主管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在法规备案审查方面,通过备案审查,撤销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法规、规章,督促有关制定机关纠正不适当的条文,对保障国家法制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B、监督同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另一重要内容。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工作监督的基本形式。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民主党派的性质:

在当今中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A: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B:

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

D: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E: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执政党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

F: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建言献策。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优势在于:

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安定团结。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2、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拥有自治权:

A:

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

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C:

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D:

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3、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主要包括:

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六)城乡基层民主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

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已成为在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中国宪法规定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2、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3、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

在中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

(七)尊重和保障人权

2004年3月,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揭开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建国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人权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1、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3、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4、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5、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

(八)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

民主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发展人民民主。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将民主执政与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一起,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民主执政水平的新阶段。

(九)政府民主

1、推进依法行政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依法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中国政府不断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努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和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对政府立法的参与程度、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建立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

(十)司法民主

中国的司法体制和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中国不断建立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努力通过公正司法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