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97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docx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新常态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特征与战略思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新常态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深刻、持久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

(李后强、邓子强,201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发展新常态,作为从业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探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谋划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的有关顶层设计和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过去十年中,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国家大力支持和业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

本文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希望该项事业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入发展新常态。

  一汉语国际传播的意义

  

(一)汉语国际传播概念

  汉语国际传播是指建立在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的基础之上,汉语走向世界的语言传播现象。

(吴应辉,2010)汉语国际传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仅指汉语的国际传播,后者既包括汉语,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使用的汉语国际传播属后者。

汉语国际传播有事业和学术之分,本文仅探讨前者相关的问题,且立论基础为中国主导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而非各国自主开展的汉语教学。

  

(二)汉语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

因此,汉语国际传播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汉语国际传播不仅具有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了解的功能,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配合我国整体外交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因而汉语国际传播往往具有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功能。

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硬实力正逐渐得到世界各国公认,但软实力仍然较弱。

通过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减少冲突,削减的负面影响;可以为中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三)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需要引入新常态概念

  最初提出的新常态概念原本用于描述经济领域新的发展状态,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以往常态的新的发展状态。

语言本身需要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但此前人们确实没有找到一个能够生动准确地描述其他领域这种新的发展状态的恰当的术语,于是新常态这一概念便突破原适用领域---经济领域,迅速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过去十余年中成绩卓著,其发展状态的主要特征是高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状态的主要特征相吻合,经济领域以高速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状态被称为旧常态.这一概念是否也可以引入汉语国际传播领域,用来描述过去十几年汉语国际传播的高速发展状态呢?

笔者认为该项事业不仅需要使用旧常态这一概念来概括此前的高速发展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应该面向未来引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概念,以总括未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状态,并为谋划该项事业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统领性的响亮名称。

  二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常态应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中高速或中速特征

  中高速或中速特征,即发展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甚至中速,与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体一致,如新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的增长速度可适当放缓。

曾经有报道称,孔子学院发展速度最快时期,平均每3天新增1所孔子学院。

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

(国家汉办,2015)我们注意到,新建孔子学院增速近两年已明显放缓,2013年新建40所,2014年新增35所,这是符合新常态特征的好现象。

  

(二)市场化特征

  市场化特征,即汉语国际传播相关产品、服务和主要机构的运营都应该提高市场化水平。

  汉语传播机构要从以输血为主,维持生存,向以造血为主、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道路转变。

以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支出为例,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共投入3亿零26万5000美元(国家汉办,2015),按当时的汇率折算为人民币约18亿多元。

这在孔子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孔子学院还处于少年儿童阶段,需要扶持和培育。

但如长期缺乏市场生存能力,仅靠输血维持生存,将很难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们不能只计算经济成本,不考虑社会效益,但推进市场化运作,增强自我生存能力,最终实现少输血或不输血,实现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结余,应该成为未来的努力方向。

  汉语国际传播中资源建设也应以市场化道路为主。

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是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汉语国际传播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配套练习、音像材料、教具、中华文化教学素材以及与教育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软硬件等。

中国作为汉语母语国,肩负起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资源建设重任责无旁贷,可以投入经费建设一些公益性资源。

然而这种公益性资源建设也要适可而止,如过量,则弊大于利,一是本土化程度低的资源会造成大量浪费,二是会降低当地研发机构的积极性,甚至扰乱当地正常的市场秩序。

因此,汉语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还是应该借鉴英语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有关研发和出版机构进行汉语国际传播所需资源建设并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汉语国际传播有关机构和世界各国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购买产品和服务。

通过市场化途径进行资源建设是汉语国际传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需要多种社会服务,而社会服务如何实现市场化招标采购也非常值得探索。

  (三)专业化特征

  专业化特征,即从业人员从众多非专业人员参与向以专业人员为主从事该项事业转变。

  汉语国际传播是一个职业素养要求较高的行业,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熟练的教学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已经很高,如美国公立中小学汉语教师除学位要求外,还要求必须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汉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并不要求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如中国派往泰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从事汉语教学,就不受教师资格证的制约。

  (四)服务性特征

  服务性特征,即从我国推广向服务需求转变,过去十几年中,我们强调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较多,未来我们应充分认识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理念层次上从推广向传播转变,实践层次上从我推广向我服务转变,即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将建立在别国需求基础之上,由以我为主变为以你为主.

  (五)各国的主体性特征

  各国的主体性特征,即汉语和中华文化教学的相关责任由各国自己承担,包括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等,中国的角色是帮助者,在别国提出请求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量不要包揽过多,以免适得其反。

  (六)规范化特征

  规范化特征,即汉语国际传播已基本走过了开疆拓土的草创阶段,将逐渐转入规范化、标准化运作阶段。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的健康运行需要规则和标准,然而,由于前一阶段世界汉语需求增长太快,有关部门忙于事业拓展,许多运营制度和标准建设有所滞后,因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将成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

  (七)学术支撑特征

  学术支撑特征,即未来的汉语国际传播将建立在具有更多学术支撑的基础之上,专业人士将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汉语国际传播是一项学术含量很高的事业,此前的事业发展主要靠行政主导和经济支撑,学术介入不够,随着该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学术对该项事业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

  (八)朝阳行业特征

  朝阳行业特征,即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对汉语需求也将随之增长,与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的行业,如教学资源开发出版、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来华留学、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等行业都将出现来自世界各国日益增长的广泛需求,相关行业将成为朝阳行业。

如以出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为主业的语言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建立了分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汉语国际教育分社在拓展东南亚和美国市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汉语水平考试项目盈利颇丰,网络汉语教学方兴未艾,汉语师资培训社会机构生意兴隆,等等。

  三关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新常态的几点战略思考

  从汉语国际传播旧常态转入新常态,我们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对全球汉语传播具有指导意义的若干策略。

  

(一)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一种语言要快速健康地对外传播,顶层设计十分重要。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已有一些顶层设计,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的汉语传播事业存在目标模糊、多头共管、重眼前轻长远、重事业轻学术、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

我们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将事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如近期计划、中长期及远景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标准、传播途径、绩效考核、项目评估、传播网络、资源开发、师资培养、学术支撑等纳入顶层设计范畴,以便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各有机组成部分能在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框架下有序运行,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汉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为汉语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认真研究这项事业如何配合我国的全球战略,如怎样配合战略实施,如何配合我国的周边等。

我们应该加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支持力度,为相关国家培养大批了解中国、能使用汉语与中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

  汉语国际传播需要一个明确的远景目标---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

没有长远目标的事业往往具有盲目性。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在快速发展,但至今尚无明确的远景目标,这将影响该项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主管机构,还是学术界,均未探讨过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汉语国际传播的远景目标---让汉语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

所谓全球性语言,是指作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者人数众多,且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国际、经济、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广泛使用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语言史上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全球性语言。

依托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汉语完全有可能逐渐成为一门与今天英语的国际地位相似的全球性语言。

应在此远景目标下设定近期、中期及长远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规划及行动计划,使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目标明确、规划科学、路径可行、有序推进。

(吴应辉,2014)

  

  

(二)汉语国际传播资源配置应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资源配置总体上体现了发达国家优先战略,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入则相对较少。

根据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2014年底的全球分布为例,欧洲、美洲和亚洲是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分别为欧洲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