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8918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docx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5

【百强校】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在某罐头车的车身上印有如下图所示警示标记,则车内装的物品不可能为

A.酒精B.浓硫酸C.浓氨水D.浓HNO3

2.已知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试推测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

A.第二周期IIA族B.第三周期IIA族

C.第二周期VIA族D.第三周期VIA 族

3.天然气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方式为

A.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热能转化为化学能D.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如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这些仪器可以进行混合物分离操作的名称分别是

A.蒸馏、蒸发、萃取、过滤B.萃取、过滤、蒸馏、蒸发

C.蒸馏、过滤、萃取、蒸发D.过滤、蒸发、萃取、蒸馏

5.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

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A.

B.

C.

D.

6.从如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B.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C.甲表示阴离子,乙表示原子D.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7.现有IL1.0mol/L 的氨水,下列关于该氨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H2O的物质的量为1molB.NH4+为1mol

C.NH3、NH3•H2O、NH4+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D.NH3为1mol

8.同一周期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是:

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X>Y>Z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H2Y>ZH3

C.非金属性:

X>Y>ZD.阴离子的还原性:

Z3->Y2->X-

9.某一K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则此溶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1mol/LB.0.15mol/L

C.0.2mol/LD.0.25mol/L

10.反应2SO2+O2

2SO3达到平衡状态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氧化硫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

B.二氧化硫、氧气、三氧化硫的分子数之比是2:

1:

2

C.二氧化硫与氧气不再化合生成三氧化硫

D.降低温度,原化学平衡状态未被破坏

11.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12.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

已知硒与氧同主族,与钾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比硫强B.氢化物比HBr稳定

C.原子序数为34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13.甲、乙是周期表中相邻同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x+2B.x +4C.x+8D.x+18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CCl4层显紫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

B.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含有Ag+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原溶液中含有CO3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a2+

15.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B.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14N与15N互为同位素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16.锗(Ge)是第四周期第ⅣA元素,处于周期表中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锗是一种金属性很强的元素B.锗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性能

C.锗化氢(GeH4)稳定性比CH4强D.锗酸(H4GeO4)是难溶于水的强酸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17.现有5.1gNH3,则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mol,该气体所含分子数为__个,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L。

实验室用密度为1.25g/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配制250mL0.5mol/L的稀盐酸,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应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____mL。

18.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X

Y

Z

(1)元素X的单质分子是____(写化学式)。

(2)Y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周期,第_____族。

(3)比Z原子序数大的同主族且相邻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

19.已知A和B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共含有Na+、Ag+、Cu2+、Cl-、OH-、NO3-六种离子,向试管A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粉红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的溶液中含有上述离子中的_______种。

(2)若向试管B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金属,充分反应后过滤可以得到相应的贵金属和仅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若将试管A和试管B中的溶液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过滤后,蒸干滤液可得到一种纯净物,此纯净物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评卷人

得分

三、实验题

20.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打气球。

(1)实验时,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将装有CaCO3干燥管下移与稀硝酸反应生成CO2,该操作的作用是_____。

(2)第二步,提起干燥管B,将A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微微加热,在装置A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有人认为E中收集到的可能是H2而不是NO,如何证明?

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未鼓入空气的情况下,E中就产生红棕色。

有人认为是由装置E部分设计不当造成的。

请指出不当之处是__________。

(4)将一支试管中充入20mL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扣在水槽中,待反应停止后,试管内剩余2mL无色气体。

则原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是______mL。

评卷人

得分

四、综合题

21.已知X、Y、Z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周期表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

C、D是由X、Y、Z中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D为无色非可燃性气体,G为黄绿色单质气体,J、M为金属,I有漂白作用,反应①常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

各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部分生成物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C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22.4L(标准状况)D气体通入1L1mol/LNaOH溶液中,完全吸收后,溶液中除了Na+外,还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M溶于稀硝酸,溶液变成蓝色,并放出无色气体。

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化合物K中阳离子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反应K+G→L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该警示标记为腐蚀品标志,则A.酒精属于可燃性液体,A符合题意;B.浓硫酸具有腐蚀性,B不符合题意;C.浓氨水具有腐蚀性,C不符合题意;D.浓HNO3具有腐蚀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2.C

【解析】由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可知,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在第二周期;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周期表中第ⅥA族。

所以其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ⅥA族,C正确,本题选C。

点睛:

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族序数。

3.A

【解析】试题分析:

天然气燃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O2、H2O,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因此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方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选项是A。

考点:

考查物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的知识。

4.C

【解析】

试题分析:

因蒸馏烧瓶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的分离或难挥发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即蒸馏;因普通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固体和液体,即过滤;因分液漏斗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或用来分离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混合物,即分液或萃取;蒸发皿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即蒸发,所以从左至右,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

蒸馏、过滤、分液或萃取、蒸发,故选B。

考点:

考查了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和使用的相关知识。

5.B

【解析】

A、托盘天平称量时应是左物右码,A错误;B、固体溶解在烧杯中进行,B正确;C、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D、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容量瓶中,D错误,答案选B。

6.B

【解析】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甲是O2-,乙是Ne,则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均是10电子微粒,A正确;B.它们属于两种元素,即O和Ne,B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表示阴离子,乙表示原子,C正确;D.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D正确,答案选B。

7.C

【解析】A.氨水中溶质是氨气,部分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A错误;B.NH3•H2O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NH4+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B错误;C.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NH3、NH3•H2O、NH4+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mol,C正确;D.NH3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D错误,答案选C。

点睛:

掌握氨气的性质、氨水的组成是解答的关键,氨气与水反应:

NH3+H2O

NH3·H2O

NH4++OH-,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NH3·H2O、NH3、H2O、NH4+、OH-、H+。

NH3·H2O为可溶性一元弱碱,易挥发,不稳定,易分解:

NH3·H2O

NH3↑+H2O。

注意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是氨气,不是NH3·H2O。

8.A

【解析】

由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知X、Y、Z的最高正价分别为+7、+6、+5,推知它们分别位于第VIIA、VIA、VA族。

由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可确定A符合题意。

9.A

【解析】根据电荷守恒,c(K+)+3c(Al3+)=2c(SO42-),c(K+)=2

0.8mol/L-3

0.5mol/L=0.1mol/L,答案选A。

10.A

【解析】A.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三氧化硫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A正确;B.二氧化硫、氧气、三氧化硫的分子数之比是不一定2:

1:

2,与物质的初始浓度以及转化率有关系,B错误;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二氧化硫与氧气仍然反应生成三氧化硫,C错误;D.降低温度,原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D错误,答案选A。

点睛:

掌握平衡状态的特征、含义是解答的关键,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均保持不变的状态,其特征可概括为逆、等、动、定、变。

尤其要注意“变”,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旧的平衡将被打破,从而再建立新的平衡。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非金属性X>Y>Z。

非金属性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A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

12.C

【解析】

硒位于硫的下一周期,非金属性弱于硫的。

硫的原子序数是16,所以硒的是16+18=34。

硒位于溴的左侧,非金属性也弱于溴的,所以氢化物没有HBr的稳定。

硒是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酸性。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13.B

【解析】由元素周期表结构可知,对于处于同一主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相差可能为2、8、18、32等,不可能相差4,故选B。

答案选B.

点睛:

记住周期表中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为2、8、8、18、18、32、32,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A

【解析】A、单质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向某溶液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CCl4层显紫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A正确;B、钡离子能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难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故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是硫酸根,不一定含有银离子,B错误;C、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不一定是碳酸根,也可能是碳酸氢根离子等,C错误;D、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钙离子,也可能是钡离子,D错误,答案选A。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实验评价,涉及阴离子检验、阳离子检验等问题,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表示原子组成时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示质子数,左上角表示质量数,且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质量数,则A、13C与15N的中子数分别是31—6=7、15—7=8,中子数不相同,A错误;B、13C是核素,不是单质,与C60不能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15N与14N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C正确;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分别是8和7,不相同,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核素组成及同位素的有关判断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A.锗处于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较弱,反应中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故A错误;B.锗处于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常用于做半导体材料,故B正确;C.锗处于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较弱,则锗化氢(GeH4)稳定性较弱,故C错误;D.锗和硅处于同一主族,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则硅的非金属性大于锗,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酸性比硅酸弱,为弱酸,故D错误;故选B。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

处于金属区与非金属区的交界线上的元素常用于做半导体材料,锗和硅处于同一主族,根据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类比硅酸判断溶解性等性质。

注意掌握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的递变性和相似性,明确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周期律内容为解答关键。

17.0.31.806×1023(或0.3NA)6.7212.5mo/L10

【解析】5.1gNH3的物质的量为5.1g÷17g/mol=0.3mol,该气体所含分子数为0.3NA个,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3mol×22.4L/mol=6.72L。

根据

可知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2.5mo/L。

配制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应量取浓盐酸的体积为

=10mL。

18.He2VIIA34

【解析】根据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是He,Y是F,Z是S。

(1)元素X的单质分子是He。

(2)F的原子序数是9,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第VIIA族。

(3)S的原子序数是16,比S原子序数大的同主族且相邻周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6+18=34。

19.3Cu+2Ag+=Cu2++2AgNaNO3

【解析】向试管A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粉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一定含有OH-,根据离子共存原理,一定没有Ag+、Cu2+,一定含有Na+。

试管B中一定含有Ag+、Cu2+,则一定没有Cl-,一定含有NO3-;综上所述,试管A中含有Na+、OH-、Cl-,试管B中含有Ag+、Cu2+、NO3-,则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试管A的溶液中所含上述离子共有3种;

(2)若向试管B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金属,过滤后溶液中仅含有一种溶质,且得到相应的金属,应该发生置换反应,且不引入其他离子,则加入药品是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3)若将试管A和试管B中的溶液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过滤后,蒸干滤液可得到一种纯净物,则Ag+与Cl-恰好完全反应,Cu2+和OH-恰好完全反应,混合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Cl-=AgCl↓、Cu2++2OH-=Cu(OH)2↓,因此最终得到的溶质是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3。

20.除去E中的空气,防止对NO检验造成干扰3Cu+8H++2NO3-=3Cu2++2NO↑+4H2O挤压F向E中鼓入空气,E内气体由无色变成红棕色,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NOE中左导管长右导管短,不利于排尽空气17.2或14.4

【解析】

(1)实验时,可先将B装置中CaCO3放入硝酸中,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先排出去其中的空气,以便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因此该操作的作用是除去E中的空气,防止对NO检验造成干扰;

(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水和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A中硝酸和铜反应生成NO,易与氧气反应,则将F气球中空气压入E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如观察到红棕色,则说明生成NO而不是氢气;(3)在未鼓入空气的情况下,E中就产生红棕色,说明空气没有完全被排尽,根据装置图可知是由于E中左导管长右导管短,不利于排尽空气;(4)设混合气体中NO2是xmL,氧气是ymL,则x+y=20。

如果剩余的气体是氧气,则根据反应方程式4NO2+O2+2H2O=4HNO3可知消耗的氧气是0.25xmL,则0.25x+2=y,解得x=14.4、y=5.6;如果剩余气体是NO,则根据方程式3NO2+H2O=2HNO3+NO可知剩余NO2是6mL,则4y+6=x,解得x=17.2、x=2.8。

点睛:

本题以硝酸的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性质实验的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物质的性质,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相关实验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

最后一问的计算的解答的易错点,注意剩余的气体有两种情况,需要分情况讨论。

21.CuCO3或Cu2(OH)2CO3

O=C=OHCO3-3Cu+8H++2NO3-===3Cu2++2NO↑+4H2O向待测溶液中先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水,溶液变红,说明有Fe2+存在2Fe2++Cl2===2Fe3++2Cl-

【解析】X在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最小,则X为H元素;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C、D是由X、Y、Z中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为无色非可燃性气体,考虑Y、Z为C、O两种元素,C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则D为CO2,C为H2O;G为黄绿色单质气体,则G应为Cl2,由C+G→H+I,可以知道生成HCl和HClO,I有漂白作用,应为HClO,则H为HCl,浅绿色、棕黄色溶液为Fe2+和Fe3+,可以知道J为Fe,K为FeCl2,L为FeCl3,反应①用于制作印刷电路板为FeCl3和Cu,则M为Cu,B为CuCl2,B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则E为Cu(OH)2,从A+H(HCl)=B(CuCl2)+C(H2O)+D(CO2)可以知道,A是含有Cu2+的碳酸盐,应为CuCO3或Cu2(OH)2CO3。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A为CuCO3或Cu2(OH)2CO3,C为H2O,C的电子式为

,D为CO2,D的结构式为O=C=O;正确答案:

CuCO3或Cu2(OH)2CO3;

;O=C=O。

(2)将22.4L(标准状况)CO2气体通入1L1mol/LNaOH溶液中,完全吸收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溶液为NaHCO3溶液,溶液除了Na+外,还大量存在的离子是HCO3-;正确答案是:

HCO3-。

((3)已知M为铜,与稀硝酸反应,溶液变成蓝色,生成硝酸铜,并放出无色气体一氧化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正确答案:

3Cu+8H++2NO3-===3Cu2++2NO↑+4H2O。

(4)检验亚铁离子,可向待测溶液中先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水,溶液变红,说明有

存在;正确答案:

向待测溶液中先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水,溶液变红,说明有Fe2+存在。

(5)

→L为氯气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铁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正确答案:

2Fe2++Cl2===2Fe3++2Cl-。

点睛:

铁离子检验方法: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形成血红色液体;亚铁离子检验方法: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灰绿色,最后为红褐色;滴加氯水,无现象,再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出现血红色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