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7890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docx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策略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完整知识、能力、情感结构的形成。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指导下,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主题,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广泛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把握机遇、诱导启发、讨论、协商,把这些兴趣和问题提升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明确的指向。

一、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语文课堂是实施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蕴藏了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发现。

着眼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抓住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与《秋天的图画》一组内容,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教师顺势布置了“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图画和照片把自己找到的秋天记录下来,并准备开展一个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进行归类,贴成美丽的“秋天风景图”,最后再请小组代表用几句话介绍贴图的内容。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围绕“寻找秋天”的主题,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协商、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地运用了课内所学关于秋天的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

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二度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

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

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讲给大家听”的练习要求提示了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

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

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我牵着孩子们的小手来到校园里,笑着告诉他们:

“春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她。

你和小伙伴一起,用眼睛看,用小手轻轻摸摸,用小鼻子闻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五六分钟后,我和孩子们在草坪上坐下,孩子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叽叽喳喳地说着。

“你们找到春天了吗?

”“找到了!

”一双双小手伸到我的鼻尖底下。

“别忙,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你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

”小伙伴之间自由地说。

“谁来说给我们大家听?

”在“树木发芽了,桃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这些言语之间,学生们时时发出惊喜的声音。

“校园里的海棠花开了,盛开了海棠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这是孙子阳的发现,这个聪明的小家伙活用了第4课《春到梅花山》中的句子。

“海棠花丛中有好多小蜜蜂在采蜜,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呢!

”王若宇还模仿出了蜜蜂的叫声。

“海棠树下有好多粉红色的花瓣,是被风儿吹落的。

”又有孩子站起来补充。

奶声奶气的徐雨晨终于也有了发言的机会:

“我发现原来新叶子并不都是绿的,瞧,香樟树的新叶子是带点红色的……”顺着他的指点看去,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啊!

真的!

”……“在这春意盎然的校园里,你最想干什么?

”孩子们说出自己找到的春天以后,我这样问他们。

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

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

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

《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中,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人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追问的欲望,有了这种探究和追问,生活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容,儿童也因此实现自身的成长。

但是,由于儿童生活阅历的局限,对生活的认识容易停留于事物或现象的表面,难以看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主题,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例如,在生活中,用一次性塑料袋买菜的现象非常普遍,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可能熟视无睹的现象,有教师设计了《关注“菜篮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观察有多少人买菜用篮子,多少人用一次性塑料袋,大概统计一下这一个菜市场一天用掉多少一次性塑料袋。

接下来。

采访父母长辈、朋友邻居等,了解过去买菜用什么,为何塑料袋取代了菜篮子。

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和体验生活。

然后,再去查阅资料,点击相关网站,了解一次性塑料袋的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成本及其危害。

通过调查,学生们了解到这种一次性塑料袋埋在地下几年、几十年都不能腐烂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正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

孩子们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围绕“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的活动主题,学生又协商确定了活动计划:

1.发倡议。

认真学习如何写倡议书,如何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

2.搞宣传。

打起自制的绿色小旗,走向社区、闹市区、菜场进行宣传。

用设计图文并茂的小报展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用有理有据的宣讲打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3.做“篮子”。

自己找材料、请师傅做“篮子”。

4.送“篮子”。

把自己做的篮子送给左邻右舍,用行动唤起了大家的环保意识。

5.说感受。

把活动过程、活动体会、活动收获写成文,编成诗,绘成画,谱成歌,并进行交流。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发挥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专业引领功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形成,让学生自己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三、从学科整合中提炼主题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请看以下一位教师的教学案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画报上看到了一张震撼心灵的画页,标题为:

西部──希望的田野。

我忽然很想抓住这个主题,让孩子们去关注一下西部,关注一下那片希望的田野有了这个打算,我很快就想到我们第九册的语文课本上有几篇课文就是和西部有关的,像《可爱的草塘》《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白杨》《高粱情》……我想,其他学科的课本上也肯定能挖掘到一些和西部有关的内容。

于是,我翻开了第九册的音乐书、美术书、社会书。

果真,本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认识行政区划》,这对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的大致面貌肯定是有帮助的。

而下学期的社会书上,有西部一些省份的专门介绍,这当然也可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

音乐书上,有一首《谁也离不开谁》,不就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吗?

除了这首歌,我的脑海中突然又冒出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泥湾》,相信孩子们也曾听过吧!

至于美术课呢,它提出了想象画的要求,这自然又多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

根据这个设想,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活动流程。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搜集、交流有关西部的资料,由学生汇报介绍懂得了什么,共享彼此的收获,然后在社会课上初步认识西部。

其次,利用语文课,以“西部课文”强烈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西部。

再次,音乐课上把《谁也离不开谁》这首歌也提前教,并补充教学一首《南泥湾》,除了唱以外,课堂上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

教师可以“依据儿童当前的经验、需要、兴趣等等,选择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侧面,寻找足以满足和培育这些需要的材料,从而使儿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理解。

”在了解和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全面的语文素养。

例如,浙江象山县新港小学徐亚青老师的《开渔风情》教学一、渲染气氛,营造学习情境师:

人类源于海洋,因为海洋孕育了人类最初的生命;人类向往海洋,因为海洋有母亲一样的胸怀。

九月。

在我们的家乡──石浦港畔,举行了盛大的开渔庆典。

人们怀着感恩的心情,怀着美好的祝愿,向大海献上生生不息的祝福。

二、引导进入问题情境1.自由阅读文本《相约开渔 倾情大海》。

师:

祭海仪式拉开了为期三天的开渔节的序幕。

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开渔节的资料,老师也整理了一篇《相约开渔节 倾情大海》的纪实篇,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思考:

如果要全面地了解开渔节,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作深入的研究?

2.提取相关研究专题,简要阐述理由。

生:

我想从“象山自然风光”着手。

开渔节之所以在我们的家乡──石浦举行,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石浦正是以其独特的山海风光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生2:

我认为值得我们研究的资源很多!

那些具有浓浓风情的活动串成了开渔节的主旋律。

所以,我们想研究这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生:

“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这是联合国为2001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

面对船多鱼少甚至无鱼可捕的现象,象山渔民在切肤之痛的体验中悟出了“欲取先予”的道理,首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延长东海休渔期的建议,并最终被采纳。

不仅如此,我们象山渔民还利用开渔节这一载体,大力开展保护海洋的宣传,而最能体现海洋环抱的理念当数“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

所以,我们认为“海洋环保”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专题。

……3.小结并提炼专题主题。

师:

同学们的这些研究专题都很有价值。

是的,今天的中国开渔节,已不仅仅是象山的一种庆典活动,它所承载的渔文化的主题已经和“保护海洋资源,拥抱蓝色”的世纪主题融为一体,它的内涵也已经拓展为弘扬渔文化、发展海洋旅游,促进象山与世界的经贸交流。

诚如开渔节喊出的响亮口号: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徐老师抓住了地方重大的文化活动──开渔节,大做文章。

运用录像和文本材料,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研究专题。

在学生充分思考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顺理成章地归纳出了活动的主题──“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以上所述,并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选择的全部。

在日常的教学和社会生活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引导学生发掘出更多精彩的学习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语文实验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 文献:

[1]郭元祥:

《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2]郑金洲:

《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