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561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docx

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刘育蓓

专题11台风寒潮梅雨

复旦实验中学刘育蓓

【知识梳理】

(一)台风

一、台风的概念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威利风。

二、气旋

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

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

在北半球右偏,反之,左偏。

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

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

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大的可达三、四千千米。

气旋中,天气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气旋是全球最常见、人们最关心和最早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通常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区或热力结构进行分类。

按地区可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性涡旋等;按热力结构可分为冷性气旋和热低压等。

按世界气象组织所规定的登记标准,当热带气旋的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速32.6米/秒)以上时,就称之为台风或飓风。

补充:

“低气压、气旋、台风”的区别与联系

低气压是就气压的分布状况而言,是静态的;气旋是就气流的运动状况而言的,是动态的;台风就是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而且台风仅产生于热带洋面,而低气压和气旋也可能出现在陆地上。

三、热带气旋分类

名称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米/秒)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级)

热带低气压

10.8-17.1

6-7

热带风暴

17.2-24.4

8-9

强热带风暴

24.5-32.6

10-11

台风

32.7-41.4

12-13

强台风

41.5-50.9

14-15

超强台风

≥51.0

16或以上

四、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五、台风的分布和台风路径

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常发生在南、北纬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以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洋面为最多。

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

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中国南海海区;2、菲律宾群岛以东、琉球群岛附近海面(最重要的地区);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

其它季节明显减少。

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

造成台风路径多种多样的原因,主要是台风在大气运动过程中,受到复杂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太平洋上,其常见路径有:

1、西移路径;2、西北移路径;3、转向路径;4、特殊路径(如打转、蛇行、停滞、突变等等)。

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平均约20~30公里/小时,转向时移速较慢,转向后移速较转向前要快些。

六、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范围很大,直径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一比五十。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为台风外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部分。

台风外围是螺旋云带,直径通常为400-600公里,有时可达800-1000公里;台风本体是涡旋区,也叫云墙区,它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其直径一般为200公里,有时可达400公里;台风中心到台风眼区,其直径一般为10-60公里,大的超过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绝大多数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参见“图表解读”)。

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

从海面到3公里高度为流入层,3-8公里高度左右为中间层,从8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风顶是流出层。

在流入层,四周的空气作反时针(在北半球)方向向内流入,愈近中心风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风外输入台风内部;中间层气流主要是围绕中心运动,底层流入现象到达云墙区基本停止,尔后气流环绕眼壁作螺旋式上升运动;中间层上升气流到达流出层时便向外扩散,流出的空气一部分与四周空气混合后下沉到底层,一部分在眼区下沉,组成了台风的垂直环流区。

台风气温愈到中心愈高,气压愈到中心愈低。

七、台风的危害

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

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

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

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

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

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八、台风的功劳

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

科学研究发现,台风对人类起码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提供大量淡水资源。

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约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1/4以上,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起到调温作用。

赤道地区接受日照量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会消失。

台风可以缓解高温和旱情,使天气变得凉爽。

其三,保持热平衡。

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

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维持地球生态。

能量巨大的台风在形成及运行时,借助闪电等作用,可以击碎水分子长链,形成具有活性的短链水分子。

而地球上的生物在吸入这些短链水分子后,可增添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地球生态持久发展下去。

  其五,增加捕鱼产量。

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九、如何防御台风

1、加强监测、预报。

2、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订防台减灾的预案,如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

(二)寒潮

一、寒潮的概念

(1)一般概念:

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

寒潮是强烈的冷高压活动,是我国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

寒潮所到之处,寒风猛烈,气温剧降,低温、霜冻、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常相继出现,给农作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损害。

(2)中国气象局标准:

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3)上海标准:

24小时内降温≥10℃,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7℃,日最低气温≤-6℃。

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是因为一是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二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性,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例如:

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

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二、寒潮的形成

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

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以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此温度就更低,天变冷,蒸发少,空气越来越干燥,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致使寒潮发源地带的空气越缩越紧,密度增大,重量加重,造成向地面下沉的趋势,形成地面上的冷高压,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

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70℃的低温。

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

这就是寒潮爆发。

三、影响中国的寒潮路径

主要有三条:

①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

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②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入海。

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

③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

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入海。

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和长江流域再次之,华南最少。

四、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

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

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线电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寒潮灾害的特征:

影响范围大;常有多种并发灾害,如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但寒潮也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2、寒潮的防御

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五、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方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

方向

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中心向四周、北顺南逆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手形记忆

北半球:

右手握拳,大拇指朝上

南半球:

左手握拳,大拇指朝上

(大拇指朝上代表垂直气流方向,

四指方向代表水平气流方向)

北半球:

右手握拳,大拇指朝下

南半球:

左手握拳,大拇指朝下

(大拇指朝下代表垂直气流方向,

四指方向代表水平气流方向)

影响

天气

中心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实例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夏季:

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秋季:

北方广大地区秋高气爽

冬季:

南下的寒潮——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东西两侧风向

东侧:

偏南风西侧:

偏北风

东侧:

偏北风西侧:

偏南风

示意图(北半球)

(三)梅雨和锋面系统

一、梅雨

1、什么是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6° -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阴雨连绵的天气。

此时,降雨次数多,降水量大,正值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称为“黄梅雨”,简称“梅雨”。

由于这段时期,多雨阴湿,日照时间短,因此衣物极易发霉变质,又俗称“霉雨”。

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2、梅雨的天气特征

梅雨是一种大范围的降水过程。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雨量特别丰沛,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小,降水多是连续性的(或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

由于雨带的来回摆动,且多锋面气旋东移,梅雨期间常有雷阵雨,有时甚至有区域性的大雨、暴雨出现。

3、梅雨是如何形成的

梅雨是夏季风在江淮地区活动的重要特征。

梅雨开始(入梅)标志夏季风到达长江流域。

梅雨就是夏季风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

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从海上带丰沛的水汽,至6月上旬暖湿气流推进到我国江淮地区,并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江淮地区上空相遇,形成一条宽200千米~300千米,基本上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雨带。

由于冷暖气团势匀力敌,故锋面雨带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时阴时雨,细雨连绵的天气。

若遇气旋频繁活动时,则可出现阵雨或暴雨等。

直至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移,使夏季风也向北推进时,锋面雨带移出淮河流域,跳入黄河流域,梅雨结束,继而进入盛夏的伏旱期。

梅雨是南北冷暖气团僵持在江淮地区所引起的,其形成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北移,与中纬度大陆变性气团在上述地带交绥,形成准静止锋,锋面气旋活动频繁,造成连阴雨天气。

因而梅雨实为极锋活动的产物。

近来研究发现,梅雨与高空急流关系密切,6月份南支急流迅速消失,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一个副热带高压,亚洲南部上空可出现一支热带东风急流,在此环流形势下,梅雨即开始发生,出现日照少、阴雨天多,雨量丰沛的持续闷热天气。

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30°N以北时,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降水减少,转入晴热的盛夏。

4、梅雨与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

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

以南地区。

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

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

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 N-33° N范围内,稳定少动。

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

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

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 N以北地区。

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

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

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

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

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

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

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

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

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5、正常梅雨和异常梅雨

(1)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2)异常梅雨:

与正常梅雨相比,某些年份梅雨开始的早晚、持续的长短发生异常。

可分为早梅雨、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和“空梅”、倒黄梅(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

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

这种情况就好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

6、梅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梅雨与农业

梅雨是江淮地区重要的降水来源,正常梅雨量可占年降水量近40%。

梅雨的早晚、雨期的长短、梅雨的丰欠,对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江淮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适时适量的梅雨,确保了早稻灌浆、中稻插秧时需要的水量,有利于农业的丰收。

梅雨过早,雨期过长,雨量过多,易成洪涝灾害和低温灾害,影响夏秋作物收成。

梅雨过晚、雨期过短、雨量过少或空梅,则易出现干旱。

因此,江淮地区发展生产,必须根据梅雨天气变化规律,加强水利建设,既要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洪排涝;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

(2)梅雨与生活

南方的梅雨季节,相对湿度在80%以上,温度在25℃—30℃,最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

无孔不入的霉菌给生产、生活、健康都带来危害。

为此民间把“梅季”也称“霉季”。

梅雨季节要特别注意防霉。

二、锋面系统

1、什么是气团

  从地表广大区域来看,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质(温度、湿度、稳定度等)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它的水平范围常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垂直范围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水平温度差异小,一千公里范围内的温度差异小于10-15℃,这种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的概念:

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3、锋面的特点:

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

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

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4、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分类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移动方向

冷气团的移动方向

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来回摆动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锋面力度

较大

较小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区范围

图示

锋图

简图

天气图

雨区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天气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

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天气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寒潮、大风、沙尘暴

“一场秋雨一场寒”

夏季雨带的北移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

“一场春雨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图表解读】

1、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形成与天气状况示意图

该图教学可用比较法进行,比较时最好边画图边讲,层层递进。

①图形比较。

②归纳概念。

气旋:

在北半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低压。

反气旋:

在北半球,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高压。

③分析成因。

气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反气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在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高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总之,不管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④气流特征。

水平气流(见俯视图):

气旋:

从四周流向中心,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反气

旋:

从中心流向四周,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垂直气流(见剖面图):

气旋中心为上升气流;反气

旋中心为下沉气流。

⑤天气特征。

气旋:

因中心空气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

所以气旋过境时,

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

因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在下沉中水汽蒸发,所以为晴朗天气。

⑥中国案例。

反气旋——冬季影响我国广大地区的蒙古高压,就是一个冷性反气旋,在其影响下,我

国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南方也多晴朗天气;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暖性反气旋控制的结果。

气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登陆,往

往给经过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天气。

⑦风向判断。

判断气旋、反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应以北半球为例,讲清在气旋的

东部吹东南风、南部吹西南风、西部吹西北风、北部吹东北风。

在反气旋的东部吹西北风、南部吹东北风、

西部吹东南风、北部吹西南风;并要求学生能在气旋、反气旋图上画出任意一点的风向箭头。

2、台风结构示意图

台风的结构

台风眼区:

因气流下沉,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生一些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台风区内水汽充沛,气流上升强烈,往往能造成大量降水(200一300毫米,甚至更多),降水属阵性,强度很大,主要发生在垂直云墙区以及内螺旋云带区,眼区一般无降水。

影响我国的主要台风路径

 

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

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

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

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

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

影响我国的台风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移路径:

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

②西北路径(登陆型):

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

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③转向路径(抛物线型):

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

以上台风路径是多年平均得出的典型路径,反映了台风移动的一般规律。

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径,有些台风甚至会出现打转、摆动、准静止甚至倒退等异常路径。

至于南海台风有的还会向西南或东南方向移动。

4、冷锋、暖锋的判断

(1)

 

 

(2)冷暖锋判断法

①平面图判断法(如右图所示)

A、根据符号来判断冷、暖锋。

冷锋用线条加三角形表示,三角形画在暖气团一侧,如DF;暖锋用线条加半圆弧表示,半圆弧画在冷气团一侧,如DE。

B、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

冷气团移动的箭头A指向锋面DF,而暖气团B则背离锋面,则此为冷锋;反之,暖气团B指向锋面DE,冷气团C背离锋面,则此为暖锋。

C、根据雨区的位置。

雨区在锋后(A侧)的为冷锋,雨区在锋前(C侧)的为暖锋。

②侧视图判断法(如右图所示)

a

A、锋面坡度。

冷锋锋面坡度比暖锋锋面坡度陡,上图为冷锋,下图为暖锋。

b

B、冷气团移动的方向。

冷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直指锋面,而暖锋的冷气团移动箭头在锋面附近形成一个环流。

C、雨线倾斜方向。

冷锋附近风从冷气团吹向暖气团,雨线向暖气团一侧倾斜,而暖锋附近风从暖气团吹向冷气团,雨线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5、如何认识“锋面的倾斜方向和锋面雨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