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绵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绵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绵阳市学年高三下学期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线上学习评估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从先秦到今天史学一直连绵不断。
为什么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勒高夫在谈到当时热议的“史学危机”问题时指出,“我们希望继续存在和发展,静止等于死亡”。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史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国际史坛上“新史学”运动连绵不断。
从19世纪中后期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的“科学化历史”,到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鲁滨孙提出的“新史学”,再到20世纪70年代勒高夫提出的“新史学”,“新史学”运动一波接一波地出现。
每一波“新史学”都认为现有史学有重大缺陷,必须改进。
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新史学”这个口号是梁启超在1903年第一次提出的,接下来有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兴起,以后又是新中国的“革命史学”,到了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海峡两岸都出现了新一波的“新史学”。
在21世纪,更新的“新史学”仍然不断涌现,比如全球史、加州学派、华南学派等,体现了不同领域的史学家希望创新的意识和努力。
“新史学”之所以不断出现,是因为史学家们深有同感:
现在的史学不能为我们提供对过去的最好解释,所以必须创新。
史学的创新,包括史料、方法和理论的创新。
史学和文学、哲学不同,史学研究必须以充分、翔实的史料为依据。
在史料方面,今天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可以称之为“史料革命”。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在数量上是以往学者能够看到的史料的若干倍。
这些前人所不知的史料也可称为新史料。
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
要创新,就要使用新方法、新理论。
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
因此,“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
”那么,新方法、新理论从何而来呢?
一个人不可能关在房间里自己拍拍脑袋就想出来。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说:
“一个人如果经常去了解他所在的社会或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产生的新思想,他产生新创意的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反之,被隔绝起来的个人或许能在某些时点上突然产生一些创意,但此后就少有了。
经济学家兼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用鲁滨孙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能从社会中获取灵感,一个人能产生的思想少得可怜”。
史学要创新,就要摒弃封闭心态,充分利用全人类几千年创造的全部知识。
列宁说过: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财富为基础。
就中国经济史来看,中国过去只有食货学,没有经济史学。
中国经济史学是1903年以后才有的,由海外引入。
只有把握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才能从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学术资源。
应当强调的是,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并非一成不变。
一方面,它具有西方渊源与西方背景;另一方面,它在长期发展中也在不断科学化,这一科学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超越西方局限的过程。
可见,国际主流学术往往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态度是充分汲取其合理部分,同时对其不合理部分加以改进。
(摘编自《创新是史学发展的主旋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能不断发展,原因在于学者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研究,并敢于质疑现有的史学。
B.新史料的出现可以打破人们对历史的固定看法,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
C.传统史学忽略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但梁启超认为研究学科间关系是史学研究的关键。
D.国际经济史学的主流学术具有西方局限,虽在发展中不断科学化,但仍需辩证看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介绍中西方“新史学”的发展,同时也点明了“新史学”运动不断出现的原因在于史学家具有创新意识。
B.本文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首段引用勒高夫的话为“新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指明了具体发展方向。
C.文章从史学与它学的关系和了解社会以及社会上产生的新思想等角度,论述了创新时使用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来源。
D.文章先从中西方“新史学”运动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创新之于史学的必要性,然后再论述史学创新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长期存在、“新史学”不断出现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史学的生命力已成共识。
B.史学家具有创新的意识并且可以为之不断努力,这能够促进未来新史学运动的发展。
C.史学如果要想创新,需要史学家关注新的史料,运用新的理论,并摒弃封闭的心态。
D.传统史学家拒绝接受国际史学影响,导致中国1903年前只有食货学而没有经济史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上海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市1/4的生产总值、1/5的进出口总额、1/3的税收收入。
在上海科技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九成,全市近半数的专利授权由民营企业获得。
近些年来,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民营企业新增就业人数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七成。
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上海市政府要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要带头贯彻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还要更加全面、更大力度,目标是加快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民营企业是内贸流通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中坚力量。
民营企业是商务发展的生力军,国内贸易份额占90%,外贸出口份额占48%,对外投资份额占49%。
近年来,商务部一方面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内贸流通企业松绑减负,同时,支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
商务部部长钟山指出要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取消商务部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出口退税、贸易融资、贸易便利化等措施落地,出台扩大消费、创新流通等政策,让民营企业更有活力。
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对外投资意愿较强,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截至2017年底,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1.6万亿美元,民营企业占半壁江山。
对此,商务部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对境外投资设立企业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并取消了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审批。
要继续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为民营企业营造更优越的环境。
(摘编自央广网)
材料三: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民营企业有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宏观来看,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
从中观来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丰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从制度来看,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体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可以合理预期,未来一系列“有意义、有温度、能感知”的改革举措将陆续出台,政策效应会进一步释放,解决民营经济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的燃眉之急,让民营企业在政策上有更多获得感。
民营企业最大的挑战是民营企业自身,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成为勇于创新的勇敢者。
这说明,民营企业要渡过难关,不仅需要政府创造条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产生等靠要的想法。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敢于尝试、大胆创新。
发挥企业家精神,辨认和抓住新的机遇,广大民营企业就可以在这轮经济结构调整中获得新的生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市政府优化了政务服务,推行多项措施,为民营企业打造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B.为推动内贸流通企业创新发展,商务部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民企松绑减负。
C.政治优势、不断增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等都是我国民营企业能够较好发展的有利条件。
D.民企最大的挑战是其自身,说明了企业家不敢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营经济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上海科技创新和新增就业做出了贡献。
B.商务部“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是在民企走出去步伐加快的情况下提出的。
C.民营企业能否走出当前困境,其根本在于政府能否对民营企业提供优越的政策扶持。
D.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给民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6.三则材料均体现了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重视,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大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
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
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首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
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撒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心软命硬的人。
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
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
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
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
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
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
“喂!
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
“人?
”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老总啊!
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
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
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类,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大阳融化了。
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
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
更黑更深。
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
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已,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
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
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
“妈妈,不要怕,今晚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
关大妈猛然想起:
“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
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
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
“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
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
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
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
着火啦!
”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字,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
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
“猫子,可把你盼来了。
”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猫子“急急地跑上”突出其渴望见到关大妈的急切,“煞住”“慢慢”则写出其心中对关大妈的敬意。
B.第六段插叙对关大妈的介绍,既写出了她命运的不幸,突出了她性格的坚强,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关大妈在坟场奋不顾身的去救“猫子”,是因为她认出了“猫子”是儿子的朋友,隐约猜到了“猫子”的身份。
D.被老百姓称为“猫子”的游击队员,却被敌人称之为“老虎”,可见他是一个让百姓亲近,让敌人惧怕的英雄。
8.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为什么将“关大妈”称为“游击队之母”?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迈宇贯之,兴化军仙游人。
嘉定十年进士,为潭州观察推官。
丁内艰,调浙西安抚司干官。
考廷试,详定官王元春欲私所亲置高第。
迈显擿其缪,元春怒,嗾谏官李知孝诬迈在殿庐语声高,免官。
调南外睦宗院救授。
真德秀方守福州,迈竭忠以裨郡政。
俄召试学士院,策以楮币,迈援据古今,考究本末,又因楮以及时事,言:
“君子之类虽进,而其道未行;小人之迹虽屏,而其心未服。
”真德秀病危,闻迈所对,善之。
帝再相乔行简,或传史嵩之复用,迈上封事曰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又言吴知古、陈洵益挠政。
轮对,言:
“君不可欺天,臣不可欺君,厚权臣而薄同气,为欺天之著。
”迈由疏远见帝,空臆无隐,帝为改容。
言者劾迈论边事过实,魏了翁侍经筵,为帝言惜其去,改通判漳州。
蒋岘劾迈前疏妄论伦纪,请坐以非所宜言之罪,削二秩。
久之,复通判赣州。
改福州、建康府、信州,皆不行。
淳祐改元,通判吉州。
右正言江万里袖疏榻前曰:
“迈之才可惜,不即召,将有老不及之叹。
”帝以为然。
有尼之者,遂止。
知邵武军。
在郡,诏以亢旱求言,迈驿奏七事,而以彻龙翔宫、立济王后为先。
时郑清之再相,以左司郎官召,力辞。
以直秘阁提点广东刑狱,亦辞,改侍右郎官,谏官焦炳炎论罢。
予祠,卒,赠司农少卿。
迈以学问词章发身,尤练世务,易祓戒潭人曰:
“此君不可犯。
”夺势家冒占田数百亩以还民。
李宗勉尝论迈,然迈评近世宰辅,至宗勉,必日“贤相”。
徐清叟与迈有违言,迈晚应诏,谓清叟有人望可用。
世服其公云。
(元·脱脱等撰《宋史·王迈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B.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C.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D.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且旧相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君子空于一网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艰,古丧制名,一般子遭父丧称丁内艰或丁内忧,子遭母丧称丁外艰或丁外忧。
B.教授,官职名,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今指高等学校教师的最高专业职称。
C.轮对,“轮当面对”的简称,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对”有“对策”之意。
D.赠,指朝廷赐予死者或死者亲属官职、爵位或其他荣誉称号,又称“追赠”“追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迈颇受好评,他在入仕之后,真德秀、魏了翁、江万里等人都表示过对他的肯定。
B.王迈忠心为国,策楮币事、论复用旧相事、在邵武军驿奏七事等可见他的忧国之心。
C.王迈不畏权势,曾直言乔行简等人“奸憸刻薄”,又助百姓夺回被豪强侵占的良田。
D.王迈为人公正,李宗勉、徐清叟都曾经陷害过他,但王迈不计前嫌,仍然称赞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向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迈显擿其缪,元春怒,嗾谏官李知孝诬迈在殿庐语声高,免官。
(2)蒋岘劾迈前疏妄论伦纪,请坐以非所宜言之罪,削二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①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牧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退居山阴时所作,时年诗人73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藏书虽多却不能救贫,仅靠着几间茅屋蔽身,戏谑之语中透着几分失落。
B.颔联点题,诗人借“燕去燕来”“花开花落”这些特征鲜明的事物点明时节。
C.诗人凭高之时仍不失慷慨之气,以一“笑”字显其渴望杀敌报国的豪迈之情。
D.本诗虽题为暮春,但重点不在伤春,而是展现诗人退居后的生活场景与心境。
15.本诗第三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又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于是有了“______,__________”的共鸣。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字是表意文字,但对其中的“意”,但相当多的人对“表意文字”理解得比较简单。
以为每个字的意义均可以从其楷书字形中找到解释。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
殊不知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很多现代字形与造字之初,不同汉字中相同的构件,其来源可能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字形中的构件并不都是表意的,而是有的表音,有的是代替某个构件的记号。
若都当作表意构件去理解,则难免。
汉字演变的复杂知识一般人不了解,这很正常,但切不可信口开河,以免将错误知识和观念_____下去。
汉字历史悠久、不断演进,汉字中蕴涵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
汉字与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播者,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情感,全社会应树立对汉字的敬爱之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很多汉字形成的语境已经改变了,理解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为此,有必要在民众中科学的汉字基础知识。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起源确实与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有关。
B.古时人们使用的图形符号确实是汉字的起源。
C.古时人们使用图形符号,而这些符号确实逐渐演化成了汉字。
D.图形符号被古人使用,后来的确演化成了汉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相径庭牵强附会留传推广
B.方枘圆凿穿凿附会留传普及
C.方枘圆凿牵强附会流传推广
D.大相径庭穿凿附会流传普及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使产生汉字的语境发生改变,探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B.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更加困难,原因是产生汉字的语境已随时代发展发生改变造成的。
C.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汉字的语境多已改变,这使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D.因为很多汉字产生的语境已发生改变,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探索汉字起源与演变更为不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医古籍中常有“温疫”和“瘟疫”出现。
瘟疫是一切传染病的总称;温疫是瘟疫中的一种,____①_。
除了温热性的瘟疫之外,还有寒性的瘟疫和燥性的瘟疫等等。
按照中医的观念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是一种以湿瘟为主的瘟疫。
感染瘟疫的原因很多,_②____,葛洪曾指出:
“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或饮食生冷杂物。
”_____。
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中医就颇有成效。
相信以后在瘟疫的防治方面,中医将发挥更大作用。
21.为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学校团委发起“走进名著,重温经典”的名著推荐活动,请你从《巴黎圣母院》《红楼梦》《老人与海》和《家》中任意挑选一本,写一段推荐词。
要求:
内容准确,语言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
假期中,或许你在全民抗疫的报道中,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或许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理解了亲情在于陪伴;或许在努力的学习中,明白了未来在于拼搏与自律;又或许在缺少督促的环境中,感到了焦躁与迷茫……
将来回首这段时光,你会发现这段特殊的经历,带给你太多的思考与感想。
请你以“十年之后的自己”的身份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中国史学能不断发展,原因在于学者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研究”错误,第一段“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中国,从先秦到今天史学一直连绵不断。
为什么史学能够存在几千年?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可知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
B项,“新史料的出现……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错误,第二段“新史料的大量出现和继续大量出现,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诸多前人不可能看到的历史面相”,可知这是史学创新的前提,没有依据。
C项,“但梁启超认为研究学科间关系是史学研究的关键”错误,第三段“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里倡导史学革命,原因之一是中国传统史学‘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
因此,‘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