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docx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现实生活中,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材料中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
A.天与人的关系问题 B.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D.理与气的关系问题
2.“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对《红楼梦》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认识决定实践,实践水平的不同,认识也就各不同
C.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D.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差异
3.一段弯曲的树根,弃置荒野,匠人过而不顾,农人或拾为木柴,根雕艺术家得之,如获至宝。
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人们的意识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必不相同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4.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④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反过来又成为科技进步的强大助推器。
比如有些生物实验,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仅能迅速获得结果,而且能节约器材费用,还能避免某些真正实验所具有的危险性。
上述事实说明
A.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取代现实的科学实验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直接现实性 D.能动性
7.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主要任务,并为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指明路向,“稳中求进”成为来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
这说明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
C.事物内部结构总具有优化趋向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限的
8.“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与此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C.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9.“嫦娥一号”在200公里轨道高度获取了120米分辨率全月图,而“嫦娥二号”卫星在15公里近距离轨道对月球虹湾地区高精度成像,加上新设计的CCD相机,“嫦娥二号”分辨率可以优于“嫦娥一号”1.5米。
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③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能力 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0.2011年3月11日,9.0级大地震使日本海底大面积升降,产生的重力差引发了海啸,损失惨重。
“准确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但这种预测目前还做不到。
这告诉我们
①人自然的变动规律无章可循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世界上还有很多神秘领域无法让人们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牛顿说:
“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认识论角度,这说明
①认识来源于人的大脑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④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
“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
”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
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
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
“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
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①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②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③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在一定意义上真理就是谬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从邓小平提出培育“四有”新人、坚持“三个面向”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这说明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5.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回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认识
A.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16.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17.古诗云: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图画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8.“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
”短短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入到一种空灵恬淡的意境中。
从哲学角度看,这种意境
A.因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B.必须借助现实的景物作为载体
C.意境的设置有时可以摆脱事物规律的制约
D.意境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的主观想象
19.“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那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
A.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
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20.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二、主观题
1、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
“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
忙忙碌碌而无所得。
”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
“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
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
”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为什么面对同一现象不同主体会产生认识差异?
(2)为什么三种不同的认识会产生“消沉”、“聪明”、“坚强”不同的效果?
2、材料一:
2011年8月1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实现下潜5000米级水深的突破。
“蛟龙号”深潜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远洋深海探测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材料一中,我国深海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
(6分)
材料二: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
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
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2)辨析:
真理因人而异,所以真理是无法辨明的。
(5分)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6分)
4、材料1
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
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
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顶着一顶非常沉重的“大帽子”——“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12月8日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六个“请”,诚挚地希望与会代表尽快达成协议。
材料2
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我们感受不到为人类的未来谋划的会议气氛。
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现在的寒冬腊月却与几十年前的动辄零下30℃的寒冬腊月不可同日而语。
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持有的生活态度、经济模式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
我们需要为子孙后代计划,为他们预留生存空间。
如今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
5、有人认为“既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我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试评析之。
《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C
C
C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C
A
B
C
B
A
D
二、主观题
1、答: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认识既有客体的作用,更有主体的作用。
材料中三个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现象产生认识差异是主体的不同选择的结果。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不同所致。
人的认识及其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由主体决定。
(2)三种不同的认识会产生“消沉”、“聪明”、“坚强”不同的效果,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6分)
2、答: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深海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深海探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深海探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深海探测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2分)
(2)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知识结构及认识水平等不同,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不能据此认为真理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
(3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性。
因此,庄子“是非莫辩”的观点是错误的。
(2分)
3、答案:
(2)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4、【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又要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启示我们要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树立科学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实践决定认识,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现实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5、答:
认识或知识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关系的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但人们不可能事事依靠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和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