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137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7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公共安全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公共安全

1、概念:

安全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发生过程中,能将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状态。

属性:

大多数学者认同安全具有主观与客观二元性即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安全的客观存在是指:

具有对抗一切现实或潜在威胁的实实在在的保障。

安全的主观感觉是指:

人们对于自己生命和相关事物的无忧河放心。

二、突发事件

2、定义: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分类:

自然灾害:

回函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事故灾难:

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时间。

社会安全事件:

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

分类优点:

本质上是基于事件发生的诱因进行分类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预防危机提供线索,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应急措施的采取提供基本的依据,符合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分类不足:

存在分类分歧,对于前四大类危机,目前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观点比较一致,争论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是将经济危机单独列为一种特定类型的危机,还是将它纳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加以管理。

4、分级及影响因素

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同时,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顺应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也划分为四个等级,并依次用不同颜色标明。

突发事件分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突发事件的客观属性,承灾体的承受能力和社会整体的控制能力三个方面。

突发事件客观属性:

性质,产生原因,损失后果,影响范围等。

作用对象承受能力:

物理属性,心理属性,能力属性,影响程度,严重程度等。

社会整体控制能力:

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机制(预警预测、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政策保障。

5、分期

综合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划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

并对应设置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酝酿期(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主要任务是防范事件的发生,主要内容包括:

应急预案体系,城乡规划符合预防与应急管理的需要;预防并防范潜在隐患;完善应急培训、演练、教育体系;确保应急的人员、物资、经费保障;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人才培养与科学开发等

爆发期(监测与预警机制):

主要任务及时控制事件并防止其蔓延。

主要内容包括: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收集、报告、评估制度;监测制度;预警制度;社会安全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等

缓解期(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主要任务是:

最大限度的降低事件带来的损失,主要内容包括:

应急处置机制;各类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应急协作机制;信息发布;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应急职责;有关单位的应急职责;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等

善后期(事后恢复与重建机制):

主要任务是:

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并从灾难中学习,主要内容包括:

损失评估和组织恢复重建;支援恢复重建;善后工作;调查、应急处置工作总结等

三、应急管理

6、定义:

应急管理是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旨在保障公共安全,避免或减轻因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失序。

7、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应急管理的特征

1)应急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2)应急管理的公共性

3)应急管理的“政府失效性

8、应急管理发展的阶段及特征

应急管理是以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明确原有相关机构的应急管理责任为开端的。

以此为标准,可将应急管理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9、应急管理的四个里程碑事件及意义-陈安

1)1979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的成立,从基础上解决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不统一。

2)2011年美国9.11事件,将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合二为一。

3)2003年席卷全球的SARS,突破了EM的地域限制

4)美国Catrina飓风,FEMA的再生

10、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1)从建国初到2003年:

经验性、临时性

虽然经验很多,但是也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体系,反应机制是典型的“撞击—反应”模式,应急的重心是救灾救援,突发事件的前期准备与预防预警、后期的恢复重建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现代意义的全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空白状态。

2)非典到《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

制度化、专门化

2003年7月28日,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后,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推动突发公共事件“一案三制”工作。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建成,这被认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隶属国务院办公厅,直接向国务院总理负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应急管理“常态化和专门化”的一个标志。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成,被认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3)2007年11开始:

发展与完善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开始建立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将应急管理上升为法定行为。

四、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

11、全面应急事态管理的理论原则(CEM)

1、对各种类型的灾难及其后果实施管理。

2、对所有应急管理的参与者实施统一协调与领导。

3、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实施管理。

4、对全国各级政府、各种组织的所有合适资源实施统一调配使用。

12、简述全危险方法及其实施原因

全危险方法是西方国家在公共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管理原则。

此方法是企图利用同一套公共安全管理安排,处理和反应所有种类的应急事态、灾难和民防需求。

实施「全危险方法」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项:

1、一套系统能够确保最经济的公共安全管理成本。

2、能够保证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需求。

3、能够实现统一且具高效率的指挥和运作。

13、生命周期理论

灾害减除——准备——应对——恢复

14、有准备的社区理论

美国应急事态管理学院教科书中对「有重建能力小区」的解释是:

「有重建能力的小区可能在自然灾害的极端重压下屈服,但它们基于以下原因而不会瓦解:

1、它们的道路、公用事业和其它辅助设施构成的生命线系统设计了持续运转功能,能够面对洪水、飓风和地震的袭击。

2、它们的邻里和企业、医院和公共安全中心坐落在安全地区,而不是已知的高风险区。

3、它们的建筑被建成或改建成符合建筑法典标准要求、能够面对自然灾害威胁。

4、它们的自然环境保护系统能针对诸如沙丘和湿地等地方加以充分保护。

五、公共安全的管理组织

15、美国应急管理组织架构

总统权力来源和法律基础

总统权力来源和法律基础总统应急权力的行使

16、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中,对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做了表述,即“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应急管理体制从应急管理指挥层次的角度,包括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和应急救援处置体制。

17、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及职责

民政部:

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灾情,统一发布灾情,

管理、分配中央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组织、指导救灾捐赠;承担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日常工作,拟定并组织实施减灾规划,开展国际减灾合作。

国家减灾中心:

设在民政部,承担中国减灾救灾信息交流、技术支持、政策咨询、人员培训和基础研究等职能。

它是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七、灾害减除

18、灾害减除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灾害减除:

就是对所有可能危害到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事件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其破坏程度,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主要内容:

1)回避危险区;2)建设环境的适应力;3)宣传、培训和教育

19、灾害减除与准备的异同

相似之处:

都是为未来的灾害做准备,目的都是尽可能的减少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这也是引起人们混淆的主要原因。

不同之处:

1)着眼点不同;2)针对目标不同;3)所需力量不同

1)着眼点:

灾害减除是长期工作,希望一劳永逸,其对应的是采取一系列的根本性措施,这些措施是长期的,针对某一类或几类自然灾害;准备是为了下一次灾害的到来做的应急性的资源准备工作,往往是一次性的。

2)针对目标不同:

灾害减除针对的目标是形成灾害的风险,使其尽可能不形成灾害;准备针对的是灾害本身;准备是为了下一次灾害的到来做的应急性的资源准备工作,往往是一次性的。

3)所需力量不同:

灾害减除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需要居民配合,更需要教育带来观念的更新;准备则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工作,只需要公众认可,它调动的力量主要是公共安全管理部门。

20、风险的定义和两个计算公式、及这两个公式的关系

风险:

是危险发生的几率性和可能,它包含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

“风险=致灾因子×承载体脆弱性”阐述了风险形成的机理;

“风险=可能性×后果严重性”便于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

两者之间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没有本质冲突。

削减致灾因子会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脆弱性会减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评估的流程及各阶段相关内容。

21、

八、准备

22、准备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应急准备:

是指为有效开展应急活动,保障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应急预案、城乡规划、应急队伍、经费、物资、设施、信息/通信、科技等各类保障性资源的总合。

准备的内容:

应急预案、城乡规划、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资金技术装备

*********应急预案(老师说重点)

定义: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体系:

编制主体: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政府(国家-省-市-县-镇-村)-企业-家庭

预案类型:

总体-部门-专项

综合-专项-现场处置方案

内容:

总则-风险与资源分析-组织机构-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宣传和培训-演习-奖惩)-附则-附录

编制步骤:

步骤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步骤2、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步骤3、编制应急预案

步骤4、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步骤5、应急预案的实施

要点:

要点1、通过风险分析确定预案体系

要点2、明确组织机构和职责

要点3、明确分级条件及启动

要点4、明确信息流程

要点5、确立分级负责的对应关系

九、应对

23、概念和基本内容

概念:

又叫应急响应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所有必要措施。

基本内容:

预警、先期处置、快速评估、决策指挥、信息发布

西方国家应对原则

24、西方国家应对具有的三个共同原则:

地方为主的原则、逐级介入的原则、

优先权原则

美国紧急事态管理学院教科书应对的优先权原则:

第一优先权:

生命拯救

第二优先权:

突发事件的稳定、第三优先权:

财产保护

25、预警

定义:

针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向利益相关者提前发出警报(紧急信号),以减少损失的行为。

26、快速评估的定义和特殊性

定义:

快速评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评估类别,是在主要问题还不清楚,同时又缺乏充足的时间和资源以进行长期且详尽评估的情况下,调查一种复杂情景的方法。

特殊性:

首先,快速评估区别于其他评估的根本特点是:

它是一种有着极大约束性的评估。

其次,快速评估更重视定性的结果。

第三,快速评估鼓励非程序化和超理性的思维。

第四,快速评估重视类比的方法。

27、决策指挥的定义

决策指挥是指在应急指挥者在对突发事件特定的原因、性质、时空特征、扩散态势、影响后果等进行快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应急控制模式,对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力量、各种活动进行时间上、空间上的安排与调整的过程。

28、现场指挥部的定义

现场指挥部是指在应急决策与处置过程中,由相关部门组织的、临时性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决策、指挥与处置机构。

十、恢复重建

29、定义:

恢复重建是消除突发事件短期、中期、长期影响的过程。

主要包括两类活动:

一是恢复,即使社会生产活动恢复正常状态;二是重建,即对于因为灾害或灾难影响而不能恢复的设施等进行重新建设。

30、恢复重建的起点和终点

开始时间:

突发事件事态得到控制/进入稳定状态/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后果对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威胁已经解除。

结束时间:

比较难以确定(灾前状态?

更佳状态?

//硬件设施相对好衡量—经济、就业、环境、心理等很难量化)

31、住房恢复重建的四阶段

应急住处—临时住处—临时住房—永久住房

应急住处:

是指社会公众在灾后紧急安身、躲避风雨的场所。

如许多家庭在地震等灾害发生后暂时在汽车中休息。

临时住处:

不仅能提供休息的地方,也能满足灾民饮食的需要。

例如,灾民投亲靠友或在宾馆、体育馆中暂时安身。

在国外,教堂经常成为灾民的临时住处。

临时住房:

临时住处带有避难场所的色彩,是多人共有的;而临时住房则是灾民个人拥有的、非长期的安身场所。

许多时候,临时住房的选址并不理想。

永久住房:

是在理想的地址重建的长期住宅。

在永久住房完工后,灾民乔迁新居。

32.、国外住房恢复重建4种形式

一是依靠自身力量,由受灾家庭自己出钱、出人、出材料进行重建。

二是依靠亲情关系,由亲朋好友帮助受灾户重新建房。

三是依靠救灾制度,也就是说,依靠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重新建房。

四是依靠保险赔付,在灾后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以赔偿金重建房屋。

33、简述救助补偿的多元主体

政府在救助补偿方面是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唯一的主体,一个有效和充分的救助补偿机制需要多元的参与主体

一是需要发挥非政府的作用;二是发挥企业的作用(责任感);三是要发挥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