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8118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重庆市第一中学等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重庆市第一中学、合肥八中、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无关,但与其功能有关

B.衰老细胞和幼嫩细胞中m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S型肺炎双球菌的染色体上有荚膜生成基因

D.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无关,但与其功能有关,A正确;幼嫩细胞在生长发育为衰老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而细胞分化会导致细胞中mRNA的种类、数量不完全相同,B错误;S型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无染色体,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细胞寿命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明确细胞分化后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而蛋白质与mRNA会有所不同。

2.下列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HIV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减弱

B.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D.与艾滋病病人共进晚餐、共用冲水马桶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过敏反应是身体对外来抗原(如花粉、虾蟹等动物蛋白)产生过强的免疫反应引起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其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详解:

HIV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减弱,A正确;器官移植时T细胞会增殖、分化,发挥发免疫作用,导致免疫排斥反应。

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免疫抑制剂,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错误;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病人共进晚餐、共用冲水马桶都不会感染艾滋病,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下图是一组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

B.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被分解了

C.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α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成正比

D.若在向右的单侧光下重新实验,甲会向左弯曲生长,丙会直立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组实验中,乙组实验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把甲、乙两组实验下面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如图丙所示,观察胚芽鞘的弯曲情况,即可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否存在极性运输。

详解:

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如果放上琼脂块后丙图胚芽鞘向右弯曲,说明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否则琼脂块中不含有生长素,A正确;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只能从a端运输到b端,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错误;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α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反比,C错误;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甲、丙都无尖端,因此胚芽鞘的弯曲方向与光照没有关系,则甲会直立生长,丙会向右弯曲生长,D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图型,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芽鞘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4.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时,有人用血糖仪对稀释10倍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用葡萄糖消耗量计算出呼吸速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时间(min)

稀释10倍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

1

0

初始

24.5mmol/L

2

15

有氧1

18.6mmol/L

无氧1

21.3mmol/L

3

30

有氧2

9.9mmol/L

无氧2

13.5mmol/L

 

A.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中有氧组为实验组、无氧组为对照组

B.该实验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C02的产生情况,以浊度为实验指标

C.随着时间变化装置中酵母菌种群的有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速率都逐渐下降

D.每升培养液中酵母菌前15min的有氧呼吸速率为0.393mmol/min,无氧呼吸速率为0.213mmol/min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方程式:

有氧呼吸:

C6H12O6+6H2O+O2

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详解: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呼吸方式的区别,这两组实验都作了一定的人为因素处理。

A组需要通过不断通气创造有氧环境,B组需要对锥形瓶加以密闭创造缺氧环境,根据对比实验的概念可知,有氧组与无氧组均属于实验组,A错误;消耗等摩尔的葡萄糖,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是无氧呼吸的3倍,因此该实验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C02的产生情况,以浊度为实验指标,B正确;在0—15分钟时间段,有氧呼吸的速率为(24.5-18.6)×10÷15=3.93mol/min,在15—30分钟时间段有氧呼吸速率为(18.6-9.9)×10÷15=5.8mol/min;在0—15分钟时间段,无氧呼吸的速率为(24.5-21.3)×10÷15=2.13mol/mim,在15—30分钟时间段,无氧呼吸速率为(21.3-13.5)×10÷15=5.2mol/min,因此随着时间变化装置中酵母菌种群的有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速率都逐渐上升,C、D错误;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有两处,一是本实验是对比试验而不是对照实验,有氧、无氧组均为实验组,二是计算不同时间段内的酵母菌的呼吸速率时,由于使用的是稀释10倍的葡萄糖溶液,因此最后呼吸速率要乘以10。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艾弗里等人利用荧光技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DNA和RNA可以作为同一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物质

C.细胞中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的RNA有三种

D.遗传信息是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2、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其中RNA又包括mRNA、tRNA、rRNA三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

艾弗里等人将从S型细菌中分离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同一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不可能既是DNA又是RNA,B错误;细胞中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的RNA有mRNA、tRNA、rRNA三种,C正确;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核酸的知识,学生识记核酸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6.某植物的雄株(只开雄花,性染色体为XY),雌株(只开雌花,性染色体为XX)。

其叶片分阔叶与细叶(受基因A和a控制)两种、茎秆分有绒毛与无绒毛(受基因B和b控制)两种,一株纯合雄株与一株纯合雌株杂交后,子一代雌、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阔叶有绒毛♀:

阔叶无绒毛♀:

阔叶有绒毛♂:

阔叶无绒毛♂:

细叶有绒毛♂:

细叶无绒毛♂=6:

2:

3:

1:

3:

1。

则这对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A.AAXBXB、aaXbY或aaXBXB、AAXbYB.BBXAXA、bbXaY或bbXAXA、BBXaY

C.BBXaXa、bbXAY或bbXaXa、BBXAYD.aaXBXB、aaXbY或AAXBXB、AAXbY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能够利用逐对分析法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亲代的基因型。

详解:

子二代的雌性的表现型只有阔叶,而没有细叶,说明控制阔叶与细叶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对于阔叶与细叶这对等位基因来说,F2代雌性全部表现为阔叶,雄性阔叶:

细叶=(3+1):

(3+1)=1:

1,因此可推断阔叶(A)对细叶(a)为显性,F1代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XAY;F2代中无论雌雄都既有有绒毛、又有无茸毛的植株,说明控制有绒毛与无茸毛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有茸毛(6+3+3):

无茸毛(2+1+1)=3:

1,说明有绒毛(B)对无茸毛(b)为显性,且F1代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

综合两对相对性状考虑,F1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又亲本均为纯合子,因此由F1可推出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BBXAXA、bbXaY或bbXAXA、BBXaY。

故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致死基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判断基因型及表型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7.脊髓是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

脱水是指人体大量丧失水分和Na+,引起的细胞外液减少的现象。

其中有一类是高渗性脱水,即失水多于失盐,患者的尿量减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渗性脱水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会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器会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最终尿量减少。

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

(2)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_________,从而完成相应的生理活动。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丢失部分Na+会影响神经细胞电位的形成,该电位在膜两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升高

(2).下丘脑滲透压(3).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4).电位变化(5).位于脊髄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6).外负内正

【解析】

分析:

所谓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溶质微粒越少,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其可以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详解:

(1)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其中高渗性脱水时,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滲透压感受器会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兴奋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到轴突末端,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完成相应的生理活动。

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脊髓控制,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的“憋尿”,说明位于脊髄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3)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因此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丢失部分Na+会影响神经细胞电位的形成。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渗透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结合,明确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使Na+内流,引起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

8.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约有近2亿吨的缺口。

某兴趣小组通过研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欲为粮食增产提出建议。

该小组取生长旺盛且状况一致的某植物绿叶,用打孔器打出若干相似的小圆形叶片(注意避开大的叶脉),并抽出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待用。

利用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其中红光、蓝光和绿光是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对白光进行过滤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如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每次实验过程中,实验装置中都需放置3个烧杯、每个烧杯中放置10片小圆形叶片,这么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①光照强度越大,___________越强,叶肉细胞间隙气体越多,上浮速度越快(即光合速率越大)。

②光合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很少吸收绿光,导致不同波长的光下叶片上浮速度(即光合速率)不一样。

(3)已知该植物在红光或蓝光下的光合速率高于白光,但是该实验结果显示白光下光合速率最高,这与已知不相符。

从该实验设计过程的角度分析,你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据此分析,应选择___________的材料作为温室大棚的棚顶,利于大棚作物的生长。

【答案】

(1).消除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2).光反应或水的光解(3).红光和蓝紫光(4).因为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将白光过滤后,光照强度下降,不是等光照强度的红光、蓝光和绿光(或实验中的红光、蓝光和绿光是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对白光进行过滤后得到的,光强度小于白光)(5).无色透明

【解析】

分析:

图示是利用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装置图,表格数据是利用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的结果。

表格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相同的光质处理叶片,其上浮时间不同,即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相同的光照强度下,不同光质处理叶片,其上浮时间也不同,即光合作用速率也不同。

其中在白光照射下,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最短,而在相同光照强度的绿光照射下,无叶片上浮,说明同等强度的白光处理叶片时,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而在绿光照射下,植物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

(1)  在实验中,除欲处理的因素外,其他诸实验条件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能在实验过程中随意变动,否则可能有未被控制的因素干扰实验结果,因此在每次实验过程中,实验装置中都需放置3个烧杯、每个烧杯中放置10片小圆形叶片,这么做的意义是消除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2)①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附着在叶片上,使叶片的浮力变大,叶片上浮。

光照强度越大,光反应或水的光解越强,叶肉细胞间隙气体越多,上浮速度越快(即光合速率越大)。

②叶绿体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所以叶绿体光合色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很少吸收绿光,导致不同波长的光下叶片上浮速度(即光合速率)不一样。

(3)已知该植物在红光或蓝光下的光合速率高于白光,但是该实验结果显示白光下光合速率最高,这与已知不相符。

从该实验设计过程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实验中的红光、蓝光和绿光是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薄膜对白光进行过滤后得到的,光强度小于白光。

据此分析,由于在白光下植物的光合速率最强,因此应选择无色透明的材料作为温室大棚的棚顶,利于大棚作物的生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和叶圆片沉浮法测定光合作用的速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够表格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9.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例如:

“桑基鱼塘”和“猪沼果”(农户养猪,猪粪发酵产沼气,沼气发电或做燃气供家用,沼渣培育果林)生产模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___________和物质循环再生利用,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

(2)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生产中还要往农田不断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农业体系中,农作物也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___,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2).不矛盾(3).农田土壤中的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4).性别比例(5).生物防治(6).信息传递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与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

(1)“桑基鱼塘”和“猪沼果”的生态模式下,猪的粪便、蚕沙、蚕蛹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同时这些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的一些无机物又重新被植物利用,该农业生产体系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利用,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

(2)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生产中还要往农田不断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因为农田土壤中的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3)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

交配后,雌虫即停止分泌。

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就是模仿利用雌虫分泌的性外激素来引诱雄虫进行诱杀,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点睛: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态农业的基础知识,并能结合实际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来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10.某自花传粉二倍体植物(2n=20)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对a完全显性,基因B对b不完全显性。

已知基因A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Bb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

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红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F1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假说一:

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

假说二:

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

假说三:

F1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___________时期四分体的个数为10个,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已知4种不同颜色的焚光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

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__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

(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有人认为:

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

该说法是否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专家认为:

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与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

若假设正确,F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_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

【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前期)

(2).8(3).不正确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4).红花:

粉红花:

白花=3:

6:

55(5).基因与基因的产物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答题,注意逐对分析法的应用。

详解:

(1)①出现四分体是减数分裂前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用显微镜观察四分体应在F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植物共有20条染色体,可形成10个四分体。

如果观察到F1白花植株有10个四分体,说明没有丢失染色体;如果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只会观察到9个四分体。

②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其上的基因也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因此用4种不同颜色的焚光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8个,可以否定假说二,说明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没有发生片段缺失,否则荧光点的数目会小于8个。

(2)①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或A_BB,因此,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导致F1植株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白色),也可能是发生b→B的显性突变,导致F1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为AaBB,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

因此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该说法不正确。

②据题意可知,另外一对基因与与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设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