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948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6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

6—3 凉州词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盛唐时边防将士在出征前举行酒宴的特定场景,表现将士们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战争是残酷的。

自古以来,只要上战场,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准备。

这些大碗喝

酒、大声放歌的壮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长期戍边,在荒寒艰苦的环境下

,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这一次出征前的盛大酒宴,他们要举杯痛饮。

从马

上传来的琵琶声欢快而激越,既催将士们举杯痛饮,又似进军的号角,将征战前

的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

扬,豪爽地互相劝饮:

醉就醉吧,本应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

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这首诗宣扬的不是战争的可怕,也不是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

哀叹,而是一种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表达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

它给

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

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

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

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

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

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

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

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

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

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

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

积累。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

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

学生可

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

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

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

这也是一首边塞诗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

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

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

接着,第三句笔锋一

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

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

而羌

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

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

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

“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

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以“春风不度

玉门关”句结尾。

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

士兵的疾苦呢?

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例如:

“欲饮琵琶马上催

”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

们马上出发去打仗。

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在这里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

理解应予以关注。

相关资料

凉州词:

乐府旧题。

夜光杯:

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7.山水风情

[板块说明]

本板块围绕主题选入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和《田

园诗情》。

三篇文章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或描写自然景观的奇幻美丽,或展示世

界名城的独特风情,或描绘静谧和谐的异域风光,是引领学生感受山水风情的佳

作。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本组课文建议教学6~7课时。

7—1 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

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

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

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

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

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漓江、无瑕、翡翠、峰峦、

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有关桂林山水的各种资料,如: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看有关介绍桂

林山水的录像片或风景片,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景色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为

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4个,要求会写的有9个。

其中“赏”“栽”“蒙”“障”

的字音要注意,不要读错;“赏”和“常”、“峰”和“锋”、“栽”和“载”

、“骆”和“络”、“驼”和“驮”的字形比较相近,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不

要写错。

2.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

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

赏桂林山水的美景。

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

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

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

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

比如,讲漓江水、桂林

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

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本课适合背诵。

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

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

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2、3自然段中结

构相似的句子。

3.阅读教学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怎样引

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

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

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

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

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

比的是什么呢?

比的是它们

各自的特点。

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

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

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如,波澜壮阔的大

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

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

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

“这就是奇峰罗列”“

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

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

“这样

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意思是说:

奇、秀、险的桂

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

的桂林山。

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再加上空中

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

观赏

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千米,沿途所见,都

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

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

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

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

思想感情。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

这道题旨在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

其中“绕”“栽

”“蒙”几个字容易写错,写时要注意指导。

(2)“连段成篇”。

这道题与上一篇课文相承接,是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如何

连段成篇而设的。

课文开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

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第2自然段写了

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3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

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3)“做一做”。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连环画、配解说词等形式进

行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桂林山水,走进桂林山水,丰富感知,充分

地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

5.课时安排:

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在表达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比较典型的“总—分—总”的

顺序。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顺序的好处,并尝试在写作当中运用这

种写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

是:

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相关资料

1.词语注释

(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观赏:

观看欣赏。

翡翠:

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瑕:

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拔地而起:

从地面高出。

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

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桂林山水

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据考

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2000米。

今天遍

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

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

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

坚硬的

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

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

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

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

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

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

实际上,在漓江两岸,独秀峰、叠彩山、南溪山、芦

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3.泰山

在山东省中部。

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

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

古人列为五岳之首。

古代帝王多来泰山祭天地。

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

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4.香山

在北京市西北郊。

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

此营建离宫别苑,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

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

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

香山秋天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

清别墅因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在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筹建新中国

,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7—2 威尼斯的小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

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接

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的独特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

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通过领略水城的迷人风光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作者

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

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应准备威尼斯风光的图片、录像带或多媒体课件。

有条件的学校可引

导学生制作小艇模型,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9个,要求会写的有10个。

其中“艄”“圣”是翘舌音;“

仓”“耸”“速”“操”是平舌音,都要读准确。

“毫”和“豪”、“挤”和“

济”、“操”和“噪”“燥”“躁”字形相近,容易写错,要注意区分。

2.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朗朗上口;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能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第2自

然段,描写小艇的样子,读时应抓住几个关键词:

长、窄、深、翘起、轻快灵活

这几个词应读得重一些,才能将小艇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朗读“船夫

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时,要注意读好几个关联词“不管……总能……总能…

…而且……还能……”,读得稍重一些,语速稍快一些,一气呵成,这样才能表

现出船速之快,以及船夫操纵自如的高超技术。

在读最后一段“水面上渐渐沉寂

……”语速应慢下来,与前面的喧闹形成对比,表现威尼斯夜之宁静,从而进一

步反映出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艇停了,人们、威尼斯也睡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创设出具体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朗读

去深入体会那独特的异国风情,去感受小艇的妙处。

3.阅读教学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

情和小艇的特点与作用。

(1)在本文中作者先是概括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角度去介绍

小艇,条理非常清晰。

在教学中,也可以按这个顺序去组织教学。

学习时,首先应理解第1自然段中“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

,对小艇有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学习“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

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了解小艇的样子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

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可抓住几个关键词和三个比喻句来理解。

体会三个比喻

写出了小艇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做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

、深的特点;比做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做水蛇,写出小艇轻巧

灵活的特点。

)然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想象画出威尼斯小艇的样

子。

小艇的样子非常奇特,坐在里面非常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

驾驶技术”。

在了解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时,应抓住一个关键词“操纵自如”,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展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 小艇速度极快; 在

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

)从而让学生深入

理解“操纵自如”这个词在课文中是指船夫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明白

了“操纵自如”的含义,还可以让学生用它造句,进一步加深对其意思的理解,

并且向课外迁移。

最后学习“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时,让学生带着问题

“谁乘小艇做什么”默读课文后两个自然段,可设计一个表格:

商人          做生意     (走下)

青年妇女   坐     ?

      (在小艇里)

孩子、保姆  小    去郊游    (坐着)

老人全家   艇    上教堂祷告   (坐着)

看戏的人们       回家      (雇定)

……          ……       ……

由此表可见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青年妇女乘小艇干什么课文没说,可让

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去看戏,走亲戚,购物……),还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

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

(邮递员、医生、学生、市长……)教

师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白天,当小艇

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静寂、沉

静、入睡了。

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

用,并且照应了第1自然段的“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2)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注意事物的动态和静态。

本文在这方面很突出。

课文首先写小艇的样子,像独木舟,像新月,这是静态描

写;写船夫驾驶小艇,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是动态描写。

这“一静一动”生动写

出了小艇的特点。

课文还通过白天小艇“动”带来的喧闹与夜晚小艇“停”带来

的寂静形成对比,写出小艇的重要作用。

因此应让学生明白,我们写文章,应注

意动态和静态结合,抓住事物特点描写,这样才能使人如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感

染力。

作者之所以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同仔细观

察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也并不是通过一次观察就获得这样的认

识。

它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

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养成经常观察的好习惯。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写一写”。

这道题有两个要求:

一是要求学生要把这些字音读准

确;二是要求会写这些词语,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文章运

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人如见其物。

(3)“讨论交流”。

这一活动的设置旨在使学生了解文章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内容,明白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本文先是交代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地位——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然后从不同角度去介绍小艇

的样子和坐小艇的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等,使读者对小艇有了一

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5.课时安排:

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写的是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的美丽景色。

由于地

域限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在教学中,

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形象直观的景象,为学生理解内容扫清

障碍。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威尼斯夜晚的寂静,从表面看与小艇没有关系,往

往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威尼斯为什么会寂静下来

那是因为小艇停止了工作,由此就更能看出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进一步突出

小艇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相关资料

1.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原名萨缪尔·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

他先后当过排字工

人、领港员、记者等。

他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洁生动,多采用民间口

语。

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等。

2.威尼斯

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

,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

全城有117条纵

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它们连结起来。

威尼斯始建于公元451年,

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

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

游胜地。

每年前往的游客达500万人以上,旅游业使这个仅有36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变得十分富有。

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

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威尼斯是中、意两国

人民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的故乡。

1980年3月,威尼斯和我国的苏州市结为姊妹

城。

7—3 田园诗情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也是描写景色的,描写的是荷兰牧场那如诗如画般的、安详静谧的独特

景致。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风景图,表达了

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开头点出“荷兰,是水之国,花

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总领全文,指出本文主要描写的是荷兰的牧场。

接着介绍

了牧场中的牲畜和家禽,有牛、骏马、绵羊、猪、小鸡等,重点描写的是各类牛

的状态,极富想象力。

第3、4自然段描写了傍晚以及夜晚牧场中的景象,突出了

牧场的静谧与祥和,体现出人、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完美。

最后一个自然段

只有一句话,是作者发出的赞叹,由衷地表达了对荷兰牧场的喜爱,令人回味无

穷。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

3.引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4.感悟异国牧场独特的景致,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荷兰,如查阅有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

像资料,使学生对荷兰有更多的了解,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4个,其中“刍”“牲”是翘舌音,“尊”是平舌音,要

注意。

另外,“剽”字的读音也要注意,是“pi o”而不是“bi o”,要求会

写的生字中要注意“尊”“偶”“芒”字的写法;“挡”和“档”、“尊”和“

遵”字形相近,要注意区别。

2.朗读指导

课文文字优美、生动,描写细腻、自然,字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