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558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docx

中考历史笔记中考必备

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和整体世界

(一)一、整体世界的形成过程(3步)

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15---16世纪

②、工业革命后------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20世纪初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地球变“小”了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地球村”形成20世纪末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整体世界形成的原因或动力:

科技革命的推动

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

“地球村”形成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20世纪初,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

世界一体化P58

1、经济上,19世纪末,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2、交通上,铁轨与港口城市普遍出现;

3、人口上,洲际移民大规模流动,欧洲移民半数来到美国;

4、文化上,工业文明的科技、思想与生活方式全球传播;

5、体育上,奥运会开始成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

三、20世纪初,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影响:

P60

工业文明的传播与野蛮的殖民掠夺相交织

1、对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侵略步伐,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头号殖民帝国:

英国殖民地是本土面积100倍

2、对亚非拉:

传播工业文明的同时,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更加落后。

如英属印度p61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P18

1、时间:

15---16世纪

2、在海上探险走在最前面:

葡萄牙和西班牙

3、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的萌芽

4、探险家:

①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美洲从西班牙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

②麦哲伦船队:

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5、新航路的开辟意义:

P21

A、正面影响:

①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②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成新的民族产生,如美利坚民族

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⑤促进物种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文明的来临提供广阔的市场

B、负面影响:

欧洲国家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导致亚非拉长期落后。

九、亚非拉国家如何顺应工业文明的大潮?

P62

1、法属海地:

武装斗争(黑人奴隶起义)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

2、日本:

主动顺应工业文明的大潮,主动学习欧美1868年

明治维新-----成功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内容:

①废藩置县,颁布宪法-----加强中央集权

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兴办工业企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派留学生到欧美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

④“改历”“易服”“剪发”----社会生活学习西方

作用:

①改变落后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强国

②改变日本社会性质:

由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启示:

主动学习西方,改革创新,科教兴国,解放思想等

(二)、三次科技革命与整体世界形成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革命或工业革命的兴起P50

1、时间: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1840年)

2、开始的标志: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

3、完成的标志: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4、标志性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进入蒸汽时代(80年代)

5、重大发明: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最重要)、火车、轮船(或汽船)

6、能源:

煤炭

7、代表人物:

瓦特(英)、史蒂芬孙(英)

8、新兴产业:

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冶金工业、采矿工业、铁路工业

9、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

10、领先即把握机遇的国家:

1840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强国”世界工厂”

对中国发动中英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革命或工业革命的新阶段P53

1、时间:

19世纪末(1870)---20世纪初

2、兴起标志(最突出特点):

电力的应用进入电气时代

3、三个领域:

①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环保公交)→电力

②内燃机的设计、汽车、飞机、→新交通工具

③电话、无线电报→新通讯手段

4、新能源:

石油、电能动力:

内燃机和电力

5、代表人物:

爱迪生(发明大王)、贝尔、西门子、格拉姆

6、新兴产业:

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

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通讯工业

7、领先即把握机遇的国家:

①20世纪初,美国、德国率先实现电气化,超过英国

②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后,成为亚洲唯一民族独立的工业化强国

8、对世界面貌的影响:

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完成后,世界变”小”了

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与野蛮相交织

9、特点:

①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

②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从重工业开始,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P九

1、时间:

20世纪中叶以来从美国开始

2、兴起标志: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核心:

信息技术

4、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

5、重大发明:

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

生物技术、海洋技术,

6、新能源:

原子能人类能源史的里程碑

7、代表人物:

比尔盖茨知识经济的代表人物

8、新兴产业:

电子计算机、核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

9、把握机遇的国家:

中国和平崛起、日本复兴

10、对世界面貌的影响:

①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村”形成,

②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也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1、世界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成立联合国

经济全球化---成立“经济联合国”即世界贸易组织WTO

12、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产生知识经济(20世纪90年代)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

都创造巨大生产力

五、工业革命的影响(前2次):

是双刃剑

积极影响:

①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②工厂制成为主要工业生产形式;P55

③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人们的生活;P75

④整体世界最终形成;20世纪初

消极影响: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导致许多“城市病”P76

②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造成前所未有的贫富两极分化;P79

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科技革命的启示?

我们应如何应对?

①科学技术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可改变世界的面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当代世界,谁能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

③知识和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顺应时代发展变化。

七、三次科技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形成的感悟(认识):

1、科技革命是整体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3、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八、“科学的世纪”:

19世纪

1、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一次科技革命)

2、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到来的背景:

在“科学的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3、19世纪,西欧重视科技的表现:

①②③④⑤P52—53内容及图片

4、19世纪,科研成果:

①达尔文《物种起源》

②完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基础。

专题二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抗争—探索”的历史

中国屈辱的历史:

四次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一、中英鸦片战争:

1840---1842

1、根本原因:

为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2、借口:

虎门销烟林则徐

3、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1842丧权辱国第一耻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南京条约》内容:

P65割地、赔款、开口、关税等

5、影响: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英、法-----中

1、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

第一次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等1860

3、《北京条约》的内容:

P65割地、赔款、开口等

4、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三、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

1、根本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后,强大起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市场狭小,资源贫乏,入侵中国

2、结果:

《马关条约》1895

3、《马关条约》内容:

P66割地、赔款、开口、开厂等

4、影响:

①大大加重中国的民族灾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③标志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1、原因:

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

2、结果:

第二次占领北京

《辛丑条约》1901

3、《辛丑条约》的内容:

赔款、驻军等P67阅读卡

4、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

近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为什么屡战屡败?

1、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西方列强工业革命后国力强大,军事上占优势

3、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国力贫弱

4、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中国悲壮的抗争:

P67—68

一、关天培:

中英鸦片战争中牺牲

二、邓世昌:

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

三、徐骧:

领导义军保卫台湾

四、洪秀全: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①、时间:

1851—1864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②、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③、结果: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④、意义:

A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和外国入侵者

如美国华尔“洋枪队”

B打破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化中国的企图

C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五、抗日战争:

1931---1945局部抗战开始P113--119

1937---1945全民族抗战开始

1、九一八事变:

1931、9、18

①是日本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原因:

为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③借口:

柳条湖事件沈阳

④结果:

日军占领东北全境

2、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1937、7、7

①是日本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开端;

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②借口:

③结果: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昌等沦陷

3、日本侵华的史实举例:

p114

1组建731部队----细菌战秘密部队东北

2南京大屠杀1937、12、13

3轰炸中国后方城市如重庆“六五隧道大惨案”

4“扫荡”、“三光”政策如河北“潘家峪惨案”

4、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战争的态度:

拒不承认,极力标榜自己的行径,还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

5、20世纪30年代:

①共同主题:

抗日救亡

②广泛传唱:

《义勇军进行曲》

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6、西安事变:

1936、12、12

①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②目的:

逼蒋抗日

③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主张和平解决

④中共的出发点:

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从抗日大局出发

⑤和平解决的意义:

A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C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

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7、国共正式实现第二次合作:

七七事变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的游击战争

8、台湾问题:

①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割占台湾

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③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退守台湾

4台湾问题实质:

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属中国内政

⑤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9、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P119

①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

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③显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④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

⑤中国人民也付出重大牺牲,为二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阶段向西方学习阶段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

P69

1、地主阶级:

开明知识分子的探索:

①林则徐:

虎门硝烟、翻译外文书报等,

开创了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

从英军的“坚船利炮”中,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2、实权地主阶级的探索:

学习西方的科技(经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经济工业化

①、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②、口号:

自强、求富,

③、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④、目的:

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6、洋务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军事工业,筹建三支海军:

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

②兴办新式民用工业;代表:

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

③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洋务人才;

如:

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最早或第一所的新式学堂

7、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许多变化

②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④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⑤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⑥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认识到:

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

西方的政治制度,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

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道

8、洋务运动的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二、资产阶级的探索: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P70—71

①主张:

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如日本、英国等

②领袖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等

③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④拉开改革序幕:

公车上书

⑤目的:

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⑥性质:

资本主义改革(自上而下)类似于日本明治维新

⑦措施:

P71表格京师大学堂→北大和北师大

⑧结果:

失败

⑨失败的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⑩影响:

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

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资本主要思想启蒙作用;

为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2、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P72

①主张:

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如美国

②领导人物: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③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④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下而上)如英、法、美

⑤揭开序幕:

武昌起义首义广场

⑥贡献: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⑦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备注:

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本质区别:

是否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三、进步知识分子的探索:

1、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5年开始

①开始标志: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主要阵地

②前期:

口号(两面大旗):

民主和科学

即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思想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

③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前期: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后期:

马克思主义者

④前期主张:

A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B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

C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D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E“打到孔家店”,抨击儒家学说

后期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⑤意义: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显示中华民族的觉醒

2、五四运动:

宣传马克思主义,走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①时间:

1919、5、4

②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③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

④性质: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⑤运动中心:

北京→上海

运动主力:

学生→工人

⑥成果:

P101---3内容和图片

⑦意义: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它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的作用;

D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E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特点:

①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②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

③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到

改变封建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中国现代化探索:

第二阶段走自己的路阶段

四、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②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③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南陈北李P103

2、中共一大:

1921、7上海

①内容:

P104-----1

②意义:

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

1922、7上海

内容:

P104----2

特点:

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共三大:

1923广州

内容:

确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并未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5、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927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

6、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P105--106

①实现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产物:

创办黄埔军校

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即北伐战争

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③破裂的标志:

宁汉合流

7、南昌起义:

1927、8、1P106

意义:

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是为纪念南昌起义

8、红军长征:

1934—1936P106---107

①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②遵义会议:

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935

意义:

挽救了党和红军,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胜利标志: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或甘肃会宁会师)

9、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1945

①实现的标志:

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②产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军队合编,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10、解放战争:

1946—1949

①三大战役:

1948、9---1949、1P123

A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平津战役:

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B作用: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②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标志国民党政权垮台(22年)

11、建立新中国:

1949、10、1P125

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9北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临时宪法性质

②开国大典:

标志新中国的诞生1949、10、1

③新中国成立的最大意义:

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也为中国现代化的崛起提供政治前提

专题三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挫折和震荡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P88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前的最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

3、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同盟国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协约国集团:

英国、法国和俄国

4、最惨烈的战役: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德国和法国

5、性质:

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掠夺战争

原因:

重新瓜分殖民地

6、战场上首次出现的武器:

坦克和飞机

7、人类对科技的思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用科技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发展

二、1929---1933经济危机:

从美国开始P91--92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因素(导火线):

股票投机使美国股市崩溃

3、重要原因: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扩大

4、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5、实质:

“生产过剩”的危机

6、影响:

①造成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工业生产水平倒退,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经济危机引发各国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P89--90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因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3、发动者: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4、对立的两大集团: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非正义正义

5、性质: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是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争

6、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由防御到进攻)

7、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8、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犯下的暴行:

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安妮日记》

比较一战和二战的异同:

20世纪上半期

相同点:

都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浩劫,

都使人类文明的发展遭到重大挫折,

都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不同点:

 

一战

二战

历时

4年

6年

性质

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

参战国

30多个

60多个

卷入人口

15亿

20亿

伤亡人数

3000多万

5500多万

专题四发展道路的新突破

--------全球震荡中的转机

一、俄国十月革命:

1917、11、6—7、

1、原因:

①②③④P93—94

2、领导: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

3、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

4、措施:

①退出一战最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