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题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7405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题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A题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A题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A题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A题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题实验报告.docx

《A题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题实验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题实验报告.docx

A题实验报告

 

题目名称: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A题)

参赛队员:

计一飞喻京昊章勤杰

指导老师:

刘明

学校:

南京理工大学

编号:

025106

 

微弱信号检测装置

摘要:

本作品主要由简易锁相放大器和单片机测量显示两个模块构成。

电路分为电源电路、加法电路、纯电阻分压电路、以及由低直流偏移乘法电路(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反相比例放大器构成的微弱信号检测装置(锁相放大器)。

相敏检波器是整个电路的核心器件,实现了被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的相关运算,它加上低通滤波器就组成了微弱信号检测仪器。

测量显示采用TI公司的msp430F149单片机实现显示功能,本仪器可以实现对信号幅度的测量。

关键字:

锁相放大器,乘法器AD834,低通滤波器,msp430F149单片机

一、系统方案设计与论证

(一)、系统结构图:

(二)、方案论证

由题意仔细分析可得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加法器、纯电阻分压电路、乘法电路、低通滤波电路、普通放大电路、测量显示模块。

1、加法电路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

采用TI公司的低噪声、高速、高精密运放OP37构成同相求和运算电路,并使电压倍数不变即电压跟随,最终实现正弦信号源与噪声信号的叠加。

该电路中运放OP37具有增益稳定,抗干扰性能强的优点,满足题目中要求的精度要求。

方案二:

采用高增益运放UA741构成同相求和运算电路,但是UA741无法满足精度,可能会产生噪声。

所以之后电路中所涉及的集成运放均采用OP37,所以我们采用该方案。

2、纯电阻分压电路方案的论证

直接采用1K与100K两个纯电阻串联,取两电阻连接点电压,使纯电阻分压网络的衰减系数达到110倍,达到目标倍数。

3、信号放大电路方案的论证

方案一:

采用OP37集成运放构成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该电路是典型的电压并联负反馈电路,放大倍数100。

该放大电路是整个微弱信号检测电路(锁相放大电路)的第一级,由于输入阻抗越大,电路对信号的衰减越小,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应该并联一个大于1M的电阻以满足题中微弱信号检测电路的输入阻抗大于1M,从而使信号的衰减达到一个较小的程度。

方案二:

采用AD620构成放大器,AD620是一款低成本、高精度仪表放大器,仅需要一个外部增益电阻来设置增益,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等优点,其增益方程式为 G=49.4kΩ/R+1。

方案一、二在整个系统中均有应用,方案一应用于检波检测装置的第一级,而方案二用于检波检测装置的最后端,用于放大滤波之后的直流电压,从而减少测量误差。

5、移相电路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

直接采用一级RC移相器,参考信号经过此移相器可以通过调节电阻R的阻值移相0~90度,从而达到移相的效果。

但是该移相器带负载能力弱,移相角度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

方案二:

采用一级RC移相器与电压跟随器串联,同方案一,只是通过电压跟随器大大提高了带负载能力,但是通过调节R阻值而达到移0~90度的相位,实际情况下,所以角度最大接近90度而无法达到。

方案三:

采用二级RC串联移相器与电压跟随器串联,既达到了移相角度要求,又提高了带负载能力,所以我们采用方案三。

6、电压跟随器方案的论证

方案一:

因为在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中,若将输出电压的全部反馈到反相输入端,就构成了电压跟随器。

理想运放的开环差模增益无穷大,而且运放的输入阻抗一般都在M量级,因而电压跟随器具有比射级输出器好得多的跟随特性。

方案二:

采用基本共集放大电路构成射级输出器,该电路有较好的电压跟随特性。

但是相比于方案一,无论在性能上,还是集成制作上,都显示了其弱势。

所以我们采用方案一。

7、乘法电路方案的论证

乘法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非线性电路,能够实现两路信号相乘的功能。

乘法电路采用美国ADI公司推出的一种宽频宽、四象限、高性能的模拟乘法器AD834,它具有工作稳定,计算误差小,并具有低失真和微功耗的特点。

在X和Y端口输入的电压,经过高速V—I转换后变为差分电流信号(转换电阻约为280Q),目的是降低噪声和漂移。

但这种情况在输入电压变低时会导致转换线性度变差,因此在内部设计有X、Y失真校正,经校正后的电流信号进入到乘法器运算单元,实现信号的相乘,该信号经过电流放大器得到放大后,以集电极开路的差分电流形式输出,即W1和W2。

当输入信号为V时,输出电流为mA。

输入端的电压为:

X=Xl—X2,Y=Y1一Y2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为:

W=4XY/(1V)2mA

8、电流转电压电路方案的论证

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最基本的方法就根据欧姆定律,电流流过电阻时会有电势压产生,而且有线性关系,其次用电流信号施加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其输出就是电压信号。

其原理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大倍率的放大效果。

9、低通滤波电路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采用基本RC滤波电路,在确定电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大的电阻。

我们采用270K的电阻、0.1uF的电容,从而使该低通滤波电路的上限截止频率较低,带来较好的滤波效果。

而且该电路简单易集成,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强,具有优良的性能。

2、理论分析与计算

1、带宽计算与分析

(1)在加法电路中,采用OP37运算放大器,其带宽在几兆赫兹左右,这个指标远远达到了带宽>1MHz的要求。

(2)在微弱信号检测装置中,第一级为OP37构成的放大电路,带宽为几兆;第二级为乘法电路,由于该电路使用的是AD834芯片作为乘法器,其带宽可达到800MHz,第三级为纯电阻与OP37构成的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带宽也在MHz量级。

根据公式Auf=1/(2*(1/fop37)2+(1/fad834)2)1/2,其中fop37=6MHz,fad834=800MHz。

各级之间通过小电容1uF与220uf的大电容并联,使信号损失减小,提高实验精度。

(3)在低通滤波电路中,采用270K的电阻R与0.1uF电容C构成基本RC低通滤波电路,通过公式fH=1/(2πRC)=0.589Hz,这个上限截止频率很小,使滤波输出电压近乎直流,而这个值越小,滤波的效果越好,最后的直流电压稳定程度越好。

2、输入阻抗计算与分析

根据题目要求微弱信号检测装置的输入阻抗>1M,输入阻抗越大,对信号的衰弱程度也越小,我们采用让该装置第一级放大电路的运放与一个1.1M的大电阻并联,很好的满足了题目要求。

3、带负载能力分析

使用运放构成的电压跟随器提高了带负载能力。

4、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放大器在工作时会出现自激,外部干扰等,影响放大器稳定的工作。

当放大器深度负反馈时输出信号带有一定的纹波。

为抑制干扰在放大器电源两端并接一个0.1uF的瓷片电容可以消除输出信号的干扰。

对系统的焊接布局,进行认真合理的分析,尽量避免焊接点之间形成90度角,焊接成45度角,严格区分各接地端的连接位置,避开输入输出端的连接位置,避免系统引起自激振荡。

可以大大降低信号的干扰以达到精度要求。

5、抑制零点漂移分析

零点漂移是指当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为零时,由于受温度变化,电源电压不稳等因素的影响,使静态工作点发生变化,并被逐级放大和传输,导致电路输出端电压偏离原固定值而上下漂动。

所以各级之间必须采用直接耦合的方式来抑制零点漂移。

3、电路设计

1、加法电路:

同相求和运算电路将信号源与噪声信号叠加,采用两个1K电阻并联与100K的电阻串联,使求和之后幅度系数约等于1,设计如下左图一。

图一

图二

 

2、纯电阻电路:

直接采用1K与100K两个纯电阻串联,取两电阻连接点电压,使纯电阻分压网络的衰减系数达到110倍。

如上右图二。

3、电压跟随器:

采用OP37构成的电压跟随器,提高带负载能力。

如图三。

图四

图三

 

4、叠加信号放大电路: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令R14=100K,R13=1K,其放大倍数为Au=1+R14/R13=101,同相并联1.1M电阻是输入阻抗大于1M。

如上右图四。

5、乘法电路与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采用AD834构成乘法器,其X2、Y1输入端前接1uF与220uF的并联电容,确保低频、稍高频部分均能通过。

乘法器输出端输出为4*XYmA电流,通过OP37构成的电流转电压电路使之转换为电压。

设计如下左图五。

图六

图七

图五

滤波电路:

在低通滤波电路中,采用270K的电阻R与0.1uF电容C构成基本RC低通滤波电路,fH=1/(2πRC)=0.589Hz。

如上中图六。

直流信号放大:

采用AD620构成放大器,其增益方程式为 G=49.4kΩ/R+1。

电路中R=3.3K,则G=16。

如上右图七。

4、程序设计

在此系统中,软件部分主要由MSP430F149单片机完成,AD采样使用MSP430内置的12位AD转换模块,显示系统是用的是1602液晶显示屏。

通过AD采样得到电压的幅值,使用液晶屏将值显示出来。

采样值多次取平均,通过液晶屏显示

设置AD参数,

打开AD采样

开始

关闭看门狗

 

采样时AD12使用单通道多次采样,为了确保采样精度,采样数值取64个采样值的平均。

由于测量时200MV--2V和20MV—200MV的电路参数有所区别,所以为了区分不同的两段,在单片机测量中使用了跳线的方式,通过判断I/O口输入的电压的高低,来判断使用何种参数。

该功能的主程序见附录。

5、测试方案

1、所用测试仪器:

双路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双通道数字示波器、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4位半以上万用表。

2、测量方法:

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

通过直接测量芯片各个管脚的电压是否符合理论值,观察各个连接点(如A、B、C、D、E)的信号波形,通过示波器观察其频率、幅度等重要参数。

6、测试结果

基本要求

使用频率为1kHz、幅度峰峰值在200mV~2V范围内的正弦信号源VS,噪声源输出VN的峰峰值大约在1.45左右使之均方根电压值固定为1V0.1V。

1、基本要求的检测:

噪声源信号信号波形(B)---图B

正弦信号波形(A)---图A

  A、B点信号的显示分别如上图A、B,观察测量得出信号源峰峰值2V,频率为1KHz,噪声源信号可以满足题意要求。

叠加波形(C)---图C

进入微弱信号检测装置信号(D)---图D

  C点为A、B点信号叠加之后的波形,如上左图C为带较大毛刺的正弦形信号。

  D点为C点信号通过纯电阻分压网络后的信号波形,如图可知,信号波形的幅度是图C波形幅度的1/100以上,满足基础部分要求纯电阻分压网络的衰减系数不低于100的要求。

如上右图D。

E点为D点信号通过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锁相放大器)之后的信号,如图为幅度值约为1.5V的近直流信号,如图毛刺已明显看不见,说明经过低通滤波器之后,交流信号基本被滤除。

如下右图E。

如图F为单片机显示测量部分,直接显示了正弦信号的峰峰值2.061V。

单片机显示测量(F)---图F

  

输出波形(E)---图E

  

改变正弦信号源峰峰值到1V,频率不变,各点波形或者测量显示依次如下图,A、C、D、E、单片机显示,图B如上不变。

改变正弦信号源峰峰值到200mV,频率不变,各点波形或者测量显示依次如下图,A、C、D、E、单片机显示,图B如上不变。

按照上图过程测得多组数据,数据对应下表格:

(频率1KHz)

正弦信号峰峰值Y(V)

E点直流电压X1(V)

X=[X1-X1(0)]1/2

0

0.140

0

0.2

0.160

0.141

0.4

0.200

0.245

0.6

0.262

0.349

0.8

0.355

0.464

1

0.562

0.562

1.25

0.709

0.709

1.5

0.851

0.851

1.75

1.014

1.014

2

1.444

1.142

观察X1,Y的各组值,发现X1(0)为基底电压,若将X1-X1(0)作为一个整体,其开方X与Y值可以大致看做是成正比关系。

现通过Matlab进行数据拟合得到X与Y的关系为Y=1.7696X-0.0192,-0.0192在定性的时候基本可以忽略,所以X、Y具有较好的线性正比关系,程序及拟合曲线如下:

y=[00.20.40.60.811.251.51.752];

x=[00.1410.2450.3490.4640.5620.7090.8511.0141.142];

A=polyfit(x,y,1)

z=polyval(A,x);

plot(x,y,'k+',x,z,'r')

误差分析:

经过拟合的曲线与实际符合的非常好,经计算每组值误差范围不超过3%,满足题目中所要求的误差精度。

发挥部分

在实验中,控制信号源峰峰值不变,改变信号源正弦波频率,最终输出E点直流信号幅度、单片机显示基本不变,所以已经达到题目中的频率要求。

现取正弦波频率1KHz,改变幅度(20mV~200mV),同上过程得到以下数据:

正弦信号峰峰值Y(V)

E点直流电压X1(V)

X=[X1-X1(0)]1/2

0

1.30

0

0.05

1.37

0.260

0.10

1.39

0.307

0.15

1.43

0.361

0.20

1.47

0.416

同样通过Matlab得到关系式Y=0.9566X-0.1964,拟合图像如下,程序同上略写。

拟合误差能在在2%以内,满足了发挥部分第二个要求。

7、总结展望

1、总结

整个过程,三个队员各自明确分工,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学习操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会努力去寻找突破口,当然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他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2、展望

由于时间、制作难度上的限制,我们本需要移相器,但是先前设计的二级RC(后跟电压跟随器)移相器可移相,但是改变了信号的幅度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极大的误差,后来我们思考到是否可以有这么一种只移相,不改变幅度的移相器,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

其次由于仪器精度无法达到发挥部分(3)的要求,所以这部分需要最后展示的时候仪器(特别是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更加精密。

参考文献

1、TI数据转换器应用手册——基础知识篇黄争编译;

2、TI运算放大器应用手册——基础知识篇黄争李琰编译;

3、现代模拟电路实验/唐洪斌编著.—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

—4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附录

#include

#include"cry1602.h"

#include"cry1602.c"

#include

//typedefunsignedcharuchar;

//typedefunsignedintuint;

#defineNum_of_Results64

ucharshuzi[]={"0123456789."};

uchartishi[]={"Thevoltis:

"};

staticuintresults[Num_of_Results];

voiddelay()

{for(inti=0;i<10000;i++);

}

 

voidmain(void)

{

WDTCTL=WDTPW+WDTHOLD;

P3DIR=0;

//P6DIR|=BIT2;P6OUT|=BIT2;

P6DIR=0;

LcdReset();

DispNChar(2,0,12,tishi);

Disp1Char(11,1,'V');

P6SEL|=0x02;

ADC12CTL0=ADC12ON+SHT0_9+MSC;

ADC12CTL1=SHP+CONSEQ_2+ADC12DIV_7;

ADC12MCTL0=INCH_1;

ADC12IE=0x01;

ADC12CTL0|=ENC;

ADC12CTL0|=ADC12SC;

_EINT();

LPM0;

}

#pragmavector=ADC12_VECTOR

__interruptvoidADC12ISR(void)

{

staticuintindex=0;

results[index++]=ADC12MEM0;

for(intj=0;j<100;j++);

if(index==Num_of_Results)

{

uchari;

unsignedlongsum=0;

index=0;

for(i=0;i

{

sum+=results[i];

}

sum>>=6;

Trans_val(sum);

}

}

voidTrans_val(uintHex_Val)

{

unsignedlongcaltmp;

floatCurr_Volt1;

uintCurr_Volt,t1;

//doubleCurr_Volt1;

uchari;

ucharptr[5];

caltmp=Hex_Val;

//caltmp=(caltmp<<5)+Hex_Val;//caltmp=Hex_Val*33

//caltmp=caltmp*100;//caltmp=caltmp*10

//Curr_Volt=caltmp>>12;//Curr_Volt=caltmp/2^n

//Curr_Volt1=sqrt((double)Curr_Volt)*2.575;

//Curr_Volt=(uint)Curr_Volt1;

Curr_Volt1=caltmp*3.3/4096;

//Curr_Volt1=(double)Curr_Volt/1000;

if((P3IN&BIT3)==BIT3)

{if(Curr_Volt1>0.14)

Curr_Volt1=sqrt(Curr_Volt1-0.14)*1.771-0.0200;

else

Curr_Volt1=0;

}

else

{if(Curr_Volt1>1.3)

Curr_Volt1=sqrt(Curr_Volt1-1.3)*0.962-0.298;

else

Curr_Volt1=0;

}

Curr_Volt=Curr_Volt1*1000;

ptr[0]=Curr_Volt/1000;

t1=Curr_Volt-(ptr[0]*1000);

ptr[2]=t1/100;

ptr[3]=t1%100/10;

ptr[4]=t1%10;

ptr[1]=10;

for(i=0;i<5;i++)

Disp1Char((5+i),1,shuzi[ptr[i]]);

delay();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