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光度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7348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光光度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吸光光度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吸光光度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吸光光度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吸光光度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吸光光度法.docx

《吸光光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光光度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吸光光度法.docx

吸光光度法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目的:

掌握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光度分析条件的控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范围。

教学重点:

Beer定律;光度分析的应用。

教学难点:

光吸收原理;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优点:

灵敏、准确、快速、选择性好、适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包括可见吸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同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灵敏度高:

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10-4%~10-5%的痕量组分

准确度较高相对误差为2-5%;操作简便快速;应用广泛

第一节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电磁波,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

1.波动性

光的传播速度:

c-真空中光速2.99792458×108m/s

λ-波长,单位:

m,cm,mm,μm,nm,Å1μm=10-6m,1nm=10-9m,1Å=10-10m

ν-频率,单位:

赫芝(周)Hz次/秒

n-折射率,真空中为1

2.微粒性

光量子,具有能量。

h-普朗克(Planck)常数6.626×10-34J·s

ν-频率

E-光量子具有的能量单位:

J(焦耳),eV(电子伏特)

3.波粒二象性

真空中:

结论:

一定波长的光具有一定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光量子的能量越低。

单色光:

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混合光:

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在一起。

电磁波谱的波段如何划分?

光按波长的长短顺序排列成谱,称~。

γ射线→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可见光:

作用于眼睛引起了颜色的感觉,我们把人眼所能看见有颜色的光其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60nm之间

实验证明:

白光(日光、白炽电灯光、日光灯光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的。

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就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每种颜色的光具有一定的波长范围;如果把适当颜色的两种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也可以成为白光。

这两种单色光就叫做互补色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吸收原理

M+hν=激发态

E1△EE2

∆E=E2-E1=hν

量子化;选择性吸收;分子结构复杂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2.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的关系

当白光照射到物质上时,物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透过、反射、折射的程度不同而使物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如果物质对各种波长的光完全吸收,则呈现黑色;

如果完全反射,则呈现白色;

如果对各种波长的光吸收程度差不多,则呈现灰色;

如果物质选择性地吸收某些波长的光,那么,这种物质的颜色就由它所反射或透过光的颜色来决定。

例如,KMnO4溶液选择吸收了白光中的绿色

(500~560nm)光,与绿色光互补的紫色光因未被吸收而透过溶液,所以KMnO4溶液呈现紫色硫酸铜溶液因吸收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蓝色任何一种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是不相等的。

如果将某种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一定浓度的某一溶液,测量该溶液对各种单色光的吸收程度,

吸收曲线:

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

即可得到一条吸光度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称之为吸收曲线或吸收光谱。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光吸收曲线形状相似,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

但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溶液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实际测定时只有在λmax处测定吸光度,其灵敏度最高,因此,吸收曲线是选择测量波长的依据。

3)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均不相同。

光吸收曲线与物质特性有关,故据此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

第二节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

(一)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任何均匀、非散射的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例如溶液时,光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溶液、一部分被器皿的表面反射。

如果入射光的强度为I0,吸收光的强度为Ia透过光的强度为It,反射光的强度为Ir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I0=Ir+Ia+It

在分光光度测定中,盛溶液的比色皿都是采用相同质量的光学玻璃制成的,反射光的强度基本上是不变的(一般约为入射光强度的4%)其影响可以互相抵消,于是可以简化为I0=It+Ia

1.朗伯定律

A=lg(I0/It)=k1b

2.比尔定律

A=k2c

3.朗伯-比尔定律

A=kbc

A—吸光度b—介质厚度c—浓度K—吸光系数

1)T-透光率

2)吸光度(A)、透光率(T)与浓度(c)的关系

A=lg(I0/It)=lg(1/T)=-lgT=kbc

3)吸光系数

当c的单位用g·L-1表示时,用a表示,

A=abc

当c的单位用mol·L-1表示时,用κ表示.

A=κbcκ-摩尔吸光系数

κ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我们不能直接取1mol/L这样高浓度的有色溶液来测定摩尔吸光系数值,而是在适宜的低浓度时测定吸光度,然后通过计算求得κ值。

摩尔吸光系数

(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

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k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k值是不同的

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kmax表示。

k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4)k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k>105:

超高灵敏;k=(6~10)×104:

高灵敏;

k<2×104:

不灵敏。

(5)k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4).桑德尔灵敏度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数κ表示外,还常用桑德尔灵敏度S表示。

定义:

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时,单位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物质的最低质量(μg·cm-2)。

即:

S=M/k

可见,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k越大,其桑尔灵敏度S越小,即该测定方法的灵敏度越高。

4.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测定吸光度然后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到一条标准曲线,也称做工作曲线

曲线的斜率为κb,由此可得到摩尔吸收系数κ;也可根据未知液的Ax,在标准曲线上查出未知液的浓度cx。

二、引起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一)物理因素

1.单色光不纯所引起的偏离

严格地讲,朗伯-比耳定律只对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才成立。

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用各种方法得到的入射光并非纯的单色光,而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单色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吸光度与浓度并不完全成直线关系,因而导致了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2.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非平行入射光将导致光束的平均光程b’大于吸收池的厚度b,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将大于理论值。

3.介质不均匀性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均匀、非散射基础上的一般规律、如果介质不均匀,呈胶体、乳浊、悬浮状态存在,则入射光除了被吸收之外、还会有反射、散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的吸光度比实际的吸光度大得多,必然要导致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二)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耳定律是建立在吸光质点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前提下。

但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吸光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从而改变物质对光的吸收能力,即改变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

浓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导致在高浓度范围内摩尔吸收系数不恒定而使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被破坏。

2.化学变化所引起的偏离

溶液中吸光物质常因解离、缔合、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在光照射下发生互变异构等,从而破坏了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之间的正比关系,也就破坏了吸光度A与分析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产生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

第三节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一、基本部件

一般由光源、单色器(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系统和信号显示系统等五部分组成。

(一)光源

发出所需波长范围内的连续光谱,有足够的光强度,稳定。

可见光区:

钨灯,碘钨灯(320~2500nm)

紫外区:

氢灯,氘灯(180~375nm)

(二)单色器(分光系统)

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装置。

棱镜:

玻璃350~3200nm,石英185~4000nm

光栅:

波长范围宽,色散均匀,分辨性能好,使用方便

入射狭缝:

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准光装置:

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色散元件:

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棱镜或光栅

聚焦装置:

将分光后所得单色光聚焦至出射狭缝

出射狭缝:

(三).吸收池(比色皿):

用于盛待测及参比溶液。

玻璃—仅适用于可见光区

石英—适用于紫外和可见光区

要求:

匹配性(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应一致)

(四)检测器:

利用光电效应,将光能转成电流讯号。

光电池,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五)信号显示系统

低档仪器:

刻度显示

中高档仪器:

数字显示,自动扫描记录

二、吸光度的测量原理

分光光度计实际上测得的是与透射光强度成正比的光电流或电压,

通过转换器将测得的电流或电压转换为对应的吸光度A。

测定时,只要将待测物质推入光路即可直接读出吸光度值。

测定步骤:

1.调节检测器零点,即仪器的机械零点。

2.应用不含待测组分的参比溶液调节吸光零点。

3.待测组分吸光度的测定。

三、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四节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将试样中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可分两大类,即络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而络合反应是最主要的显色反应。

与被测组分化合成有色物质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同一组分常可与若干种显色剂反应,生成若干有色化合物,其原理和灵敏度亦有差别。

一种被测组分究竞应该用哪种显色反应,可根据所需标准加以选择。

选择显色反应的一般标准:

(1)选择性要好。

一种显色剂最好只与一种被测组分起显色反应这样干扰就少。

或者干扰离子容易被消除、或者显色剂与被测组分和干扰离子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吸收峰相隔较远。

(2)灵敏度要高。

由于吸光光度法一般是测定微量组分的,灵敏度高的显色反应有利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灵敏度的高低可从摩尔吸光系数值的大小来判断

,κ值大灵敏度高(一般κ>104),否则灵敏度低。

但应注意,灵敏度高的显色反应,并不一定选择性就好,对于高含量的组分不一定要选用灵敏度高的显色反应。

(3)对比度要大。

即如果显色剂有颜色,则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别要大,一般要求在60nm以上。

(4)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要稳定。

有色化合物的组成若不确定,测定的再现性就较差。

有色化合物若易受空气的氧化、日光的照射而分解,就会引入测量误差。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如果条件要求过于严格,难以控制,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就差。

2.显色剂

(1)无机显色剂

许多无机试剂能与金属离子起显色反应,

如Cu2+与氨水形成深蓝色的络离子Cu(NH4)42+

SCN-与Fe3+形成红色的络合物Fe(SCN)2+或Fe(SCN)63-等。

但是多数无机显色剂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不高,其中性能较好,目前还有实用价值的有硫氰酸盐、钼酸铵、氨水和过氧化氢等。

(2)有机显色剂

许多有机试剂,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的金属螯合物(具有环状结构的络合物)。

•将金属螯合物应用于光度分析中的优点是:

1.大部分金属螯合物都呈现鲜明的颜色,摩尔吸光系数大于104,因而测定的灵敏度很高;

2.金属螯合物都很稳定,一般离解常数都很小,而且能抗辐射;

3.选择性强,

绝大多数有机螯合剂,在一定条件下,只与少数或其一种金属离子络合,而且同一种有机螯合剂与不同的金属离子络合时,生成具有特征颜色的螯合物因此,有机显色剂是光度分析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显色剂,寻找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有机显色剂是光度分析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能否完全满足光度法的要求,除了与显色剂的性质有主要关系外,

控制好显色反应的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显色条件不合适,将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显色剂的用量

显色就是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表示:

M+R=MR

(被测组分)(显色剂)(有色化合物)

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为了减少反应的可逆性,根据同离子效应,加入过量的显色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量太多否则会引起副反应,对测定反而不利。

2.溶液的酸度

溶液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很大,这是由于溶液的酸度直接影响着金属离子和显色剂的存在形式以及有色络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因此,控制溶液适宜的酸度,是保证光度分析获得良好结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1)酸度对被测物质存在状态的影响

大部分高价金属离子都容易水解,当溶液的酸降低时,会产生一系列羟基络离子或多核羟基络离子,同时还发生各种类型的聚合,最终将导致沉淀的生成。

显然,金属离子的水解,对于显色反应的进行是不利的,故溶液的酸度不能太低。

(2)酸度对显色剂浓度和颜色的影响

光度分析中所用的大部分显色剂都是有机弱酸显色反应进行时,首先是有机弱酸发生离解,其次才是络阴离子与金属离子络合。

M+HR=MR+H+

从反应式可以看出,溶液的酸度影响着显色剂的离解,并影响着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

当然,溶液酸度对显色剂离解程度影响的大小,也与显色剂的离解常数有关,

Ka大时,允许的酸度可大;Ka很小时,允许的酸度就要小些。

许多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当溶液酸度改变时,显色剂本身就有颜色化。

如果显色剂在某一酸度时,络合反应和指示剂反应同时发生,两种颜色同时存在,就无法进

行光度测定。

例如、二甲酚橙在溶液的pH>6.3时呈红色,在pH<6.3时呈柠檬黄色,在pH=6.3时,呈中间色,故pH=6.3时,是它的变色点。

而二甲酚橙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却呈现红色。

因此,二甲酚橙只有在pH<6的酸性溶液中可作为金属离子的显色剂。

如果在pH>6的酸度下进行光度测定,就会引入很大误差。

(3)对络合物组成和颜色的影响

对于某些逐级形成络合物的显色反应、在不同的酸度时,生成不同络合比的络合物。

例如铁与水杨酸的络合反应,当

pH<4[Fe3+(C7H4O3)2-]+紫色

4<pH<9[Fe3+(C7H4O3)22-]-红色

pH>9[Fe3+(C7H4O3)32-]3-黄色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控制合适的酸度,才可获得好的分析结果。

到底在什么酸度下进行,通过实验绘制吸光度-酸度曲线

3.时间和温度

显色反应的速度有快有慢。

有些显色反应几乎是瞬间即可完成,显色很快达

到稳定状态,并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大多数显色反应速度较慢,需要一定时间,溶液的颜色才能达到稳定程度。

有些有色化合物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空气的氧化,试剂的分解或挥发,光的照射等原因,使颜色减退。

适宜的显色时间和有色溶液稳定程度,也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

实验方法是配制一份显色溶液,从加入显色剂计算时间、每隔几分钟测定一次吸光度,绘制A-t曲线,根据曲线来确定适宜的时间。

5.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共存离子存在时对光度测定的影响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与试剂生成有色络合物。

如用硅钼蓝光度法测定钢中硅时,磷也能与钼酸铵生成络合物,同时被还原为钼蓝,使结果偏高。

(2)干扰离子本身有颜色。

如Co2+(红色)、Cr3+(绿色)、Cu2+(蓝色)。

(3)与试剂结合成无色络合物消耗大量试剂而使被测离子络合不完全。

如用水扬酸测Fe3+时,Al3+、Cu2+等有影响。

(4)与被测离子结合成离解度小的另一化合物。

如由于F-的存在,能与Fe3+以FeF63-形式存在,Fe(SCN)3不会生成,因而无法进行测定。

消除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控制酸度

控制显色溶液的酸度,是消除干扰的简便而重要的方法。

许多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控制溶液的酸度就可以控制显色剂R的浓度,这样就可以使某种金属离子显色,使另外一些金属离子不能生成有色络合物。

当溶液的情况比较复杂,或各种常数值不知道,则溶液最适合的pH值须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

二、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光度分析法的误差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化学因素所引入的误差,

另一方面是仪器精度不够,测量不准

(一)仪器测量误差

仪器测量误差主要是指光源的发光强度不稳定光电效应的非线性,电位计的非线性、杂散光的影响、滤光片或单色器的质量差(谱带过宽)比色皿的透光率不一致,透光率与吸光度的标尺不准等因素。

对给定的光度计来说,透光率或吸光度的读数的准确度是仪器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衡量测定结果准确度的重要因素。

实际工作中,应控制T在15~70%,A在0.15~0.8之间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测量条件,是获得准确测定结果的重要途径。

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

1.测量波长的选择

由于有色物质对光有选择性吸收,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灵镀度和准确度,必须选择溶液最大吸收波长的入射光。

如果有干扰时,则选用灵敏度较低但能避免干扰的入射光,就能获得满意的测定结果。

2.吸光度范围的控制

吸光度在0.15-0.80时,测量的准确度较高。

为此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想办法:

(1)计算而且控制试样的称出量,含量高时,少取样,或稀释试液;含量低时,可多取样,或萃取富集。

(2)如果溶液已显色,则可通过改变比色皿的厚度来调节吸光度大小。

3.参比溶液的选择

参比溶液是用来调节仪器工作零点的,若参比溶液选得不适当,则对测量读数准确度的影响较大。

选择的办法是:

(1)当试液、试剂、显色剂均无色时,可用蒸馏水作参比液。

(2)试剂和显色剂均无色时,而样品溶液中其他离子有色时,应采用不加显色剂的样品溶液作参比液。

(3)试剂和显色剂均有颜色时,可将一份试液加入适当掩蔽剂,将被测组分掩蔽起来,使之不再与显色剂作用,然后把显色剂、试剂均按操作手续加入,以此做参比溶液,这样可以消除一些共存组分的干扰。

第五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除了广泛地用于测定微量成分外,也能用于常量组分及多组分的测定。

同时,还可以用于研究化学平衡、络合物组成的测定等。

下面简要地介绍有关这些方面的应用。

一、定量分析

(一)单组分的测定

1.一般方法

A-c标准曲线法

2.示差法

当被测组分含量高时,常常偏离朗伯-比耳定律即使不偏离,由于吸光度太大,也超出了准确读数的范围,就是把分析误差控制在5%以下,对高含量成分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如果采用示差法,就能克服这一缺点,也能使测定误差降到±0.5%以下。

示差法与普通光度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采用的参比溶液不同它不是以c=0的试剂空白作参比,而是以一个浓度比试液cx稍小的标准溶液cs作参比,然后再测定试液的吸光度。

As=-lgTs=κbcsAx=-lgTx=κbcx

实际测得吸光度Af为

Af=Ax-As=κb(cx-cs)=κbΔccx=cs+Δc

示差法相对普通光度法提高测量准确度的原因是扩展了读数标尺。

二、络合物组成和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一)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1.摩尔比法

设络合反应为M+nR=MRn

通常是固定金属离子M的浓度,逐渐增加络合剂R的浓度。

显然,R应是无色的或在选定的波长范围内无显著吸收。

然后稀释至同一体积,得到[R]/[M]为1,2,3……的一系列溶液,配制相应的试剂空白,在一定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绘制曲线,用作图法求得络合比。

曲线前部分表示,络合剂R浓度不断增加,生成的络合物不断增多,吸光度逐渐增大。

当金属离子M全部形成络合物后,络合剂R的浓度再增加,吸光度达到最大值而不再变化。

曲线峰部分转折不明锐、是由于络合物有微小离解造成的。

用外推法交于E点,由E点向横轴作垂线,交于横轴的一点,这点的比值就是络合物的配合化。

2.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此法是保持溶液中cM+cR为常数,连续改变cR/cM配制出一系列溶液。

分别测量系列溶液的吸光度A,以A对cM/(cM+cM)作图,曲线折点对应的cR/cM值就等于络合比n。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实用于络合比低、稳定性较高的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此外还可以测定络合物的不稳定常数。

(二)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设有一元弱酸HB,按下式离解:

HB=H++B-Ka=[B-][H+]/[HB]

配制三种分析浓度c=[HB]+[B-]相等而pH不同的溶液。

第一种溶液的pH在pKa附近,此时溶液中HB与B-共存,用1cm的吸收池在某一定的波长下,测量其吸光度A:

第二种溶液是pH比pKa低两个以上单位的酸性溶液,此时弱酸几乎全部以HB型体存在,在上述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HB

第三种溶液是pH比pKa高两个以上单位的碱性溶液,此时弱酸几乎全部以B-型体存在,在上述波长下测得吸光度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