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7195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9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docx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二

《精神科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建立精神病院的地区是C

A.长沙B.北京C.广州D.南京E.上海

2.关于精神病学的学科地位,以下哪种说法正确D

A.是生物医学的分枝学科B.是行为医学的分枝学科C.是社会科学的分枝学科D.是临床医学的分枝学科E.是全科医学的分枝学科

3.不属于精神障碍范围的是C

A.人格障碍B.精神分裂症C.攻击行为D.神经症E.癔症

4.美国第一位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先驱者是B

A.南丁格尔B.琳达·理查兹C.克雷佩林D.希波克拉底E.柏拉图

5.下列关于精神活动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C

A.是大脑机能的产物B.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C.病态精神活动与客观现实脱离,因此与客观现实无关D.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E.正常人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

6.精神科护理的角色,在国外从何时开始受到重视B

A.19世纪中叶B.20世纪30~40年代C.公元前D.20世纪70年代E.19世纪后期

7.病因相对明确的精神障碍是A

A.酒精性幻觉症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神经症E.躁狂症

8.关于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B.与躯体疾病毫无关系C.可以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可以引起心身疾病E.暗示治疗有一定效果

9.关于精神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性,是基因将疾病的易感性一代传给一代B.精神疾病的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C.精神疾病是遗传性疾病D.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明确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E.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而精神病是一类程度严重的精神疾病

(二)多项选择题

1.病因尚不明确的精神疾病,包括ABDE

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C.脑炎所致精神障碍D.焦虑症E.强迫症

2.关于心身疾病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也称为心理生理疾病B.是一组与心理紧张有关的躯体疾病C.有器质性病变或确定的病理、生理过程D.冠心病和消化性溃疡不属于心身疾病E.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3.精神疾病患者安全护理的内容,包括ABC

A.自杀、自伤行为的护理B.攻击暴力行为的护理C.出走行为的护理D.进食行为的护理E.睡眠的护理

4.关于应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

A.应激是急性应激反应的病因B.应激实际上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及其导致的精神刺激C.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起病是合并有心理应激,所以应激是抑郁症的病因D.任何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应激E.应激既有可能是疾病的病因,也可能是只是疾病发生的诱因。

5.精神卫生的服务的重点,包括ABCE

A.适应不良行为B.轻型精神障碍C.药物酒精依赖D.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精神障碍E.心身疾病

6.关于精神卫生工作的展望,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的创新,生物精神病学将有重大突破B.心理卫生知识将得到普及,内外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将大幅提高,市级综合性医院将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机构C.精神疾病的康复与社区服务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D.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精神卫生的立法、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治疗效果的提高,相信精神疾病患者将会受到更人道的对待E.精神病院的现代化前景是实行院内园林化、室内家庭化、管理开放化、治疗多元化

7.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ABD

A.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B.强烈的敬业精神C.健壮的体格D.精湛的业务技术E.男性

二、简答题

1.简述精神病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学科情况。

【答】

1.精神病学: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分支学科情况: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往往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如社会文化(社会精神病学,即从社会学、文化差异研究精神疾病、行为问题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司法问题(司法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病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评价或鉴定精神病人违法行为的责任能力与安置问题的一门学科);特殊人群(如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近年来精神药物层出不穷,大大改善了精神病人的治疗与预后,精神药理学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特色;精神病理学是精神病学的一个传统分支,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主要是对思维、异常情感体验、行为等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等,并研究精神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深层心理活动等的关系;而从生物学角度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又成了精神病学的另一主要分支——生物精神病学。

2.简述精神疾病的原因。

【答】

精神障碍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可以分为:

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

虽然生物学因素是必要因素,但它仍不足以说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

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中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均构成影响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既可以作为原因因素在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相关因素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

纵观上述对精神疾病病因学探讨,生物学因素(内在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外在因素)在精神障碍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实际上,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人类行为。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方法学问题,我们很难确定导致常见精神障碍的确切病因,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对精神健康及精神障碍领域的理解远远不够完善。

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来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3.简述精神病学的四次革新运动。

【答】

第一次:

十八世纪末,精神病人开始进入医院接受照顾和治疗,被人道的对待。

第二次:

二十世纪初,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突破了精神疾病器质性病因学的瓶颈,使精神医学进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

第三次:

是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开展,使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回归社会。

第四次:

是精神药物的问世与生物精神病学的发展。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感知的定义为B

A.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B.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意识到的过程C.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D.客观刺激作用于人脑的过程E.是人接触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体验

2.引起错觉的常见因素为E

A.谵妄状态B.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C.疲劳D.感染、中毒等致意识障碍时E.以上都是

3.关于幻觉的定义为C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知觉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E.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

4.听幻觉最常见于D

A.躁狂症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癔症E.恐惧症

5.下列哪项不属于思维形式障碍D

A.思维迟缓B.思维散漫C.病理性赘述D.牵连观念E.矛盾思维

6.关于思维迟缓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典型症状,说法较正确的是C

A.强迫症B.精神分裂症状C.抑郁症D.癔症E.神经衰弱

7.下列哪种说法正确D

A.部分或全部不能再现以往的经历称为记忆错误B.由于再现的失真而引起的记忆障碍称为遗忘C.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亲身经历的记忆称为错构D.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具体时间,具体人物或地点上搞错了,称为错构E.病人把从未见过的人当作熟人或朋友认识,称为虚构

8.谵妄属于下列哪种障碍C

A.情感障碍B.思维障碍C.意识障碍D.记忆障碍E.认知障碍

9.慢性脑病综合征,一般不出现的精神障碍是D

A.记忆障碍B.思维障碍C.人格障碍D.意识障碍E.智能障碍

10.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定向力障碍B.情感淡漠C.注意力集中困难D.记忆力障碍E.思维障碍

11.木僵不见于下列哪种疾病B

A.精神分裂症B.焦虑症C.抑郁症D.脑器质性精神障碍E.癔症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异常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BCDE

A.纵向比较,与其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B.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比较,差别是否具有显著性,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C.应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进行分析D.结合当事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E.精神症状是否持续存在,随时随地地表现出来

2.每一精神症状均有明确定义,并具有以下特点ADE

A.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控制B.症状是否出现可以受意识控制C.症状可以通过转移的方法使其消失D.症状内容与周围环境不相称E.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常见的感知觉障碍有ABE

A.错觉B.幻觉C.妄想D.超价观念E.感知综合障碍

4.关于强制性思维与强迫性思维的说法,正确的是BCE

A.强迫性思维是指脑内突然涌现出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B.强迫性思维是指脑内反复想同一个问题,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C.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可出现强迫性思维D.强制性思维是强迫症的特征性症状E.强制性思维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5.下面关于妄想的说法,正确的是ABDE

A.妄想内容与事实不相符B.病人对妄想坚信不疑C.妄想可通过解释等心理治疗消失D.妄想可影响病人的情感及行为E.妄想的内容往往与患者本人有关

6.关于情感淡漠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指面部没有表情B.指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漠不关心C.指患者内心体验减弱或缺乏D.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E.常见于抑郁症

7.精神运动性抑制可表现为ACDE

A.木僵B.模仿动作C.蜡样屈曲D.思维迟缓E.缄默

8.木僵常见于下列哪些疾病ABDE

A.精神分裂症B.抑郁症C神经衰弱D.某些脑器质性疾病E.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9.(暂缺)

10.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状态常见于ABC

A.精神分裂症B.躁狂症C.谵妄状态D.痴呆E.抑郁症

11.常见的睡眠障碍有ABE

A.入睡困难B.早醒C.嗜睡D.昏睡E.易醒且醒后入睡困难

12.对于自知力的完整理解,包括ABE

A.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B.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病常有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都没有自知力D.自知力就是有病感E.神经症患者都有完整的自知力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感觉、知觉、感知综合障碍?

【答】

(1)感觉:

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形状等,是知觉的基础。

(2)知觉:

是某一事物的不同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所形成的总的整体印象。

如果感觉或知觉体验与外界客观事物或事实不相符,则分别称为感觉障碍或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是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正确感知,如知道是某个人或某种动物等,但对该客体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距离、位置等,却产生错误的感知。

2.何谓幻觉?

常见的幻听分为哪几类?

【答】

幻觉:

是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之一。

幻听既有言语性幻听,也有非言语性幻听,临床上常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具有诊断意义。

依据幻听内容,常可分为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及命令性幻听。

幻听常可影响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

3.正常人思维具有哪些特征?

【答】思维是指人们将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整个心理过程。

正常人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及实践性。

4.如何理解妄想?

【答】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妄想具有以下特征:

①病理性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

②妄想内容以患者为中心,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患者的个人利害有关;

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5.如何理解注意、注意障碍?

【答】

(1)注意:

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的特点;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而清晰。

注意可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指对现实目标的主动指向及集中的精神活动,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及既往体验有关。

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由于外界或内在的刺激而引起的被动的指向及集中,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

(2)注意障碍可分为:

①注意强度方面的障碍:

注意增强及注意减弱;

②注意范围方面的障碍:

注意狭窄及随境转移;

③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

注意涣散及注意固定。

6.简述遗忘的常见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答】

(1)遗忘:

是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

(2)分型:

常可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界限性遗忘。

①顺行性遗忘是指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常常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所致,如脑震荡及脑挫伤患者。

②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紧接着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的经历,也常见于脑外伤及急性脑血管疾病。

上述两种遗忘阶段的长短及预后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

③界限性遗忘,又称为心因性遗忘,是指把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遗忘的发生常与强烈的精神刺激及情绪的波动有关,遗忘的内容具有高度选择性,常与强烈的恐惧、愤怒及羞辱的情景及场面有关,多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

7.如何理解定向力?

【答】定向力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

时间定向包括对当时所处时间的认识及年、月、日的认识;地点定向是指对所处地点的认识,包括街道、楼层及毗邻关系等;人物定向是指辨别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患者的关系;自我定向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

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或脑器质性精神病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痴呆时。

此外,精神病人尚可出现双重定向,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判断或解释。

8.如何理解情绪、情感、激情、心境?

【答】

(1)情感(affect)、情绪(emotion):

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原始的、低级的情感逐渐发展成为复杂、高级的情感,原始情感常与本能欲望有关,而高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

(2)激情是指突然产生的、猛烈而爆发的情感,如愤怒、狂喜、绝望等。

(3)心境(mood)是指一种较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它是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通常所说的情感障碍就是指心境障碍。

9.试述焦虑与恐惧的异同点。

【答】

(1)焦虑(anxiety):

是指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在缺乏相应客观因素或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患者感到顾虑重重,紧张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脚,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可出现濒死感、失控感、呼吸困难等,常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等疾病。

(2)恐惧(phobia):

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病态的恐惧是一类不以人意志愿望为转移的恐惧情绪,病人会对一些本身不具有威胁性的物品、环境或活动产生一种极度紧张恐惧的心情,虽然患者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感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摆脱,并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常见于恐惧症,也可见于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

恐惧症患者常有明显的焦虑,且焦虑程度较重,脱离恐惧对象后,焦虑情绪会减轻。

10.简述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鉴别要点。

【答】

(1)共同点:

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患者均可表现为言语动作的减少、兴趣减退、意志减退、人际关系的疏远,但两者的本质不同。

(2)不同点:

①情感低落:

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外部表情愁苦,双眉紧锁,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内心深感痛苦,悲观绝望,觉得一无是处,甚至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常伴有明显的思维迟缓,言语动作的减少,以及食欲减退、早醒等生物学症状,常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反应性抑郁及更年期抑郁。

②情感淡漠:

是情感反应的减弱或缺乏,患者外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对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自身前途及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它是精神分裂症晚期常见的症状,也可见于痴呆病人。

11.何为精神运动性兴奋?

常见有哪些类型?

【答】

(1)精神运动性兴奋:

是指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多种形式的兴奋,通常可分为协调性及非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见于各种类型的精神障碍。

(2)类型: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躁狂性兴奋:

指行为动作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且与环境密切联系,行为具有目的性、可理解性,可引起共鸣,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一致的,给人以感染力,多见于躁狂症。

②青春性兴奋:

指行为动作与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同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行为动作无明显目的及指向性,以致杂乱无章,不可理解,本能意向可能增强,严重时出现意向倒错,整个行为动作显得愚蠢幼稚、荒谬离奇,不能引起共鸣,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③紧张性兴奋:

常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兴奋常突然发作,强烈而粗暴,具有冲动性,往往无端攻击他人或毁物,既无明确原因,也无明确的目的和指向,使人无法捉摸,难以预防,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④器质性兴奋:

行为动作杂乱,带有冲动性,甚至可出现攻击性行为,日常活动常常缺乏目的性,这类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思维活动迟缓,情感脆弱不稳,易激惹,可出现欣快,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患者。

12.何为木僵状态?

常见有哪些类型?

【答】

(1)木僵:

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轻度木僵称为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解大小便。

(2)类型:

木僵状态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紧张性木僵:

是紧张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性抑制表现,木僵程度不一,轻时言语、动作及行为显著减少,呈亚木僵状态,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呈典型木僵状态,僵住不动。

在木僵基础上,有些患者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持很久不动,这种现象称为蜡样屈曲。

如将患者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姿势,患者也可维持很长时间不动,称为空气枕头。

患者意识一般清晰,对外界仍能感知,事后能回忆发作过程。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②心因性木僵:

是在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出现的普遍抑制状态,病人的活动显著减少,呆滞、缄默、拒食,甚至呈现僵住状态,躯体方面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及瞳孔的变化,可有轻度意识障碍,一般当环境改变或外因消除后,木僵症状就可消失,事后患者常不能完全回忆。

③抑郁性木僵:

常由急性严重抑郁引起,患者反应极端迟钝,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且缄默不语,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有时对外界刺激尚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点头或摇头,在木僵之前、之中及之后尚有抑郁情绪表现,有时有消极观念或行为,病人的表情或姿势与其内心体验是一致的,常见于抑郁症。

④器质性木僵:

常见于脑炎、脑肿瘤、癫痫、脑外伤或中毒的患者,病人可呈木僵或亚木僵表现,此外,患者尚有相应的器质性疾病的病史或体征。

13.试述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

【答】

(1)意识:

是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重要作用。

(2)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①感知觉清晰度下降、迟钝,感觉阈值升高;

②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遗忘;

③思维迟钝、不连贯;

④理解困难,判断能力减低;

⑤情感反应迟钝、茫然;

⑥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⑦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重要标志。

(3)意识障碍:

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自我意识障碍。

1)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可分为:

①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

②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③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2)自我意识障碍,可分为:

①人格解体;

②交替人格;

③双重人格;

④人格转换。

14.如何理解自知力?

【答】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态并愿意接受治疗称为“有自知力”;否认自己的病态并拒绝接受治疗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有部分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常常否认有病并拒绝治疗,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患者的自知力会逐渐恢复,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神经症患者常有自知力并主动求治。

第三章精神科护理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奥瑞姆的自护理论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B

A.增强家属的护理精神病人的能力B.恢复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C.增强护士的护理能力D.促进社区对精神病人护理的认识E.促进人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适应性反应

2.奥瑞姆的自护能力,不包括下列哪条D

A.控制和利用体能的能力B.认识疾病和预防复发的能力C.动机D.工作的能力E.控制体位的能力

3.罗伊的适应模式中,提出了几种适应方式,下列哪种不是的D

A.生理功能B.自我概念C.角色功能D.人际关系E.相互依赖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包括D

A.生理需要B.自尊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健康的需要E.爱与归属的需要

5.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不包括E

A.潜意识B.前意识C.意识D.A+B+CE.意识障碍

(二)多项选择题

1.奥瑞姆的自护模式的主要概念,包括ABD

A.自护理论B.自护不足理论C.家庭护理理论D.护理系统理论E.社区护理理论

2.奥瑞姆的自护理论的重要概念,包括ABCDE

A.自护B.自护能力C.自护体D.治疗性自护需要E.自护需要

3.奥瑞姆的自护模式,将护理系统分为ABE

A.完全补偿系统B.部分补偿系统C.家庭支持系统D.自我帮助系统E.支持-教育系统

4.奥瑞姆认为在护理系统中,护理活动包括ABCDE

A.明确病人是否需要帮助,确定如何帮助病人B.及时反映并满足病人的自护需要C.根据病人自护能力设计、调整护理系统并制定护理计划D.提供协作和完整的护理E.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奥瑞姆的护理程序,包括ABC

A.护理诊断和护理评估B.护理设计和护理计划C.根据护理计划进行护理活动D.护理措施E.观测护理结果

二、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与意义。

【答】弗洛伊德认为人在遇到挫折时产生的焦虑会引发潜意识的防御机制,这些心理防御机制的无意识的运用,可使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