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6861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19课人口的空间变化

普查讲19人口的空间变化

1.根据人口迁移相关数据判断人口迁移情况

a.利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判断人口迁移情况

(1)(2018全国Ⅰ文综,8分)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C)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解析:

户籍人口包括登记户口仍然常住在该地的人口和登记户口但外出的人口,常住人口包括登记户口仍然常住在该地的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

读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因此可以推断登记户口但外出的人口大于外来常住人口,即外出务工人口多于外来务工人口,故A项错误。

图中只反映了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变化,没有反映该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因而无法判断老年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故B项错误。

图中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即外出务工人口与外来务工人口的差值呈减小趋势,说明本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故C项正确。

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上升趋势减缓,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增加,故D项错误。

2)该直辖市是(D)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解析:

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劳动力需求量大,可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故其常住人口应大于户籍人口,故A、B、C项错误。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而导致外出务工人口较多,故D项正确。

此题也可以结合人口数量判断,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其户籍人口超过3000万,而其他三个直辖市的户籍人口都少于3000万,故判断该直辖市是重庆市。

b.根据人口迁移比例判断所属国家或地区

(2)(2019改编,8分)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D)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统计图表的分析与判读。

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故A、C项错误。

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0,所以总人口不断增加,故B项错误。

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数,图中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国际净迁移率为正值且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值且下降较大,因此人口净迁入量减少,故D项正确。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

A.美国B.印度

C.俄罗斯D.德国

解析:

读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表明该地经济发达,吸引其他国家人口迁入。

美国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且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故A项正确。

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吸引力小,故B项错误。

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而俄罗斯和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故C、D项错误。

c.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判断人口迁移情况

(3)(2017江苏单科,2分)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区)城乡65岁及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完成下题。

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市、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B)

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中西部省(市、区)经济欠发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与儿童留守农村,所以导致这些省(市、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故B项正确。

2.应用“推拉理论”分析人口迁移原因

(4)(2016江苏单科,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

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冬季气温较高(1分)、晴天多,光照充足(1分);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交通便利(1分)、环境优美(1分)、旅游资源丰富(1分)。

(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读图可知,攀枝花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冬季温和,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养老。

其他原因可以从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穿过)、环境优美(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终年茂盛)、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方面分析。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得4分)。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注意从“积极”方面回答。

人口迁入对房地产、旅游业有促进作用,老年人迁入对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当地消费,有利于文化交流等。

养老城市需创造优美的养老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根据迁移人口特征(年龄结构、学历)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5)(经典题,8分)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C)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大量人口迁入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将引起城市住房、商业、工业、交通等用地增加,即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故C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该城市迁入的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故A项错误。

环境人口容量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科技水平等有关,与人口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

从年龄段来看,迁入人口以15~24岁、25~44岁两个年龄段人数最多,属青壮年,因此不会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故D项错误。

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B)

A.环卫人员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D.建筑设计师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就业结构的影响。

大量外来人口主要租住在房价低廉的郊区,由于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的子女多随之迁入(表中0~14岁年龄段的人口净迁入也较大),入学难问题突出。

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中小幼教师,故B项正确。

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不是最需要增加的,故A、C、D项错误。

4.不同时间段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

a.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

(6)(经典题,4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D)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为开发北大荒,国家有计划地向东北地区迁入大批知识青年;另外,由于该时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发展较快,工业基地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②④正确,故D项正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故①错误。

东北地处边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没有邻国人口大规模迁入,故③错误。

b.改革开放后我国不同省份的人口迁移

(7)(经典题,8分)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05—2010年(C)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解析:

本题考查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以及我国各省市的人口情况。

由统计图坐标可读出各省市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

由图可知,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略高于四川,但人口基数四川远大于贵州,因此迁出人口数量应是四川多于贵州,故A项错误。

上海的迁入人口比重大约比广东多10%,但广东作为人口大省,人口数量远大于上海,因此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小于广东,故B项错误。

浙江和江苏都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因此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但人口的机械增长率浙江远高于江苏,因此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故C项正确。

天津位于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安徽,因此天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故D项错误。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B)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

皖、赣、黔是人口迁出大省,且迁出的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所以加剧了这三个省的老龄化进程,故A项错误。

沪、京、津是人口迁入区,且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故人口迁移延缓了这三个市的老龄化进程,故B项正确。

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以农业人口的外迁为主,所以提高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故C项错误。

人口的迁入促进了沪、京、津的城市化发展,故D项错误。

c.近年来的人口回流问题

(8)(2018海南单科,6分)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B)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解析: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经济欠发达,许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外出务工,2005年、2011年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说明该省大量人口外出务工,故B项正确,D项错误。

我国招生是有计划进行的,不会在某年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故A项错误。

外出旅游人员不属于迁移人口,依旧属于当地常住人口,故C项错误。

2)2013年后该省(C)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

材料显示,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说明人口迁入率增加,结合以前安徽省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的情况可知,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明显,故C项正确。

从题中“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可以判断同期该省出生率处在稳定状态,未出现明显变化,故A项错误。

图中没有信息显示安徽省是否存在劳动力缺口及老龄化问题,故B、D项错误。

随堂普查练19

(经典题,8分)下图为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读图,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中(D)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

从图中可看出,迁入率和迁出率既有上升也有下降,故A、B项错误。

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图中迁入率始终大于迁出率,但由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增有减,因此机械增长率有增有减,但始终为正值,因而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A)

A.上海B.安徽

C.湖南D.河南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人口迁移特点推断所属地区。

从图中来看,该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可判断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人口吸引力大,比较四个选项,上海经济最发达,故A项正确。

(2016浙江文综,8分)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据此完成3~4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D)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题中的因果关系应是:

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发展,故D项正确。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流动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的增长,故A项错误,C项正确。

现阶段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B项错误。

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迁入大城市不会影响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2017.4浙江选考,4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引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

随着近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和老人随青壮年劳动力举家迁入城市定居。

据此完成5~6题。

5.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措施是(B)

A.扩大粮食的进口规模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实施大规模休耕制度

D.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

解析:

本题考查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必须加强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扩大粮食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粮食短缺问题,但由于粮食进口易受国际市场等因素影响,不能确保粮食安全,故不能作为主要措施,故A项错误。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够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可以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是应对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的合理措施,故B项正确。

实行大规模的休耕制度,会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农业减产,加剧粮食短缺问题,故C项错误。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差异的必然结果,鼓励劳动力大量回流不可取,故D项错误。

6.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带来的主要影响是(D)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③降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④增加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人口迁移角度来看,农村的未成年人和老人迁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增多,比重增大,城市化水平提高,故①正确。

未成年人和老人均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他们的迁入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影响较小,故②③错误。

未成年人和老人的迁入,给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和交通等公共服务带来压力,故④正确。

综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确,故D项正确。

(2018北京朝阳一模,8分)近年来,离开“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2017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

据此完成7~8题。

7.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B)

A.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房价较低

C.比广州拥堵

D.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解析:

与重庆相比,“北上广”作为一线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人均消费水平高,生活服务设施更完善,故A、D项错误。

“北上广”作为一线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人口密集,私家车多,城市交通拥挤,房价高,故B项正确,C项错误。

8.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C)

A.承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

B.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C.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扶持

D.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解析:

题干中明确说明是为了吸引和留住创业人员,而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吸引的一般是廉价劳动力,故A项错误。

迁入的创业人员本身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培训不是重点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

要吸引和留住创业技术人员,需为其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因此需要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扶持,故C项正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创业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重点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课后提分练19人口的空间变化

A组(巩固提升)

(2015北京文综,4分)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完成下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C)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牵挂程度高,则迁出人口比例较高。

结合图示信息分析,牵挂程度排名前5名的城市中有3个位于南方地区(上海、深圳等),而北方地区只有北京,因此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低,故A项错误。

我国的直辖市数量少,省级行政中心数量多,因此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省级行政中心比直辖市高,故B项错误。

由图可判断,珠江三角洲明显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对甲地牵挂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上海等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较少,故D项错误。

(经典题,12分)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完成2~4题。

2.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D)

A.收入水平高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D.经济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读图可知,A省迁出率远高于迁入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该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低,导致人口大量迁出,故D项正确。

3.图中B点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在1954—1984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D)

A.棉花B.甜菜C.橡胶D.青稞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人口的迁移推断所属地区。

通过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和人口密度最小这两个特征可以判断出该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进而判断出其典型农作物为青稞,故D项正确。

4.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C)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级行政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级行政区少

D.所有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读图可知,省际人口迁出率最大值约为6.5%,迁入率最大值约为18%,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故A项错误。

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级行政区少,只集中在图中A点附近,故B项错误。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级行政区有3个,数量较少,故C项正确。

图中有一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故D项错误。

(2018广东深圳模拟,8分)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

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5~6题。

5.“城归”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是(D)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乡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D.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国家实施优惠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生活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压力逐渐增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促进“城归”返乡创业,故D项正确。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产业并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在增长,故A项错误。

“城归”返乡创业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果倒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但不是造成“城归”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可知,“城归”主要是返乡创业,并不是从事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B)

A.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因此“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故B项正确。

农民工返乡创业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但不是最先带动的,且不属于社会效益;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

“城归”现象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完善基础设施,故C项错误。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故D项错误。

B组(冲刺满分)

(2019改编,12分)国家统计局2018年4月27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17年农民工总量为28652万人,比上年度增加481万人。

下表为2013—2017年全国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单位:

万人)。

据此完成7~9题。

7.四年间,我国(D)

A.农民工总量增速在波动上升B.农民工总量的增速慢于外出农民工

C.农民工总量的增速等于本地农民工D.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统计表的分析能力。

从表格中可知,农民工总量2014年较2013年增长501万,2015年较2014年增长352万,农民工总量增速下降,故A项错误。

四年期间,农民工总量的增速=(28652-26894)/26894=6.54%,外出农民工的增速=(17185-16610)/16610=3.46%,本地农民工的增速=(11467-10284)/10284=11.55%,相比较,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故D项正确,B、C项错误。

8.导致我国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增速不同的主要原因有(B)

①交通运输成本升高②本地就业环境改善

③外出生活成本提高④农业机械化得到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地农民工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说明选择就近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是本地就业环境改善,就业机会增加,同时外出生活成本提高,导致农民工外出打工意愿降低,②③正确,故B项正确。

交通运输成本升高和农业机械化得到发展对农民工选择就业影响小,①④错误。

 

9.举家外出是指农村劳动力及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到户籍所在乡镇以外的区域居住。

目前我国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该现象(A)

A.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

B.定会加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C.会减轻城镇的基础设施压力

D.会导致农村土地的大量荒废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家外迁,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有利于城镇化水平提高,故A项正确。

举家外出是指农村劳动力及家人(包括老人)离开原居住地,所以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小,故B项错误。

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会增加城镇基础设施的负担,故C项错误。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不需要很多劳动力,举家外出不一定会导致农村土地大量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