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测试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亘古(______)污秽(______)chà(______)异狂lán(______)
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2)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B.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4.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是以诗的形式写的“黄河颂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则是以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歌”。
B.德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乡写得详细,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简略。
6.综合性学习。
为了感受汉字的魅力,学校举行“我爱汉字”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
【探源释义】
汉字很有趣。
老师提供了《辞海》中“集”字“隹”部的注释:
“隹,短尾鸟。
”请你解释《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
活动二:
【妙联拾珠】
对联很精妙。
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A.相B.自C.急D.少
活动三:
【唇枪舌战】
辩论很精彩。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汉字正面临危机。
请你就“电子产品是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辩题,代表反方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
正方:
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们的记忆,而如今键盘输入则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的字,削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以致出现了“提笔忘字”现象。
反方: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
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
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
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
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
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
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
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
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
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
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
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
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
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
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
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
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
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
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答案只有一个:
“怒从黄河来!
”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8.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9.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修辞手法)
10.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
有什么作用?
11.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作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
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让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
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
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
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
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
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
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
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
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
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
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非常完美。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
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播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式。
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
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2.第①②段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14.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横线处的词语是()
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
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
15.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篇名:
(1)______
作者:
×××
出处:
(2)_______
——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________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__________
(5)________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的崇拜。
社会习俗
(6)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7.下列对语句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情况。
B.“关山度若飞”:
跨越关隘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英姿。
C.“朔气传金柝”:
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
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三、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从古至今,我们的国家遭遇了许多灾难,从古代被外敌压迫、奴役,到现在的被自然灾害侵袭,这些困难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多灾多难成就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请以《和祖国在一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要求:
中心突出,写出真情实感,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卷面要整洁…
答案解析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亘古(______)污秽(______)chà(______)异狂lán(______)
【答案】
(1).gèn
(2).huì(3).诧(4).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澜。
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2)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答案】
(1)也是像这样。
(2)肮脏的东西。
(3)发祥地。
(4)热烈而深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
炽痛:
热烈而深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感感受。
B.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答案】B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答案】
(1).
(1)将军百战死
(2).壮士十年归(3).
(2)长河落日圆(4).(3)夜发清溪向三峡(5).(4)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溪,园。
5.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是以诗的形式写的“黄河颂歌”,《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则是以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歌”。
B.德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乡写得详细,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简略。
【答案】B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
(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
(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
(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6.综合性学习。
为了感受汉字的魅力,学校举行“我爱汉字”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
【探源释义】
汉字很有趣。
老师提供了《辞海》中“集”字“隹”部的注释:
“隹,短尾鸟。
”请你解释《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
活动二:
【妙联拾珠】
对联很精妙。
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A.相B.自C.急D.少
活动三:
【唇枪舌战】
辩论很精彩。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汉字正面临危机。
请你就“电子产品是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一辩题,代表反方发表观点,并陈述理由。
正方:
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们的记忆,而如今键盘输入则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的字,削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以致出现了“提笔忘字”现象。
反方:
【答案】活动一:
“集”的意思是“鸟停息在树上”。
活动二:
B
活动三:
示例:
我方的观点是“电子产品不是汉字危机的罪魁祸首”,因为电子产品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使用者过于依赖键盘输入汉字,而忽视对汉字的识记和书写。
【解析】
6.试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两句话“佳:
短尾鸟”“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即可了解诗句中“集”的含义。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详解:
根据对联两句“结构相同”及对应字词性相同的特点,抓住“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这一要求,详解选项中几个字的含义即可判断作答。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详解:
针对正方对“提笔忘字”原因详解的观点,指出“提笔忘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用什么方式书写,而在于汉字结构的了解和有意识的记忆。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
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
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
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
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
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
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
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
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
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
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
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
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
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
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
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
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
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
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答案只有一个:
“怒从黄河来!
”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8.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9.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修辞手法)
10.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
有什么作用?
11.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答案】7.
(1)芦花之怒;
(2)黄河之怒。
8.“遗憾”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收获”是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9.
(1)示例:
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