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docx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服务项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贴敷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具有途径直接、用药安全、使用简便、药源广泛、稳定可靠,副作用少等优点。
我科贴敷疗法常用制剂是消炎止痛膏。
适应证:
适用于肠痈、乳痈及体表皮肤痈疖未成脓者。
方法:
肠痈敷于右下腹部,乳痈及体表皮肤痈疖敷于痈疖表面,局部清洁后,取适量消炎止痛膏涂于贴敷部位,均匀摊开,覆盖整个病变部位,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2次,疗程7-10天。
二箍围
箍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我科常用制剂是双柏散。
适应证: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调制法:
总的原则是将箍围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剂制成糊状的制剂。
调制液体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总之,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阴证多用醋、酒调敷。
目前临床上对阳证及半阴半阳证常以凡土林调制成油膏使用。
注意点:
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
阳证不能用热性药敷贴,以免助长火毒;阴证不能用寒性药敷贴,以免寒湿痰瘀凝滞不化。
箍围药敷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
三切开法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目的的一种手术方法。
适应证: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
使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的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排脓的有利时机。
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若疮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
2.切口位置
以低位引流为原则,应使脓液畅流而不致袋脓。
3.切口方向
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开,刀头向上,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损坏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总之,除了特殊情况,一般均采用纵切。
4.切开的深浅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的,或疮疡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开;如脓腔深的,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但总以得脓为度。
如疮疡脓浅而深开,则内脓虽出,而好肉损伤;脓深而浅开,则内脓不得外泄,反致走泄。
5.切口大小
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达到脓流通畅为度。
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
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日期。
6.操作方法
手术时以右手持刀,刀锋向外,拇食两指夹住刀口要进刀的尺寸,其余三指把住刀柄,并把刀柄的末端顶在鱼际上1乃处,这样能使进刀有力准确,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口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
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
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
如患者过于体弱,应先内服调补药物,然后开切,以免晕厥。
凡颜面疗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疗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
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四挂线法
挂线法是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挂在瘘管或窦道上,利用线的紧力,促使气血阻绝,肌肉坏死,达到切开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
凡疮疡溃后,脓水不净,虽经内服、外敷等治疗无效而形成瘘管或窦道者;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而不宜采用切开手术者,均可使用。
用法:
先用球头银丝自甲孔探人管道,使银丝从乙孔穿出(如没有乙孔的,可在局麻下用硬性探针顶穿,再从顶穿处穿出),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皮筋线一根结扎在自乙孔穿出的银丝球头部,再由乙孔回人管道,从甲孔抽出。
这样,橡皮筋线与丝线贯穿瘘管管道两口。
此时将扎在球头上的丝线与橡皮筋线剪开(丝线暂时保留在管道内,以备橡皮筋线在结扎折断时,用以另引橡皮筋线作更换之用),再在橡皮筋线下先垫两根丝线,然后收紧橡皮筋线,打一个单结,再将所垫的两根丝线,各自分别在橡皮筋线上打结处予以结缚固定,最后抽出管道内保留的丝线。
注意点:
如果痿管管道较长,发现挂线松弛时,则必须加线收紧,以免不能达到切开的目的;且须仔细探查瘘管管道,以免形成假道,而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五结扎法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利用线的紧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同时对较大脉络断裂而引起活动性出血,利用本法结扎血管,可以制止出血。
适应证:
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用法:
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
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
如截除脱疽坏死的趾、指,可在其上端预先用丝线缠绕十余转,渐渐紧扎。
如脉络断裂,可先找到断裂的络头,再用缝针引线贯穿出血底部,然后系紧打结。
结扎所使用的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租的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注意点:
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六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术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
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
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
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
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否死骨的存在。
探查有否死骨也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为疮疡已损骨无疑。
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
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分如下两种:
(1)外粘药物法分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
目前大多采用前法。
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去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
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
药线插人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向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
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2.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重00n左右,粗约0.3cm,中空,一端平面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
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能使脓液畅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
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
当管腔中已有脓液畅流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
导管另一种用法:
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不易畅流,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料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钢制导管。
注意点:
导管的放置应放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
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人疮口内。
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是采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大多应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下,才采用之。
适应证:
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者,脂瘤继发感染化脓时。
用法:
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
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并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
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
脂瘤继发感染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疤痕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清。
注意点:
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去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七垫棉法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袋而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
用法:
袋脓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绷住固定。
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
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满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
至于腋部、胭窝部的疮疡,最易形成袋脓或形成空腔,影响疮口愈合或虽愈合而易复溃,故应早日使用垫棉法。
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不同部位,在垫棉后采用不同的绷带予以加压固定,如项部用四头带,腹壁多用多头带,会阴部用丁字带,腋部、胭窝部用三角巾包扎,小范围的用阔橡皮膏加压固定。
注意点:
在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尚未消退时不可应用,否则有促使炎症扩散之弊。
如应用本法,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时,则宜采取扩创引流手术。
八针灸法
包括针法与灸法,两者各有其适应证。
在外科方面,古代多采用灸法,但近年来针法较灸法应用广泛,很多疾病均可配合针刺治疗而提高临床疗效。
灸法是用药物在患处燃烧,借着药力、火力的温暖作用,可以和阳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经络、拔引郁毒。
如此则肿疡未成者易于消散,既成者易于溃脓,既溃者易于生肌收口。
适应证:
针刺适用于瘰疬、乳痈、乳癖、湿疮、瘾疹、蛇串疮、脱疽、内痔术后疼痛、排尿困难等。
灸法适用于肿疡初起坚肿,特别是阴寒毒邪凝滞筋骨,而正气虚弱,难以起发,不能托毒外达者;或溃疡久不愈合,脓水稀薄,肌肉僵化,新肉生长迟缓者。
用法:
针刺的用法,一般采取病变远隔部位取穴,手法大多应用泻法,不同疾病取穴各异,详见各论。
灸的方法虽多,但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明灸,单纯用艾绒作艾炷着皮肤施灸,此法因有灼痛,并容易引起皮肤发生水疱,所以比较少用;一种是隔灸,捣药成饼,或切药成片(如豆豉、附子等作饼,或姜、蒜等切片),上置艾炷,于疮上灸之。
此外,还有用艾绒配伍其他药物,做成药条,隔纸燃灸,称为雷火神针灸。
豆豉饼灸,隔姜、蒜灸等,适用于疮疡初起毒邪壅滞之证,取其辛香之气,行气散邪。
附于饼灸适用于气血俱虚、风邪寒湿凝滞筋骨之证,取其温经散寒、调气行血。
雷火神针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痛之证,取其香窜经络,祛风除湿。
至于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须视疮形的大小及疮口的深浅而定,总之务必使药力达到病所,以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觉痛为止。
注意点:
凡针刺一般不宜直接刺于病变部位。
疔疮等实热阳证,不宜灸之,以免以火济火;头面为诸阳之会,颈项接近咽喉,灸之恐逼毒人里;手指等皮肉较薄之处,灸之更增疼痛。
此外,在针灸的同时,根据病情应与内治、外治等法共同施治。
九熏洗法
熏洗法,是把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着药力与热力的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而达到治疗目的,或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我科开展的有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熏洗。
适应证:
肿疡、溃疡、疮口愈合差、项痹、腰痛。
用法:
红外线灯照射功能活血消肿,适用于痈疽轻证,未成脓者自消,已成脓者自溃,加速疮口愈合。
中药熏洗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能缓解颈项酸痛、腰痛等不适。
注意点:
随时听取患者对治疗部位热感程度的反映,不得引起皮肤灼伤。
十溻渍法
溻渍法,是把药物煎汤淋洗患部,使疮口洁净,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
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皮肤病瘙痒、脱屑,内、外痔的肿胀疼痛等。
用法:
临床上常用的有淋洗、坐浴、浸泡等。
如2%一10%黄柏溶液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疮疡溃后,脓水淋漓或腐肉不脱,疮口难敛者。
苦参汤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功,可以洗涤尖锐湿疣、白疤等病。
五倍于汤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钧作用,可煎汤坐浴,适用于内、外痔肿痛及脱肛等。
鹅掌风浸泡方有疏通气血、杀虫止痒之功,加醋同煎,待温,每日浸泡l一2小时,连续7天,适用于鹅掌风。
注意点:
在浸渍时,冬季宜保暖,夏令宜避风凉,以免感冒。
十一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是指中药煎剂经肛门注入直肠和结肠内并保留一定时间,经肠粘膜吸收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行气通便等作用。
适应证:
适用于肠道疾病、便秘、大便不通。
具体要点如下:
1、中药煎煮
加水超过中药药面后先浸泡40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小火煎40分钟,倒入溶器中,此为第一和;再加水满过药面,大火烧开后,小
火煎30分钟,再将药液倒入同一溶器中,为第二和,两次药液混溶后作为灌肠用药液备用。
2、物品准备
(1)直肠注入法的用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雷磊:
50ml注射器一支、消毒导尿管一支,植物油若干、棉签、卫生纸、便盆、准备好中药汤剂150ml。
(2)直肠滴注法的用物:
巧致灌肠器一套、植物油若干、棉签、卫生纸、便盆、准备好中药汤剂150ml。
3、操作方法
(1)直肠注入法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②测量药液温度,39℃~41℃,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
③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④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
10~15cm,缓缓推注药液150ml左右,药液注完后在注入温开水5ml~10ml,然后轻轻拔出。
⑤用卫生纸轻轻揉擦肛门,嘱病人尽量保留药液,协助取舒适卧位。
(2)直肠滴注法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嘱病人排空大便。
②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输液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或挂衣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③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④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开关,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⑤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盘中。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⑥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晚,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
4、注意事项
(1)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
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十二耳穴疗法
耳廓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进而掏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
适应证:
各种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各种慢性疾患。
耳穴疗法分类:
(1)耳针法
穴位:
神门、胃、大肠、内分泌、肺、心、三焦等。
方法:
每次选1一2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中等刺激,并用小块胶布固定。
疗程:
5天治疗一次,每次留针5天,5次为1个疗程。
方法是在耳部的饥点,口、食道、贲门、胃、肺等穴中选择2—3个针感强的穴位进行治疗,如两耳针感都强则同时取穴,其中饥点为必取之穴。
针具采用图钉型皮内针。
埋藏后以胶布固定,每周换1次,患者在饥饿时或想吃零食时给予刺激,以加强疗效。
一般需要连续治疗10—20次。
(2)开穴埋针法
穴位:
神门、胃、大肠、三焦、肺、内分泌。
功效:
行气利水,通腑去脂。
用法;选定穴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以小号止血钳持掀针准确地置入穴位,然后以胶布固定,留针5天后取出,再埋1个穴位。
以上穴位每次1穴,6个穴位轮流埋针,6次为1疗程。
说明:
三焦为水气运行之通道,在耳廓上三焦穴处理针,通过针具的长期刺激作用,能行气利水,通腑去脂。
肺能通调水道,协调气机,肺气利则水道通畅。
大肠腑气亦通利,故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和痰浊。
内分泌能调整人体气化功能,加速废物的排泄。
本法选穴精当,配合应用能增强减肥之效果。
(3)耳穴贴压法
主穴:
内分泌、神门。
配穴:
大肠、胃、肺、口、贲门。
功效:
调理阴阳,去脂减肥。
用法:
取0.6×0.8(平方厘米)的胶布,将光滑饱满之王不留行籽贴于胶布上,用血管钳送至耳穴,贴紧后加压力,让患者感到局部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
每次只贴单侧耳穴,两耳交替应用,每次主穴必贴;配穴可取1—2穴,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
说明:
肥胖症的病因较为复杂,除与饮食有关外,还与自身的阴阳失调有关。
耳针刺激内分泌,可调整阴阳,增强气化功能,加决血液的运行,促进痰浊水湿的排除,达到去脂减肥的目的。
刺激大肠、肺、贲门等穴又能通畅排便,促进代谢。
针刺神门穴还可减弱胃肠蠕动,抑制过强的食欲,限制饮食的摄入。
本法是通过调整阴阳气血,促进气化功能以达减肥之功效。
同时由于耳穴贴压有整体调整作用,对伴有偏头痛、失眠和水肿的病人亦颇有效果。
(4)耳穴压豆法
穴位;内分泌、丘脑、卵巢、脑点、饥点、渴点、神门、脾、胃。
功效:
协调阴阳气血,抑制过强食欲,去脂减肥。
用法:
上述穴位均取双侧,根据病情选穴。
若内分泌紊乱,取内分泌、丘脑、卵巢、脑点;食欲过盛取饥点、渴点、脾、胃;嗜睡则再加丘脑、神门。
常用王不留行、白芥子、急性子、绿豆等贴压。
将其置于小块正方形胶布上,准确地粘于选用的耳穴表皮,给予适度的按压刺激。
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疗程。
十三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适应证:
适用于痹症、咳喘、腹泻、喉喑、口疮、小儿遗尿等病症。
方法:
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
十四拖线法
拖线疗法是在传统挂线疗法的基础上,早期加入提脓祛腐丹药令瘘管管壁化脱,随线引流而出,肛门损伤小,愈合快。
21世纪以来,拖线疗法治疗肛瘘诊治方案经过不断优化,特别是基于保护括约肌目的,创造性地将拖线疗法运用于肛瘘的主管道拖线,能明显缩短病程,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护肛管括约功能。
适应证:
低位单纯性和高位单纯性肛瘘。
禁忌证:
不符合单纯性肛瘘的诊断标准者;管道最高端在内口上方超过1.0cm以上者;术前或术中发现主管道预拖线部位有较明显支管道或存在潜在空腔者。
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医用丝线,银质球头探针,不锈钢硬刮匙,针头。
2、详细操作步骤 采用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或鞍麻。
以银质球头探针自肛瘘外口处探入,如外口暂时闭塞可稍作切开,外口切开的宽度一般以瘘管长度的1/3为宜,以尽量保存肛管皮肤为原则,左手食指放入肛管直肠内协助探查。
探明内口的位置后,将银质球头探针从内口穿出,贯通内外口,以刮匙清除内口及管道内的坏死组织,如管壁较厚者,可予以部分剪除。
用银质球头探针将10股医用丝线(国产7号)引入主管道内,10股丝线两端打结,使之呈圆环状。
放置在瘘管内的整条丝线,应保持松弛状态。
检查手术区无出血点后,常规包扎固定。
术后创面处理:
①术毕次日起每日早晚或便后换药,一日2次。
②换药前先做局部清洁,以1∶5000高锰酸钾液熏洗坐浴20分钟,水温控制在35~40℃。
③换药时拭净瘘管、外口、创面及丝线上的脓腐组织,换药中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2次,用干燥的纱条吸干管道及创面的分泌物。
④将提脓祛腐药九一丹放在丝线上缓慢拖入瘘管内蚀管。
拖线蚀管时间一般为10~14天(视脓腐脱落的快慢而定)。
⑤待引流创面及环形丝线上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后,采用“分批撤线法”撤除丝线。
⑥撤线方法:
每两天撤线一次。
分批撤线步骤:
5、3、2,即第一次5股,第二次3股,第三次2股。
⑦自撤线开始之日起,肛管内放置消毒纱布1/2块(烟卷状),肛门周围配合“垫棉压迫法”,直至创面愈合。
拖线粗细的界定:
一般多采用10股医用7号丝线。
管道腔径1cm以上或预拖线部位非管道状结构,呈残腔状不规则结构,为到达最佳引流效果,可以增加丝线股数。
拖线长度的界定:
一般建议拖线在管道内的长度应以<5cm为宜。
若欲拖线部位管道长径>5cm,建议将管道截断,分别予以拖线处理。
拖线深度的界定:
根据管道走行,拖线术适用于各种解剖层次和深度。
十五蚕食法
蚕食法,是治疗疮疡和褥疮的一种清创方法,主要就是清创要适度,以尽可能少出血为度,分多次清理坏死组织。
适应证:
疮疡、褥疮。
在蚕食法清创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选择最低点扩创,但注意切开的范围不应该超过最低点,这样,既使出现创面扩大,也不会超过原来感染的面积。
②及时的于张力最高点切开,切开部位宜选择在最薄弱的地方,避免脓性分泌物在重力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沿着肌间隙、筋膜间隙向足跟部、小腿蔓延。
③足底的切开,应该尽量避免承重摩擦的部位。
因为愈合的伤口在行走的过程中,容易因过度摩擦而再次形成溃疡,尤其是瘢痕体质的患者。
④清创较深的创面应该外面大里面小,不要形成里面大外面小的葫芦状,以免形成死腔或引流不畅。
⑤创面保持湿润的环境,在湿润的环境下肉芽组织才容易生长。
十六缠缚法
缠缚法是用宽绷带缠缚下肢,以治疗臁疮、青筋腿等疾病的方法。
即是利用中医外科常用的外用药物敷贴于患处,外加阔绷带绑缚患肢(或穿着弹力裤袜)以达到增加血流通畅,加速疮口愈合的一种外治疗法。
臁疮,俗称“老烂脚”,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继发的小腿慢性溃疡”。
适应证:
臁疮、青筋腿。
方法:
须从疮口下端绷至小腿部,踝部缚至近膝,夜间睡眠时也可。
十七涂擦法
涂擦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