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896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梳理

 

第一章 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主要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帄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

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

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二,关于教学思想:

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

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

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 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下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第五,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杜威的教育思想: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4,学校即社会 

5,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身身心发展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关键期:

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段。

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

   

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动作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是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工作的体制”等到一系列制度。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 中学课程

 

课程的作用:

 

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 。

社会中心课程论——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金蒂斯·布厄迪(批判理论)  

课程目标的特征:

 

1. 整体性。

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 阶段性。

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 

3. 持续性。

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 层次性。

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 递进性。

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

高年级课程目标 

6. 时间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课程计划:

 

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

 

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这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材:

 

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都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课程开发 

概念——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的要求,受一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帄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则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帄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过程模式——斯腾豪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话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状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章 中学教学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相配目的 

2.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以主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备课的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1、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

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3、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

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课程标准推荐和自己帄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于工作上课时参考使用。

  

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 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

 

1.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涵义——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巩固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涵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进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个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量力性原则:

 

涵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自觉指导法8.实验法9.实习法10.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区分“注入式”教学与讲授法——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

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讲授法的要求——

1.讲授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有上提高

2.注意启发。

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语速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  

谈话法:

 

也要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供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区分“启发式”教学与谈话法——

1.谈话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优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谈空说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被我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自学指导法:

 

都是指导学生通过自觉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的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教给学生自觉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自学心得  

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而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面向的是全班同学,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主题:

 

1. 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4.一般能力

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课程形式的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1.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示课程的积极作用 

课程内容更新上应注意两点——1.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2.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暗适应:

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

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如要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和。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以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信息加工观点)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