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4460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docx

表达方式的具体解说关于描写的所有内容

表达方式共五种:

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一:

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例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 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

例如: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

家里并不富裕,对付 对付地过活而已。

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

我有两个 姐姐。

"(《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

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

"司徒雷登 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 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 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使 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

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

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 :

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

1、文字少,一般没有 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二、描写

  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的方法:

1.细描与白描

  细描: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

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白描举例:

1。

写景: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它不加修饰形容,不加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如: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2。

叙事: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3。

塑造人物: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

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细描举例: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

“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2、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

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如《子夜》一开头,描写黄昏时苏州河外白渡桥的景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三十年代旧上海的畸形的繁华的。

例: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反映他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心情。

所以作者在文章中,为了营造这种氛围,他作了一些景物的静态描写,如他对荷塘周围环境的描写: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段静态描写,用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要地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情景。

同时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内心的世界。

  动态猫写:

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为我去买桔子时的一段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太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对这段描写,我们不能单单地看到父亲的一边串的动作,而是透过这些动作,看到“父亲”的体态:

如“走”是“蹒跚”的,“探”是“慢慢”的,“微倾”的身子是“肥胖”的等等。

通过这些体态,把肥胖衰竭,老态龙钟,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凸现出来,使“我”对父亲的深挚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动静关系:

 其一,以静衬动,以动衬静。

1.以动衬静:

我们在上一讲提到的鲁迅先生在《药》中,对华大妈和夏瑜的母亲祭扫儿子坟墓时的场面描写,用“风停,草立,发抖的声音,人站在枯草丛中,乌鸦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来表现“死一般的静”的环境。

渲染了阴沉的气氛和悲伤的色彩。

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以动写静方法。

古诗云: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其二:

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1.化静为动:

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写山上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

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这是一种典型的化静为动的写法,作者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本来是静态的松树活化起来,赋予了它人的性格,用“不怕山高”、“根扎……隙缝”、“争夺天日”、“游戏”等表现出它的坚定勇敢,用“张望”“等你”表现它的热情,用“潇洒”来表现它“独得其乐”的情致。

也正是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松树给人以登上泰山的勇气。

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巧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化动为静

如:

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字化动为静

其三:

,动静结合。

我们学过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他在描写船过巫峡时,整个画面是船在湍急江水中曲折前行,可以说是动态的。

但他适时地加进了一段静态的描写:

“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霞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是满山的红杜鹃了。

”以动写静,以静写美,壮中有丽、有趣,引人入胜。

  如果我们描写的整个画面是静态的,我们可以灵活地插入动态的描写,使画面生机勃勃。

  茅盾在《风景谈》中,描绘了一幅“山村晚归图”: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土、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在这段描写中,在蓝天明月的静态中,穿插了晚归的耕牛,掮着犁的人影,蹦跳的小孩子,他们正姗姗而下的动态描写。

这就是静中有动的写法,静,反映一种安宁的气氛;动,为画面注入活力,表现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革命根据地的“田园生活”。

四川石室中学的利江天同学,在作文《九龙记游》中,也有这样一段巧妙的描写:

“公路两旁是一望无边的菜田,金黄的菜花在一片片绿色中随着轻柔的春风摇曳,送来缕缕清香。

田垄上两三枝粉面桃花,点缀着这孕育丰收的摇篮。

围着篱笆的池塘里,浮着一群悠闲的水鸭。

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

苍翠的竹林里,隐隐露出一两间农家茅屋,缕缕青烟从林中升腾。

”这意在描写一幅宁静恬美的乡间早春图,其中对“菜田”、“菜花”、“桃花”,“池塘”、“竹林”、“农舍”等都是静态描写;对“水鸭“的描写是动态的,整个画面应是静态的,加进对”水鸭“悠闲”的活动状态的描写,不但增加了画面的活力,还更能突出乡间的恬静。

  根据表述的需要,还可以让动、静画面的递变交错在不知不觉的描写中进行,使动态和静态描写浑然一体,自然流畅。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侧面描写: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优秀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丽出众、机智善斗的农家姑娘秦罗敷的形象。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直接铺写了罗敷的穿着打扮,正面抒写了她那光彩照人的动人形象。

但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去写秦罗敷的发、脸、身材等,诗中最具表现力的却是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

《药》中对夏瑜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论完成的

描写的种类:

1.人物描写

  刻划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

丁玲说:

"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

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那么,有哪些人物描写的手法呢?

常用的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首先,我们来研究正面描写。

所谓正面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

  

(一)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

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进行外貌描写一般使用:

1、简笔勾勒特征;2、运用修辞手法;3、寄托作者爱憎;4、借助他人眼睛;5、相关人物对比;6、一人几幅肖像;7、结合其它技法。

  外貌描写的要求是:

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其关键在于:

第一,进行肖像描写,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写,不能每写到人就必写人的肖像。

有的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他笔下的肖像描写有时是不必要的。

写肖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鲁迅告诉我们,要"画眼睛"。

"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

鲁迅是很善于"画眼睛"的。

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画眼睛",这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描写人物外貌非得画眼睛不可。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

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

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

"

  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鲁迅曾立志画出中国国民的"活的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为了写出玛丝洛娃的灵魂,勾勒出玛丝洛娃在牢中的内心世界,曾对玛丝洛娃的外貌描写修改了二十次。

  第二,外貌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

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

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而且,"知人知面不知心"。

优秀作品中写的好人外貌不一定都是漂亮、英俊;写的坏人也并不一定都是麻子、瞎子、跛脚。

如《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

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却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

这都说明,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严格地尊重生活的真实。

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

《红楼梦》中的王熙风美丽俊俏,却心毒手狠。

   

(二).心理描写:

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

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快出太阳;这是人本能的常态的要求。

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

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三).动作描写:

通过语言文字表现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为什么要进行人物行动描写呢?

这是因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胄愿竦闹苯颖硐帧T?

文学作品中,人物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英雄的本色和武艺的高强。

书中写他采取先防御、后进攻的策略,又显示出他的谋略与机智。

作者正是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全过程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所以,茅盾说:

"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

"又说:

"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

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

(《关于艺术的技巧》)

  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

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

因此描写人物行动的目的就应十分明确;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

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以上讲的正面描写方法,在写作时,不是机械地按照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三种方法进行描写的。

"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

在描写人物时,要将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语言描写

  其次,在研究了正面描写之后,我们来看什么是侧面描写。

所谓侧面描写是指: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

他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

"文有正衬,有反衬。

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

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士形之,而觉其更勇。

"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那种外界条件--社会和自然的描写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

(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契诃夫论文学》)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

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

  3、要体现地方色彩。

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

"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

"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雌鹄词蔷醯梅浅?

匮劢纾黾又兜摹?

"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

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如我们写一个学生,就不能不写他所求学的社会环境:

学校,学校中班级里的教师、学生及与他们的关系,有时,还要写到他的家庭、父母、亲友。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如同是王愿坚写红军的作品,《七根火柴》的社会环境与《普通劳动者》的社会环境就不同;同是写过去与敌人斗争,以表现共产党员品质为主题的《清贫》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社会环境描写也各具特征。

而当代的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如不少作品进行环境描写时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就是过去时代的环境中所不可能有的。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高尔基说:

"不可忘记:

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例如鲁迅《风波》开头所写的江南农村晚饭时的情景,就是一幅颇具特色的风俗画。

  3.物体描写

  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描写人物,又要描写环境,还要描写物体,即描写各种动物、植物和各种无生命的物体--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体和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器物、用具等。

这种物体描写,也称为"状物"。

状物是对物体的描摹,类似绘画中的"写生"。

  状物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描摹的物体有一个准确而鲜明的具体印象。

前人对状物提出的要求是: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也就是说,状物要从"摹形"和"传神"两方面下功夫。

  什么是"摹形"呢?

就是要逼真地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

为了使被描摹的物体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在"摹形"时注意抓住物体的特征,既抓住物体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物体的局部特征和细节特征。

为此就要认真细心地观察物体、弄清该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区别,并且区分出该物体各个部分的不同之处。

根据前人的经验?

摹形"要准确、生动,应注意运用数量词和方位词,进行比较,使用比喻,还可以用动态词语描写静物。

  什么是"传神"呢?

就是要描写物体内在的神态,使描摹的物体具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或联想,或启迪。

"传神"要与"形似"结合起来,切忌外加。

最好是在"摹形"过程中"传神",当然也可以在描写的同时兼用议论,只是要适当,不可过多。

  描写物体--状物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其顺序与观察顺序有关,与物体本身构造有关,也与主题表达的需要有关。

  按观察顺序状物,通常是依据人们的观察习惯,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或是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

按物体的构造状物,其顺序可以是由上到下、由前而后,从左至右,或由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或由外部结构到内部结构。

按主题表达需要状物,它的顺序必须与物体的主要内容相呼应,以体现物体内蕴的意义。

   状物应注意艺术性,尽量写得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引人人胜。

  关于物体的性质、功用、成因、制作过程及其用法的介绍,是另一种表达方法--说明的内容,不属于状物的范围。

叙述和描写有何区别

叙述,指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也就是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

描写,指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

描写和叙述常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或者像经线与纬线那样纵横交错,或者如水与乳自然地交融。

但在写作上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使读者获得概括的印象;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刻画,把真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

各类描写的作用:

表达方式.ppt中8-----13

景物描写的写法:

表达方式.ppt中14

三.议论

所谓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议论常常从叙述或说明中生发出来,同时又去深化叙述或说明的内容。

议论常常缘事而发。

或感触,或启示,或褒或贬,是非曲直皆为议论。

它是在叙述、描写和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议论的笔法多种多样:

1、评述性议论。

针对某人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肯定、赞扬、或否定、批判,态度明朗,色彩鲜明。

鲁迅的《藤野先生》,开篇便描述清国留学生留着长辫扭脖子的丑态,结尾一句"实在标致极了"便是评述性的议论。

作者以犀利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

这种议论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

2、哲理性议论。

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这种议论方式往往具有启发性。

鲁迅先生在《故乡》的结尾处写到: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3、抒情性议论。

议论的语言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而也许少了一份灵气和生动,俨然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

其实,议论也是讲究文笔的,也是形象的。

上文中所说鲁迅的《故乡》,便是将抽象的"希望",比作形象可感的"路",因而生发议论,形象生动。

议论中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便赋予议论以强烈的抒情性。

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作者在叙述每一件生动感人的事例之后,不失时机,以抒情的笔调,议论生友,一唱三叹,既承上启下,又点明主旨。

例子:

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就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段议论,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与这“一件小事”对于“我”的不同影响,文中写道: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段话,表现了“我”愿以车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