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最新】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救灾,下列救灾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铝合金板搭建简易安置房
B.推倒受损楼房防止二次伤害
C.用氯气对居民饮用水进行消毒
D.把赈灾物资分发到每一户居民家中
2.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号召,并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用塑料袋包装垃圾后直接扔掉
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C.夏天开空调时尽可能的调低温度
D.用火烧掉旧衣服以免污染环境
3.明确各种化学仪器的基本用途并熟练使用,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对仪器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A.盛装液体药品——细口瓶
B.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量筒
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镊子
D.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集气瓶
4.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〇”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A.
B.
C.
D.
5.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和b=8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2个电子形成S2+
C.硫原子中:
质子数=电子数=16
D.一个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6.发生车祸时,汽车安全气囊内的气体发生器会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体燃料生成气体并向气囊内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使产生的气体的分子间隔增大,导致气体体积膨胀
B.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使产生的气体的分子运动加快,分子体积增大
D.该过程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③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⑤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要分
A.①④B.②⑤C.④⑤D.⑤
8.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A.①②③表示的都是离子
B.①②③均是稳定结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
C.①③都是原子得电子后形成的粒子
D.①②③表示的粒子属于三种不同的元素
9.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焰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D.蜡烛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下列关于水和过氧化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B.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C.过氧化氢变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过氧化氢和水中都含有氢分子
二、填空题
11.根据化学反应:
2H2O
2H2+O2,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分析,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2)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分析,该反应发生经历了三个过程:
首先是_________分化成___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氢分子,_________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最后分子大量聚集形成氢气和氧气。
(3)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通电反应与水的蒸发相对比,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
12.根据《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钠元素和硫元素属于不同种类的元素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的;而镁原子和氯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的。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原子的种类B.分子的种类C.元素的种类D.物质的种类
(3)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请列举硫原子和硫离子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①不同之处a:
电子数不同b:
________c:
_____
②相同(似)处d:
质量基本相同(相对原子质量相同)e:
____f:
_____
13.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_______(填字母),写出该粒子的符号_______。
(2)图中C表示的微粒是______(写粒子的名称),该粒子在反应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图中A表示的微粒的化学性质与______(填字母)表示的微粒的化学性质相似。
14.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最小氧气含量,实验步骤如下:
A.取5个体积为100ml的集气瓶分别编号为①—⑤号集气瓶,分别在集气瓶中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如下表所示);
B.用排水法将5个集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出;
C.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伸入①—⑤号集气瓶中,并记录现象。
(如下表所示)
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加入的水的体积(ml)
10
20
30
40
50
伸入带火星木条
微亮
发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1)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是否可靠?
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
(2)通过计算回答,在本实验中,要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则集气瓶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最小为________?
(必须要有计算过程)
三、实验题
15.某研究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华同学想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则他选择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肖华同学想用B装置来制取氧气,则制取过程中所涉及的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说出一种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同学建议用C装置替代B装置效果更好,与B装置相比,C装置的优点有:
①节约药品;②_________________。
(3)晓花同学想用G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填“a”或“b”)端进入。
(4)骁华同学也准备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但此时实验室已没有二氧化锰,只有氯酸钾、高锰酸钾(少量)。
于是他将氯酸钾和高锰酸钾混合在一起放入装置A中加热,结果发现很快就能得到大量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骁华同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装置A作了一些改进,请你说出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请你解释为什么按照骁华同学的做法可以很快获得大量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6.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乙烧杯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
(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
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
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
①_____②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A、用铝合金板搭建简易安置房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推倒受损楼房防止二次伤害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用氯气对居民饮用水进行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D、把赈灾物资分发到每一户居民家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B
【解析】
A、用塑料袋包装垃圾后直接扔掉,造成环境污染,错误;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够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正确;C、开空调时,温度越低,越消耗电能,错误;D、用火烧掉旧衣服,会产生烟尘等污染环境,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A、细口瓶可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正确;B、量筒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错误;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用镊子,正确;D、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用集气瓶,正确。
故选B。
4.C
【详解】
A、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从微观上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中只有一种分子,该物质中只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两种分子和一种原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D、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能从微粒的示意图中获取正确的化学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B
【解析】
A、硫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则a=2和b=8,正确;B、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错误;C、硫原子的质子数X=2+8+6=16,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正确。
故选B。
点睛:
以钠为例:
6.A
【解析】
A、固体被点燃变成气体,由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体积增大,正确;B、该过程中生成了气体,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C、固体被点燃时,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但是分子体积不能增大,错误;D、该过程生成了新物质,分子的种类改变,错误。
故选A。
点睛: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质量都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7.D
【解析】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错误;②原子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③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原子,例如氢原子,错误;④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可能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错误;⑤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A、①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②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正确;B、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但①③分别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1个电子得到的离子,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错误;C、①是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③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的,正确;D、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是质子数相同,①②③的质子数分别是8、11、17,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原子,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
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9.D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实验的结论,错误;D、蜡烛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正确。
故选D。
10.C
【解析】A、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二者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不同,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错误;C、过氧化氢变成水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正确;D、水是由水分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和水中不含氢分子,错误。
故选C。
11.分解水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构成发生改变或分子发生改变或水通电时水分子发生改变等)——合理均可
【解析】
(1)由方程式2H2O
2H2↑+O2↑,可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2)电解水的过程中,每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化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然后是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最后分子大量聚集形成氢气和氧气。
(3)水的通电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水的蒸发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不变。
点睛: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质量都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12.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分子(或分子构成)B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或电性不同 (合理均可,写符号不同不给分)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或原子核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或元素种类相同或电子层数相同等
【解析】
(1)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钠元素和硫元素属于不同种类的元素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所以镁原子和氯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质量都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3)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硫原子和硫离子电子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电性不同等;质量基本相同、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原子核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或元素种类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等。
13.EO2-镁原子(没写原子不给分)失去D
【解析】
(1)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为氧离子,符号为O2-;
(2)C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为12,为镁原子,符号为Mg,在反应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
(3)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稳定结构是指最外层电子数是8或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的电子数是2的原子,所以A和D是相对稳定的结构,而C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且是不稳定结构,所以D的化学性质相似。
14.否52.6%
【解析】
(1)通过实验可以看出,100ml的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氧气40mL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所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不可靠;
(2)通过实验可以看出,100ml的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氧气40mL带火星的木条就可以复燃,其中60mL空气中含有氧气为60mL×21%=12.6mL,所以此时氧气的体积分数
×100%=52.6%。
15.AD(写AD或G的可以给分,但上课时需说明)略略用水液封,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产生稳定的水柱(合理均可)——注没有说明用水液封不给分控制反应的速度(或控制液体的流速,合理均可)a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产生催化作用(合理均可)
【解析】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是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是利用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则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难用于水所选用的收集装置为D或E或G,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只能选D或G,符号表达式为:
KClO3
KCl+O2,
(2)B装置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取氧气,应该是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制取过程中所发生的符号表达式为:
H2O2
H2O+O2,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可以用水液封,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向长颈漏斗内注水,产生稳定的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C装置可以通过控制液体的加入量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3)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用G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a端进入;
(4)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为防止高锰酸钾的固体小颗粒随气流进入导管,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②当氯酸钾中放入高锰酸钾,加热时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对氯酸钾产生催化作用,所以也可以很快就得到大量氧气。
点睛:
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16.溶液变红溶液未变红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合理即可)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详解】
(1)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甲烧杯中,故甲烧杯变为红色,而乙烧杯不变红。
此处烧杯乙的作用是与甲烧杯对照。
由此实验可知,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
(2)C最靠近浓氨水,故最先变红,B次之,A最后变红。
如果滤纸没有变红而棉花变化,可以是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3)左边装置中的温度高于右边装置,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处先变红;该实验能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4)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的优点是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