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2603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docx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

1.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且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物质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

B.反应②是中和反应

C.反应①②③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A、B、E、F一定是氧化物

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相符合的是

A.

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一份加入二氧化锰,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锰

C.

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

D.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3.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

3Cu+A1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

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

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

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A.只有④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O

CaCO3

高温灼烧

C

NaOH溶液

Na2CO3

适量稀盐酸

D

稀盐酸

稀硫酸

适量Ba(NO3)2溶液

 

A.AB.BC.CD.D

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

操作方法

A

N2

O2

碳粉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碳粉

B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C

氯化钠固体

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KC1溶液

K2SO4溶液

Ba(NO3)2溶液

加入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A.AB.BC.CD.D

6.下表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u(NO3)2溶液(AgNO3)

加过量铜粉,过滤

B

KCl溶液(CaCl2)

加适量Na2CO3溶液,过滤

C

Fe(Zn)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

D

CO(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A.AB.BC.CD.D

7.下列实验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证明NaOH溶液中含有Na2CO3

滴加无色酚酞试剂

B

除去CO2中少量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CuO

C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D

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Fe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

 

A.AB.BC.CD.D

8.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的某些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向含有稀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C.稀释pH=2的稀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9.已知FeCl3也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10.向一定量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

则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是A~H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每个反应涉及的所有物质都已给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若A是金属氧化物,则C可能是盐

②若A是酸,则C不可能是盐

③若H是化合物,则A可能是碱

④若H是化合物,则B不可能是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10g与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4g,则杂质的质量为(  )

A.4.6B.4.4gC.2.8gD.5.6g

13.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分别取气体样品,倒入澄清石灰水

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含量

B

分别取少量液体,各加入二氧化锰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C

取一个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氮气,堵住针筒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

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隔

D

分别取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

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水

 

A.AB.BC.CD.D

14.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A.C、CO、CO2B.H2O2、H2O、O2

C.KOH、K2CO3、KNO3D.Fe2O3、FeCl3、Fe(OH)3

15.某同学欲从量筒中倒出部分液体,他先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3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4ml,则他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A.等于16mlB.大于16mlC.小于16mlD.不能确定

16.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I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3、NaOH、CuCl2、Ca(NO3)2

B.蓝色溶液B的溶质有2种

C.无色溶液A呈中性

D.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CI可能含有NaNO3

17.下列是四种实验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图像有

①电解水

②向一定量pH=3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③向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④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A.4个B.3个C.2个D.1个

18.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方法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Al2(SO4)3溶液

H2SO4溶液

加入足量Al2O3粉末后过滤

B

Cu

CuO

通入氧气并加热

C

CaO

CaCO3

高温煅烧

D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A.AB.BC.CD.D

19.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合理的是()

选项

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方法1

方法2

A

黄铜和黄金

分别加稀盐酸

分别浸入硫酸镁溶液

B

铜粉和氧化铁

分别放入水中,观察

分别高温通入一氧化碳

C

饱和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

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分别升高温度,观察

D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分别溶于水测温度

看一眼外观颜色

 

A.AB.BC.CD.D

20.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F、G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体,Q、R都是黑色固体,E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剂、防腐剂(部分反应条件和产物略去)。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④为吸热反应

B.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A

C.图中涉及的物质类别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D.图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

21.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属的活泼性

>M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

C.相对原子质量

>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

22.根据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乙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说明金属活动性:

镁>铁

B.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C.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D.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23.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Ca2+CO32-SO42-B.H+Cl-NO3-OH-

C.Na+K+Cl-NO3-D.Na+NH4+NO3-OH-

24.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AgNO3、BaCl2、K2CO3和Mg(NO3)2溶液,仅利用下面试剂就能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HCl、Na2SO4B.NaCl、HNO3

C.HNO3、Ba(NO3)2D.NaCl、NaOH

25.归纳总结能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提高素质和能力,下面是一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都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二、实验题

26.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②_____。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装置组合是_____,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收集装置选_____,发生装置常选用装置B或装置C,C与B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

(4)某兴趣小组对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实验如下图图1所示,检查装置气密性,在三颈瓶内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再将橡皮塞连接压强传感器和计算机。

实验中先将注射器内的氢氧化钠溶液(预先滴加酚酞)注入三颈瓶中,一段时间后充分振荡装置,直至压强不再改变为止,然后将注射器中盐酸压进三颈瓶中,充分振荡,最后将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都拉回原位,并用文具夹子固定,测得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

①图2中②到③压强变化不明显的原因是_____。

②图2中③到④压强迅速下降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利用图2中的数据分析,溶液中的水也在吸收二氧化碳的理由是_____。

④最终三颈瓶内溶液的颜色变为无色,蒸干溶液,获得的物质是_____(不考虑指示剂)。

27.“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

从宏观进入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图1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稀盐酸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出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

(2)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

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图2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

根据图3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分析推

,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_。

A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B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D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重要的科学方法,请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某同学欲配制

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1)上述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该同学用图A所示操作实际称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_g(

以下用游码),最终该同学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不能利用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_________.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任写一条)

(3)某兴趣小组同学课后设计如图丙所示创新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请你说出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任写一条)

(4)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一般思路是:

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_________的差异,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29.现有A、B、C、D四种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1)先分别取少量的四种溶液样品于洁净的试管中,再分别向四种溶液中滴加适量紫色石蕊溶液,结果A溶液显红色,B、C、D溶液显蓝色;

(2)B、C溶液混合后有白色沉淀产生,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A和D溶液中溶质分别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②B和C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物质鉴别完成后,取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如图甲所示。

①若反应后溶液呈红色,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酚酞除外)________;此时溶液可用图乙中点________(选填A、B或C)表示。

②若反应后溶液pH为7,图丙中a微粒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0.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

全部是NaOH;

猜想Ⅱ:

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

_____.

(实验与探究)

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步骤二:

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钙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_____.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31.已知氯酸钾(KClO3)固体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加热的条件下也可制得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KCl)固体。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剂。

(进行实验)按如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KKClO3

5580

KKClO3、MnO2(质量比1:

1)

3350

KKClO3、CuO(质量比1:

1)

 

KKClO3、Fe2O3(质量比1:

1)

33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由实验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比较,氧化铜催化效果仅次于二氧化锰,请你推出其分解温度(用t表示)的取值范围:

(交流反思)

(3)若要证明Fe2O3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和

不变;

(4)影响氯酸钾分解快慢除催化剂种类外,你认为还可能有的影响因素是

(写出一种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由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A能转化成B,B能转化成C,C能转化成A,且A、B、C都能与X反应,若A为氧化钙,则B为氢氧化钙,C为碳酸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A、B和X反应的产物相同,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和稀酸(如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代入检验,推导正确。

故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C为碳酸钙;D为氯化钙;E为水;F为二氧化碳;X为稀盐酸。

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正确;B、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正确;C、反应①是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D、经推断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E为水;F为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D。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稀释酸性溶液,溶液pH升高;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温度不变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

【详解】

A、向硝酸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NaCI溶液蒸发适量水,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对应关系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向一定量的稀硫酸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对应关系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铝粉与氧化铜混合加热后会能生成铜和氧化铝.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和氧化铝,也可能含有氧化铜或者是铝.往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溶液中一定会有红色不溶物质.其中的氧化铝及可能剩余的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若有氧化铜剩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插入铁片,可能剩余的稀硫酸会和铁片发生反应而放出气体,因此是否有气泡放出不能判断是否有氧化铜剩余.若铁片表面会析出红色的固体,则一定是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来的铜,可能证明原固体中含有氧化铜.故选A.

4.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A选项一氧化碳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燃烧;B选项高温灼烧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进了新杂质;D选项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引进了新杂质;故答案选择B

考点:

物质的除杂

5.B

解析:

B

【解析】

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气体,不会和氮气反应,但是用碳粉去除去氧气容易引入新的杂质,A选项错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产生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易溶于水氢氧化钠,故在通过过滤就可以将二者分开达到实验的目的,B选项正确;加水,氯化钠溶解,但是泥沙难溶于水,若不过滤除去就蒸发结晶,样品中的泥沙依然存在;硫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会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溶于水的硝酸钾,故加入硝酸钡会引入新的杂质,D选择错误。

点睛:

除杂考虑的原则: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容易将杂质和物质分开;不能减少非杂质物质的质量等。

6.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除去物质中的杂质,要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试剂,既要除去杂质,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除杂的原则

【详解】

A、Cu(NO3)2溶液中有杂质AgNO3,加过量铜粉,AgNO3能与过量的铜粉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选项A正确;

B、KCl溶液中有杂质CaCl2,加适量Na2CO3溶液,CaCl2能与适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钾不与Na2CO3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选项B不正确;

C、Fe中有杂质Zn,加足量稀盐酸,锌、铁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反应掉,选项C不正确;

D、CO中有杂质CO2,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7.A

解析:

A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均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错误;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正确;C、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不能与碳酸钠反应,正确;D、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可将Fe和Ag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铁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银不能将铜置换出来,说明银的活动性比铜弱,正确。

故选A。

点睛:

除杂质的要求是:

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入某种试剂与杂质发生反应后生成需要的物质。

8.B

解析:

B

【解析】

A.向含有稀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沉淀;剩余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其质量在反应中增多,反应结束不再改变;C.稀释pH=2的稀硫酸,随水的增多,硫酸被稀释,酸性变弱,但PH始终小于7;D.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由碱性到中性,酸过量,溶液呈酸性pH小于7.选B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l3溶液,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剂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溶剂质量不再变化,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减小,完全反应后,过氧化氢的质量为0,质量分数为0,错误;

D、FeCl3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溶液质量减小,FeCl3的质量分数变大,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Ba(OH)2溶液显碱性,图像起点pH应该大于7,故错误;

B、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恰好反应完全就不再生成沉淀,故错误;

C、导电性和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关,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CuSO4溶液至过量,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随着反应进行,导电性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性几乎为零,继续加入硫酸铜溶液时,导电性增强,故正确;

D、Ba(OH)2溶液中有水,水的质量起点不是0,故错误;

故选:

C。

1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A是金属氧化物,则C可能是盐,A是氧化铜,B是盐酸,C是碳酸铜,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生成氯化铜和水,碳酸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故①正确;

②A是酸,则C可能是盐,A是盐酸,B是氢氧化钠,C是氯化铵,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氨气,所以A是酸时,C可能是盐,故②错误;

③若H是化合物,则A可能是碱,H为二氧化碳,E为氯化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