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松滋二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30×2=60分)
1.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探索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扩张的时代”。
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是()
A.黑奴贸易十分盛行B.荷兰成为贸易强国
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2.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
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3.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
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
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4.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是()
A.深圳B.珠海C.浦东D.海南
5.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过变成了工业国
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7.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8.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
坚决制止!
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9.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10.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11.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30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走了S形。
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12.“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
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13.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
“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14.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
”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5.阅读下表: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
16%
4.4%
7.3%
1942
58%
78%
49%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有()
①此现象的出现是受抗日战争的影响②表明西南西北的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③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格局④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16.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是()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7.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已废除了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消费品竟不及荷兰的一
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施闭关政策
B.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鸦片输入大量增加削弱了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18.“19世纪40年代,□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关税的双边协议。
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关税,开放市场。
”材料中,□的部分应该填上的词是()
A.英,降低,增加,减免B.美,提高,商定,增加
C.英,降低,减免,减免D.美,提高,减免,增加
19.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20.“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三国时期D.隋唐时期
2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2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3.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24.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25.英国一家杂志说:
“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
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
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
”这说明
A.英国担心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B.英国反对总统制共和制
C.英国反对欧元的问世
D.欧盟的深化和扩大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
26.一部回忆录写道:
“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的工作。
如果你曾试着工作过,但不喜欢,也可以停止工作。
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为变得更为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
我们现在都成了职业至上者。
生活被重新定义为一场赛跑,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这种差异说明了
A.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走向破产
B.“福利国家”帮助西方国家克服了经济“滞涨”
C.“福利国家”消除了阶级差别
D.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陷入困境
27.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8.“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29.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0.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综合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9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来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
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
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中“农村实行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方针政策产生的影响。
(4分)
32.(12分)文字资料、图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从前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上,于是重用范蠡、计然。
计然说:
“知道会争斗就得有准备,知道会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此二者清楚了,各种货物的情形均可得以观察而明了。
所以岁星在金位(西),五谷丰登;在水位(北),有水灾;在木位(东),有饥荒;在火位(南),有干旱。
干旱则预备舟船,水涝时则准备车辆,这是事物的理。
六年一次丰收,六年一次干旱,十二年一次大饥荒。
出售粮食,每斗二十钱就会危害农民,每斗九十钱就会使商人受损失。
商人受损则钱财不流通,农民受损则土地不被开垦。
每斗上不超过八十钱,下不少于三十钱,
则农民、商人都获利,平价售粮调整物价,通关入市的货物不短缺,是治国的道理。
积贮之理,务必储备完备的物品,不要有停滞的货币。
以货物相互贸易,不留容易败坏的货物,不可囤积以求高价。
议论货物的有余与不足,就知道物价的涨跌。
物价上涨到极点就下跌,跌到极点则反弹。
价格高时出手要如同抛弃粪土,价格低时购入有如收购珠玉,货币钱财要使它像流水一样周转。
”(勾践)治国十年,国家富足,厚赏战士,战士冒飞矢流石进军,如同渴时得饮,终于向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阅兵,称号“五霸”。
——译自《史记》
材料二有关商鞅变法的图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勾践改革的历史背景(1分),并概括计然的建议。
(3分)
(2)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勾践改革的影响。
(4分)
(3)依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分)
33.(16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
“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
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
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
作品中有一情节:
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
2005年
,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
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
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
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
(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
(8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15-17世纪,可知A、B、C符合题意。
而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打败法国之后。
正是在18世纪,英国才取得世界殖民霸权,
所以D明显错误,但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新航路开辟、黑奴贸易、殖民扩张
2.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因为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所以C可排除。
D更是18-19世纪才出现的,所以可排除。
A虽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需注意此题在问什么。
本题实际上问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A更多是针对欧洲,所以A错误。
综上,本题选B.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它为趣闻,所以不可能证据确凿,所以A错误。
而C忽略了它的意义所在,趣闻并非就是虚假传言,所以C错误。
它的存在有其价值,所以B错误。
因为仅仅凭借作者的说辞不可确定是否真实,所以需要寻找更多佐证,所以D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D.
考点:
史学素养与能力·历史研究·史料
4.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箭头应该是中国长江的最东头,浦东开发恰在90年代,以此来拉动沿江的开放,所以C符合题意。
而A、B、D为早期的经济特区,明显错误。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5.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图一为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图二为市场经济的体现,所以C符合题意。
而A与题意无关,图中无法体现农村向城市转变。
B中的分配方式转变材料中无法体现。
D中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也无法体现。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市场经济
6.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本次会议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改革开放,国家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注意题干中的“序幕”,所以本题选C.而A、B、D都是此次会议之后的内容,所以皆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7.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变化相关知识的把握。
建国后,在1950-1952年首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拥有所有权。
1953-1956年实行农业改造,土地公有制确立,土地所有权开始属于国家。
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
因此,土地所有权并非都在变化,C可排除。
B、D非主要改变,土地仍然用于农业生产,土地规模变化不大。
综上,本题选A.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土地制度
8.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人民公社体制出现了问题,人民自发的进行改革,但遭到了政府的反对。
本题在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
事实上安徽小岗村最早也是民间自发进行改革的,所以
②错误,可排除,这种现象可能发生。
此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它召开于1978年12月,所以③错误,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9.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变化相关知识的把握。
建国后,在1950-1952年首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拥有所有权。
1953-1956年实行农业改造,土地公有制确立,土地所有权开始属于国家。
随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
A为建国前1927年-1937年,可排除。
B、D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
所以C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10.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
解答本题时应抓住“1956年后消失”。
伴随着广告的消失,这说明了市场经济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计划经济,所以D符合题意。
A应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之一,但与题意无关。
B错误,可排除。
C非本质。
综上,本题选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
11.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强调的S型,可知这应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且这第二个“30年”应该是1951年之后。
A、B、D都是成就,皆可排除。
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所以C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C.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2.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公私合营”可知它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为了实现公有制,国家开始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改造,主要形式为和平赎买,公私合营。
所以B符合题意。
A,C为对农业、手
工业的改造,可排除。
而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D错误。
综上,本题选B.
13.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的时间及所呈现的问题,国家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极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所以B符合题意。
A非主要措施,C错误,当时开始逐渐取消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D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这是在1953年之前。
综上,本题选B.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14.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法币发行过多,迅速贬值。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乱发货币导致的结果,所以D符合题意。
法币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A、C时期尚未出现。
抗战时期,法币还未贬值,B可排除。
综上,本题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
15.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正确,因为抗战的需要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1942年此时国家政治重心在西边地区,所以②正确。
因为重工业在此时得到了发展,从而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④正确。
而③不正确。
因为虽然如此,但中国的经济布局仍未改变,且材料里没有将沿海与内地作比较。
综上,本题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发展变化
16.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江南制造总局出现于1865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
B只符合大生纱厂,可排除。
C只符合江南制造总局。
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企业,但是都使用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D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7.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根本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列强商品在中国受阻的根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所以C符合题意。
A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
B、D为次要原因。
另外,在回答根源时,需注意从经济角度去思考。
综上,本题选C.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