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2000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产业:

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所组合的集合。

这些企业往往具有类似的生产经营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等基本特性。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反垄断与管制理论。

第二章

规模经济:

是指当生产和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规模不经济:

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的现象。

范围经济:

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和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最大最佳规模:

最小最佳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

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规模。

适者生存法:

不同规模企业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这是一种根据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通过纵向对比,确定企业适度规模的方法。

水平一体化:

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垂直一体化:

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

混合一体化:

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

多元化:

多元化是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业务的多元化指非相关、跨行业、多品类的业务组合。

第三章市场集中

1、一般集中:

表示在整个国民经济或全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最大若干企业所占的比重。

2、市场集中:

描述特定市场的规模结构,衡量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以反映特定市场受到大型经济组织控制的状况。

3、产业集中:

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一个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40(XX)

4、市场范围:

是产品销售划定覆盖区域,相关市场的界定原则是在界定相关市场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有利竞争原则、效率兼顾原则和保护消费者原则三个。

(XX)

5、绝对集中指标:

(绝对集中度差分:

米勒等提出边际卖房集中度或者边际集中度概念,代表第五到第八大企业的累积份额。

隐藏的假设是,MCR8越大,共谋发生的机会少,共谋的效果越差。

6、H指数:

也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或赫芬达尔指数。

赫希曼使用该指数平方根形式,赫芬达尔在此基础上使用了本形式,后来者就用他们的名字共同指称该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p41

7、市场势力:

它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市场势力可以使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导致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平衡。

(XX)

8、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在哈弗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和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市场竞争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章:

进入与退出壁垒

1、进入壁垒:

是指相对于产业内已有企业,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障碍,反映的是在位企业与准备进入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在位企业排斥竞争、获取长期经济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进入壁垒按其成因的不同可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或进入阻挠。

2、退出壁垒:

是限制退出的各种因素,即当某一产业的在位企业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在位企业被迫在亏损状态下继续经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如经济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等。

3、结构性进入壁垒:

是指不受企业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社会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及消费者偏好所形成的壁垒。

构成结构性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网络效应、产品差异化和政策法规。

4、策略性进入壁垒:

又称进入阻挠,是在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

策略性投资必须有承诺价值,而沉淀成本在进入阻挠的分析中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可以吧进入阻挠分为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挠、影响未来需求结构的进入阻挠和影响潜在进入者信念的进入阻挠。

5、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是新经济中的重要概念,是指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

通俗的说就是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数量有关。

用户人数越多,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就越高,网络中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

这也就意味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将会带动用户总所得效用的平方级增长。

6、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是指消费者或用户因为从在位企业处购买产品转向从新企业处购买产品时面临的一次性成本。

转换成本主要包括学习成本、优惠折扣损失、心里成本、交易成本等。

7、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筹措资金越困难,其资本费用就比在位企业高,因此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这就是必要资本量壁垒。

8、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别,因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

9、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

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

10、干中学

干中学是指随着企业所生产的累计产量的增加,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经验的积累使企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

11、进入阻挠

进入阻挠是在位企业通过其策略性行为设置的进入壁垒,对策略性进入壁垒的分析建立在非合作博弈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进入壁垒和进入阻挠被看成是一个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的博弈过程。

12、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13、不可逆的投资

如果在位企业在新企业进入之前做出了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生产能力的投资,这些不可收回的专用性投资就成了在位企业就在该产业中的抵押品。

14、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在位企业通过策略性行为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使自己处于成本优势,同时可以达到阻进入的目的。

15、过生产能力投资

在位企业可在潜在进入者进入前进行过度生产能力投资,这些生产能力在进入发生之前是闲置的。

一旦进入者进入,在位企业可利用已投资的闲置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量,实施斗争策略,使进入者蒙受损失。

潜在进入者在观察到在位企业所作的过度生产能力投资后,理性预期到自己进入后将招致在位企业激烈的价格战,自己无法从中获利,因此会放弃进入。

16、产品扩散

在产品需求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在位企业可在进入发生之前推出多种产品或品牌,利用产品多样化的策略先占满相关的细分市场,使潜在进入者难以找到可以获利的空间,因而放弃进入。

第六章企业并购行为

1、兼并与收购

一般是指兼并和收购简称并购,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收购—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

2、横向兼并

横向兼并又称水平兼并,是企业与被兼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横向兼并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相似产品的企业间的兼并。

3、纵向并购

纵向并购也称垂直并购,是指在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企业通过纵向并购获得被并购企业的同事得到所需的资源,也可达到进入某一产业的目的。

纵向并购的结构是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

4、混合并购

混合并购是指非竞争对手又非现实中或潜在的客户或供应商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企业进行混合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组合效应,降低经营风险。

5、市场封锁—纵向并购的反竞争效应

市场封锁是指实际或潜在竞争对手对于供给方或用户的接入受到限制或者排除的情形,由此导致并购主体增加市场支配力,从而提高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

(纵向并购引起的封锁效应分为原料封锁和客户封锁)

第八章市场绩效

1、市场绩效的衡量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

它实质上反映的是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作的效率。

市场绩效主要从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产业技术进步程度等方面进行。

2、X—非效率

也称内部低效率理论,是反映市场绩效优劣的一个指标。

该理论认为,垄断性大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组织内部层次多、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它们往往不追求成本最小化,这种现象统称为“X-非效率”,它与“X-效率”对应。

经济效率,市场环境,企业组织详见P143

EE=f(ME,EO)

3、收益率

收益率是一种衡量每1元投资盈利多少的方法。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收益或利润是指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则根据标准的会计原则计算。

经济利润公式:

π=R收入-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资本成本

(用收益率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

收益率越高,则意味着该产业获取了越多的超额利润,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如果收益接近正常利润,市场也就越接近完全竞争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4、价格—成本加成(勒纳指数)

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使帕累托条件得以满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也就是说,价格是否等于边际成本也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基本定量指标之一。

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和1之间变动。

数值越大,反映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越大,意味着市场势力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资源配置效率就越低。

勒纳指数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

5、托宾qP146

托宾q是指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通过已经公开发信并出售的股票和债券来衡量)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是衡量市场绩效的一个指标。

q=R1+R2R1表示企业的股票市值/R2表示企业的债券市值/Q表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

Q托宾q值根据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化来衡量市场绩效的高低。

第十章产业结构的演进

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有三种含义:

第一,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袋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指国民经济中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第三,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主要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直接的联系和关系。

2、产业结构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产业联系不断由简单向复杂转化,这两方面的不断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

4、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科技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5、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有不合理想合理发展的过程。

既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高度化:

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是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

(实际上指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1、产业布局:

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具体指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使得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2、中心地理论:

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3、区位理论:

指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4、区位因素:

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又称区位因子)

5、增长极:

指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又能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产业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集聚,使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比周边地区发展更快而形成的理论。

6、点轴发展模式:

指以点轴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区域经济看成是由“点”和“轴”构成的网络体系,从而指导产业有效的向增长极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实现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7、梯度发展理论:

指的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对于处于生命周期萌芽期与成长期的产业往往集中与发达国家与地区;对于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期的产业,市场较成熟,往往会向具有成本优势的相对落后地区转移。

产业进入衰退期,产业区位进一步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

8、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

指根据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差别来划分的发达经济地区与发达经济地区之间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

9、环境承载能力:

指某一区域环境在特定时期维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阀值。

10、产业集群:

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11、马歇尔式新产业区集群:

指由大量规模经济要求不高的小企业组成的集群,即小企业集群。

12、新经济地理:

指将运输成本与企业层次的递增报酬,引入产业组织分析模型研究了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一般性形成机理,并运用主流经济学的垄断竞争框架,分析运输成本等一系列外生参数导致的制造业空间集中问题的学科。

第十二章产业组织与反垄断政策

1、产业组织政策:

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市场有效竞争或实现特定的效率目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和维护市场竞争机制或企业市场行为进行干预的公共政策体系。

2、马歇尔困境:

是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第四篇中所提出的关于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二难选择命题.在他看来,规模经济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有用,但这又容易导致垄断,反过来就会使经济运行缺乏原动力,企业缺乏竞争活力。

3、有效竞争:

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相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

4、反垄断政策:

是指通过各种限制竞争行为的调节,以维护市场竞争的政策或法律体系。

5、垄断行为:

是指如果企业的市场行为决策是企业之间共同做出的,或者居于支配地位的企业对竞争对手或其他交易对方实行排他性行为或种种不利的交易条件,这种行为称为垄断行为。

6、垄断势力:

垄断势力指市场中企业能够定价高于竞争价格的能力。

垄断势力越大,说明企业越有可能对市场形成垄断。

企业定价高于竞争性价格时,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并不能弥补企业利润的增加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垄断势力越大,社会福利的损失越高。

7、卡特尔:

卡特尔是一种正式的串谋行为,它能使一个竞争性市场变成一个垄断市场,属于寡头市场的一个特例,以扩大整体利益作为它的主要目标。

8、经济垄断:

是指市场主体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联合起来协调价格等,限制市场竞争的各种行为。

9、行政垄断:

是指政府运用其行政权力排斥、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主要形式是地区垄断和部门垄断。

10、自然垄断:

是指用于某些产业或者其业务领域的技术经济特征所决定的垄断。

第十四章产业结构政策

1、产业结构政策:

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具体情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制定并实施的有关产业部门的调整和优化,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

2、支柱产业: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相当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

3、幼稚产业:

是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中,相对与工业先行国家或成熟的同行产业而言,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4、衰退产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力增长,同时在国民经济中趋于下降的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