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企业单位屯昌县中建粮山建筑用花岗岩矿.docx
《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企业单位屯昌县中建粮山建筑用花岗岩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企业单位屯昌县中建粮山建筑用花岗岩矿.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企业单位屯昌县中建粮山建筑用花岗岩矿
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公司屯昌县中建粮山建筑用花岗岩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
海南省资源环境调查院
二O一九年九月
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公司屯昌县中建粮山建筑用花岗岩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
委托单位:
海南屯昌东福石材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陈宝华
编制单位:
海南省资源环境调查院
编写人员:
韩旭东郑图曾凡山汪玲玲
周学军刘桦蒋立婷黄旭熙
项目负责:
韩旭东
审核:
唐培宣
总工程师:
江明贵
院长:
陈沐龙
提交日期:
2019年9月
附图
顺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地形地质及开采现状图
1:
2000
2
2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区总平面图
1:
2000
3
3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露天采矿最终境界图
1:
2000
4
4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采矿方法标准图
5
5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图
1:
2000
6
6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1:
2000
7
7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预测图
1:
2000
8
8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区土地损毁预测图
1:
2000
9
9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区土地复垦规划图
1:
2000
10
10
屯昌县中建粮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部署图及剖面图
1:
2000
附表
附表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附件
1、矿山企业委托书
2、矿山企业承诺书
3、编制单位承诺书
4、编制单位资质证书
5、编制人员身份证(复印件)
6、采矿许可证
7、储量核实评审意见
8、评审专家邀请函
第三篇地质环境保护与矿山土地复垦
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1、矿山地质环境概述
该矿区为生产矿山,矿区相对高差较大,未见断裂构造,仅可见少量的节理裂隙分布。
矿区目前是生产矿山,已经形成一个采坑CK1,东侧剥离的覆土在道路两侧已经复垦,在矿区东侧堆土边界由于土地没有压实,有轻微的崩塌。
在开采面由于岩石裸露,有少量岩石崩塌。
经过多年的开采,区内植被基本被破坏,仅有少量杂草、灌木分布在采坑周边,未见水土流失等。
周边无居民点及高压线等建筑物。
矿山开采岩石与围岩都是坚硬的花岗岩,总体上矿区地质环境简单,矿区地质环境对矿山影响较小。
2、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矿区地处丘陵,大部分为其他园地、采矿用地。
矿区内及其周边范围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一级类主要为:
耕地01、园地02、林地03、工矿仓储用地06。
矿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现状类型一级类主要为:
园地02、林地03、工矿仓储用地06。
矿区内园地02二级类其他园地023位于矿区北侧、东侧面积约为2.54hm2;林地03二级类有林地031位于矿区西北角,面积约0.24hm2;工矿仓储用地06,二级类采矿用地062,位于矿区南侧、西侧,面积为2.18hm2。
矿区周边范围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一级类主要为:
耕地01、园地02、林地03、工矿仓储用地06。
二级类水田011位于矿区南侧,其他园地023位于矿区西侧和东侧,有林地031位于矿区西北侧,采矿用地062位于矿区西侧。
(详见图3-1)。
图3-1矿区内土地利用现状
(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评估范围和评估级别
(1)评估范围
根据矿山建设规模、开拓方式、开拓部署、开采方法、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以及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将矿山活动可能影响到的周边区域作为评估范围的原则,结合本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矿床分布特征、设计开采范围、水文地质单元分布特征及制约关系、水污染影响范围等诸多因数,确定本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区北侧以山顶为界、东侧以山脊为界、西侧以山脊、沟谷为界,南侧以沟谷为界作为评估区范围,面积为0.29km2(约435亩),基本上考虑到了矿山开采活动所能影响到的范围。
(2)评估区级别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由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决定。
①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参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附录B(详见表3-1)。
表3-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重要区
较重要区
一般区
1.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
1.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
1.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
2.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重要湖泊、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要建筑设施
2.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
2.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
3.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
3.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
3.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
4.有大型水源地
4.有中型水源地
4.有小型水源地
5.破坏耕地、园地
5.破坏林地、草地
5.破坏其它类型土地
注: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
综合判定:
居民居住分散、无重要交通要道、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破坏其他园地,根据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为重要区。
②矿山生产建设
矿山开采对象为建筑用花岗岩,设计生产能力为13.00×104m3/a,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附录D,该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大型。
③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参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附录C(详见表3-2)。
表3-2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复杂
中等
简单
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边界条件复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密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区域主要含水层破坏。
1.采场矿层(体)局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影响或破坏。
1.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土层松软,边坡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发育,易导致边坡失稳。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到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饱水软弱岩层和含水砂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10m、稳固性较差,采场边坡岩石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
2.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到完整,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定。
3.地质构造复杂。
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充水影响大。
3.地质构造较复杂。
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含水层(带),导水性差,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
3.地质构造较简单。
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对采场充水影响小。
4.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
4.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
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大,边坡不稳定易产生地质灾害。
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
5.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
6.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
6.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等,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
6.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小,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反向坡。
注:
采取就上原则,6条中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
根据调查和对收集资料的分析,矿山属露天开采,根据《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范》附录C表中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综合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矿山开采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等条件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④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
综上所述,评估区重要区、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属大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详见表3-3),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等级为一级。
表3-3矿山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评估区重要程度
矿山建设规模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复杂
中等
简单
重要区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小型
一级
一级
二级
较重要区
大型
一级
一级
一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小型
二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
大型
一级
二级
二级
中型
一级
二级
三级
小型
二级
三级
三级
2、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
(1)现状分析
矿山属丘陵区,根据野外现状调查及资料综合分析,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为采坑高陡边坡危岩崩塌。
矿山前期经过多年的开采活动,采坑高陡边坡零星分布一些小块危岩,从矿区现状调查来看,矿区崩塌(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评估区或周边同类崩塌(危岩)分布较少,有个别发生,崩塌(危岩)发育程度小。
个别危岩稳定性较差,在强降雨及爆破产生强震时,易发生危岩崩塌;在矿区东侧正在恢复治理的区域,剥离的表土没有压实,土质松散,在强降雨时容易发生崩塌,对矿山采矿作业形成威胁,工程建设活动对崩塌(危岩)稳定性影响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等级小。
综合分析,矿山现状条件下发生高陡边坡危岩崩落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以往矿山开采活动时对矿山地质环境总体影响程度轻。
图3-1危岩、东侧表土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根据评价区所处地质环境背景、矿床特征、埋藏条件和开采方式等,预测矿山建设及开采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①崩塌、滑坡预测评估
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开采,台阶高度12m,安全平台5m,台阶坡面角70°,矿区最终边坡角51°。
本矿区矿体较为坚硬,围岩和矿体岩性一样,同属花岗岩。
②采场发生崩塌、滑坡危害性评估
露天采场边坡高度小,采矿作业导致边坡应力调整和重新分布,坡面产生卸荷松弛形成危石和岩石分离块体,在岩石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影响下可能产生滑移破坏。
由于坡面节理裂隙分布,岩体分割,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在采矿中受到振动,破碎岩矿体易沿坡面崩落,对坡脚采矿设备及采矿人员可构成一定的威胁,另外在连续强降雨的情况下,表层岩土水饱和,可能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预测露天采场边坡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不会影响到周边居民及建筑与设施,矿山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小。
预测评估区内采场边坡的稳定状况主要受矿山今后开采活动影响,开挖作业、铲装作业可能会引起边坡的局部崩塌,应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综上所述,预测露天采场边坡诱发崩塌、滑坡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危害程度较轻,对其周边的地质环境影响较轻。
地质灾害总体影响程度分级为较轻。
③临时排土场发生崩塌、滑坡危险性分析
根据露天境界圈定结果,剥离土土质松散,在降水冲刷等作用下,排土场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矿区大部分的剥离可以作为路基和整平的原料,部分风化花岗岩可以作为挡土墙材料。
综上所述,预测矿山开采过程中排土场引发或加剧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发育程度中等,预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3、矿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1)现状分析
根据野外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区采场底部(最低标高为+126m)均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及地下水位以上,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无变化;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主要通过松散岩层和裂隙渗透补给地下水,矿区底板未见积水现象,对地下水位影响较小,矿区及周边村民无生产生活用水井,对矿区及周边村民生产生活供水影响较小。
矿山含水层遭受影响及破坏程度较轻。
(2)对水资源影响的预测评估
矿区开采矿种为中细粒(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它不含有有害或有毒元素,现时没有发生任何地质灾害问题。
矿山采用山坡露天开采,最终不会形成凹陷,最低开采标高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及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雨会通过底板排泄到外部地形当中,区内、采坑底板周边布置排水沟。
矿山开采对含水层结构、含水层水质、地下水位影响较轻。
矿山为正地形开采,未抽排地下水,矿区及周边无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井,对矿区及周围村民生产、生活供水影响也较小。
矿山开采对矿区周边水资源的影响较轻。
(3)未来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由于矿体采用露天开采,未来矿坑充水因素主要有二个,一是第四系残坡积层向下渗透的水,由于其水量很小,且远离矿体,对未来矿床开采影响不大。
另一个充水因素为岩石裂隙充水,据现场现有采坑的调查,矿区内基岩裂隙水充水量较小,采坑内小范围的水基本属大气降雨形成的积水,对未来矿坑涌水影响不大。
4、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
矿山目前已经形成大面积的露天采场、临时排土场、碎石加工场及堆场、生活办公区、矿山运输道路等,破坏土地面积约0.104km2,原生植被破坏,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较大,使矿区的生态受到破坏,但矿区周边无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
综合分析,现状条件下,矿山原生地形地貌受到影响及破坏程度较严重,对其他范围影响较轻。
5、矿区水土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预测
矿区开采矿种为中细粒(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矿石化学成分中基本无重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矿区开采后,仅有矿石破碎加工,没有选矿,不产生工业废水,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只是少量粉尘,范围仅在开采区,程度较轻。
矿区的生活污水没有直接排放到周边水系及周边环境,对土地、植被、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影响较小。
因此矿山的开采对水土环境未造成污染,预测矿山开采对水土环境污染影响较轻。
(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1、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及矿体赋存条件,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开采。
该区域现有加工场、采场土地已被压占、挖损,其中办公生活区、碎石场损毁方式为压占,破坏前原地类为其他园地和采矿用地;露天采场的建设将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对土地造成挖损破坏。
生产期间,露天采场对土地的挖损将持续整个生产期。
土地损毁方式情况一览表(见表3-4)
表3-4土地损毁环节与损毁方式情况一览表
序号
损毁区域
损毁环节
方式
破坏前原地类
影响后果
1
办公生活区
建设期
压占
采矿用地
2
运输道路
生产期
挖损压占
采矿用地、其他园地
3
碎石加工场
生产期
压占
采矿用地、其他园地
4
排土场
生产期
压占
采矿用地
5
露天采场
生产期
挖损
采矿用地、其他园地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6
截排水沟
生产期、建设期
挖损压占
采矿用地、其他园地
2、已损毁各类土地现状
本矿山为生产矿山,石场现有办公生活、碎石加工场、排土场及采坑,其中露天采场(已损毁土地)面积约57200(约85.8亩)m2、办公生活区占地约5400m2、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占地约15200m2、排土场总占地面积约21000m2、修理间及仓库占地约300m2、油料库占地约200m2、配电室和监控室占地约300m2。
其中该局域土地已损毁,办公生活区、碎石场、堆料场、排土场对土地损毁形式为压占,详见表3-5。
矿山对办公生活区、堆土区也在逐步治理,矿山上山道路也在绿化修复中。
表3-5已损毁各类土地现状一览表
序号
损毁区域
损毁面积
单位
方式
采场
露天采场
57200
m2
挖损
1
办公生活区
5400
m2
压占
2
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
15200
m2
压占
3
排土场
21000
m2
压占
4
修理间及仓库
300
m2
压占
5
油料库
200
m2
压占
6
配电室及监控室
300
m2
压占
3、拟损毁土地预测与评估
本项目拟损毁土地有露天采场、排土场、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办公生活区等。
本矿山为已生产矿山,目前采矿损毁土地面积达到57200m2(约85.8亩),采矿区损毁土地面积将达到61200m2(约92亩),损毁程度为重度,(见表3-6)。
排土场位置比较分散,总面积约21000m2(约24.5亩);碎石加工场地及堆料场布置在矿区南侧空地上,总占地面积约15200m2(约22.7亩);办公生活区主要包括办公区、生活设施区等,总占地面积5400m2(约9.3亩);修理间及仓库占地约300m2、油料库占地约200m2、配电室和监控室占地约300m2。
表3-6拟损毁各类土地现状一览表
序号
损毁区域
损毁面积
单位
方式
1
采场
露天采场
61200
m2
挖损
2
办公生活区
5400
m2
压占
3
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
15200
m2
压占
4
排土场
21000
m2
压占
5
修理间及仓库
300
m2
压占
6
油料库
200
m2
压占
7
配电室及监控室
300
m2
压占
合计
103600
m2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1)分区原则
①综合分析原则:
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已发和预测的类型、稳定状态及治理难易程度等要素,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程度包括损失程度及社会影响等要素。
据综合分析结果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即表3-7)要求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表3-7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严重
较严重
较轻
严重
重点区
重点区
重点区
较严重
重点区
次重点区
次重点区
较轻
重点区
次重点区
一般区
注:
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
②主导因素原则:
在综合分析、评估区内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出现的评估单元类型的主导因素进行较为准确定性的基础上,对主导因素采用半定量~定量的量化指标进行判断与评估,尤其要注意不同主导因素的转换。
③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和破坏状况等因地制宜确定其适宜性,不能强求一致。
(2)分区方法及结果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次重点防治区(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和一般防治区(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三个级别。
矿山工程活动影响较严重地段划分为地质坏境影响严重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为重点防治区;碎石加工厂、堆料场及办公生活区为地质坏境影响较严重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为次重点防治区;矿山工程活动影响较小或无影响的地段划分为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根据采矿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及对含水层、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得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结果和预测评估结果,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见表3-8)
表3-8评估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
分区名称及编号
分布情况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防治
措施
区
范围
面积
(m2)
百分比
(%)
地质
灾害
影响
含水层影响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土地
资源
影响
影响
程度
分级
地质
灾害
影响
含水层影响
地形地貌景观影响
土地
资源
影响
影响
程度
分级
重点防治区
露天采场、排土场
73600
25.38
较严重
较轻
严重
较严重
严重
较严重
较轻
严重
较严重
严重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监测措施
次重点防治区
碎石加工场、堆料场
15200
5.24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严重
较严重
生物措施
监测措施
排土场
8600
2.96
较严重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严重
较严重
生活办公区、修理间及仓库、配电室及监控室
6200
2.14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严重
较严重
一般防治区
重点防治区、次重点范围外推20m
186400
64.28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较轻
监测措施
2、土地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
本矿区采矿露天采场(损毁土地)面积为61200m2,办公生活区5400m2、修理间及仓库300m2、油料库200m2、配电室及监控室300m2、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15200m2、排土场21000m2、采矿终了复垦责任范围为0.104km2(约159亩),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见表3-9。
矿山道路作为矿山地质环境监理和护管留用。
3-9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
序号
损毁区域
损毁面积(m2)
备注
1
损毁土地
露天采场
61200
办公生活区
5400
占用、挖损等方式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的土地
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
15200
排土场
21000
修理间及仓库
300
油料库
200
配电室及监控室
300
2
复垦责任区
办公生活区、碎石加工场和堆料场、排土场、露天采场、修理间及仓库、油料库、配电室及监控室
103600
3
复垦面积
103600
矿山开采结束后,采场复垦为林地
4
复垦率
100%
3、土地类型与权属
(1)土地类型
本矿区复垦责任范围面积为0.104km2(约159亩),根据屯昌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分幅现状图,确定复垦责任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
复垦区破坏土地利用类型一级地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