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1302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9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docx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

鲁教版2020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1)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g碳和80g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92g二氧化碳

B.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

C.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已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kg。

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做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32m/(m-n)

B.32n/(m-n)

C.32n/(3n-2m)

D.32n/(3m-2n)

3.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

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

鉴别空气和氧气

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

鉴别食盐和白糖

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

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B.BC.CD.D

4.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5.已知由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3x

B.1-2x

C.1-x

D.无法计算

6.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

A.+6B.+4C.+2D.+1

7.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

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

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

水的电解

D.

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8.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生成CO2的体积

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9.如图所示为硫化氢(H2S)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硫、氢元素质量比为1:

2

B.丙代表的是纯净物

C.34g硫化氢完全燃烧至少需48g氧气

D.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

2:

1

10.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

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

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

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B.BC.CD.D

11.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1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

2

B.3:

1

C.1:

1

D.2:

3

1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探究镁与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B.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

比较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D.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等于10B.该化学反应为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D.b等于12

15.某化合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

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26,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2H2

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

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13.2g二氧化碳

D.5.2g该化合物与6.9g酒精(C2H5OH)含有等质量的碳元素

16.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8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②Y、Q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

9

③Z是反应物,X、Y、Q均为生成物④反应后X的质量为0⑤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

4

A.①②④B.③④C.④⑤D.②④⑤

1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红磷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8.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甲乙两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19.一质量的某物质充分燃烧,消耗64gO2,同时生成了44gCO2和36gH2O,则该物质中()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0.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21.与碳元素一样,氢元素也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依次称为氕[piē]、氘[dāo]、氚[chuān],分别用符号H、D、T表示,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氕、氘、氚三种原子核外均只有一个电子

B.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

C.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D.化学式为HD的物质属于化合物

22.现有一包CaCO3和CaO的固体混合物。

己知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

,则此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

A.

B.

C.

D.

23.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

1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

224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2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16

24

1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

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2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质量(g)

4

40

6

X

 

A.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

C.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5:

2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27.以下是化学实验室内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A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试管中所放化学药品是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装置收集氧气,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4)实验过程中,试管炸裂,可能的原因有(任写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采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②中加入的物质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气体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常温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所以可用____________装置进行收集。

(8)将制取的氧气用于与铁丝反应,铁丝并未燃烧,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两条)。

(9)小明同学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将②换成了a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改进后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B、C、D、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一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中A是单质;B、C在常温下均为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E在常温下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①中出现火星四射现象)。

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其中的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变化的符号表达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A~G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给出)。

已知:

A是黑色粉末;B、E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气体能支持动植物呼吸;F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①⑤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3)A物质在反应①②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30.A、B.…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

其中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E常温下为液态,H是一种黑色固体,在①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试推断: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C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②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根据方程式C+O2点燃CO2,碳和氧气反应时的质量比是3:

8,所以12g碳和80g氧气不会恰好完全反应,氧气有剩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92g,故A错误;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变色,故用酚酞试液无法区分稀盐酸和食盐水,故B正确;

C、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加热Ca(OH)2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小,故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m-n)kg;

1个硫原子的质量为:

nkg-(m-n)kg×2=(3n-2m)kg,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

)即

kg,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2;

所以,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32+

×2=

故选:

C。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氧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B、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时,能使燃烧更剧烈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该选项设计合理;

C、食盐和白糖都是白色固体,通过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食盐和白糖,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伸入氧气中的木条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该选项设计合理。

故选C

4.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即b反应快,但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来解答.

解:

因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

由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则b反应快,时间短,

b中混有二氧化锰,则b中氯酸钾的质量小,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小,

显然只有A符合,故选A.

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混合物中Cu、S原子个数比为1:

1,二者的质量比为64:

3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设Cu的质量分数为a,则有

解得:

a=2x,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x-2x=1-3x。

故选A。

【点睛】

根据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利用数学的技巧处理复杂的化学计算,是解决此类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设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化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可知x大于0,则该氧化物中氧元素与M的原子个数比为2:

x,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的质量分数为1-60%=40%,M的质量分数=

×100%=40%,x=+6,故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6价,故选A。

7.D

解析:

D

【解析】

A、图示表示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并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而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

故错误;

B、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线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线的终点应该比锌高。

故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

8,不是2:

1。

故错误;

D、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一开始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故正确。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硫化氢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A、甲是硫化氢,硫、氢元素的质量之比=32:

(1×2)=16:

1,故选项A不正确;

B、丙中含有多种分子,是混合物,故选项B不正确;

C、设34g硫化氢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

X=48g

故选项C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

1,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微观粒子的反应示意图,首先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化学方程式,再依据化学方程式逐项进行解答。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说法正确;②用生石灰不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要吸附水中的异味,用活性炭,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该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高锰酸钾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说法正确;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该说法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①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说法不正确;②铜丝是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

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

C。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是15g,若再加入C物质5g,与A、B反应生成10gD,此时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20gC和B反应生成40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40g-15g-20g=5g,故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15g:

5g=3:

1。

故选:

B。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A、锌和镁的形状不同,不能比较其活泼性,符合题意;

B、Y型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不符合题意;

C、相同条件下,活塞越难压缩,说明微粒之间的间隔越小,越容易压缩,说明微粒之间间隔越大,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12+26+3=a+3+28,a=10,正确;

B、由表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乙物质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物质的质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丁物质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该反应为化合反应,错误。

C、丙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错误;

D、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了12g,乙物质的质量增加了28g,故反应中甲、丁物质的实际质量比为12:

28=3:

7,当甲物质由12g变为9g时,实际质量减少了3g,故乙物质的质量应该增加7g,b等于7,错误。

故选A。

1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C2H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24:

2=12:

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

12×2+1×2=26,该选项说法正确;

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2.3%,该选项说法正确;

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13.2g,该选项说法正确;

D、5.2g该化合物、6.9g酒精中碳元素质量分别为:

=4.8g、

,因此碳元素质量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8+2+40+5=待测值+24+8+23,可求得待测值=0,根据反应前后XYZQ的质量变化可知,XZ为反应物,YQ为生成物,。

故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故错误;②该反应中不能确定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个数比,故不能确定相对分子质量比,故错误;③由前面的分析可知,XZ为反应物,故错误;④由①分析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为0,故正确;⑤由表可知,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32,故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

4,正确。

故选C。

1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等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质量,与图像相符,故A正确;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故反应结束时,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C、在未加入双氧水时,氧气的质量为0,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D、刚开始加热时达不到氯酸钾分解所需温度,不会放出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有氧气产生,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8.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碳原子的大小相同,故正确;

B、甲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故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故正确;故选B。

【点睛】

碳的不同的单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各单质的性质不同。

19.B

解析:

B

【解析】

生成物中有碳、氢、氧元素,故某物质中一定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