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272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docx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精品文档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

  一、引言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基础。

中国作为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性比较优势,重点培育粮食优势产区,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集中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等区域发展概念,陆续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丰产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对于支撑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8-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0476.5万吨增加到60193.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从316.6公斤增加到442.37公斤,实现了我国粮食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

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量问题对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已经显著地趋于减弱,而结构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显著增强,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也发生了重要分化,原有“南粮北调”的格局发生逆转,粮食主产中心逐步北移,且有逐步集中到少数地区的趋势。

分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晋冀鲁豫、东北、东南沿海、长江中游、西北、西南和京津等粮食生产区域格局。

其中的一些区域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目前已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来之不易的10年连续增产,但我国粮食生产长期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水土资源等制约因素日渐增强,极端气候条件和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粮食生产的风险增加。

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要求,适应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以及品种结构供需变化的新趋势,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布局粮食的优势产区,对于协调我国区域间粮食供求关系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对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研究,主要是从粮食品种生产的大区域(东、中、西部或者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比较优势以及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两方面展开的。

徐志刚等(2001)通过应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主要粮食产品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差异分析,验证了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张华等(213134)基于我国1994-1998年粮食产量的面板数据,采用多因素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的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计算了三大地区三大粮食品种的综合区域比较优势指数。

李靖等(2010)对2003-2008年全国粮食分品种、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并总结了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的粮食产量区域变化特征。

汪希成等(2012)分析了1978-2008年30年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化的政策建议。

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粮食生产的区位熵指数和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定,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状况回顾

  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的生产情况看,稻谷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品种,产量从1978年的13693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0429万吨,增长了49.2%,但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4.93%下降到2012年的34.65%;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小麦一直是我国粮食的第二大品种,产量从1978年的5384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2058万吨,增加了1.24倍,在粮食总量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17.67%提高到2012年的20.45%;玉米是我国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产量超过小麦,成为我国第二大粮食品种,2012年产量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1978-2012年,玉米产量从5594.5万吨增加到20812万吨,增加了2.72倍,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8.36%提高到2012年的35.30%;大豆产量从1978年的74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277.4万吨,增加了71.2%,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从2.48%下降到2012年的2.17%。

  分区域来看,我国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但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1978年这两个区域的稻谷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70.91%和71.38%,2011年分别下降为54.89%和59.9%;东北地区稻谷产量和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95%和2.57%增加到2011年的15.87%和14.92%。

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地区,而且其产量和播种面积均有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45.36%和40.12%增加到2011年的57.44%和49.54%;长江中游地区的小麦产量与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略有增加,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减少的幅度较大。

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地区和东北地区,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总体变化不大;西南地区的玉米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减少,而西北地区玉米生产增加幅度较大,分别从1978年的9.88%和10.41%增加到2011年的17.19%和16.89%。

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但其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下降;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大豆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有较快增加;晋冀鲁豫地区的大豆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见表1)。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农产品种植的比较优势是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比较优势指数法(CAI)、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DRCC)、要素比率分析法(RA)等。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测定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1)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专业化水平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2)增长速度快,且增产潜力大;(3)资源禀赋、技术条件、生产规模等能够满足产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主要运用区位熵指数法(LQ)对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定,同时辅之以相对增长速度指标。

  1区位熵指数(又称区域专业化率)。

区位熵指数(Locationquotient)最初用来反映某一地区的特定产业部门相对于全国该产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经常用于分析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与主导产业的选择等问题。

区位熵指数的计算可以选用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就业人数等指标。

本文选用四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指标,分别计算7个粮食生产区域31个省(市、自治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粮食产量区位熵指数和粮食播种面积区位熵指数。

用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粮食品种)的区位熵指数,则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为i地区,j为j行业(粮食品种),Lij为i地区j行业(粮食品种)的产量或播种面积。

当LQij>1时,说明j行业(粮食品种)在i地区分布相对集中,LQij值越大,表示该粮食品种在区域内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当LQijij值越小,表示该粮食品种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越低。

  2相对增长速度。

区位熵指数仅仅说明某行业(粮食品种)在某一地区生产的集中或专业化程度,并不能充分说明该行业(粮食品种)在该地区具有生产的比较优势。

为此,本文引入相对增长速度指标,即某粮食品种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在某地区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水平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时间,a0、a1分别表示各地区(省、市、自治区)某粮食品种基期和报告期的产值,A0、A1分别表示全国某粮食品种基期与报告期的总产值。

当λ>1时,表明该粮食品种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其值越大,说明该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而言,发展速度越快;反之,当λ  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我国稻谷生产的传统优势产区,但其区域比较优势有一定程度下降,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晋冀鲁豫地区等北方产区稻谷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增强。

  

(二)小麦

  小麦产量LQ和播种面积LQ大于1的地区有晋冀鲁豫地区(除山西)、京津地区、西北地区(除宁夏、内蒙古)、长江中游地区的安徽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小麦产量相对增长速度大于1的地区仅有晋冀鲁豫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长江中游地区的安徽,西北地区的新疆和西南地区的西藏,小麦播种面积相对增长速度大于0的地区仅有晋冀鲁豫地区的河南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安徽。

  晋冀鲁豫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小麦生产的区域优势。

2011年该地区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57.44%和49.54%,占据了全国小麦生产的半壁江山,产量LQ和播种面积LQ分别为2.1185和2.0608,产量相对增长速度为2.2822,但其播种面积的相对增长速度为-0.1496。

山西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山东、河北在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而河南表现了小麦生产强劲的发展势头,产量和播种面积均有大幅度增加。

  京津地区2011年小麦产量LQ和播种面积LQ分别为1.3117和1.4924。

这说明京津地区小麦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而且小麦单产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但由于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导致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

结果显示,其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的相对增长速度分别为-3.7523和-2.7475,已明显低于其他地区,说明京津地区已不具备小麦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

  西北地区是我国优质强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之一。

2011年小麦产量LQ和播种面积LQ分别为1.0781和1.2204。

这说明该地区小麦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较高,但其产量和播种面积的相对增长速度仅分别为-0.4607和-1.7718。

该地区小麦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小麦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该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

所以西北区具有较强的小麦生产的后发优势。

  此外,长江中游地区的安徽在小麦的专业化生产和相对增长速度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而东南沿海、西南、东北等地区的小麦生产,由于品质和市场的约束,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不但面积有所下降,而且产量也呈现减少趋势,整个小麦生产呈现萎缩的趋势。

特别是西南地区2011年小麦种植面积比1990年下降了1165.6千公顷,产量减少了225.5万吨;东北地区2011年小麦种植面积比1990年减少了1648.0千公顷,产量减少了423.8万吨,是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量最多的地区。

  总体来看,与稻谷生产相比,我国小麦生产区域较为分散,优势产区相对较少,除了晋冀鲁豫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长江中游地区的安徽还具有较强的小麦生产比较优势外,其他各省(市、区)的小麦生产已处于相对弱势。

  (三)玉米

  玉米产量LQ和播种面积LQ大于1的地区有东北地区、京津地区、晋冀鲁豫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陕西。

玉米产量相对增长速度大于1的地区有长江中游地区,晋冀鲁豫地区的山西,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广西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相对增长速度大于1的地区有晋冀鲁豫地区的山西,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海南,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安徽、江西,西北地区的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

  我国是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