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0800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 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道德与法治走近法律与法同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

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守法、护法。

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的习惯。

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培养国家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法律和法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在我国法律的作用;了解违法行为及其分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复习

(一)知识盘点:

1、法律是什么?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在我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3、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①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伴随我们的一生,捍卫着生命的尊严。

②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法律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平等的享有权利。

②平等的履行义务。

③平等的适用法律。

5、什么是违法行为?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6、违法行为的分类是什么?

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行为较轻,危害性不大,未触犯刑法的行为。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7、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是什么?

①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害,甚至葬送自己的前程;②会给被害人家庭乃至自己的家庭带来伤害,甚至毁掉家庭的幸福。

②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败坏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8、刑罚的分类是什么?

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如何做到遵纪守法?

法律允许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倡导做的积极去做。

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应及时终止。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掌握的法律常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当发现违法犯罪现象时,我们要机智灵活的与其作斗争。

如及时拨打110报警,主动向公安机关提供证据线索,积极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案件等。

二、典例分析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长沙一女生因提醒同学值日发生纠纷,被班上同学围殴。

这些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就中学生如何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

【考查目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因素很多。

但很重要的因素是当代青少年心理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

本题借这一社会热点现象,强化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学习。

【问题分析】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因此,为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要加强心理、道德教育,要进行法律常识普及教育。

【参考答案】心理方面:

①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②友好交往礼为先,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③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交际能力等。

道德方面:

①学会宽容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③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法律方面:

①防范侵害,保护自我。

②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③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④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⑤增强维护人身权的意识,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三、跟踪训练

1.有道德而无法律,则道德有时失其作用,有法律而无道德则法律亦有时而穷。

这说明法律和道德()

A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B相互渗透,互相替代。

C互无关系,毫不相干。

D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来维持的。

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B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C违法与犯罪都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D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4.某班同学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5.2016年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近6000万人。

对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仅一步之遥,这警示我们青少年要()①学习法律常识,自觉遵守法律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③要防微杜渐,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④远离社会,不与他人交往,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产生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受到侵害后采取的措施,在45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统计是大部分学生受到侵害后或忍气吞声,或事后报复,还有非法找人“私了”,只有少数同学采取了依法维权措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2)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当怎样做?

四、个人总结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学情分析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人民出版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材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法律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探究法律的定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只要学生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那么对于下节的学习自然是水到渠成,所以本节课内容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又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关键。

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取新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事例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逐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初中学生的理解和表述能力逐渐增强,教师出示图片和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生成法律知识,活跃学习气氛,并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生活经验,加上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我相信学生还是能融入文本,与文中的知识引发共鸣的。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效果分析

教学环

节设计

目标指向

评测练习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第一环节:

自主识记

构建网络

根据主要理论观点和知识盘点,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并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网络,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些同学的见解很独到

 

第二环节:

典例分析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思路,让学生分组列出答题提纲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长沙一女生因提醒同学值日发生纠纷,被班上同学围殴。

这些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请你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就中学生如何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

【考查目的】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因素很多。

但很重要的因素是当代青少年心理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

本题借这一社会热点现象,强化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学习。

【问题分析】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因此,为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要加强心理、道德教育,要进行法律常识普及教育。

【参考答案】心理方面:

①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②友好交往礼为先,做到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③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交际能力等。

道德方面:

①学会宽容他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③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法律方面:

①防范侵害,保护自我。

②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③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④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⑤增强维护人身权的意识,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答题提纲,并上台展示

 

大多数小组能正确进行并得出结论

 

第三环节:

跟踪训练

检测当堂所复习的知识的应用

3、跟踪训练

2.有道德而无法律,则道德有时失其作用,有法律而无道德则法律亦有时而穷。

这说明法律和道德()

A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B相互渗透,互相替代。

C互无关系,毫不相干。

D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法律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来维持的。

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B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C违法与犯罪都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D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5.某班同学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

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5.2016年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留守儿童近6000万人。

对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仅一步之遥,这警示我们青少年要()①学习法律常识,自觉遵守法律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③要防微杜渐,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④远离社会,不与他人交往,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产生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受到侵害后采取的措施,在45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统计是大部分学生受到侵害后或忍气吞声,或事后报复,还有非法找人“私了”,只有少数同学采取了依法维权措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4)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当怎样做?

小组内1-2号同学能全部做对相关题目,3-4号同学90%的学生也能做对相关题目,5-6号同学大都错了1-2个题目,主要是知识的理解仍有欠缺。

 

第四环节:

课堂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

1、对自己说,你有什么收获?

2、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3、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1、收获

2、疑惑

3、分享

 

所有的同学都能谈出自己的收获、对其他同学的温馨提示。

但是学生对收获的总结不很全面。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的定位

依照新课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民主法制建设。

从单元主旨出发,通过讲述公民应具备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法律、尊重权利,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相对于第一项目从宏观角度明确了国家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与法同行”则是从微观角度阐述了公民个人如何落实依法治国。

是本课也是本单元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践行点。

同时也体现了“综合渗透、螺旋上升”的教学思路。

因此,无论从逻辑联系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处理

用好教材“脚手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编写呈现方式灵活,教材文本和活动相互对应,力求以活动引领教学,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

•引领教学的活动:

“探究分享”“观察思考”“情景分析”等。

•巩固教学的活动:

“搜集交流”“心灵对话”“交流分享”“查一查”“议一议”“试一试”

•栏目设计:

“相关链接”“读一读”“名人名言”等

三、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取舍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一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政治即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了解所在国家的途径。

它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中本着“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适时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

1、调整、整合教材,聚焦生活实际,找准教材的关键点。

2、深入挖掘补充教材,让学生的认知更加连贯。

3、拓宽文本的广度,结合现实知识,指导学生要能体验知识的生成。

四、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析

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本节课重点。

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评测练习

张莹莹

一、选择题

1.此时在某导体工作时它的两端电压为20V,通过的电流是4A,若导体两端的电压减少到10V时,则(  )

A、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都增大

B、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都变小

C、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都不变

D、导体的电阻不变,通过导体的电流减少

2.使自由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是(  )

A、电量B、电流C、电压D、电路是通路

3.甲、乙、丙三根都是铝线,其中甲比乙短,但横截面积相等,丙比乙细,但长度相等,则甲、乙、丙三根导线的电阻大小是()

A、一样大B、甲最大

C、乙最大D、丙最大

4、关于导体电阻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长度和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大

B、同种材料制成的导线,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C、铜导线和铁导线,只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电阻就相等

D.铜导线一定比钨导线的电阻小

5、下列选项中,甲和乙的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  )

A.0.1、2.52

B.0.5、0.52

C.0.1、0.52

D.0.5、2.52

6、在下图中,当闭合开关后,可以观察到的电流表A1、A2之间的关系是(  )

A.A1、A2一样大

B.A1比A2小

C.A1比A2大

D.以上都不正确

二、填空题

7、已知某导体两端电压为10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2A,则这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这时当它两端的电压增大2倍时,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为_______A.

8.如下图,当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将.

9.一个电灯泡上标有“300v,15A”的字样,它表示此灯泡的电阻为.

10.电流表使用时,必须把电流表联在电路中;使电流从“+”接线柱电流表,从“一”接线柱流出电流表;绝对不允许不经过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三、解答题

11.一个电吹风机的电阻是11Ω,通过的电流是20A,求电吹风机工作时两端的电压.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课后反思

在《走近法律与法同行》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的方式。

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采取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教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明白。

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法律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成功失败之处,更亲自体验了设计探究的过程。

  

传统式教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知识牢固,基础扎实,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

但传统式教法有许多局限性:

它虽然能为多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

好比走路,传统的某些教法不仅给学生指出路,而且还要扶着学生走,抱着学生走,看起来学生虽然走过许多路,但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找路,就常常变得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课题和实际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信心和勇气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状态和创造性、开拓性是格格不入的。

而现代教学法则恰恰在培养人的独立工作能力上显示出其优点,它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始可能会跌跤,但跤跌得多了,学生自然使学会了走路。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思想,培养新的意识,只有具有全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转变观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走近法律与法同行》课标分析

一、教材在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

依照新课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民主法制建设。

从单元主旨出发,通过讲述公民应具备的法律意识和素质,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法律、尊重权利,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相对于第一项目从宏观角度明确了国家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与法同行”则是从微观角度阐述了公民个人如何落实依法治国。

是本课也是本单元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践行点。

同时也体现了“综合渗透、螺旋上升”的教学思路。

因此,无论从逻辑联系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同学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对学校或社会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参与的愿望,但有时也会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以至付出较大的代价。

很显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以法律为准绳,更加理性的参与社会生活,健康茁壮的发展、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

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守法、护法。

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的习惯。

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培养国家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换: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基于此,在教法设计上,较多采用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学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而且在于教会学生学。

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上这些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达到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