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38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7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 中国医科大学.ppt

方剂学,第一节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治法与方剂,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理法、方、药是对辨证论治全过程的概括,而治法与方剂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方剂的运用在先,治法的形成在后。

治法是在方剂发展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大量的方剂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

当治法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原则,而方剂则是在明确治法的前提下的具体运用。

中医诊治疾病时,首先要通过四诊、辨证,明确诊断后确定治法,然后才能依据治法遣药组方(方剂)。

治法是方剂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及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前人将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概括为“方从法出”,“以法统方”,“方即是法”总之,治法与方剂之间的关系,互相为用密不可分,既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而无法,只有治法与方剂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方剂的组成既不是将某些功效类似的药物简单相加,也不是对同类的药物堆砌,而是根据疾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成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适当的剂量而组成。

(一)组成原则,前人将其概括为“君、臣、佐、使”“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臣药:

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兼病、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佐助药(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峻烈之性或毒性的药物)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

是引经药和调和药。

方剂的组成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做到师其法而不拘泥其方,以适应复杂的病情,充分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

1.药味增减变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药量增减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变化(丸、散、膏、丹、酒),

(二)组成变化,三、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汤剂是将药物饮片混合,加水浸泡后,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一般作内服用,亦可外用作洗浴、熏蒸或含漱。

优点:

个体化处方,便于调整,灵活加减制作简便易于吸收,作用较快,缺点:

味苦量大,不便服用;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易挥发散失;贮藏、携带困难等。

(二)丸剂,丸剂是将药物研磨成细末或运用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

(传统的水泛丸,现代的浓缩丸、滴丸、微丸胶囊、软胶囊等)优点:

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便于携带、贮存、服用等。

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

也有取峻药缓治而用丸剂的,如舟车丸等。

亦有用于急救,但方中含有芳香药物,不宜加热煎煮而制成丸剂的,如安宫牛黄丸。

(三)散剂,散剂是将药物粉碎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优点:

具有吸收快、制作简便、便于携带。

内服:

七厘散外用:

生肌散,(四)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

有内服与外用两类。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此类膏剂服用方便,多用于调理补虚剂(鹿胎膏、八珍益母膏)。

外用膏剂又分软膏剂和硬膏剂两种(狗皮膏、止痛透骨膏)。

(五)丹剂,丹剂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物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科使用。

另有一些方剂,由于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为“丹”,它没有固定的剂型,主要供内服(至宝丹、活络丹)。

第二节常用方剂,一、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凡外感风寒、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生姜9g大枣3g炙甘草6g,【用法】水煎服,服后饮少量热粥,以助,药力,覆被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运用】1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

若恶风寒甚者,宜加防风、荆芥疏散风寒;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桔梗、苏子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运用】1.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

若恶风寒甚者,宜加防风、荆芥疏散风寒;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桔梗、苏子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病后低热、出汗异常(自汗、盗汗、黄汗)、过敏性鼻炎、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者。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若加饴糖倍芍药,补虚温里小建中【趣记】桂芍草姜枣(桂嫂炒姜枣),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5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9g半夏9g五味子6g,【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量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运用】1.本方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恶寒甚者,可加重麻、桂用量,以加强发汗解表的作用;若外寒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内热而出现烦躁者,可加生石膏以清热除烦;若喉中痰鸣,可加杏仁、款冬花、射干以化痰降气平喘。

银翘散,【组成】连翘15g银花15g桔梗6g薄荷6g,牛蒡子6g淡竹叶4g荆芥穗4g淡豆豉5g芦根10g生甘草4g,【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表热证。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运用】1本方主治温病初起之表证,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胸膈闷者,可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去浊;若,口渴甚者,可加天花粉、知母,生津止渴;若热毒较重而咽喉肿,痛者,可加玄参、马勃解毒利,咽;若咳嗽较重者,可加杏仁、,桑叶利肺止咳。

3.本方现代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属卫分,风热证者。

【歌诀】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苇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二、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主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属“八法”中的“下法”。

里实证的范围很广,泻下剂所治之里实证,,系为实邪郁结在里,腑气不通而致的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以及水饮停聚于里所致的胸腹水肿等,证。

由于里实证的病因不一,临床有热结、寒,结、燥结和水结的区别,因此其治法和用方亦,之不同。

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和逐水四类。

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方剂,均属峻烈,故对老、弱、孕、产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表证未解,里实未成不宜用;表邪,未解,而里实已成,可表里双解;里有实热,,而正气已衰,可配合补益法,攻补兼施。

另外,泻下剂易伤胃气,故得效即止,,慎勿过服;服药期间应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2g芒硝9g厚朴24g枳实12g,【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矢气频作,,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或高热神昏,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结旁流而,见下利清水,色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运用】1.本方主治阳明腑实证,以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有力,为证治要点。

痞:

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

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

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

腹痛拒按,大便不通;,2.加减法:

无燥证者,去芒硝,名“小承气汤”伤寒论,轻下热结。

无痞满者,去枳实、厚朴,加甘草,名“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

若阳明腑实而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可加生地、玄参、麦冬等,以滋阴生津润燥。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以及某些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谵语、神昏、惊厥、发狂而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歌诀】大承气汤大黄硝,枳朴相兼气结调;,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条。

【趣记】黄厚枳硝(皇后滞销),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500g芍药250g枳实250g,大黄500g厚朴250g杏仁250g,【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每服g,,一日次,温开水送服。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运用】1本方主治胃热肠燥,脾约便秘证,,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阴虚便秘,口干舌燥者,,去大黄,加玄参、生地、石斛滋阴,增液通便。

痔疮便血,加槐花、,地榆以清肠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与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三、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主治邪在少阳、肝脾不调、寒热错,杂等病证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和解剂主要是针对少阳胆经发病而设,,然而,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发病,常影响到肝,而肝经发病也常影响到胆,并,且肝胆发病往往累及脾胃。

因此,凡属治疗,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的方剂,均列入和解剂,,故和解剂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脾胃三类。

和解剂虽然比较平稳,但终属祛除客邪,,调其偏盛的方剂。

因此,纯虚者不宜用,以,防伤其正;和解剂往往又兼顾正气,故纯实,者亦不宜用,以免贻误病情或变生他证。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用法】水煎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亦治妇人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运用】1.本方主治少阳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止咳。

若少阳、阳明合病,而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不通者,去人参、甘草,加枳实、大黄、芍药,名“大柴胡汤”以和解少阳,泄热通腑。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慢性胆囊炎、胸膜炎、肠伤寒、乳腺小叶增生、产后感染等属少阳证者。

逍遥散,【组成】炙甘草5g当归10g茯苓10g芍药10g,白术10g柴胡10g,【用法】为粗末,每服6g,加煨姜、薄荷少许,同煎服。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亦有,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脉弦而虚。

【运用】1.本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以两胁疼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肝郁气滞较甚,可加香附、陈皮等疏肝解郁;若血虚甚者,加熟地黄以养血,名“黑逍遥散”若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名“加味逍遥散”又名“丹栀逍遥散”,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盆腔炎、子宫肌瘤、视网膜疾病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解郁疏肝寒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