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0283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编与写作.docx

新闻采编与写作

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概述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

1、什么是新闻?

新闻就是指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

2、什么是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图像、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电视新闻的功用。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1、从传播速度上看,快捷迅速、时效性强

报纸新闻通常是固定时间一次刊发,广播电视新闻则可以多次固定时间滚动播出,还可以随时插播、并现场直播。

2、从传播对象看,受众广泛、覆盖面大

传播对象不受地域、文化水平限制。

这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它新闻媒介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超越的。

3、从传播功能看,信息量大、服务性强

广播电视的包容性和声画一体的特征使其在传播功能上,除了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外,还具有传播知识、文化娱乐、服务受众等方面的功能。

4、从传播效果看,生动传真、参与性强

广播电视依靠媒介优势将可听可看的新闻形象通过技术终端传送给观众,使观众不仅闻其声、见其人,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较其他媒介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5、从生产方式上看,技术手段、依赖性强

报纸新闻文字符号转换到纸质载体,只有文字录入和印刷的问题;广播电视声音和图像从信息到符号到载体的转换则牵涉到一系列技术问题。

音像的录制技术、传输技术、贮存技术、接收技术等,较为复杂,技术含量很高。

6、从生产流程看,流水作业、工序复杂

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

前期采访、后期编辑制作、审查、制作播出

7、从接收方式看,线性收看、受限较多

报纸时可随意阅读,重复阅读,不受版面和时间限制,还可以收藏。

广播电视新闻则是线性传播、顺序接收,选择性小,不能检索,难以保留。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的涵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其中:

记者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新闻事实是采访活动的客体;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新闻采访的特点

目的的差异性

时间的限制性

事件的突发性

需要的广泛性

知识的全面性

活动的艰辛性

4、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

所谓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指广播电视记者运用一定的电子手段,采集和挖掘新闻素材与资料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任务:

1、收集有关新闻事件的文字信息、背景材料

2、拍摄新闻现场画面、资料画面

3、采集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相关人员的同期声。

4、为后续报道做准备

四、采访在新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

就一篇新闻稿的产生来说,它要经过记者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材料,转折题材,理出观点,提炼主题,安排结构,写出稿件等多个步骤,可以说,在采访中记者完成了新闻作品制作工序的一大半.

2、采访是保证新闻特点的基础

新闻写作的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只有在采访中了解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原型,记者"说话"才有发言权,新闻倾向性才有事实这个附着体;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和及时的特点;只有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指导性的特点.

3、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

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

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

采访的成败,直接关系写作的成败

五、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具有新闻敏感,发现和识别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掌握新闻政策,坚持新闻的思想性。

坚持用事实说话,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二章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要求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一、电子采集手段介入——带机采访

二、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

广播电视节目当中,不仅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的有声语言可以直接展示在报道当中,新闻事件过程及其细节的展示也都可以通过音像的形式由素材直接来完成。

三、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

不仅是调查者和传播者,还是现场引导者。

四、团队的工作方式

协同工作与采摄分工是电视记者采访区别于其它媒介采访的突出特点

1、协同工作:

电视采访是以集体协作方式进行的,记者所报道的新闻决非是个人的杰作

2、采摄分工:

由采摄一体到采摄分工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必然趋势

五、新闻报道形式直接影响采访方式。

根据报道形式的需要选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将给节目的编辑和信息的传播带来很大的便利,应当在采访之初就对报道形式做到心中有数。

六、采访的受制约性:

空间与时间的制约性

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分类

一、按采访内容分类:

事件性新闻采访和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1、事件性新闻采访

指报道那些有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相对独立的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其特点是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信度高。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要求

    ①现场要能当机立断;

    ②反应要快,作风要敏捷;

    ③要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2、非事件性新闻采访

指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其特点是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启迪与警世意义上,采访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

非事件性新闻采访要求:

  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要注意发现新闻由头或新闻根据;

调查要确保准确、全面、有力;

要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

    

二、按采访方式划分:

观察采访、调查采访、话筒前采访、体验式采访、电话采访

(一)观察采访及其要求

 1、观察采访的含义:

指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2、观察采访的方式

1)参与性观察采访

记者同采访对象一道进行相同的活动,一边体验感受一边观察,因此也称“体验式报道”。

这种观察使记者融入到采访对象的活动中,获得近距离观察和感受的机会,从而使报道更加生动、真实。

2)非参与性观察采访

在这种观察形式中,记者到现场,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

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

这是日常采访中最常见的方式

3)隐匿性观察采访:

记者以伪装的身份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这种方式排除了记者身份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干扰,因而获取的信息是真实。

特别在一些揭露性报道中,记者只有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信的证据。

观察采访的特点:

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

3、观察采访的作用

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第一手材料,验证间接性材料。

有助于记者直接获取生动、形象的现场材料和细节材料,为写作视觉新闻创造条件。

有助于记者产生真情实感,加深对客观物的认识和理解。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新闻观察可以成为记者的一种不可被剥夺的采访武器

4、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现场的观察:

Ø对事物现场的基本情况(即与所采访的新闻有关的基本事物)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等要观察清楚。

Ø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Ø要注意学会透视。

Ø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人物的观察

Ø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Ø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Ø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5、观察采访的要求:

1) 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

2)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和记录者、参与者)

3)把握好开机时间

6、记者的观察力及其提高的途径

1)记者观察力的内涵

Ø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一种综合的观察力。

Ø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孩童般的眼光和聪明长者的眼光的统一。

Ø记者的观察力应该是宏观观察力和微观观察力的结合。

2)提高记者观察力的途径

Ø要自觉养成对客观世界的强烈关注力。

Ø要积极训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专注力。

Ø要刻苦磨练自己感知客观世界的深沉的思考力。

(二)话筒前采访及要求:

话筒前采访:

是指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

话筒前采访的要求:

1.尽量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

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口语化、有表

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

4.采访记者应有镜头意识

5.坚持一次最佳原则

6.切忌摆拍

(三)体验式采访及要求

1、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有利于记者获得真情实感,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感染力;

⏹有利于实现记者与报道对象、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情感沟通;

⏹有利于记者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和主体意识的提升

2、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

⏹记者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体验,也常常不能深入体验;

⏹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以体验;

⏹记者的活动要受到道德规范、法规规范的约束,不允许事事都亲身体验一番;

⏹容易让记者产生片面感,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电话采访

1、电话采访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①快速;②方便;③轻松。

劣势:

①缺乏面对面交流;②缺乏深刻性;③信息传递易受干扰。

2、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

⏹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和见面;

⏹新闻人物工作繁忙,事务缠身,记者难以作个别访问;

⏹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事实进行澄清或证实。

第三节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

一、到达现场、核准事实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二、善于运用画面语言

电视新闻发掘画面的重点是两类画面:

Ø纪录新闻主体形象的画面

Ø提示事实本质的画面

 

第三章电视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第一节电视采访的策划

一、策划的内涵:

“策划是一种程序。

在本质上它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

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当前的决策。

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量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作为目标决策之依据。

也就是说,策划是预先决定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

进行采访策划的意义

1、获得采访机会的需要;

2、电视采访是一个协同作战、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事前的周密策划,面对复杂的现场,各工种之间很难配合默契,不能顺利完成原始画面的采集工作;

3、电视记者介入现场如果缺少合理的策划,很容易破坏现场必要的原始信息;

4、电视记者的现场组织信息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没有策划,记者就不能在一些可预见的新闻现场迅速找到拍摄的对象和细节;

5、完成节目样式的需要。

二、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宏观策划:

就是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定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

⏹大编辑部意识是电视采访宏观策划的一大发展。

⏹大编辑部工作的重点:

明确报道思想、确定采访意图。

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

报道思想一般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

采访目的:

⏹采访目的就是搞清楚所要进行的采访属于哪一种类型,是透露信息还是揭示个性,是触碰思想观点还是披露事件原委,是肯定赞扬还是否定批评

⏹一般来说,采访目的越明确,采访越容易取得成功。

⏹采访目的对于判断截取有价值的报道内容以及确定报道角度有着重要参照作用。

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能够更好的统一调度电视采访的各部门和工种:

⏹在大型电视新闻报道中,电视台编辑部必须统一调度各路人马,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采访报道,这就需要电视台在采访前做好周密部署,①确定不同的报道地点,②确定相关被访人物,收集资料,③确定报道整体时间等等

三、由记者完成的采访策划:

新闻记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将要采访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

或筹划。

即围绕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多维性思维活动。

这些策划内容相对微观,主

要是对整个采访个案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

⑴选择题材  

题材:

采访报道的题目和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取决于编辑部的报道思想,记者的采访线索(掌握的采访线索),以及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所作的判断

⑵寻找采访线索

采访线索: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对记者的报道具有提示性帮助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和报道,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没有细节和过程,往往是一个片段或由头。

四、日常采访策划的基本内容

㈠选题的确定

选题来自记者的信息网:

核心层、外围层和游离层。

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

1、通过自己耳闻目睹获取

2、从其他新闻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

3、广泛接触群众,在闲谈中获取

4、学会比较的方法,从相异中找线索

5、多注意身边事,于“无新闻处”找线索

㈡采访对象的确定

1、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如果采访一个人物,采访对象就是当事人。

如果采访一个事件,采访对象可能是几个人。

这些人中有主要的,有次要的。

2、新闻事件的关联人。

可以先找那些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再找当事人。

3、新闻事件的知情者。

4、权威人士。

㈢采访前的准备

广义的准备,指一切知识、理论的储备;狭义的准备,就是对采访对象的起码的了解。

⑴资料准备

首先,要掌握背景材料,就是要把与此线索有关的情况尽可能多的了解到,有文字材料的要用心阅读,这样采访时能够多方面地提出问题。

其次,要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要知道你去采访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要尽可能地找些有关的参考材料。

再次,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采访提纲),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采访范围和对象,采访时机和步骤,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急措施等。

⑵问题准备

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

开始,少问多记;过一段时间,边问边记;最后,又问又记(观察)。

提问的基本要求:

第一,问得自然。

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

第二,问得直接。

这是提问的目的。

第三,问得明白。

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

提出的问题要准确传达给对象,防止迷惑不清

第四,问得简洁。

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第五,问得有特色。

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

⑶物资准备

电视记者的摄像机、磁带、话筒以及灯光等。

广播电台记者要准备的录音机或录音笔;。

记者证或介绍信,采访笔、采访本;

第二节策划中选题的确认

一、对报道主题的思考:

报道主题:

是记者通过具体报道的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

1、主题与问题:

⏹主题不是记者在报道中提出的主要问题,而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

记者的观点和评价既可以画龙点睛地明确表露,也可以让观众根据事实自己得出结论。

2、主题与内容:

⏹内容是报道对象、报道范围、主要事实,主题是通过这些内容表达的某种思想。

3、主题与标题:

⏹主题与标题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第一,标题直接揭示主题;第二,标题暗示主题;第三,在标题中提出问题,引导观众关注问题。

4、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报道主题形成的最好时机是在采访之中。

⏹通常,主题形成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采访前期对主题雏形的考虑;采访进程中对主题雏形的验证;采访后期对主题的深化。

5、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新闻报道客观性要求:

要求提炼主题第一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第二要把握事物个性,挖掘事物本质,抓住事物特殊点。

⏹表现主题忌讳:

贪大求全

⏹表现主题要求:

以小见大、鲜明、集中。

二、对报道角度的选择

报道角度:

“角度”一词,源于摄影。

从不同的位置拍摄人像和景物,以展现不同的特征和意境。

用到采访之中,含义特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

换言之,既是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1、角度与客观事实

⏹选择角度,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具有的特点。

2、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

⏹选择角度,与报道形式密切相关

3、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

⏹电视报道以现场背景作衬托,因此地点环境、时间、人物的选择都可以构成不同角度;采访方式、拍摄方位、报道手法都不能脱离角度的选择。

4、角度选择的着眼点

⏹记者艾丰将角度归纳为四个方面:

接触事实的角度、观察事实的角度、解剖事实的角度、节选事实的角度。

三、对报道形式的考虑

形式是指事物的状态、结构等。

新闻报道形式即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形式。

电视节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报道形式。

⏹采访在报道中结构全篇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展现全部采访过程;二是插入采访片段。

⏹人物专访、现场报道、谈话讨论、以采访活动为拍摄主线的电视记录片等报道形式,展现的是采访全过程。

⏹动态新闻、现场采访在广播中或屏幕上展现的是采访片段,受众往往难以了解其全过程。

第三节策划现场的介入方式

一、策划现场介入方式的目的:

1、尽可能减少对现场的干扰,摄取现场原始信息形态;

2、形成采访风格和节目风格;

3、保证新闻节目客观和公正,避免记者主观的行为对采访对象、采访现场的扭曲。

二、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电视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是指画面中呈现出的记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

通常,电视记者在现场的镜头存在方式有三种:

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镜参与式。

镜头存在方式直接影响报道的风格和样式。

(一)旁观式

定义:

在电视采访中尽量不在镜头中出现摄制组成员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节目的编辑中努力消除摄制组在采访现场的存在痕迹。

特点:

1、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由于记者干预减少到极点,采访对象能充分展现其日常生活的面貌,从而使采访风格更加冷静而客观。

2、记者躲在镜头后,可以充分突出采访对象。

(二)声音参与式

定义:

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在某些关键时刻用提问或对话方式与被采访者交流,但始终隐藏自己的形象。

特点:

1、由于隐去了记者的形象,采访所拍摄的素材能够保持突出采访对象的优势,避免记者的形象喧宾夺主。

2、记者的声音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激发现场信息的手段,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充分的互动,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的现象发生。

(三)出镜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全部身体,言行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就是出镜参与式,也叫“出镜采访”。

只有摄制组事前统一明确记者的现场介入方式,摄像师、录音师才能作好必要的事前准备,并在现场工作时配合出镜记者进行合理的言行拍摄。

第四节采访策划的基本要求

一、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电视采访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判断、选择,它为新闻报道提供灵魂和方向。

二、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策划不能无中生有的策划新闻。

三、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策划方案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

只有经历过各种现场的记者才能在策划时比较准确地预测策划方案是否可行,避免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以及情况变化代来的停拍

四、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由应变的多个方案。

第四章现场采访与同期声运用

第一节现场采访

一、新闻现场及其构成要素

1、新闻现场:

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

2、新闻现场构成要素:

人物、事件、情节、氛围、心态、环境、细节等

二、新闻现场的特性

1、稍纵即逝,不可逆转

2、不断变化,随时发展

3、现场信息记录的选择性

三、现场采访的内容

(一)记录现场气氛

现场气氛是指事件积累起来的一种状态,是情节发展、人物言行、人际关系等演化而成的紧张程度,是现场人物心态的外化形式

1、记录现场气氛的作用

1)呈现出文字和解说无法描述的东西

2)增强新闻的可感性,使观众在直观把握形象的同时,也感受到形象内含的情感和思想

3)有结构全片、创造节奏、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

2、记录现场气氛的技巧

运用长镜头积累氛围、记录心态深度。

记者灵活运用介入方式。

记者在现场应以沉稳的心态记录生活。

现场的氛围与心态需要记者进行适当的把握和激发

(二)表现环境和细节

环境与细节在电视采访中的意义:

环境与细节是电视采访现场的重要因素,应该说,环境与细节是使报道的形象素材立体化的重要手段。

正是有了环境与细节的记录,现场才得以全面的展现和记录。

1、环境的作用

1)现场环境直接构成采访的内容。

2)使事件和人物摆脱了孤立性。

3)环境起到烘托气氛、情感等作用。

4)环境可以构成新闻要素。

5)环境具有叙事和节奏功能

2、细节:

是指电视采访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细微处。

细节大多以近景和特写景别加以强调。

3、细节的作用

1)细节具有强调作用:

细节的记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记者想要让观众注意到什么,就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特写等画面加以突出。

2)细节可以刻画人物个性:

人物的个性通常在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3)细节能有效的表达情感。

4)细节使节目具有浓厚的现场感:

细节是现场的有力见证,因为只有到现场进行仔细观察的人才有可能抓拍到这些细节。

第二节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

同期声:

广义的同期声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被采访对象的谈话以及录制画面时同步记录下的现场声;狭义的电视新闻同期声则单指被采访对象的谈话。

一、同期声的作用

•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

•增强新闻生动性和表现力

•增强新闻的真实性

•增强报道的客观性

二、同期声的应用

1、纯粹的现场新闻事件

2、就某一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营造舆论声势

3、在调查性新闻里起到对事实性话语的实证作用

4、在人物新闻中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三、运用同期声的要求

1、避免长篇大论

2、要言简意丰,避免空洞无物

3、应锦上添花,不应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4、避免解说词与同期声雷同

5、避免喧宾夺主,冲淡主题

四、同期声采访对象的选择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五、同期声采访的时机与场所的选择

1、采访时机的选择

•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时机:

重点是抓好开始、过程、结束三个环节。

•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报道:

主要应从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数量、质量变化和热点问题入手,把握采访时机。

2、采访时间的选择

在下列情况下,不宜急于访问:

•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工作的时候。

•采访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

•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时候。

3、采访场所的选择

•有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

•可以弥补谈话的不足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现场人物的同期声有哪些?

1)现场人物的回答:

采访对象都是因为记者的提问或要求才会开口说话。

这种对记者的现场提问做出回答的人物语言是最重要的现场人物语言。

特点:

现场人物与记者的提问是相辅相成的。

现场人物的回答具有不可预知性。

2)现场人物之间的对话:

不是由记者提问引发的语言,是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

在镜头前,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有很强的信息负载力,是采访记录的重点。

3)现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